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绘画不断被“确定”,它靠什么可以挣脱牢笼?

​2019年4月14日,《奇妙的不确定性》于侨福当代美术馆•北京开幕。展览聚集了四十位来自欧洲、亚洲、非洲以及北美和南美的艺术家,共同探讨当代绘画领域的问题。以下是“凤凰艺术”为您带来的相关报道。

作为侨福当代美术馆艺术总监罗兰·艾格策划的第二个主题展,本次展览《奇妙的不确定性》与其它主题展览构成一个系列,一方面试图探讨当代艺术中具有可能性和真实性的叙事,在另一方面,则希冀通过对于作品的梳理与呈现,反映出人类存在状况中复杂的矛盾与对立,呈现智识方向和情感共鸣的迷人视角。

▲ 侨福当代美术馆艺术总监罗兰·艾格在开幕现场

在侨福当代美术馆·新加坡举办的大型国际群展结束后,《奇妙的不确定性》强调当代艺术中近期重新被挖掘出的重要叙事——尤其关乎今天的绘画——从人类学的思考出发,聚焦于独特的社会文化语境以及具体情境的意义。展览基于关联性和情境化的意义,创造了某种特别的思想空间,抑或是一种想象的维度,在其中观众面对着令人不安的不可能以及不确定之事物,遭遇那些充斥着隐晦、模糊和非理性的现象。这些并非仅仅是艺术性想象的结果,也是构成现实世界的一部分。它们来自日常生活中被遮蔽的地方。这些不确定性搅乱了我们当代现实的总体方向;这些现象反映出一个混乱不安、令人困惑的世界——它到处充满了矛盾。

▲ 展览现场

充斥着黑暗、混沌和恐惧的领域是人类现实的一部分,而艺术家的角色恰恰是要对这些隐藏的力量予以揭示。这些艺术家们透过自己的激烈想象,描绘出令人不安和引发动荡的几近不可能之事物,以折射并阐明有关人类存在的复杂经验和特征。这些不确定性和不大可能之事物所拥有的强大力量,在使得观众的想象力得到解放的同时,还邀请观众以更为愉悦的姿态与艺术作品产生情感与智识上的互动。

▲ 展览现场

的确,这一观点来自哲学家埃德蒙·柏克。柏克在一篇精彩的论文中首次探究了不确定性和“富有表现力之隐晦”所具有的美学力量:释放想象力,创造似乎不大可能的形象和形式,建立起不同经验领域之间的相互关联。

两百年后,本次展览的参展艺术家之一丹尼斯·奥本海姆亦总结出与柏克相同的观点:在不同思想系统和情感领域之间存在着未知的、不曾被想象的关联,而在开启这些关联时,“内在隐晦”和“隐秘能量”则扮演着中心角色。奥本海姆还强调,不确定性所具有的解放力量,源自那不可言说、使人感到痛苦且又晦涩难解的创造力。当展览中的叙事在向观众揭示隐晦的不确定性和不大可能之事物时,艺术家们也带来了希望和透明的视角,强调自由想象的解放力量,引领观众展开了一段旅程:透过人类存在经验的多面性,我们看到了一个极其复杂且摇曳不定,但同时又引人入胜且富有诗意的宇宙。

▲ 展览现场

而在当下,这一线索再次被延展,而艺术也更加面临着各种跨领域的冲击与融合。数字化与网络化将人与艺术不断解构。同时,“绘画死亡”的概念并不新鲜。西方早有理论认为不只是绘画,整个艺术都已经迈入死亡的深渊;中国的艺术家与学者们对这个问题也早有讨论。如陈丹青在2012年中国油画院的演讲上曾提出:“这是一个电子传媒的时代,油画是一个太古老的媒介,年轻人应该利用新的媒介,表达我们今天的感受,今天在中国的处境中用画来表达太慢,太不准确了......假设如果我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出生我真的不会去画油画......绘画造成的兴奋感和内在影响力的时代早就过去了,今天兴奋的是电视,电影,推特,网络。”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就是在这样的瞬间交流互动的当代语境下,绘画艺术或许从另一角度再次以一个新的姿态和面貌重新审视并描绘个体存在感,新媒介的迅速发展拓宽了架上绘画的表现手法,题材范围,而当代的欣赏习惯反而对绘画与生活之间的距离再次产生想象和期许。

