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年味,值得反复回味

来源 | 人民日报人民文旅

年味,淡了么?

犹记得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没有便捷的交通、畅通的网络,全家人想要团圆,一年唯有过年时这么一次。经过长久的期盼酝酿后,年的味道便是浓稠的、温暖的,就像一碗添足了胡桃、松子、莲子等材料的八宝粥,是时光慢熬出的情与义。

《舌尖上的新年》曾有这么一段话:“年味越来越淡,只因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年夜饭失去了吸引力。”其实,年夜饭不仅指家人团聚时一起吃的饭,更是故乡时光与情感的串联。在春节期间尝到的美味,都充盈着爱的味道。

肖远山:年味是“淡妆浓抹总相宜”

衡山之南,故曰衡阳;雁过回旋,故曰雁城。肖远山的家乡是中国五岳之一,南岳衡山的所在地。作为纵横文旅江湖十余载的“老炮”,肖远山始终认为食物对于加深一座城市的印象来说至关重要,“爱上一座城可以从爱上它的美食开始,从清晨到日暮,各色衡阳风味让你的味蕾在舌尖上起舞。”

小小鱼丸色泽洁白如玉、口感鲜美嫩滑、香味沁人肺腑,是最令肖远山难以忘怀的味道。鱼丸子是衡阳特有的一道色香味形俱佳的菜肴,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它的制作过程十分考究,须要极新鲜的草鱼、极精湛的刀工,先把鱼刺剔掉,再将鱼肉打碎,按比例加入新鲜的肥膘,制成糊状,放入生粉、蛋清、葱姜、胡椒等原料一起糅和均匀。”肖远山笑着说,“这个糅料可费力气啦!我们都要挽起袖子、抡起胳膊来,别提多卖力了!所以又叫打鱼丸。”

衡阳鱼丸子 图源:你好长沙微博

衡阳过年的习俗极富仪式感。新的一年想要堆金积玉、财不外流,还得“关财门”!所谓“关财门”,就是家家在除夕12点前必须要放鞭炮——接回“灶神司命”,然后把门锁好,便能守住一年的好财运。到了大年初一的早上,人们又早早起来打开大门,在祖先神位前与门口设案,敬告祖先神灵求平安,叫“开财门”。“一关一开,准保你银子越挣越多,日子越过越美!”肖远山眼里好像有星星一般。

新春放烟花 图源:视觉中国

“每年回老家,我都会和家人一起去南岳大庙烧香。”肖远山说。很多衡阳人在新年都会去庙里焚香祈福,从正月初一到十五衡山脚下的大庙人气旺盛,香火不断,最火时能有数十万人。

南岳大庙门口 图源:视觉中国

肖远山说,“在衡阳,年味就好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家的味道,就是年的味道,年味好比血浓于水的亲情,永远都不会消失。纸质红包变成了红包,但祝福的心意没有变;车站抢票变成了线上购票,但回家的热望没有变;全家做饭变成了酒店聚会,但团圆的氛围没有变。

衡阳,年味浓如故。

皮皮虾:冻梨与炸大枣

对两年没有回家东北大男孩皮皮虾来说,宇宙的尽头不一定是东北,但记忆中年味的最高表现形式莫过于那一颗颗外表金灿灿的“炸大枣”,“那是锦州特有的吃法,裹上白花花的面粉、鸡蛋,沾上白糖,外表金黄,外酥里甜。每到春节,我妈总是炸上一大盆。”

即便是今年回不了家,皮皮虾一早就收到了老家寄来的一大包大枣。“我妈甚至还给我整来了一大兜冻梨。这玩意,除了我们东北,哪儿都没有,可是解了我的思乡之苦。”皮皮虾告诉人民文旅。

东北炸大枣 图源:锦锦的幸福小屋微博

冻梨是东北的特色,由于这里室内暖和,室外又太冷容易上冻,东北人干脆把一些水果冻起来,这样吃别有一番风味。冻梨是黑褐色的皮,但果肉仍然是雪白的,拿进室内化一化,轻轻咬上一口,就像特有的水果味冰沙,甜中略带着一点酸,特有的绵软之中又带着一点脆。这是东北人记忆里独有的味道,更是大自然对东北人民“寒冷的馈赠”。

东北冻梨 图源:naomi摄

“看着这些冻梨,仿佛又跟着妈妈去了一趟当年的农贸市场,那叫一个大场面!”冻梨、丹东大草莓,各类水果码的整整齐齐,晶莹剔透的糖葫芦、刚出炉的瓜子、福字对联、衣服鞋帽、鸡鸭鱼肉……应有尽有,仿佛在这条街上就能买到需要的一切。

集市上人头攒动,摩肩接踵,此起彼伏的吆喝声、讨价还价声,衬托得大东北“年味儿”十足。农贸市场旁边的理发馆,此刻也是人气最旺的地方。这时候的东北人,头发上带卷,出门都会趾高气扬。大街上五颜六色的“卷”好似春天的花朵争奇斗艳,万人空巷,丈母娘领着小姨子、小媳妇挽着大舅妈都朝着大大小小的理发店奔去……走在街上,这样的对话随处可见:“干哈去呀?”“这不快过年了吗,烫个头去!”之后还要互相吹捧一番。

