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兴寺(隆兴寺东方女神)

正定隆兴寺****:0311--88789987正定隆兴寺景点简介:隆兴寺位于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正定县城内东门里,占地面积五万平方米。寺内建筑布局规整,形式多样,是我国现存时代较早、规模较大、保存较完整的一座佛教寺庙建筑群。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评价说:京外名刹当首推正定府的隆兴寺。

隆兴寺(隆兴寺东方女神)

隆兴寺是全国十大名寺之一,其主体建筑大悲阁和阁内的铜铸菩萨,是隆兴寺的心脏和象征。

1997年至1999年,经过三年的维修,大悲阁恢复了宋代风貌。

修复后的大悲阁,高35.5米,三檐四梯,阁内有供游客上下的楼层,从任何一层都可仔细地观佛。

大悲阁两侧的御书楼和集庆阁也进行了精心修建, 三阁并立,巍峨壮观。

隆兴寺始建于隋开皇六年(586年),原名龙藏寺。

宋太祖赵匡胤於开宝四年(971年)敕命在寺内铸造铜菩萨像,并盖大悲阁,遂大兴土,进行扩建,以大悲阁为主体的一组宋代建筑先后告成,奠定了现在的布局和规模。

到了清康熙、乾隆年间,又两次大规模维修和增建,寺院发展到鼎盛时期。

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改龙藏寺为隆兴寺,因寺内有一尊高大的铜铸菩萨像,所以俗称大佛寺。

历代帝王曾多次到此巡境幸驻跸,上香礼佛,题诗书匾,刻碑立石。

可见当年这里晨钟暮鼓,钟磬齐鸣,香烟缭绕,南无声声的历史盛况。

寺院占地面积82500平方米,坐北朝南,平面呈长方形,主要建筑分布在一条南北中轴线上及其两侧。

寺前迎门有一座高大琉璃照壁;经三路三孔石桥向北,迎面是天王殿。

其北是大觉六师殿台基遗址,再北是摩尼殿。

经过戒坛,便看到大悲阁、转轮藏阁、慈氏阁和两座清代碑亭。

它们以大悲阁为中心,组成高低错落、主次分明、浑然一体、蔚为壮观的建筑群。

转轮藏阁的弯梁大斜柱建筑法,是我国早期木结构建筑的杰作,而慈氏阁的永定柱造做法,乃是我国现存宋代古建筑中的孤例。

大悲阁后面,是单檐歇山顶弥陀殿。

最北端的毗卢殿,是1959年由正定崇因寺迁来。

殿内的铜铸毗卢佛,构思奇特,铸造精细。

隆兴寺(隆兴寺东方女神)

三层莲座,每一莲瓣上均刻一小佛;每层莲座上,各跨四尊铜佛,头戴五佛冠,两两相背,面向四方。

整个雕塑,共铸大小铜佛1072尊。

它们千姿百态,各具特色。

这一形象,被人称为千佛绕毗卢。

隆兴寺没有山门,前面仅有一座高大的琉璃照壁。

绕过照壁,自三路单孔石桥向北,迎面是寺院的第一座建筑天王殿,单檐歇山式,七檀中柱式建筑,中有圆拱形大门,门上部横嵌着康熙皇帝亲书的敕建隆兴寺金字匾额,兼有山门作用。

寺内独特建筑,当推摩尼殿。

摩尼殿坐落在中轴线前部,始建於宋仁宗皇_四年(1052年),距今已有九百多年历史,总面积为1400平方米。

大殿结构十分奇特,属抬梁式木结构,平面呈十字形。

殿内的粱架结构均与宋《营造法式》相符,大木八架椽屋,前後乳_四柱结构形式。

正中殿身五间,进深五间。

中央部分为重檐歇山顶,四面正中各出山花向前抱厦,体现了宋代建筑的特点和见格,殿顶为绿琉璃瓦剪边、檐下饰雄大的绿色斗拱,翼角弧度圆润而微微向上翘起。

大殿雄伟壮观,又不失矫健优美。

殿脊、飞檐曲线如波,自然流畅;四角微翘,如鸟振翅欲飞。

像这样立体礼富淤变化,形制颇为特殊的古建筑,在我国早期古建筑中实属罕见。

殿内正中佛坛上,塑有释迦牟尼、文殊、普贤、阿难、迦叶像,其中一佛(释迦牟尼)、二弟子(阿难、迦叶)像为宋代原塑。

檐墙及围绕佛坛的扇面墙上,均绘有明代成化年间绘制的壁画,题材内容为佛传故事。

壁画色彩艳丽,线条流畅。

扇面墙背面塑有玲珑别致的须弥山,山间塑有罗汉、狮、象等,中部有一尊明代彩塑观音坐像,头戴宝冠,肩披璎珞飘带,胸臂裸露圆润,一足踏莲,一足踞起,双手抚膝。

隆兴寺(隆兴寺东方女神)

鼻梁微高,柳叶细眉,面容恬静安详,姿态优雅端庄;实为我国古代彩塑杰作。

殿后南壁浮雕五彩悬山中的倒坐观音,头戴宝冠,肩披璎珞飘带,胸臂裸露,圆润丰满,一足踏莲,一足踞起,双手抚膝,细眉之下,双目俯视,神态安详,姿态端庄优雅,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被鲁迅先生誉为东方美神。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