2010年,提莫休斯·佛牟伦(Timotheus Vermeulen)和罗宾·凡·登·埃克(Robin van den Akker)发表了《Metamodernism Notes》一文,认为由于诸多原因,后现代主义已然渐渐退却,一个新的情感与思想结构进入舞台:混沌现代主义(Metamodernism)。

他们认为,再也不能用后现代主义范式来理解新趋势了,因为它们暗示了当今时代某种新的情感结构,其特点便是在典型的现代主义的担当精神和后现代主义的超脱姿态之间摇摆不定,同时每个人也具有身份和生活方式的不确定性,在观看艺术创作中也可明显感受出这一趋势。

▲ 展览现场

在某种程度上,“绘画死亡”在如今也许有两个警示意义:一方面是在功用上,在如今的网络信息时代,每个人都可以快速便捷地获取自己想要的视觉图像,摄像摄影及其他技术手段要远远比绘画更加富有效率,而绘画信息传载的“功利作用”似乎完全被新媒体们所掩盖,这也迫使绘画寻找其本质,以及在当代社会中的独特位置,甚至迫使人们去思考艺术的本质与位置;另一方面则在精神上,绘画只是种手段,艺术家们当思考如何用不变的手段去表达不同时代下变化的社会环境与思想潮流。正如吴冠中说的:艺术当随时代,当反映当下人的思考和存在。而再进一步,一些艺术家形成画风后不愿尝试新的风格或思考,这其实也是一种绘画的死亡。那么,在当下这个混沌现代主义主义时代,在这个一切似乎都是不确定的时代,我们在“老生常谈”地重提绘画时——这个似乎早已被“确定”的媒介时,又有何意义?

或许,一方面,绘画在过去二十年里经历了一股罕见的潮流,它是艺术家创造性理念的直接转化,因而具有自发性和直接性的特点。它同写作一样,都在讲述着私密的故事;而另一方面,在这个碎片化并充满一切可能性的当下,我们或许可以通过笔触与媒介的温度,以及人类精神在方寸间的辗转腾挪,重探“人”自身的处境。