据皮皮虾的介绍,如今在许多电商平台,居然也能买到东北特有的冻梨。即使回不了老家,东北的“年味儿”也随处可见。即便是走出记忆中这个寒冷而干燥的地方,童年和温暖也从未走远。

Meiya:像丁真一样过年

在成都生活的藏族姑娘Meiya小姐每年春节都要回自己的故乡——四川甘孜理塘县。对,很巧,就是那位少年——丁真的家乡。

对于藏民而言,藏历新年等同于春节,是非常重要的节日,“每逢藏历新年,我们都会举行五花八门的民俗活动来庆祝。今年(2022年)的藏历新年是公历3月3日,但去年和前年的藏历新年与汉历新年是同一天。”提到春节,小姐姐Meiya心情也变得愉悦起来,记忆随之陷入儿时热闹、欢欣的新春场景中去。小姐姐还向我们介绍道,藏族新年有着自己的算法,和汉历新年一样,每年的时间是不同的,有的年份也会与汉历新年重合。

新春的准备从年前就火急火燎地开始了,制备“年货”可谓是头等大事,让Meiya记忆犹新的就是做香猪腿、炸牛肉干。“这两道菜肉质鲜美、外酥里嫩,在嘴里爆开的时候你就觉得几乎被爽翻,特别过瘾。小孩子们最喜欢了!”Meiya毫不掩饰地露出兴奋的神色。此外,还有用酥油和面粉赶制的油炸“果子”,简单说,就是将白面做成各种花样放入油锅炸至酥脆;“喜玛”,一种酿制的青稞酒,用糌粑加酥油、糖合作而成。

油炸“果子”图源:GZ晚秋时节微博

对于无数离乡奔波的人来说,记忆中的年味都珍藏在这些美食里了。Meiya打趣道:“人世间,唯有爱与美食不可辜负,爱,我已经辜负得太多了,美食可不能再辜负了!”

随后,Meiya还向我们介绍了藏族新年的特殊习俗。首先是祈福,这是藏民们非常注重的环节。其次,甘孜州这边还很喜欢抢头水。谁要是能舀到河里的第一桶水,谁就能在新的一年中获得最好的运气,因此,这第一桶水也称作“金水”。Meiya回忆道:“小时候啊,每年初一凌晨,妈妈就会把还被窝里做着春秋大梦的我拍醒,拽着我到家门口的小河里舀水!每次我都感觉昏昏沉沉的、还没睡醒哩!”

“虽然我们搬到了成都生活,但在老家的风俗习惯是改不了的。”Meiya说。即使是那些是无法归乡,在成都度过的新年,也弥漫着传统的气息。

新年是一种特别的仪式,让全家拥抱美好,只是当年年少,以为告别和欢聚不过是寻常,并未觉得有多么珍贵。如今,白驹过隙,每一次相聚都倍感珍贵。

胡凯:最是家乡味浓

由于职业的原因,胡凯也算是走过南、闯过北,去过的城市、尝过的美食数不胜数。但在他的心目中,最有味道的、最能触动凡心的浓浓年味仍然是家乡。

胡凯是陕西安康人,打小从农村长大,在他看来,陕西乡村珍藏着一个温馨的“春节”记忆,那里有难以忘怀的乡愁、无忧无虑的童年和执手相拥的乡情。

“寻年味,到我们安康来就对啦!”谈及家乡,胡凯一脸傲娇。安康,是南水北调的水源涵养地,承担着“一江清水送北京 ”的光荣使命和责任。这些年在外奔波,虽然忙碌,却没亏待过自己的胃,但当提及最爱的食物时,他还是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当然是家乡美食味最浓!”

传统的旗花面鲜美筋道,是一种陕西群众非常喜欢的特色面食。“用面擀成面皮,切成菱形,再下锅炸,最后做汤汁要费点劲。”胡凯回忆着母亲做旗花面时的方法,“旗花面讲究汤多面少,每一碗汤里只有一筷子头面条,小孩、老人尚能吃它个六、七碗,年轻人碰上胃口好的时候能吃下十几碗!”听着胡凯的描述,仿佛豪爽大气的西北汉子的形象就在眼前,淳朴憨厚。

陕西旗花面 图源:微博用户

“现在吃这些东西吃的是家乡味,旗花的食材虽然普通,却是一种乡愁。”胡凯带着几分遗憾地感慨道,“随着社会产品的丰富,现代人很少自己动手去做一些食物了。”像儿时在老家吃到的麦芽糖,都是外婆亲手做的:麦芽长出芽后,把它磨成粉,过滤残渣,用大火转小火熬成糖,直到表面呈褐色方可。记得外婆曾多次提醒说,这种糖放久了会变得很硬,须用锤子敲成碎状才能吃。“有一次我忍不住偷吃,硌掉了一颗门牙!”想起童年馋嘴的经历,胡凯自己也乐得前仰后合。

