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与做梦_在中医中一般的梦和噩梦有什么不同吗? 解梦大全 周公解梦

用中医解释梦的形成一,脏象五志并不是中医解梦的理论基础。脏象五志,只是解释五脏功能的意识形态的一部分。如脾藏意、肾藏志。是说脾潜藏人体的思虑意识,“思考事物的后果”。…

用中医解释梦的形成一,脏象五志并不是中医解梦的理论基础。脏象五志,只是解释五脏功能的意识形态的一部分。如脾藏意、肾藏志。是说脾潜藏人体的思虑意识,“思考事物的后果”。肾潜藏人体的...

用中医解释梦的形成

一,脏象五志并不是中医解梦的理论基础。脏象五志,只是解释五脏功能的意识形态的一部分。如脾藏意、肾藏志。是说脾潜藏人体的思虑意识,“思考事物的后果”。肾潜藏人体的志向意识,“为行动确立的长久目标”。梦是由感应产生的。《黄帝内经》有一篇文章专门说到的。只是这里指邪气生感。

二,易经上并没有“天下万物,气之所聚。。。。。”这段话。

三,《易经》云,“感而遂通天下之志”。也是可以解释梦的。不管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或是邪气生感,都是感产生梦的条件。

在中医中 一般的梦和噩梦有什么不同吗?

阁下恐怕是心肾不交,黄帝内经曰“睡者,先休心,后睡眼。”噩梦与非噩梦无非就是心里活动的激烈程度不一样而已,其根,乃是心不睡也!心肾不交,导致夜有所梦,失眠梦多。可以吃点壮阳的药

失眠多梦的中医解读

失眠

正如《灵枢·大惑论》所云:“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跷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矣。”《灵枢·邪客篇》指出:“今厥气客于五脏六腑,则卫气独行于外,行于阳,不得入于阴。行于阳则阳气盛,阳气盛则阳跷陷,不得入于阴,阴虚,故不瞑。”可见,阴阳失和是失眠多梦的关键所在。中医失眠多梦,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从《黄帝内经》到《本草纲目》,均有相关药物及配方记载。中药治疗失眠多梦,较之西药的最大的优点在于,从病理上进行根治。如中药改善失眠等取得较好的疗效。

中医有关失眠主要有4种理论:阴阳消长论、营卫循行论、心主神明论、脑主神明论虽然临床上有“脑主神明”和“心主神明”的争论,但多医学家在承认心脑共主神明的同时,往往依据临床各有所侧重,现代关于失眠机理的中医论述都基于此。

中医睡眠学说概括阴阳睡眠学说、卫气运行睡眠学说和神主睡眠学说。以阴阳睡眠学说为总纲领,揭示了睡眠和觉醒的基本原理;卫气运行睡眠学说是阴阳学说的具体化,揭示了睡眠的运动本质;而神主睡眠学说突出了中医的整体睡眠观,揭示了睡眠是人体整体的生命活动形式。则将失眠概括为:阴虚失眠、胃不和失眠、阳虚多寐、湿重多寐,在对睡眠的认识中,他也特别强调阴阳的主导作用。人的情志活动是大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这种反映是属心、脑神经活动的范围。且肝主疏泄,调节精神情志,所以心、脑、肝与睡眠关系密切。

中医失眠

中医关于失眠的辨证论治颇为丰富,不少医者从临床实际出发,探求其发生的机理,提出了些新的辨证思路。

1. 从五脏论治有学者认为失眠症其病因病机主要表现于肝,波及五脏,统顾五脏实体病证。提倡“五脏皆有不寐”的整体观,从肝论治、兼顾他脏、辨证加减的证治体系,并由此分脏制定了失眠症证治方案。

2. 从精神情志论治精神情志与不寐关系密切,由此将不寐分成烦恼型、多疑型、紧张型、抑郁型,分别选用清热泻火、疏肝降逆法,滋阴清热、理气解郁法、清心宁神、调和肝脾法等治之,取得良好效果。

3.从心肾相交论治所有的失眠都是“火不归根”引起的,所有的治疗方案,最终都需要回到“引火归根、心肾相交”的问题上来,并将失眠分为五型:肝气郁结型、肾精不足型、心火旺盛型、经脉瘀阻型、痰湿阻滞型。

4.从昼夜节律论治 人体的睡眠是一种具有昼夜节律性的生理活动,失眠则是这种正常睡眠—觉醒节律紊乱的结果。遵循这一规律,提出“因时制宜”治疗失眠。

5.从肝脾论治导致失眠症产生的诸多病因病机均与肝脾失调有关,中医治失眠的理法方药的选择,应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注重调理肝脾。

临床以不易入睡,睡后易醒,醒后不能再寐,时寐时醒,或彻夜不寐为其证候特点,并常伴有日间精神不振,反应迟钝,体倦乏力,甚则心烦懊恼,严重影响身心健康及工作、学习和生活。 历代医家认为失眠的病因病机以七情内伤为主要病因,其涉及的脏腑不外心、脾、肝、胆、肾,其病机总属营卫失和,阴阳失调为病之本,或阴虚不能纳阳,或阳盛不得入阴。正如《灵枢·大惑论》所云:“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跷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矣。”《灵枢·邪客篇》指出:“今厥气客于五藏六府,则卫气独行于外,行于阳,不得入于阴。行于阳则阳气盛,阳气盛则阳跷陷,不得入于阴,阴虚,故不瞑。”可见,阴阳失和是失眠的关键所在。现就调和阴阳在失眠中的认识浅谈如下。

