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南京”湖熟灵顺桥名字的由来(传鲁班书打生桩)

湖熟灵顺大桥,关于明末大商人林顺造桥的故事,我们继续往下。

林顺,领衔主演这场造桥大戏,众工匠在如此精神领袖的率领下,日夜兼程赶工,不可不谓“人心齐,泰山移”。一转眼,桥梁两边栏杆上雕刻了三十六对石狮子,活灵又活现。桥面上铺着一百一十块精致的苏州天子石,整整齐齐,简直天衣无缝。

“小南京”湖熟灵顺桥,名字的由来,传鲁班书打生桩,离奇又玄乎

岔开一个话题,谈一下苏州桥,承袭吴文化底蕴的苏州,现存保留最多的乃是明清古桥,数量已达到了200多座,从造桥的石作材料到桥梁的工艺设计都是值得探究的重点。苏州最早期选用武康石,开采源自唐朝,后因武康石所用殆尽。元代中期开始选用青石,实为青白石的石灰岩。明代中后期开始选用花岗石。

“小南京”湖熟灵顺桥,名字的由来,传鲁班书打生桩,离奇又玄乎

关于林顺采用的天子石,并未查阅到任何详尽资料,窃以为,因是明末时期,石头或为青石,或为花岗石。

再说灵顺桥,造桥阶段已经到了最后的关头——只缺少一块石头。沿袭老传统,那就需要“顶桥梁”,即“人肉桩”,也叫“打生桩”。

“小南京”湖熟灵顺桥,名字的由来,传鲁班书打生桩,离奇又玄乎

“打生桩”,就是为了确保建筑工程的平顺,必须要活人来祭奠,也就是用魂来“顶桥梁”。在中国传统建筑行业内,长久都流传这样的民间传说。一说是《鲁班书》记载,玄而又玄,但并未有任何实质资料支撑这一点。“打生桩”这种活人祭祀的方式,其实也多见于我国奴隶时期。郭沫若曾经在《奴隶制时代·奴隶制的下限在春秋与战国之交》书中提及:“卜辞中常常用人为祭牲,与牛羊犬豕同用……”

“小南京”湖熟灵顺桥,名字的由来,传鲁班书打生桩,离奇又玄乎

对于这种残忍又诡异的秘术,放在任何人身上都是一个字——死。林顺大概也不忍心,心里默默下了决心。大桥合缝的那一天,不见一人从桥过,造桥的领工等得干着急,直冒汗。忽闻一马蹄声,原来是林顺骑马奔来,明摆着是林顺甘愿用自己来“顶桥梁”。

“小南京”湖熟灵顺桥,名字的由来,传鲁班书打生桩,离奇又玄乎

领工看到林顺自我牺牲,大为感动,急中生智大喝一声,“马到成功”。“轰隆”一声,也不知马儿是吓着,还是天意如此,载着林顺的马突然失了前蹄,兀自趴在大桥上,死了,而林顺摔下了马。在领工速雷不及掩耳之势的指挥下,工匠们将最后一块石头成功砌上。善意好心的林顺幸运活了下来,也终于见到了对自己乃至湖熟镇所有人历史的一刻。

“小南京”湖熟灵顺桥,名字的由来,传鲁班书打生桩,离奇又玄乎

《苏州明清古桥石作艺术特征探究》一文中指出“古人造桥,最早的起源是寻找水面较为狭窄、水流不甚湍急的地方,用小船摆渡,这个地方就是“津”,后逐渐在这一地段架设木梁作为过河的载体。 然而,木制的桥梁易于朽烂不能长久,于是有人就想到了用石头造桥。”

“小南京”湖熟灵顺桥,名字的由来,传鲁班书打生桩,离奇又玄乎

自从三国孙权迁都今南京后,于245年赤乌八年凿通“破岗渎”,湖熟境内的河段遂为秦淮河最繁忙的水运航道。从此,湖熟古镇就是南京通向句容、溧水、高淳、皖南等地的水陆要道,素称“金陵东南门户”,来往人们,全靠渡船接送,沿河两岸形成众多渡口。

从林顺开始,湖熟不仅仅有渡口,还有大桥。而为了纪念林顺,人们便将大桥称作“灵顺桥”。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