对于胡凯来说,记忆中麦芽糖的味道就是最甜的。他笑着说,“每个人对于美食的定义都不同,有的人认为妈妈做的饭最好吃,有的人认为和某个人在某地吃的东西最好吃,但是在我的印象中儿时的味道是最好的。”

陕西麦芽糖 图源:刺芭林里的斑鸠微博

谈到民俗,胡凯讲了一句陕西俗语“娘亲舅大”,意为娘虽然亲,但要更尊重舅舅,因此大年初一要先去舅舅家拜年。陕西人在初一、初二、初三就按照先长辈后小辈的顺序走完了所有的亲戚,随后堂兄妹们一起约着聚聚会、聊聊天,热热闹闹的,颇有人情味。正月十五还有个“社火表演”,包括鼓乐、高跷、竹马、旱船、秧歌、舞龙、舞狮、花灯等。社火来源于古代先民对土地与火的崇拜,祭祀故去的祖先,也祈祷来年风调雨顺,是陕西民间最广泛、最传统、最壮观的群众性娱乐活动。

陕西乡村,民风淳朴,年味也最为浓郁。蓦然回首,那个风度翩翩的绅士还是曾经听到社火点燃、爆竹声响就兴奋得手舞足蹈的懵懂少年。

刘云:土家人“赶年”味不“赶”

“土家赶年,岁岁年年,忠孝家国两相全;土家赶年,岁岁年年,一部青史长流在人间。”湖南张家界土家族人怎么欢度春节?作为土生土长的土家族作家,刘云认为,用这首歌中的歌词来表达最为合适。

最值得说道的当属“赶年”,“顾名思义,赶年嘛,就是在大年二十九深夜过年,边吃年货边等天亮,和亲朋叙旧,庆贺一年的辛劳成果,还赶紧要计划明年开春的播种哩!”刘云向我们解释道,“还记得,小时候我由姑母养大,最喜欢听姑母讲‘赶年’的故事了!”。

相传,明代末年我国东南沿海地区苦于倭寇侵略,皇帝征调士兵赶赴前线,土家士兵主动请缨。由于时值年关,按照路程计算,如要按时到达前线,必须及时出发。为使这些英勇无畏、保家卫国的士兵能过个好年,桑植、茅岗等土司王下令各家各户提前在腊月二十九吃年夜饭。后来,土家士兵在前线浴血奋战,打败倭寇,收复了祖国边疆。

“这虽然只是传说,却充分体现了我们土家人的勇敢!”刘云补充道,“另外,在张家界赏雪、泡温泉,听阳戏,看花灯,那年味也很浓很有情趣呢!”

土家族过新年 图源:仙居发布微博

土家人过“赶年”,年夜饭却不能“赶制”,偏要磨着性子精雕细琢一番。就拿那杀猪饭来说吧,家家户户都早早地在腊月二十八把年猪杀掉、煮好,在除夕的时候好将“猪头肉”——这一道必不可少的名菜把摆上桌。“这还不够呐!”刘云笑着说,“那杀完的猪的肠子、肚啊、肉呀都是宝贝,放进一锅,下点新鲜豆腐、刚刚喷青吐绿的小青菜,慢火炖1个小时左右,方做成了杀猪饭。”杀猪饭的过瘾之处,不在喝酒吃肉,而在动感热烈,菜有菜香,肉有肉味,各美其美,相得益彰。

“每年过春节,家里的男丁就要一起打糍粑。”刘云告诉我们土家人素有“二十八,打粑粑”的说法,也就是说,农历腊月二十八,家家都要打糯米糍粑。“打糍粑”是一项体力活,一般由男子汉打,两人对站,先揉后打,即使是冰雪天,也要出一身汗呢。土家人做糍粑有他们自己的“讲究”,手粘蜂蜡或茶油,先出砣,后用手或木板压,要把糍粑做得玉圆光润、十分美观才好呢。

打糍粑 图源:铜仁发布微博

刘云感慨道,“以前山里穷,去市场买鱼买肉都不方便,肉类又不能长期保存,家家户户就要用每次做饭冒出来的烟熏腊肉,腊肉颜色五黑,闻起来烟臭味也不浓,放上好几年都不会坏,反而越来越有滋味……不像现在,条件好了每天都像过年一样!”

腊肉 图源:视觉中国

如今,即便是在农村,古法制作的熏肉也已难得一见,但熏肉承载的那份在寒冷的腊月家人团聚的温暖、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却从未消失。

作者手记:

小时候,年味在耳目、在舌尖,贪恋的是红火热闹,是美味,是欢愉;长大后,年味更多在心里,每一次年关将近,便唤醒了沉睡一年的思念因子,直到团圆得偿所愿,才算了却了遗憾,慰藉了不安。

那些美好的旧日时光,那些“诗和远方”的梦想,像是一只只漂泊太久无处栖息的倦鸟,一次次从故土上飞走,又一次次从他乡飞回。

年味渐浓,思念乍起。不管你身在何处,此刻,我们只盼最寻常的“新年”。

以上有你的故事吗?你记忆中的年到底是什么滋味?

来源:人民日报人民文旅(people-wl)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