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合葬墓里,夫妻埋葬位置是如何布局的_

导读:关于宋代夫妻合葬的双室墓,除了内部的结构设计外,夫妻间的相对位置是宋代精英讨论的另一个性别问题,对于夫妻死后合葬的位置是如何布局的也有过研究。那么,宋代夫妻合葬墓里面,夫妻埋葬的位置到底是怎么样布局的呢?北宋学者程颐写过一篇关于墓葬的文章,在文章中,他给出了如何安排坟穴的指导意见。虽然我们无法获得程颐《葬说》一文的完整版本,但幸运的是,他关于夫妇埋葬位置的言论被朱熹引用,因而保存下来:

宋代合葬双室墓

伊川先生葬法有谓:\"其穴安夫妇之位,坐堂上则男东而女西,卧于室中则男外而女内,在穴则北方而北首,有左右之分,而无内外之别。\"按:昏礼,良席在东,北上,此是卧席之位,无内外之别也。

根据朱熹所引用程顾的话,内外相对观念,几乎渗透到宋代女性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在地下世界却变得毫无意义。朱熹同意程颐的观点,但他认为,根据他对《仪礼》的理解,即使在闺闱中,也没有内外的隔离。宋代理学家似乎已经认识到并接受了,由于世俗社会的语境并不存在于地下,理想化的内外性别区隔不能适用于来世。

宋代夫妻合葬坟穴的位置\"左右\"取代了\"内外\"的概念,成为男性和女性在埋葬时相对地位的客观标志。就像\"内外\"的概念一样,当性别建构成问题时,\"左右\"也被赋予了意识形态的价值。

朱熹

在早期儒家礼仪典籍中,男性和女性的位置被定义为左或右,视上下文而定。这些物理位置的性别内涵被后来的学者做了各式解读。虽然\"男主外,女主内\"的概念在整个中国帝制时期被接受为正统意识形态,但\"男左女右\"的固定规范从未出现过。在之前的引文中,没有进一步探讨关于已故夫妇左右位置的性别意义。

尽管引文出自私人信函,不过在这封信中,朱熹彻底解决了弟子郭叔云关于错综复杂的葬礼细节的困惑,但他没有就夫妇在坟墓物理布局中的位置建议或者推动一个仪式上合适的观念。

宋代合葬双室墓

此处,我们似乎没有办法寻觅到性别等级制度的体现,只是注意到它仿佛缺失了。然而,在朱熹与两位理学积极分子的谈话记录中,他确实对于\"左右\"这个问题进行了思考:

尧卿(李唐咨)问合葬夫妇之位。曰:\"某当初葬亡室,只存东畔一位,亦不曾考礼是如何。\"安卿(陈淳)云:\"地道以右为尊,恐男当居右。\"曰:\"祭以西为上,则葬时亦当如此方是。\"

李唐咨是宋代漳州当地的名人,他很钦佩理学家朱熹的礼仪知识,向他请教夫妇在墓中的位置。尽管李唐咨是朱熹颇为欣赏的饱学之士,但他也承认,在为自己与亡妻修建双室墓时,他并没有考虑到礼仪上是否得体。李唐咨很可能是大多数同时代人的代表,认为没有必要考察夫妻位置在墓地布局中的仪式意义以及隐含的性别等级观念,已故夫妇的左右位置,在意识形态或埋葬实践中都不确定。

双室墓布局平面图

陈淳是朱熹的忠实信徒,同时也是李唐咨的女婿,他不确定在葬礼安排中正确的夫妻位置为何。陈淳没有参考任何儒家经典或者评论,而是在右高于左的一般价值规则的基础上,向岳父和导师提出了\"男右,女左\"模式的建议。

陈淳的不确定性表明,这一问题在古典文献和当时的理学话语中,缺乏普遍的原则,甚或无人讨论,博学之士朱熹没有引用任何儒家学术著作,也证实了这一点。

朱熹认为,丈夫应该被安置在西方,依据的是在丧葬祭祀上这个方向地位更高。\"男西,女东\"的观念,使已故夫妇的相对地位变得更加复杂:从祭祀者的立场来看,这样的安排符合\"男左,女右\"的原则;但从逝者的角度来看,考虑到头部指向北方,与丧葬仪式相符合,却是一个\"女左,男右\"的相反布局。

宋代双室墓

朱熹以为,表明丈夫优越性的一种可能的方式是西与东,而不是左与右,但他并没有将此写进《家礼》中,尽管这本书是他希望作为一部实用参考书加以传播的。朱熹甚至没有把它介绍给自己的其他弟子,就像前面那封给郭叔云的信所显示的。

朱熹似乎并没有打算宣传\"男西,女东\"的原则,因为这一原则没有坚实的文本基础,也超出了同时代人丧葬考量的范畴。朱熹从来都不是一个堂吉诃德式的战士,他在这一问题上的妥协和沉默表明,尽管他的同时代人的埋葬方式大相径庭,他们普遍都忽略了性别等级与已故夫妇相对位置之间的联系。

宋代完好古墓

即使当朱熹的礼仪思想成了明清社会日常生活所依据的正统,一个规定了已故丈夫和妻子合理位置的准则也没有成形。

除了宋代的文字资料,考古发掘资料还表明,在宋代福建地区,已故夫妇的相对位置是完全不固定的。由于两个因素的限制:基室严重腐烂或遭到破坏,以及考古报告的不完整。

有着隔墙的双室墓

总结:考古报告确实表明,在丧葬实践中,夫妇在地下世界的相对地位是相当灵活的,与之相一致的现象是在宋代精英的话语中,已故夫妇的相对位置没有定论。与宋代学者重视男女在生活中的合适地位相比,夫妻在地下的位置很少被阐述。日常生活中的正统性别意识形态消失了,并没有随着男性或女性步入死亡世界。严格的规章制度让位于多样化的实践,在某些情况下,和谐和沟通的概念取代了那些性别隔离与等级制度。

图文作者:公主千,欢迎阅读关注。原创请勿抄袭!图片来源于网络,若有疑问,我会立即处理。

参考文献:

《家礼》

《葬说》

《仪礼》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