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仆曾建>>~2 多出的一钵红薯饭

2 多出的一钵红薯饭学校半耕半读,学生来自珠田周边农村,最远的离学校有10余里路。中午,同学们都在学校用餐,饭菜自带,学校有个灶,一个大蒸笼,免费帮学生蒸、热饭菜。有些家境贫穷的孩子蒸的不是米饭,是红薯,拥挤之中,几个红薯也不知给谁拿走了,蒸笼里空空的。

曾建是班干部,得知后,每天下课就守在蒸笼边,但还有错拿现象发生。

一天,一个小个子男生,望着空空的蒸笼哭了。

曾建牵着他的手,来到自己住处,说:“你看,我这儿有灶,今后多带几个红薯来,每天早上我帮你蒸好。

”曾建发现他餐餐都是蒸红薯,于是决定从自己兄妹三人中,每人省一勺子米给他。

从此,蒸笼里多了一钵红薯饭。

曾建的妹妹曾中发现自己钵子里的饭稀了,总吃不饱。

有天晚上,辗转反侧睡不着,她对曾建说:“哥,你摸摸我肚子,好瘪啊,熬点粥吃好吗?”曾设也有同感。

其实,曾建也饿,在弟弟妹妹的鼓动下,他爬起来,说:“不过,不准加米,光做南瓜汤。

米饭只能白天吃,妈的话不能违反。

”“好啊,好啊,南瓜汤也行。

”曾设点火,曾建切南瓜。

三个人围着灶,看炉火冒光,水汽蒸腾,锅盖下发出沸腾的噗噗声。

飘出的南瓜汤香味似乎加剧了孩子们的饥饿感。

突然,曾设问:“哥,你那个同学吃的饭是不是我们家的米?”曾中也问:“哥,是吗?”曾建说:“是的,他每天只吃红薯,但他也处在长身体的时候,没有一粒米,行吗?我们还可以喝南瓜汤啊。

”兄妹中餐减量,为同学匀出一钵饭的事,曾建如实告诉了妈妈。

妈说:“小建,你做得对。

我们应该帮助他们,你问清楚,他是哪个村哪个户,他爸叫什么,他家庭有什么困难。

弄清地址,妈去看望他们。

”很快,刘樟英弄清楚了,这孩子的父亲成分有点高,是富农,他妈妈患了肝炎,家境非常贫苦,有一点钱都花在看病上了。

在一个阳光灿烂的周日,爸爸突然出现在曾建面前。

他肩上扛着一袋米,手上拎着一个包,包里是治肝病的草药,那是爸根据治肝病的祖传秘方,自己去采的草药。

同学的妈妈患的是急性黄疸性肝炎,会传染。

那年代治这种病主要靠中草药,吃十几包,黄疸慢慢消了,人也就可以下地了。

曾建知道爸一年只分到10个月的主粮,这一袋大米,他要吃多少餐红薯才省得下来啊!一定是妈给爸捎了话,爸就送来了这草药、这大米。

在这租来的土坯房里,留下了许多快乐的时光!屋前有块地,爸妈都说,荒着可惜,可以种点菜改善生活。

花了几个周日整地,横沟竖畦,青菜、韭菜、茄子,几行绿色显出了生机。

为了防止动物破坏,几个同学还找来竹篾将菜园围了一圈,不用排班,大家自动浇水、施肥。

曾建负责捡牛粪,挑农家肥,有两个同学还从家里抱来了两只小鸡崽。

从此,这里成了孩子们欢乐的农场。

肥硕的菜叶,结实的茄子,还有南瓜和豆角。

小鸡在秋天里长大了,发出咯咯的叫声,是要下蛋的声音。

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蒸茄子、南瓜汤、韭菜炒蛋,这一碗碗新鲜菜不仅给孩子们加强了营养,还增添了乐趣。

在初中,曾建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那夜,妈说:“小建,妈入团那年是22岁,你今年14岁,你比妈进步快。

妈入党那年23岁,希望再过几年能看到你在党旗下宣誓。

”欢乐是短暂的,相聚是快乐的。

1971年夏天,曾建初中毕业了。

他背着行装,走进县中。

妈妈送他到珠田村口,说:“县城你是熟悉的,同学慢慢都会熟,好好读书,有事就捎口信给我。

”欢迎新同学的横幅横挂在校门口。

那年,县中改名为“遂川县五七中学”。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