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行论讲记》第三册 第三品 第四品 思考题

  《入行论释·善说海》思考题

  (第三品)

  第29节课

  289、什么叫做随喜?随喜分为哪几种类型?有哪几种说法?

  290、别人买福利彩票中奖了,见此情景你应该怎么想?

  291、有人认为:“见到别人行善、放生、布施,就算自己什么都不做,一随喜就能得到同等功德。”这种想法对吗?为什么?

  292、如果真心真意随喜别人的善举,是否能得到同等的功德?为什么?

  293、随喜什么样的善根所得的功德最大?

  294、请转*轮的必要性是什么?在哪些情况下应该祈请大德转*轮?

  第30节课

  295、我们为什么要回向?诸佛菩萨的一切回向可以包括在什么当中?

  296、回向和发愿有什么差别?

  297、将来的善根可以回向吗?什么样的回向才如法?

  298、回向时,应念什么样的回向文才有功德?

  299、什么是三大灾劫?对此应该如何回向?

  第31节课

  300、我们为什么要舍弃身体、受用、三世所造的一切善根?

  301、你认为《释尊广传》里的公案是虚构的神话吗?请谈谈自己的体会。

  302、如果你已经受过菩萨戒,当别人无端轻视、毁谤你,你会怎么样?为什么?

  303、什么是“沙门四法”?它属于大乘还是小乘?你平时做到了几条?

  304、为什么说执著是一切痛苦的来源?请以教证、理证、公案具体分析。

  305、《入菩萨行论》中说要布施身体,《四百论》中说要保护身体,这两者矛盾吗?为什么?

  第32节课

  306、别人对我行为不恭敬、语言尖酸刻薄,作为大乘佛子,我应当如何对待?

  307、有些人说:“我们家乡没有佛法,非常可怜!”对此你是怎么认为的?

  308、请仔细观察你的日常生活,找出诸佛菩萨都有哪些化身?

  第33节课

  309、有些人说:“如意牛、如意宝只是神话里的东西,我们人间不可能有。”对此你是怎么认为的?

  310、佛菩萨只是以人的形象度化众生吗?若不是的话,还有什么是佛菩萨?知道这个道理之后,我们应当如何发愿?

  311、“如空及四大”一颂与“迨至尽空际”一颂,都是讲发愿变成四大来利益众生,两颂难道不重复吗?为什么?

  312、发愿变成如意牛、四大、桥梁等来帮助众生,这是愿菩提心吗?为什么?对此你是如何看待的?

  313、受持菩萨戒有哪几种情况?你属于哪一种?

  314、在得戒的方式上,龙猛菩萨和无著菩萨的观点具体有什么不同?

  315、受戒方式有哪三种?分别是在什么条件下得受?

  316、得到大乘菩萨戒之后,今后你有什么打算?

  第34节课

  317、我们发了菩提心以后,依靠什么样的后行令其不断增上、强大?

  318、佛子分为哪三种?请分别解释。

  319、获得菩提心后,自己通过哪些方面生起欢喜心?

  320、受持菩提心有哪两种心态?你做到了吗?

  321、“犹如目盲人”一颂中,怎样分析比喻的涵义?

  322、菩提心能成办众生的哪些利益?

  第35节课

  323、为什么获得菩提心以后就会非常快乐?

  324、请引用教证和公案说明:获得菩提心之后,就不会堕入恶趣。

  325、我们凡夫人能真正了解菩提心的究竟功德吗?为什么?

  326、有些人说:“我看到一个不识字的老太太只念佛就往生了,所以没有菩提心也可以往生。”这种说法正确吗?为什么?

  327、怎样才能减少这个世界的暴戾之气,让非人、精怪等众生不再危害人类?

  328、本论前三品的关系是什么?请以比喻说明。

  《入行论释·善说海》思考题

  (第四品)

  第36节课

  329、什么叫做不放逸?它的本体和作用分别是什么?你做到了多少?

  330、我们平时怎样做才能不放逸?

  331、《菩萨地论》中将不放逸分为哪五种?请具体解释。

  332、有些人受了菩萨戒以后,看到某众生特别恶劣就生起厌离心,发誓今后决不度这个众生,这属于什么样的发心?其后果如何?为什么?

  第37节课

  333、论中说舍弃菩提心必定会堕入恶趣,那么舍利子***因地时舍弃了菩提心,为什么没有堕落,反而获得了阿罗汉果?请引用各大论师的观点具体分析。

  334、有人认为:“如果杀生、邪淫破了根本戒,这一辈子就完了。但我想舍弃大乘改学小乘,这应该没有什么关系,反正都是佛法嘛!”对此你是怎么看待的?

  335、请引用教证、理证分别说明:舍弃菩提心具有严重的过患。

  336、障碍高僧大德的利生事业会有什么果报?为什么?

  337、菩萨在布施时,有人若去乞求他施身体,菩萨失去了身体、生命就无法利生了,这些乞者是不是造了严重恶业呢?对此你如何看待?

  338、有些人认为:“菩萨戒不同于别解脱戒,即使犯了根本戒也可以重受,所以犯了也不要紧,忏悔再受就行了。”这种想法对吗?为什么?

