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一两无福,少二两少禄,缺三两折寿,古代一斤为十六两这么来的

在现在的意思中,“半斤八两”指的是彼此之间水平差不多。那这个成语是怎么来的呢?为什么不说是“半斤七两”呢?其实在历史上,重量单位跟现在是不一样的,古时候的一斤并非十两,而是十六两。

据说关于一斤为十六两是这样的来的。秦始皇横扫天下,一统六合后,建立起了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国家。偌大的国家想要管理起来可不容易,因为在先前他们各自有自己的文化,在文字、度量衡方面有很大的差异,这样的一来,虽然秦始皇统治着整个六国,但是他们各自之间的商业、经济交流就会有障碍,不利于发展。于是秦始皇下令,要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让这个标准放任四海皆能适用。

于是,就有了“书同文、车同轨”,李斯就是这个项目的主要负责人。他顺利的完成了钱币、长度方面标准的校正,但唯独在重量方面没了主意,他不知道一斤到底要划分为多少两最合适,于是向秦始皇请示。

秦始皇也没了主意,一斤算多少两合适,既没有前车之鉴,还要照顾到六国的所有人,始皇想了很久也没有结果,只是回答道要做到“天下公平”。李斯听后一头雾水,这也没给出具体解决方案啊。李斯想了下,既然始皇给了这四个字,那只能在这上边做文章了,于是就按“天下公平”的笔画作为一斤的数量,正好十六画。

但是,这只是个民间故事,因为在秦朝时期的汉字相比于现在有很大的差异,那时候的“天下公平”并不是十六画,而现在的笔画恰好符合。

关于这个还有一个故事。当时的秤称为“十六金星秤”,象征着北斗七星、南斗六星和福禄寿三星,告诫商人要以公平为准,诚实守信,否则短一两无福,少二两少禄,缺三两折寿。那时候人们比较迷信,自然不会拿自己幸福生活开玩笑。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