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禅宗的演变历程(4)

佛教禅宗的演变历程(4)

 以庙养庙,参与俗务 禅宗主张“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认为“人人有佛性”,把佛性定位在平民百姓都能明白的“清净本性”的事理中。禅宗认为人的本性本来清净,因而没有必要刻意的做克制杂念妄想的修持功夫,只要自然地发其本心,便能顿悟成佛。所以禅宗并不与世俗划开界限, 而是主张任何行为中自然而然地体悟本心,所谓“行住坐卧,皆是道场,身口意咸为佛事 ”。“东山法门”推重农禅并行,简明易行的修持方法可谓精到地体现了禅宗思想。故而,其在黄梅现在的寺庙中仍极具影响,被推崇备至。黄梅县大小寺庙均与人间世俗世界保持有紧密的联系。他们通过僧众从事农事劳作,参与一些商业活动,吸引外来资金做到以庙养 庙。每座寺庙都辟有粮菜用地,设有法物流通处。大寺庙还对外收售门票。象五祖寺、四祖 寺这样声名远播的大道场,靠广宣佛法,举办大型佛事活动吸引海内外信徒捐资金结缘供奉 ,不但僧众生活无忧,还重建、修复、新建了许多殿堂,使千年古刹重现昔日盛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为吸纳更多的资金扩充庙宇,一些大寺参与了与佛教相关的经济事业的开发 。      黄梅的寺庙按各自的经济能力都配置了现代化的通讯设备,以加强与外界信徒的联系。黄梅的大小寺庙还积极投身于社会慈善事业。他们多由大寺,如五祖寺、四祖寺牵头参与公共事业,曾多次向周边贫灾地区捐献财物。有条件的寺庙还以庙养人才,注重培养佛教后继力量,为中国佛教事业输送了不少优秀佛教弟子 。黄梅县的大小寺庙与当地政府保持着良好的关系。这与他们积极参与社会事务以及和禅宗佛法在黄梅已成传统不无关系。如今黄梅县各寺庙香火旺盛,信众盈门,同各寺发扬“东山法门”之禅法,于凡人俗事间弘扬佛法是分不开的。黄梅县的寺庙都是禅寺,僧众所修的是禅法,他们不讲究念佛诵经, 而是注重在起行坐卧间体悟佛性。一般来说,没有大的佛事活动的话,每个寺庙除了雷打不动的早、中、晚课要按时做外,其余时间,寺内僧众多各司其职,各安其份。有的清扫庭院,有的续烛添香,有的接待香客,有的劳作于田间,于一招一式一动一作间求悟佛旨。     黄梅各寺僧众以中青年居多,还有一些外来学法的小沙弥。他们皈依佛门的原因有很多,大体可归为两种。一种认为佛法可以使自己修行成佛,内心永远清净,摆脱俗世的纷扰和痛苦 。许多比丘尼持这种念头,她们的信仰非常虔诚,常向人宣扬佛法。一种是由于种种世间的纠葛迫使其遁入佛门,以求解脱。绝大部分出家人没有什么文化,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参禅习念,他们大多呈现出与众不同的安闲气质。外来学法的小沙弥多来自广西,在大寺集体上课,平日里也是各司其职。寺里对小沙弥的要求较严,但并不割断他们与俗世的联系,若家中有事,他们会从寺里得到假期和盘缠回家。小沙弥学的法很广,寺里多将他们作为佛教后备力量来培养,对他们寄予了较多的希望。由于黄梅是一方佛教土壤,县内佛教徒非常多 。全县90多万人中,就有20%是佛教信仰者。禅宗作为 一个独立的佛教宗派自创立至今已逾千年,期间经历了无数的风雨挫折,但黄梅县禅宗兴盛的局面一直未变。这主要是因为“东山法门”寓深意于浅理,为脱离凡俗事物,倡导人间佛教,其禅法已深入到民众心中,成为黄梅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另外,黄梅地处湖北省东南角 ,地理位置相对偏狭,人们处于相对封闭的发展环境中也是一个原因。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