你知道维吾尔族“恰克恰克”吗?快来看看

文章目录:


A、维吾尔族名人,维吾尔族历史人物

↑↑

  维吾尔族古代被称为回鹘人,历史人物都是在历史上做出大的贡献或者是特殊的事情而被载入史册的名人,我们今日才能了解他们的存在。你知道维吾尔族的历史人物有谁吗?

  那么,本期小编就带你去维吾尔族文化看看维吾尔族的历史上有哪些人物。

  马赫穆德·喀什噶尔:全名为:伊本·穆罕默德·伊本·侯赛因·马赫穆德·喀什噶尔,11世纪维吾尔族着名语言学家、突厥语学家、思想家和哲学家。生于今疏附县,曾在喀什噶尔求学,后在伊犁河谷、中亚七河地区进行考察,搜集史地、语言文字、风俗等材料,于1074年写成了被誉为突厥民族简明百科全书的《突厥语大词典》。

  马赫穆德的主要着作还有《突厥语语法精华》,但已失传。《突厥语大辞典》是我国第一部用阿拉伯文注释的突厥语辞书。全书共8卷,收词7500余条。全面介绍了当时突厥语族的历史、地理、语言、文学、典章制度、经济、天文、历法等方面的知识,是研究那一时期社会历史、民族发展的宝贵资料。

  尤素甫·哈斯·哈吉甫:维吾尔族喀喇汗王朝时期着名思想家、政治活动家和诗人。11世纪初叶出生于虎恩斡尔朵(即巴拉沙衮),后迁居喀什噶尔(今喀什)。公元1069年到公元1070年创作了《福乐智慧》一书,献给喀什噶尔的苏来曼可汗,因此荣获汗王侍从官的称号。

  米尔扎·穆罕默德·海达尔·古列干·本·米尔扎·穆罕默德·胡赛音,笔名阿亚兹,历史学家,文学家,生活于1499-1551年。著作有:《拉失德史》1541-1542年用波斯文完成。《世事记》(1532-1533年完成)。

  毛拉·比拉里·本·毛拉·玉素福,笔名纳兹米,文学家。生活于约1823/1824——1899/1890年,祖籍伊宁。著作有:《诗集》(1851年完成)。《奉的圣成》(1876年完成)。《长帽子玉素甫汗》(1881年完成)。《纳祖古穆》(1882年完成)。

B、你知道维吾尔族“恰克恰克”吗?快来看看

↑↑

“恰克恰克”是维吾尔族民间文学中一种极具特色的口头艺术表现形式,在诸多民间口头文化面临传承生存危机的今天,“恰克恰克’’却在维吾尔民间很好地保留并发展起来。“恰克恰克”不同于一般笑话,具有情境性、表演性、即时性等艺术特征,它与维吾尔族的“莱提派”有联系又有区别。笑话,在民间文学领域中一直处于特殊的边缘化位置,它既不像史诗那样宏大深邃,也不如神话那样奇妙动人,然而,它却是民间文学中生命力极强,离人们生活十分贴近。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出现频率颇高的一种民间文学式样。尤其对于生性幽默乐观的维吾尔族来说,笑话更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它伴随着维吾尔人走过了漫长而曲折的岁月。

在维吾尔语中,“恰克恰克”(“qakqak”)或“莱提派”(“letipe”)都可以用来表示笑话。“莱提派”一词源自阿拉伯语中的“lonf”、“latf”,原意是表示“精细”、“精巧”,相当于英语中的“anecdote”,在维吾尔语中是“笑话”、“趣闻”、“故事”的意思,具有笑话和故事的双重特征。

“恰克恰克”,是随着人们日常交流中的玩笑、趣语以及语言技巧的不断发展而产生的,是一种以逗人发笑为目的而说的具有幽默性的话语,在维吾尔族传统的麦西莱甫(Mexrep)活动中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内容。麦西莱甫是维吾尔族传统的群体性娱乐聚会形式。可以说,“哪里有维吾尔人,哪里就有麦西莱甫”,“恰克恰克”表演就蕴藏于这种广为流传的民间活动之中。根据传说,在维吾尔古代宫廷中就曾有专门表演“恰克恰克”的艺人,如今在诸多民间口头文化面临生存传承危机的情况下,“恰克恰克”却依然在维吾尔民间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在麦西莱甫以及其他各种聚会或娱乐活动中,它都是大家最为期待的重头戏。20世纪下半叶,“恰克恰克”在维吾尔族民间盛行在新疆伊犁地区表现得尤为突出,涌现了一批以有“当代阿凡提”之称的依沙木为代表的深受群众喜爱的“恰克恰克奇”,即“恰克恰克”艺人,并且还逐渐形成了专门表演“恰克恰克”的聚会。

就表现形式而言,“恰克恰克”是一种由两人或多人参与完成的互动性极强的对话。根据内容和语言特点的不同,大致分为攻击型、绰号型、谚语型、故事型和歌谣型五种类型。

攻击型通常以某一话题为中心,展开一场比拼智慧和幽默的战役,在场的“恰克恰克奇”们都会围绕这个主题,极尽搞笑逗乐之能事,幽默讽刺,句句紧逼,使得每一次发言就如同一次激烈的进攻,整个过程始终处在紧张而热烈的气氛当中。

绰号型,在维吾尔族民间,把人名与绰号连用作为称呼的习俗由来已久,许多人都有绰号。而在绰号型“恰克恰克”中,就是在某个人的绰号上做文章,运用谐音、多意或曲解、联想等方法,来搞笑逗乐。

谚语型,在这种“恰克恰克”中,对话双方会通过精彩的谚语或俗语等形式的语句互相讽刺,对话双方中后者所说的内容必须能够对前者所说的内容进行有力的反击,亦或是能够利用对方的绰号制造幽默。此类“恰克恰克”要求恰克恰克奇具有良好的文化底蕴,将大量民间谚语俗语等知识烂熟于心,才能够在“恰克恰克”表演中运用自如,出奇制胜。

故事型“恰克恰克”是由恰克恰克奇讲述一个短小的故事,通常会在结尾部分引出笑点,达到幽默效果。

歌谣型“恰克恰克”使用的语言与维吾尔民间歌谣类似,相继表演的两位恰克恰克奇的对话必须押韵。这种类型的“恰克恰克”对恰克恰克奇的民间知识储备和语言技巧都有很高的要求。

维吾尔族“莱提派”中,阿凡提题材的内容占了很大比例,在维吾尔族民间流传颇为广泛,通常被人们称之为“阿凡提莱提派”,除此之外,在维吾尔族中还出现过许多像阿凡提一样既幽默又充满智慧人物:麦西热甫•热赫木巴(1657~1711)、毛拉•再丁(1815~ 1880)、赛来•恰坎(1816~1905)、肉孜•喀尔(1866~1971)、塔特里克•卡萨(1868。1948)、斯砍丹尔•艾克库力(1918~1979)、艾沙木•库尔班(1927至2013)等等⑾,产生了许多在群众中喜闻乐见的“莱提派”。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