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祥云集紫云宫

紫云宫位于略阳县高台南侧,西距嘉陵江约200米,东距八渡河约400米,北靠象山,南面为南山。是秦岭南麓、嘉陵江上游一处具有氐羌文化特色的古建筑群,也是长江流域保存最完整的氐羌建筑风格的戏院之一。据明嘉靖县志载“高台原为汉代斩隗嚣台”。在高台地下的文化层中参杂有大量的建筑构件。

紫云宫现有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2003年9月24日,紫云宫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紫云宫建筑群受损严重。同年9月,紫云宫进行了落架大修,之后,搬迁了高台小学及附近民居,扩建羌文化广场,增设了羌文化代表建筑碉楼等设施。据现存《復新紫云宫目次序》记载,最迟在清乾隆年间,紫云宫已初具规模,后经嘉庆、道光多次整修扩建,至解放初,已成为双进式四合院建筑群。

紫云宫内有残碑《□修治城江神庙碑》记载:□治城江神庙(紫云宫)增修经过及规模。增修历任三任经理,前后耗时20年,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竣工。增修后紫云宫主要建筑有正殿3间、献殿3间、钟鼓楼各1座,戏楼1座,东西楼房8间。

走遍陕南的庙宇和博物馆,没有和紫云宫风格雷同的建筑了,东西两侧的两个小门,不仅显示着当年人流不息的繁华,而且起着疏散人流的作用。门楣上的“水”与“白”两个字,更是先祖们在不经意间给人留下的深深的思考,阅遍略阳史料,也无法找到这个关于这两个字的答案,更没法找到“紫云宫”的任何注释。

在诠释这两个字的含义之前,略阳当地有个治疗急性风湿病的偏方很是有趣:用蘸满墨汁的笔在胳膊和前胸和后背上按“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的顺序把这些字写上后,用猪窝里的草熏,疗效很是神奇。虽然不知道这个方法的科学依据在哪,但是祖先们发明,后世人沿用,不论是心理作用还是真的有神灵保佑,总之,这个偏方确实凑效,才能有沿袭的可能。

易经的四象是老阳、老阴、少阳、少阴,而在风水学的四象学,就是“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经曰:“夫玄武拱北,朱雀峙南,青龙蟠东,白虎踞西,四势本应四方之气,而穴居位乎中央,故得其柔顺之气则吉,反此则凶”。他们不但代表了东西南北四个方位,也是方位神灵。左侧的这个“水”门虽然没有紧靠着滔滔不绝的嘉陵江,但是略阳不缺水,自古以来东面的玉带河和和北面的八渡河,也会泛滥成灾,而水是龙的生存之地,青龙就隐喻在这个水门上,也就算是镇守在东方。一则可以护佑百姓,二则可以保证行船平安。东面恰巧还有凤凰山,这正可谓龙凤呈祥

位于紫云宫右侧的“白”字和“水”相呼应,这个白就是白虎,白虎具有避邪、禳灾、祈丰及惩恶扬善、发财致富、喜结良缘等多种神力。而从四方风水八卦和古代易经上讲,这样的位置恰巧对应了紫云宫的地理位置,恰恰吻合了和“左青龙右白虎”的顺序,白虎在这么高规格的建筑门口,有守护、警戒的用意;好像住宅前伫立二尊石狮,或大门上贴一对门神图象,都有「护卫」的意谓。’古人还认为白虎是一种祥瑞:‘德至鸟兽。’最初的西天星神是熊和猫头鹰,但后因古羌族的图腾在由熊变为龙而逐渐演变为龙。而又到黄帝向东发展时,龙的图腾被带到东方,跟‘东方苍龙星座’合而为一,朱鸟则成了统一南方时凤图腾在天国的新居,因两大部族融合而终于成‘龙凤呈祥’。

《楚辞.远游》洪兴祖补注:‘玄武,谓龟蛇。位在北方,故曰玄。身有鳞甲,故曰武。虽然无法找到建筑中的任何蛛丝马迹,但是紫云宫的正北方为象山,正南方为南山,从戏楼的中轴线望过去,恰巧和象山的脊梁与南山的山脊在一条线上,因为他们是正北、正南,和正东、正西的青龙、白虎相对称,那么紫云宫南面的南山也就是四相中的朱雀了。朱雀又可说是凤凰或玄鸟。朱雀是四灵之一,也和以上其他三种一样,它是出自星宿的,是南方七宿的总称:井、鬼、柳、星、张、翼、轸。联想起来就是朱雀了。朱为赤色,像火,南方属火,故名凤凰。它也有从火里重身的特性,和西方的不死鸟一样,故又叫火凤凰。站在南山顶纵览全城,真有雄鹰俯瞰的感觉。

青龙在东面镇守着紫云宫,略阳县城东面的凤凰山展翅欲飞,太阳每天从凤凰山上升起。可谓龙凤呈祥、紫气东来,而传统的“四象”本身就寓意吉祥和平安。所以这样就不难解释位于高台的这所寓意着吉祥如意的宫殿式庙宇为何被称作“紫云宫”了。