睡眠可看作是阴阳消长平衡的一个过程。引起失眠的原因很多,《内经》记载的原因有三:

(1)其他病症影响,如:咳喘、腹满等,使人不得安卧;

(2)为邪气客于脏腑,卫气不能入阴所致;

(3)脏腑所伤,阴阳不和,则夜寐不安,如《素问·病能》曰:“人有卧而有所不安者,何也?脏有所伤及,精有所之寄,则安。故人不能悬具病也。”认为“寐寤”是人体营卫之气顺应自然界昼夜变化的结果。即卫气“昼行于阳二十五周,夜行于阴二十五周,周于五脏”,正是营卫相互协调,实现脏腑安和,目瞑而寐。

可见,人的正常睡眠是阴阳之气自然而有规律地转化的结果,如果这种规律一旦被破坏,就可以导致不寐的发生,而这种规律被破坏的原因主要由于外邪如火、热、气、血之壅塞,干扰卫气的正常运行,内伤情志使五脏气机失常、气血不和及阴阳失调而致失眠,病理因素多为气、血、痰、瘀、火、郁、湿、食等,故七情所伤之失眠尤为重要。张景岳在《景岳全书·卷十八·不寐》中说:“盖寐本乎阴,巾其主也,神安则寐,神不安则不寐。”而这种神当是指心神,即人体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的主宰者。心是人体情志的发生之处和主宰者。心主神志,肝主情志,脾志为思,若情志不舒,思虑过度,不仅影响肝之疏泄,出现肝郁气滞,化火扰神,而且进一步耗伤心血,损伤脾运,最后发展还会出现耗尽真阴真元,心肾失交神志不宁,致使五脏俱虚,病情虚实胶结,缠绵难愈。

多梦,中医角度,是什么虚什么旺?怎么解决

中医认为多梦是指从睡眠中醒来,自觉乱梦纷纭,常伴有头昏神疲的一种表现。中医对多梦证的治疗常采用以下方法。

  (1)辨证论治①心气不足症状:多梦易惊,失眠,神疲困倦,短气,或喜悲善哭,精神恍惚,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养血益气,宁心安神。

  选方:参香散加减。

  药物:人参9g,黄芪、茯苓、白术、山药各12g,莲肉、砂仁、沉香、檀香、甘草各6g。

  ②心血不足症状:心悸怔忡,心烦失眠,多梦易惊,健忘头昏,面色不华,舌淡,脉细。

  治法:养血安神。

  选方:四物汤合茸砂丹加减。

  药物:熟地、当归、白芍、川芎各12g,鹿茸、朱砂各6g,炒枣仁18g。

  ③心阴不足症状:心悸怔忡,失眠多梦,五心烦热,咽干舌燥,舌红少津,脉细数。

  治法:养阴补心安神。

  选方:益气安神汤加减。

  药物:当归、茯神、麦冬、生地各12g,黄连、远志、竹叶、人参、黄芪、胆星、莲子心各6g,酸枣仁18g,朱砂3g。

  ④心肾不交症状:心烦,失眠,多梦,遗精,腰酸腿软,潮热盗汗,舌红无苔,脉细数。

  治法:交通心肾。

  选方:黄连阿胶汤加减。

  药物:黄连、黄芩、白芍、阿胶各9g,鸡子黄1枚,龙骨12g。

  ⑤心胆气虚症状:惊悸不宁,胆怯善恐,夜寐多梦,胸闷气短,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弦无力。

  治法:养心益气,壮胆镇惊。

  选方:平补镇心丹。

  药物:酸枣仁、龙齿各12g,车前子、茯苓、麦冬、茯神、天冬、熟地、山药各9g,五味子,远志、人参各6g,肉桂、朱砂、甘草各3g。

  ⑥心脾两虚症状:心悸健忘,少寐多梦,气短神疲,面色萎黄,食少倦怠,腹胀便溏,舌质淡嫩,苔白,脉细弱。

  治法:补益心脾。

  选方:归脾汤。

  药物:人参、远志、木香各6g,黄芪、白术、当归、茯神、酸枣仁、龙眼肉各9g,炙甘草3g。

  ⑦痰火内扰症状:梦扰纷纭,头晕心悸,急躁易怒,痰多胸闷,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化痰。

  选方:黄连温胆肠加减。

  药物:黄连6g,半夏、陈皮、茯神、竹茹、枳实各9g,甘草、生姜各3g,大枣5枚,珍珠母12g。

小女今年29岁,每晚老是做梦,每天早上大号经常是散状的。请问中医朋友解决每晚做梦和大便散的问题。

你这个情况叫大便溏,有的人还有出头硬后必溏的情况,都是脾胃虚的表现。中医说:思伤脾。意思是过多的思虑,老是反复纠缠某些问题,抑郁不解,肝气不得疏发,横逆犯脾,导致脾胃虚弱运化无力。手心脚心汤是有虚火,加之晚上爱做梦,该是心火了。睡觉中医的看法是水火既济,也就是心肾交了,就进入睡眠。心火过旺了,水不制火故多梦。所以要来强肾水。肾虚也会导致脾虚,叫做肾阳不能暖脾土。这样看来,两者问题是有关联的。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