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如居士:太上感应篇浅释之观察思想的力量

      下面解释视善与视恶。这里的视善与视恶,是心善与心恶的意思,其中的“心”是指第六意识中的分别心,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思想。“人心”分成两个部分:一是无分别心,二是分别心。无分别心是指“眼耳鼻舌身”这前五根的认知,再加上第六意识中无分别意识的认知,这里所说的第六无分别意识是第一刹那“眼耳鼻舌身”这五根的认知在第二刹那流入意根形成的。无分别心的认知是无善无恶的,只是像照相机一样客观地认知外境。无分别心的认知形成之后,第六意识中的另外一部分——分别心,就会在上面添加种种新的主观认知,这一部分是有善恶的。因为分别心的认知基本上都是主观的,里面折射着一个人的世界观与人生观,是一个人看待周围人事物的习惯模式,所以《感应篇》中形象地将分别心的认知称为“视”,而“视善”与“视恶”即是指分别心的善恶。 

      《大毗婆沙论》中说:“谓如有一个端正女,种种庄严来入众会,应知此中子见起敬,诸耽欲者见而起贪,诸怨憎者见而起嗔,诸同夫者见而起嫉,诸有修习不净观者见而起厌,诸离欲者见起悲悯,诸阿罗汉见而生舍,由此故知境无实体。”这句话的意思是,若有一长相端正美貌的女子,把自己打扮得很庄严,来到大众面前,她的儿子见了会生起恭敬之心,那些耽著于男女欲望的人见了会生起贪心,那些怨恨她的人见了会生起嗔心,那些与她有同一个丈夫的女人见了会生起嫉妒心,那些修习不净观的人见了她会生起厌恶心,那些远离了欲望的菩萨见了她会生起悲悯心,彻底远离了烦恼的阿罗汉见了她会生起舍心。由此可见,外境本身并没有可贪可嗔或者可悲悯的实体,生起贪嗔或悲悯是一个人看待外境的主观习气所致。

      无分别心在认知周围的人事物时,此时还没有善恶祸福,分别心一动就是善恶祸福的开始,《感应篇》开篇说:“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说的就是这个意思。祸福虽然发生在无分别心的认知中,好像是外境加在我们身上的——比如,别人殴打或辱骂自己,别人不小心开车撞到了自己,自己被某个人的某句话给害惨了等等;又如,别人赞叹鼓励自己,别人帮助关心自己等等——这些灾祸或幸福看起来是外境加给自己的,但起源却不是外境,而是自己的分别心——这个背后“无形的推手”在起作用,也就是说,是自己的种种起心动念驱使外境将祸福加在我们身上的。善念带来善报,恶念带来恶报,这就像有什么形状就会有什么样的影子一样,不会产生任何偏差。

      所以,我们应该知道,分别心的生起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绝对不是像人们通常理解的那样无足轻重、无关紧要,正如《禅门日诵·修心铭》中所说:“凡人举念,关系最重,发机虽微,果报甚大。”也就是说,世界上没有什么大事,最大的事情就是自己对境所生起的心念,念头在轻易间就能生起,但带给人们的体验与后果却有天堂与地狱的差别。

      英国诗人弥尔顿有句名言是这样说的:“心是我们的真实居所,而心本身可以将天堂转变成地狱,亦可将地狱转变成天堂。”确实,表面看来,我们生活在外部环境中,住在自己的房屋里面,生活在地球上,但真正的居所却是我们的心——心若快乐,我们的心就体验着快乐,此时会感觉自己生活在快乐之中;心若痛苦,我们的心就体验着痛苦,此时会感觉自己生活在痛苦之中。心若感恩,就觉得世界很美好;心若贪婪,就觉得自己很匮乏贫穷。心若慈爱,就感觉到祥和;心若怨恨,就感觉到恐惧和不安。总之,心是怎么的,我们的体验就是怎样的,所以,心是我们的真实居所。而心本身却可以将天堂执著为地狱,地狱执著为天堂。一件美好的事情,若我们认定其对自己有伤害,即便实际上没有伤害,这件事在我们眼中也变得充满恐惧;一件事情,即便真实中对自己有伤害,若我们认定对自己有益,则好像也变得美好起来。所以,心确实具有将天堂变成地狱、地狱变成天堂的能力。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中也说:“心如幻法,由遍计生种种心想,受苦乐故。”心由于遍计执著而产生种种妄想,因为这些妄想而让自己承受各种痛苦与快乐,因此缘故,心就像魔术师幻变的魔术一样。舞台上的魔术师经常会幻变各种虚妄不实的事物,让人时而惊奇、时而恐惧、时而欢喜、时而忧愁;心这个神奇的魔术师也是这样,通过各种妄想执著,让人体验各种酸甜苦辣的滋味。

