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光氏族谱》(清朝同治十三年版)纂修记

(根据2006年二修家谱资料整理)

《桐城光氏族谱》(清朝同治十三年版)纂修记

清同治十三年,即公元1874年,桐城光姓族人做了一件大事,把《光氏族谱》修成了。这时,被称为洪杨之乱的太平天国运动已经平息,清朝统治似乎出现了中兴之象。于是,人们在战乱初平、稍事喘息之后,就忙着修家谱。光家也是如此。

在号称礼仪之乡的古邑桐城,和张、姚、马、左四姓相比,光姓虽然算不上是豪门,但确是望族。明、清两朝,光姓读书士人荣登进士题名碑的就有光时亨、光成采、光聪谐、光朝魁、光熙、光炘六人。其中,成采是时亨的曾孙。聪谐与朝魁是胞兄弟。熙和炘也是胞兄弟,又是聪谐、朝魁的胞侄。而考取举人、秀才和在国子监肄业的太学生(即取得监生、贡生等名号的)更是难以计数。聪谐、朝魁、熙、炘诸公都做过不小的官,其中聪谐担任过甘肃省和直隶省的布政使,相当于现在的省长。在《安徽通志》和《桐城县志》中,很容易找到光氏族人的名字及他们的事迹。连大名鼎鼎、被康熙皇帝砍头的戴名世的《南山集》中,也有一篇《光给谏逸事》,是记载光时亨事迹的。桐城派的关门作家马其昶《桐城耆旧传》中,有两篇文章是专写光氏族祖的。

如果寻根问祖,光氏最早的祖宗是虞舜。周武王分封诸侯时,把舜的后代一个叫满的人封为陈国的君主,满就以国为姓,改姓陈。传至陈厉公,他有个儿子叫陈虎,到齐国做官,又改姓田。传了几代以后,田和当上了齐国的君主,成为齐侯。传到齐侯田建时,秦吞并六国,齐国灭亡。田氏族散为四十余个姓氏,光姓是其中之一。后来一部分迁居安徽祁门,桐城光氏族人的始祖就是从祁门迁徙过来的。

光氏立姓后,有两件事令光氏后裔感到荣光。一是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记载了孔子弟子商瞿传授《易经》的历史,淳于人光乘羽是商瞿传授《易经》的五传弟子。而《易经》雄踞中国六经之首,是世界三大经典(《易经》、《圣经》、《吠陀经》)之一。辩证法大师黑格尔赞叹《易经》包含中国人的智慧。因此,光乘羽是光姓的骄傲。二是据郦道元《水经注》记载,东汉时有个叫光洛的女子,为把落水身亡的父亲尸体从江里捞上来,自己跳入江中。在讲究孝道的中国,她的行为当然受到大家的尊敬。

光氏得姓还有另外一种说法。说是田光把刺客荆轲推荐给燕太子丹,太子丹派荆轲刺秦王,荆轲暗杀计划失败而被杀,田光也自杀了。田光的后代为了避免受株连,便以名为姓,改姓光。但是,光聪谐不赞成此说。他认为《史记》没有这方面的记载,于史无征不足信。光聪谐大概还感到,与刺客、暗杀缠在一起,不怎么光彩;因怕株连而改姓,也不光彩。

光氏得姓的第三种说法是民间传说。说是由窦(另一说是杜)姓改姓而来,何时改不清楚,什么原因改也是众说纷纭。家谱没有收录这一传说。修谱时为何没有记载代代口口相传的姓氏来历,与修谱遵循的严肃严谨原则和口传无文字记载不足以采信有关。

究竟那个说法才是正确的?随着分子人类学基因测序技术的发展,相信能够破解姓氏密码。

桐城光氏始祖庆一、庆二、庆六三公于元代末年自祁门八都溶里(明清时期实行都、里基层政权体制,都相当于乡,里相当于村,八都位于祁门县柏溪乡)迁来桐城马埠山安家,不久,红巾军起义,桐城大乱,庆一、庆二、庆六三公只好返回祁门。明代初年,社会秩序渐趋安定,始祖三公第二次来到桐城,这时,马埠山旧址已为他人所踞。兄弟三人只得另选住地,重起炉灶,图谋创业。庆一公选定在三角潭之东居住,庆二公选定在姚家嘴居住,庆六公选定在东太公山居住。兄弟三人互相友爱,志同意合,披荆斩棘,开始创业。明朝初年,朱元璋采取了一套轻徭薄赋、休养生息的政策措施,这就为三始祖创造了一个比较好的创业条件。此后的五百年间,光氏的历代先祖照例走上一条勤耕苦读、修身齐家的道路,士食旧德,农服先畴,其结果是人丁繁衍,家业扩大,居然成为桐城东北乡一个望族大姓。大光庄、东西光家嘴、光家山、城内光家大屋等名称的问世,显示出光姓族人在桐城开创的一番事业是成功的。于是,光姓族人在当地乡邻口中也就有了书香门第桂花根的美誉。