门楣的东面板绘是吴挺赈灾的故事:吴挺从宋淳熙元年(1174)起长期驻守武兴(也就是现在的略阳),为这里的百姓办了不少好事。武兴地处嘉陵江与沮水交汇处,地势较低,时常受到洪水的威胁。宋绍熙二年(1191年)秋,连降暴雨,江水猛涨,洪水入城,居住在低洼处的百姓民房大半被淹。吴挺及时分派大批官吏救灾,并腾出官府让百姓居住。洪水退后,吴挺又从各地征调了大量木材、砖瓦,用很便宜的价格卖给百姓建房,对于贫困而无力购买者,则免费供应,很快就使百姓安居乐业,城中面貌也焕然一新。为了根除水患,吴挺发动军民修建了东西两道河堤,以御洪水。当时这里的百姓多住茅草房,经常发生火灾,而且往往一烧就是一大片。于是,吴挺就动员百姓制造砖瓦,改建瓦房,规划建筑,整修街道,自此以后就很少发生火灾了,当地百姓对吴挺十分感念,自发的供奉他的像,每顿饭前都要祷告一番。

西面是孙玺在平乱期间筑高台的情景,略阳地处三江交汇处,也是入蜀咽喉,流贼侵扰,城池失守,当时的县令吕昌殉职。朝廷派扶风知县孙玺来略阳坐镇守,修建城池,据《嘉靖略阳县志》记载“正德辛未年(明武宗六年1511年)因流贼扰乱,巡抚都御使蓝公章委扶风县知县孙玺始筑之,皆土城,高一丈七尺过五里”。高台自那以后得名。

1998年紫云宫出土的清道光二十年《 復新紫云宫目次序》中这样诠释着紫云宫的规格和性质;“靔,以陰陽照耀乾坤而生萬象,天之道也;山、水、土,以山川草苗而育眾生,地之德也;人,以礼祀神明而創修宇廟,人之善也;天之道、地之德、人之善,乃爲三才合一而生生不息益成世道也 。”从碑文上可以看出重修紫云宫的缘由:天生万物,地育众生,人敬仰神明,所以紫云宫是天时、地利、人和的象征,休憩一新以后也就是要这座庙宇发挥它三才合一的功能,这也就说明紫云宫不仅仅是一座船工、商户的休闲娱乐场所,更是是人们敬仰神灵、神灵护佑。

戏楼紫云宫的戏楼前栏板,均以高浮雕雕刻着花卉和人物故事,戏楼的屋顶则藻井装饰(戏楼上方的藻井,像一口倒扣的钟,它是古代的扩音器,可以将声音传播到很远)。舞台两侧的柱子悬空着,美化舞台的同时,又给了最大的空间,不管是抑扬顿挫的秦腔还是变幻莫测的川剧,都在那个年代里带给人们最高的精神享受。

舞台正中为象征吉祥的二龙戏珠团型图案,上面则是三副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彩画:第一副版画为林则徐在略阳赈灾的情景,清代末年,林则徐担任陕西布政史的时候,略阳发生严重水灾,林则徐亲临现场赈灾的情景。正中间是1958年进中南海演出、2010年随央视“心连心”演出、同年获全国锣鼓大赛优秀奖的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羌族羊皮鼓舞。最边上则是略阳县文化馆干部郝兆庆创作、1987年略阳县剧团进京演出的《清水衙门糊涂官》之迎亲的场面,大概内容是讲一个立功后的武夫冉佳俊,因功受赏,做了县令,虽然他很清廉,但是没文化不会审案,他娶的妻子很聪明,帮他出谋划策,审案、断案,使他做了个清水衙门糊涂官。

紫云宫的建筑采用高浮雕手法装饰着支撑柱檐板,整个建筑群体中,所有飞檐翘角之下,均有高浮雕杈手柱支撑,雕刻有人物、动物、花卉和民间传说故事等。紫云宫的东西厢房和戏楼相衔接。这里的建筑和汉族建筑最大的区别就是没有斗拱装饰,大量的使用挡风板,以便遮盖沿椽和内部的梁架结构,屋檐挡风板均以龙兽图腾纹样装饰。因为没有斗拱、翼角上翘的压力,不得不借助于斜撑的角柱来承受,钟、鼓楼和戏楼上方对称的斜撑木雕上的人大都为三组三人,且都单手高举,寓意步步登高和三才合一。檐下所有檐头均以鹅劲式样装饰彩绘包裹。东面的钟楼、西面的鼓楼建于厢房北头,与整个建筑群融为一体。戏楼钟楼、鼓楼的建筑风格与以上不同,建筑屋架采用穿斗式屋面结构、攒尖顶手法构筑而成。而东西厢房的一楼为雅间,人们议事、谈生意就在雅间进行。二楼则是有身份的家眷看戏、喝茶的地方。身份尊贵的人看戏坐在献殿的位置,舞台上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能看的清清楚楚。

紫云宫近照

紫云宫对研究陕南地区历史、经济、文化、民俗及建筑特征有着重大的价值,对进一步了解氐羌民族文化提供了有利的证据。同时,也是一处集雕刻、绘画、装饰风格为一体的艺术品,更是一处千祥聚集之地,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的建筑精品。

紫云宫和羌文化广场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