      比如,无论男女的身体,都只是皮肤包裹着血肉和五脏而已,本来没有什么美好可爱之处,但恋爱中的男女,彼此对对方充满贪执的缘故,于是就觉得对方的身体美好可爱;若这对男女走向了婚姻的殿堂,原先的“美好与可爱”就会渐渐退去,若“美好与可爱”在男人与女人的身体上真实存在,应该一直都能感觉得到,但现在渐渐退去了,这就是说明原先体验到的“美好与可爱”根本不存在,只是心自己的妄想与执著制造的错觉而已。结婚之后,若男女都比较自私,时常吵架,则又会觉得对方身体之上充满“缺陷与痛苦”,这种对方身体上的“缺陷与痛苦”其实也是妄想执著出来的,若内心充满贪执,缺陷也会变成优点。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中还说:“心清净故世界清净,心杂秽故世界杂秽,我佛法中以心为主,一切诸法无不由心。”若看待外境的心清净美好,世界就变得清净美好起来了,若看待世界的心污秽丑陋,则世界就变得污秽丑陋起来了。佛法实际上就是心法,一切万法都是从心而生。又说:“众生之心,犹如大地,五谷五果从大地生,如是心法,生世出世善恶五趣、有学无学、独觉菩萨及于如来。以是因缘,三界唯心,心名为地。”就像各种庄稼果实都是从大地中出生一样,世间的三种恶趣“地狱、饿鬼、旁生”以及两种善趣“人道、天道”都是从心而生,出世间的独觉阿罗汉、有学无学道的菩萨乃至佛陀,也都是从心而生,一切都是心的幻变,因此把心称为“心地”。

      《五苦章句经》中说:“一切壮无过心。心是怨家常欺误人,心取地狱,心取饿鬼,心取畜生,心取天人。能伏心为道者,其力最多。吾与心斗,其劫无数,今乃得佛。”在此世间,没有一种东西的力量是超过心的,心是世间力量最大的。心是我们真正的敌人,因为它常常欺骗我们、耽误我们,让我们白白地受很多冤枉苦。心把外境执著为充满伤害与痛苦,此时心就是在创造地狱;心把外境执著为贫穷匮乏,此时心就是在创造饿鬼道;心只关心饮食男女,对其它事情一概没有兴趣,这就是在把自己塑造成畜生;心把外境执著为美好,就是在创造天堂;心严格遵守仁义礼智信,这就是在做人。能将心调整到正道上去,就不会去费尽心机与外境斗争了,而且立即就能离苦得乐。佛陀调伏自心已很多劫,因此现在终于成佛。

      《胜天王般若经》中说:“一切世间皆由心造。心不自见,若善若恶悉由心起。心性回转如旋火轮,易转如马,能烧如火,暴起如水。作如是观,于念不动,不随心行,令心随己,若能伏心,则伏众法。”世间的一切都是心创造的,反观自心的时候,心了不可得,虽然了不可得,善恶都是它的创造。心表面上看起来变化多端,而且迅猛,有时像旋火轮,有时像奔跑的野马,有时像大火,有时像洪水,但其本质却了不可得。像这样在了达心的善恶现象的同时,也对心了不可得的自性有着深刻的体验,这就叫做“于念不动,不随心行”,这样就能控制自己,调伏自心。调伏了自心,就调伏了一切万法。

      总之,我们要知道思想的力量是世界上最神奇的力量,不仅会定格我们当下的生命体验,还能创造世间万象。思想能善能恶,而且善恶只在一念取舍间。高度重视自己内在思想的取舍,这是做到视善、去除视恶的前提条件。

      摘自《太上感应篇浅释》(明如居士 著)

 

点我打赏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