一旦家族事业有成,纂修家谱一事往往被提上议事日程。明朝万历年间,桐城光氏族人就开始了修谱工作。早先,修谱工作是分股进行的。

庆一公的后裔为西一股。万历年间,西一股八世祖光祖(号继泉)、光霄(号云衢)、光禄(号侗愿)开始纂修西一股的族谱,并把谱修成了。但不久,李自成、张献忠领导的农民起义爆发,桐城大乱,大饥荒和大瘟疫又接踵而至,西一股的族人其存者仅十之一二,而幸存下来的族人又转徙流离,光祖、光霄、光禄三人纂修的西一股光氏族谱也只留下一些断简残编。平时为修谱而应做的积累资料和收集资料的工作也停顿了。可悲的是,最早致力于光氏族谱纂修工作的光祖、光霄、光禄三人的有关史料却缺如。他们三人各活了多大岁数?晚年结局如何?安眠于何地?已经永远无法考究了。此后,又过了整整四代、大约是一百多年的时间,西一股的十二世祖光宏贲又着手于族谱的纂修工作。光宏贲,安庆府府学秀才出身,先后担任过六安州学正、山东长山县教谕和江西乐安县教谕。年老时,他因病辞官归里,致力于修谱工作。他带领长子光之俊四处奔波,辛辛苦苦地收集资料,终于把西一股族谱续修成了。但他官卑俸低,萧囊羞涩,谱修成了却无钱付印,留下来的仅是一部谱稿。清康熙壬午年(公元1702年),光宏贲为西一股族谱写了一篇序。第二年四月,光宏贲就匆匆谢世了。光宏贲编的这部谱稿虽未付印,而且修法似未完善,但毕竟为后来合修光氏族谱作了铺路的工作。又过了一百三十年,即清道光庚寅年(1830年)间,西一股族谱又重修了一次。这也为后来光氏族谱的合修工作打下了基础。

庆二公的后裔为西二股。西二股的族谱一直没有刻本。直到十四世光立敏(字镇明)才搜辑资料,编成西二股的族谱。因此,西二股族谱一直是薄弱环节。

庆六公的后裔为东股。东股族谱的编篡工作是从七世祖光世科开始的。光世科,字应选,号对屏,是县学的秀才。生于明嘉靖丁亥年(公元1527年),卒于丁巳年(公元1557年)。这位英年早逝的秀才却为光氏东股族谱做了一件大事,就是编了一本《谱略》。光世科只活了三十岁,假如他能多活二、三十年的话,他就有可能为族谱多做一点工作了。

第二位为东股族谱纂修工作作出贡献的是十世祖光廷瑛。光廷瑛,字汉白,号南园,县学秀才,生于明天启丙寅年(公元1626年),卒于清康熙癸酉年(公元1693年)。光家第一位考取进士的光时亨是他的父亲,而第二位考取进士的光成采是他的嫡孙。光家后来考取进士的另外四个人也都是成采的后代。他的大哥廷瑞公是闻名遐迩的孝子。时亨公蒙冤殉难,廷瑞公徒步数千里,刺血上疏,终于使父亲得到了平反昭雪。廷瑞公只活了二十九岁,但他的孝行轰动了当时朝野。廷瑞公坟墓所在地被当地人称为孝子园。

父亲的惨死,长兄的孝行,使廷瑛公痛感编修家谱的重要。他接过光世科的《谱略》,续修起族谱。这时距世科公修的谱又过去了整整一百年。

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光廷瑛的孙子即光时亨的曾孙光成采又考中了进士。光时亨是明崇祯七年(公元1634年)的进士。才90年、才四代,光家东股就出了两名进士,这是一件了不起的事。像这种情况,总不能让它在历史上湮灭无闻吧!于是,光成采的后人修谱更为急切了。但是,乾隆年间,光氏族谱的纂修工作便出现了一段小插曲。这段小插曲与光成采的几个儿子有关。

成采公长子名扬是副榜举人,充任过正黄旗教习;次子名揄也是副榜举人,担任过武英殿校书;三子名掞是国子监(太学)的增广生,考入钦天监算法馆效力。名扬兄弟三人都在京师做过小官。往来于京师与桐城之间,要经过山东。名扬兄弟不知怎么就与山东阳信的光氏族人挂上了钩。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九月,桐城的光名搏(字湄川)带着光名扬的亲笔信来到山东阳信。名扬的信写得恭恭敬敬,山东阳信的光氏族人接待名搏也是客客气气。名扬的这封信表达了自己联宗上谱的意愿,并对阳信光氏族谱谱稿的世系图表示了一些不同意见,还绘制桐城光氏东股八世以下的世系图(部分)。

