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心理师》|为何你越讨好别人,越没有存在感?

《女心理师》|为何你越讨好别人,越没有存在感?

最近,电视剧《女心理师》热映,其中一个叫莫宇的角色引起观众共鸣。他找心理咨询师求助,求助的点是工作中自己无法拒绝同事。

同事们在KTV唱歌,给他打电话问能不能帮忙做PPT,他虽然已经在下班的路上,却还是说了“好的”;

大家聚会都不愿意带他,好不容易有一次同事聚会约他,他专门去做了头发,在理发店被忽悠办了5000块的卡,只能笑而不语;

没想到同事们偷偷更改聚餐地点没有告诉他,第二天他还主动给大家买奶茶,说自己忘了参加聚餐…

有的项目从头到尾都是他做的,最后功劳却被同事冒领,他的沉默不语被当做好欺负,被当做理所当然。

害怕会让别人不高兴,明明不想做的事,他做了一件又一件。不只是不懂拒绝,甚至还会刻意讨好大家。

小莫这么牺牲,按理说他应该能获得大家喜爱。但实际情况却是,同事们孤立他,理发店的小哥嘲笑他,大家似乎都不喜欢他。

为了避免冲突,不敢拒绝,努力迎合,答应了自己私下后悔,下一次却还是如此。久而久之,让别人喜欢自己成了最重要的目标,却没有了自己。这就是典型的讨好型人格。

近乎无原则地讨好别人,忽略自己的感受,这显然不是一种健康的人格。这种人格的形成,跟成长环境有很大的关系。

小莫就是如此,小时候他性格比较内向,遭受过校园暴力。回到家告诉父母后,父母给他的回应是“你要多反思自己”“忍一忍就过去了”。

一个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会根据父母的行为,不断调整自己的认知。

于是,他学到的处理问题的方式就是:大概我就是要反思自己,我真的应该忍一忍就过去,我真的要学会察言观色。

为了不被抛弃,为了维持现世安稳,除了委屈自己讨好他人,他们别无选择。

长大后,他们依然会用这一套行为模式对待他人。别人欺负自己,那一定是自己不够好。生活不如意,那就多反思自己的问题。

如果你是讨好型人格,如果你也想改变,不妨试试:

1. 了解并承认自己正在讨好

意识到自己正处于讨好模式中,是停止讨好的第一步。

尝试列出自己曾在什么时候,以什么方式讨好别人?讨好时自己的感受和结果又是怎样的?

这可以帮助讨好者在以后碰到相似情境时,给自己一个警示。

2. 关注自身,设置边界

试着察觉自己的需求,而不是“他人希望你怎样”。

但如果一开始你就问自己“我想要什么”,可能很难回答。

从简单的小事开始,尝试去做一件自己一直想做,但又害怕别人不喜欢的事情:比如换个发色,但前提是这件事是你真正想做的。

当别人提出不合理的请求时,讨好者通常感觉自己不得不答应。但要知道,拒绝是每个人的权利。甚至当你说不的时候,也不用费心思找借口,试着陈述自己“不想或不喜欢”这样做。

你自己的感受比别人的需求和感受更重要,这并不是自私。

3. 在安全的环境中进行自我确认

在剧中,莫宇因为偶尔听到了贺顿的电台节目而鼓起勇气去做心理咨询。在咨询中,咨询师的肯定,认同了莫宇习惯性为他人考虑的行为,并与他一起探索了这种行为模式背后的原因。

循序渐进的谈话后,在咨询师的鼓励下,莫宇尝试想象拒绝他人的可能结果,并且第一次拒绝了同事需要他帮忙完成工作的请求。

其实,解决讨好问题的核心,就是自我确认。

自我确认是一个逐渐认识到、并接受自己的内心体验、想法和情感的过程。讨好者所缺乏的,正是看见真实自我的能力。

咨询师帮助他完成的,就是这种自我确认。

对于讨好型人格的人来说,做出改变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第一次拒绝人总是最难的。

要迈出艰难的第一步,推荐你尝试“最坏结果法”。

这个最坏的结果可能是对方不满、生气,可能是影响你们的关系,但也可能什么都不会发生。

试着说出那个结果,然后去看看当你拒绝后真实的后果是什么样的。或许,很多结果并没有你想象得那么糟,除了委曲求全,一件事也会其他有很多解决方案。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