  第38节课

  339、有些人想:“虽然我因放逸等过错会堕落,但没什么大问题,诸佛菩萨和***会救护我的,***会加持勾召我,让我转生到净土,所以我现在好好地享受享受,用不着那么苦修。”对此你是如何看待的?

  340、有人认为:“现在的诸佛不能度化我,但未来的佛陀可能会度我吧,所以继续造罪没关系。”这种想法对吗?为什么?

  341、释迦牟尼佛在《趣入慈氏经》中讲过哪四种难得?这些是“偶尔”获得的吗?你是怎样认为的?

  342、什么才是真正的聪明?你具有吗?

  第39节课

  343、有些人认为:“我现在身体健康、丰衣足食,生活顺缘圆满具足,所以放逸一点无所谓,以后再精进也不迟,反正自己无病无灾,时间还长着呢!”这种想法对吗?为什么?

  344、为什么说我们的身体只是一种借用品?对此你能产生定解吗?

  345、如果我们没有利用人身好好修行,成天都是造恶业,来世会有什么样的下场?你真的相信吗?

  346、请仔细观察你周围的旁生,它们有机会行持善法吗?平时是怎样造恶业的?如果我们是它们的话,会怎么样?

  347、有些人想:“佛经中说获得人身犹如盲龟值轭一样困难,但现在世界上人口这么多,国家还要实行计划生育,怎么可能难得呢?”对此你是怎样认为的?

  第40节课

  348、对***等严厉对境生起多少刹那的恶心,就要堕入地狱多少大劫,此中所说的“刹那”是指时际刹那还是成事刹那?请说明二者的差别。

  349、有些人认为:“若对***三宝生起一刹那的恶心,就要堕入地狱一个大劫,那等一个大劫过后,我还可以重获人身,那时再修持也来得及。”这种观点对吗?为什么?

  350、名词解释:顺现法受业 顺后受业 顺次生受业

  351、众生堕入恶趣后,由于不断因烦恼造业,势必愈陷愈深,永无解脱的希望。这样一来,是否与佛经中所说的“一切众生皆能成佛”相违?为什么?

  352、现在许多人认为因果不存在,理由就是:有些坏人造恶业,但他们的生活却越来越好;有些好人造善业,但工作家庭等越来越糟糕。对此你是怎么看待的?

  353、自己对自己最大的欺惑是什么?请结合你的亲身经历说明这个问题。

  第41节课

  354、有些人明明知道贪心、嗔心不好,但遇到对境时仍然无法克制,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怎样才能对治?

  355、我们修忍辱的时候,什么是该忍的,什么千万不能忍?为什么?平时你做到了吗?

  第42节课

  356、在讲课之前,***强调了哪两件事情?你做到没有?如果没有的话,你今后打算怎么办?

  357、有些人认为非典、禽流感非常可怕,有些人认为恐怖分子非常可怕,烦恼对我们的损害是否与之相同?为什么?请从危害程度和危害时间方面具体分析。

  358、有些初学者听说大圆满、大手印非常殊胜,就马上依止一位***,要求给自己传这些无上密法,自己要迅速获得成就。请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看法。

  359、随顺敌人我们最终都可能获得利益,那为什么不能随顺烦恼呢?

  第43节课

  360、有些人坐的是高级轿车,住的是星级宾馆,吃的是人间美味;而有些人幕天席地,以山洞为家,以山泉野果为食,天天修持佛法精要,这两种生活哪种快乐?为什么?

  361、地狱中的阎罗狱卒以及各种刑具、动物等都是真实存在的吗?为什么?

  362、什么才是真正顶天立地的大丈夫?请说明你的理由。

  第44节课

  363、在这节课当中,寂天菩萨怎样运用战争的比喻,从哪几个方面说明我们应当不懈怠地对治烦恼?

  364、如果在求法修行的过程中,你没有吃的穿的,处处遭人歧视诽谤,做任何事情都不顺利,这时候你会怎样对待?

  第45节课

  365、和世间人相比,作为发了大乘菩提心的人为什么需要忍耐和精进呢?你平时是怎么做的?

  366、自己若未断除烦恼,是否能真正帮助别人?请以教证、理证具体分析。

  367、有些人说:“当初我不知道守持菩提心这么难,戒条又有这么多,前段时间我错了,我现在不发心了。”对此你是如何看待的?请从两方面分析。

  368、经论中云:嗔恨心一刹那能毁坏百千劫的福德资粮。那对烦恼生嗔恨心不也是一样吗?为什么对这种烦恼就可以网开一面,不会使我们堕入地狱?

  第46节课

  369、有些人说大乘菩萨要证到第八地才是不动地,七地以下都有退转的危险。你认为这种说法正确吗?为什么?

  370、为什么说烦恼一断永断,不会卷土重来?请以教证、理证加以分析。

  371、怎样以胜义谛、世俗谛分别观察烦恼的本体不存在?

  372、前几天说烦恼无始以来住在我们的心里,现在又说烦恼里里外外都不存在,这两句话会不会自相矛盾?请说明理由。

  373、诸法胜义中不存在、世俗中存在,这是由什么引起的?应该如何对治?

  374、学习了这品以后,你最深刻的体会是什么?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