山东阳信的《光氏族谱》只收录了光时亨一支人的资料,即只收录了东股三房的一部分,不仅西一股、西二股的资料未收,连东股长房、二房的资料也未收。阳信族谱是这样记载的:七世祖光惟(指的是桐城东股三房六世光维,但阳信谱世系图里又把他写成光为)自山东武定府阳信县迁居安庆府桐城县。光惟的父亲是光泽(桐城光氏东股三房六世光维的父亲是光鼎),光惟生光煦一人(桐城谱记载,光维生辉、彩、莹、煦四子),光煦生自让一人(桐城谱记载,光煦生自得、自让、自升、自旭、自起、自着、自贵共七人)。

自让以后阳信谱的世系图大体与桐城谱相同。将阳信谱与桐城谱比较一下就可以看出,阳信谱对桐城光煦一支的记载是不完整、不准确的。仅就六世光维的有关资料的记载来看,桐城对他的名、字、号,对他的生、卒年、月、日,对他的配偶的有关资料,对他的葬地甚至山向,都记载得完完整整、清清楚楚。对光维父亲光鼎的记载也是如此。而桐城谱有一条很严格的规定,凡是史料失考的就写阙,史料全部不明的则书事逸。对光维、光鼎的记载却很完整。现在,光维怎么变成了光惟(又写成光为)?其父光鼎怎幺变成了光泽?一直是在桐城土生土长、生于斯葬于斯的光煦怎么变成由山东阳信迁来的?乾隆十三年,阳信和桐城两地的光氏先祖们,究竟是谁偷梁换柱以泽换鼎呢?但光煦——自让——时亨直到名扬、名揄、再到聪谐近十代人的史料确确实实上了阳信的《光氏族谱》。很明显,这几代人上错了船,其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

值得指出的是,山东阳信的光氏族人完整保存了光名扬写于乾隆十三年的信件原件,以及光时亨、光廷瑞等人的传记、文章、诗歌等,这确确实实是难能可贵的。作为当事人光聪谐和其后代,在后来编辑出版的《桐城光氏族谱》中对上错了船进行了纠正!

到了康熙盛世的顶峰时期,即乾隆末年,东股光氏族人修谱的积极性更高了。光名掞(名扬弟)、光立声(名扬侄)、光立坊(立声弟)都投入到修谱的行列中来。叔侄三人相继考究,随时补录,为东股族谱的纂修做了大量工作。

清道光、咸丰年间,东股光氏族谱的纂修进入关键阶段。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年),光家的第三名进士光聪谐解组归里。族谱上说他是引疾回籍,实际是衣锦还乡,聪谐公当过刑部主事、甘肃省布政使、直隶省布政使。也算得上封疆大吏了。这年他五十六岁,此后他在家乡整整生活了二十一年。这二十一年中,他一面著书立说,著有《稼墨轩诗文集》、《易学外集》、《有不为斋笔记》,还选刻《龙眠丛书》七十余种。另一方面,他致力于族谱的编纂工作。由于他的官位、威望、学历和财力,族谱的编纂工作加快了。这时,聪谐公还有一位得力助手,就是十五世东璧公。东璧公字元吉,号宝序。他的父亲是立爱公,是太学生,但东璧公连县学庠生(即秀才)的名份也没有弄到手。但他热心于修谱工作,于是,聪谐公纂辑于城,东璧公博采于乡,东股族谱终于编成。聪谐公还为族谱写了一篇序。正准备付印时,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了。战火很快地烧到桐城。桐城是太平军与清军恶战的战场之一。光氏族人有不少死于这场延续十余年的战争。族谱付梓必然被搁置下来。

同治四年(公元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被清廷镇压下去,桐城境内的社会秩序又平静下来。这时,聪谐公的孙子进修(十八世,字春伯,号韬甫,太学生)和光世达(十六世,号少泉,候选盐知事)是光氏族长。他们二人主持召集光氏族人开会,决定纂修族谱。恰在此时,西一股十五世光世铭(字应怀)、西二股十四世光立敏(号镇明)带各自股的旧谱和谱稿及有关资料来商量合修桐城光氏族谱的事。当时商定由十七世循陔担任族谱主修。光循陔,字心义,秀才。他的父亲光藻与太平军作战身亡,他因而得了一个诰授奉直大夫的官衔。修谱时,光循陔才三十岁,正是年轻力壮、风华正茂的年龄。

这样,同治十三年,由光进修、光世达牵头,由光循陔主修,由光世铭、光立敏配合纂修的《桐城光氏族谱》便修成了。这套族谱共刻印了四十套。

《桐城光氏族谱》(清朝同治十三年版)纂修记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