这或许便是历史的变幻中那些似乎摇摇欲坠却始终不倒的事物,所具有的奇妙的意义。

部分展览作品

▲ 艾瑞克·格鲁伯,仪器8a  ,纸上铅笔,2017,52×38 cm 每幅  ,由海克·库兹画廊提供

▲ 甘特·布鲁斯,阴影法庭,纸上彩铅,1982,32×23.8 cm 每幅,侨福当代美术馆藏

▲ 贝尔纳迪·罗伊,吮吸光明的练习,纸上炭笔,2013,100×70 cm 每幅,由马里奥·马罗那当代艺术提供

▲ 阿洛伊斯·莫斯巴赫(奥地利),逃离,纸上粉笔、配铝框与玻璃,2018,50×70cm,由艺术家提供

▲ 拉兹罗·拉兹罗·勒维兹( 匈牙利),永无交集,纸上炭笔、铅笔,2015,152×190cm,由艺术家提供

▲ 瑟斯( 意大利),水的边缘,纸上石墨、铝背,2014,100×142cm,由常青画廊提供

▲ 尼古拉斯·迪埃特勒(法国),无题,纸上墨彩与蜡笔,1992-2000,45×32.5cm  ,由弗里德里西·莫桑画廊提供

▲ 艾利森·霍金斯(美国),秋水,纸上墨彩、彩铅,2015,21.6×29.8cm  ,由海克·库兹画廊提供

▲ 尼娜·科瓦彻瓦(保加利亚/奥地利),天国与地狱的婚礼,300克法布里亚诺纸上水彩、丙烯,2015,150×550cm,由艺术家提供

▲ 佩尔·迪维格(挪威),连理枝,纸上墨彩 I,2015,240×440cm,由克里斯汀·科尼格特画廊提供 

▲ 甘特·布鲁斯(奥地利),阴影法庭,纸上彩铅,1982,32×23.8cm 每幅,侨福当代美术馆藏

▲ 达维德·坎托尼(意大利),大西洋亨德森岛,纸上烧焦绘画,2017,122×184cm,由布林达特画廊提供

▲ 芭芭拉·艾克霍恩(奥地利),无题 (来自鸟群系列),纸上铅笔,2011/2012,150×240cm  ,由克里斯汀·科尼格特画廊提供 

▲ 艾瑞克·格鲁伯(奥地利),仪器8a,纸上铅笔,2017,52×38cm 每幅  ,由海克·库兹画廊提供 

▲ 邱志杰(中国),1989年后的艺术与中国:世界剧场 ,彩色喷绘,2017,240×720cm,由艺术家提供

▲ 贾尼·德西(意大利),远景  ,纸上木炭、木、玻璃,2012,259×450cm  ,由艺术家提供

展览信息

奇妙的不确定性

策展人:罗兰·艾格

开幕时间:2019.4.14

展览地点:北京侨福当代美术馆

艺术家:露丝·巴拉巴什 Ruth Barabash 、拉都·贝尔金 Radu Belcin 、安雅·贝雅特·吉尤塔 Anya Belyat-Giunta 、甘特·布鲁斯 Günter Brus 、达维德·坎托尼 Davide Cantoni 、古列尔莫·卡斯泰利 GuglielmoCastelli 、托尼·克拉格 Tony Cragg 、贾尼·德西 Gianni Dessì 、尼古拉斯·迪埃特勒 Nicolas Dieterlé、佩尔·迪维格 Per Dybvig 、芭芭拉·艾克霍恩 BarbaraEichhorn 、拉兹罗·费赫尔 László Fehér 、安德烈·福利Andrea Fogli 、乌戈·吉莱塔 Ugo Giletta 、克斯汀·戈利米 Kerstin Grimm 、艾瑞克·格鲁伯 Erich Gruber 、艾利森·霍金斯 Allison Hawkins 、维洛尼卡·霍科瓦 Veronika Holcová、玛丽娜·乔顿 Marine Joatton 、蒂博·伊斯基·库西斯Tibor iski Kocsis 、尼娜·科瓦彻瓦 Nina Kovacheva 、朱·克拉捷 Juul Kraijer 、德克·兰格 Dirk Lange 、丹妮莎·莱奥卡 Denisa Lehocká 、艾瑞斯·勒瓦瑟 Iris Levasseur 、费利斯·勒维尼 Felice Levini 、克里斯汀·奥比塔 Christian Lhopital 、皮特·马特森 Peter Martensen 、阿洛伊斯·莫斯巴赫 Alois Mosbacher 、蒙泰安/罗森布拉姆 Munteann/Rosenblum 、赫尔曼·尼特西 Hermann Nitsch 、丹尼斯·奥本海姆 Dennis Oppenheim 、皮埃罗·皮奇·坎内拉 Piero Pizzi Cannella 、邱志杰 Qiu Zhijie 、拉兹罗·拉兹罗·勒维兹 László László Révész 、贝尔纳迪·罗伊 BernardíRoig 、瑟斯 Serse 、巴泰雷米·托果 Barthélémy Toguo 、桑德拉·瓦斯奎兹·德拉·霍拉 Sandra Vásquez de la Horra 、蒂纳斯·维米尔克 Tinus Vermeersch

部分图文来源于网络

(凤凰艺术 北京报道 责编/dbk)

责任编辑:韦俏勋 PN206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