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愿是修行根本

我们修学佛法,想要进入佛法菩提之道,主要的正门就是“发菩提心”。如果能发菩提心,自然可以打开入佛知见的正门,进修佛道;如果不发心,即便是天道,人道,甚至是世间法中的一切事务,也不可能成办。由此可见,发心是为一切行门的根本,学佛更加是要发心、发愿的。

发心,仅仅只是起步,继发心之后,必须实践急行,方达目的。如果践行没有愿力支持,一旦逆境当前,则容易生起退心。世间任何事业的建树,都应当先发心愿,坚立意志,才有可能最终成功。佛道遥远,魔障重重,想要进修佛道,更加要先立坚固誓愿,比如释尊因中修行立四弘誓愿,药师如来立十二大愿,阿弥陀佛立四十八愿,普贤菩萨立十大行愿……结果终证佛道,广度众生,成熟有情。

发菩提心,勤求佛道的人,立愿当然志在广度众生。四弘誓愿中,第一誓愿,就是“众生无边誓愿度”,为度众生,要断烦恼,要学法门,要成佛道。如《金刚经》言:“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

此菩提心,是众生本具的正因佛性。无始时来,此菩提心埋没于烦恼丛薮中,无由显发,现在得以遇善知识劝导,发明本具正因佛性。正因理心性既发,则了因慧心及缘因善心,自然可以相继而发。凭借缘因、善心,所积集的一切功德,断惑证真,发明心地,使了因佛性显,成就般若智,了达真如实相理,令正因佛性出缠,法身理体得以显现,圆满佛果功德,自可成就正等正觉。

在这里要注意的是,发心是要发菩提心,而不是发二乘人所发的自利之心。二乘圣人,虽然也发心持戒修行,断惑证真,愿出三界狱,愿度生死海,但是其目的仅在求自利,发心不广,不得名为广大心。菩提心才可以称广大心,发此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自己志愿成佛,也希望法界有情同出苦海,共证菩提。

如《楞严经》言:“诸修行人,不能得成无上菩提,乃至别成声闻缘觉,诸天魔王,及魔眷属,皆由不知,二种根本,错乱修习,犹如煮沙,欲成嘉馔,纵经尘劫,终不能得。”

修行人在菩提路上行进,无论遭遇任何逆境,任何阻力,任何打击或付出任何代价,任何牺牲,都应该坚持初心,不生退意,如经言“假使热铁顶上旋,终不退失菩提心”,这样坚决进修,精进办道,广度众生,于利他行为中,完成自利功德。求离二死,永断无明,福慧具足,自可成佛。否则,发心不广,立愿不坚,纵经尘点劫数,长时间修行,亦难脱离生死苦海,仍在六道轮回中受苦,虽有修行,结果却徒劳无功。

佛陀初成道,于三七日中,为大机众生转无上法轮,说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之理,显事事无碍,事理圆融的境界。《华严经》中有说到“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

我们跟随佛陀,广修诸善法,包括世间善法,比如五戒、十善,以及一切有益世道人心的道德行为,出世间的善法,如佛所说的四谛、十二因缘、三十七道品,以及六度、四摄、四无量心等法门。如果不发菩提心,立志成佛,或已发菩提心后,因隔阴之迷或因逆缘退心,即使仍然进修善法,亦将变成魔业。

如欲界魔王,亦修十善业,及修世间禅定,因不发菩提心,但求自利,故报为魔王。即使修习四谛、十二因缘、及三十七道品的佛弟子,因忘失菩提心,但求自利,亦很容易为魔所转,如《楞严经》五十重魔的境界,皆是修行人的障道因缘。

曾经发菩提心,后因逆境忘失,修诸善法,尚且成为魔业。何况根本未曾发菩提心,不曾立志成佛,更容易为魔所摄,沦为魔眷属。因此,欲学如来乘,得证佛果,成就无上道,更应当先发菩提心,立四弘愿,培养纯正的心智,实践菩萨道,修六度万行。所谓“上求下化,悲智双运”,对于菩萨的心愿,不可或缺,更不可以懈怠缓慢,应立即发心,急速起行。

@慧传小师妹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