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节气到了,“立夏不下,犁耙高挂起”,立夏下雨有什么说法?

导读:立夏节气到了,“立夏不下,犁耙高挂起”,立夏下雨有什么说法? 在五一小长假的最后一天,还迎来了24节气中的立夏节气,这也是夏季的第一个节气。因为古人把一年四季的划分,都是以“四立”为起始点的。但是在今天却不一样了,并且很多人也把“立夏”的“夏”字理解错误了。 有很多人认为立夏的“夏”指的是夏天的意思,其实并不是这样的,“夏”指的是长大的意思,因此立夏的意思是说春播的植物要开始开始直立生长并且快速长大了。 二十四节气在古代,对于农民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农民不仅要依靠它们来安排农事,同时还可以通过二十四节气来预测天气,并且还可以预测当年的粮食收成,其中在民间就流传着不少这样的农谚和俗语。那“立夏不下,犁耙高挂起”、“立夏无雨三伏热”是什么意思,立夏下雨有什么说法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立夏节气下雨才好吗? 我国的地大物博,而各地的气候环境也是有很大的区别的。因此各地的俗语也是不一样的,如果抛开地域来说俗语,那就是耍流氓。

立夏不下,小满不满,芒种不管(豫、湘)。 这是在湖南和河南一带流传的俗语,它的意思是说立夏节气如果不下雨,也不是说立夏这一天,立夏前后两三天都是大晴天没有下雨,那后期的雨水不多,小满节气的时候因为没有降水,河里面也没多少水,而到了芒种节气的时候,那农作物的收成不会好,所以就不需要去管理了。 立夏不下雨,犁耙高挂起(云)。 而在云南地区,也有同样的俗语,认为立夏节气如果没有下雨,那么后期的雨水偏少,这也很不利于耕种和农作物的生长。因为立夏节气的时候,正是插秧和播种的季节了,田里没有水,也就不需要用到犁耙了,毕竟云南地区很多地方都是梯田,稻田的水就是靠天,尤其是在古代的时候。

立夏落雨,谷米如雨(湘)。 这同样是在广大的湖南地区流传的一句比较经典的俗语,它的意思也很简单,说的是立夏节气前后几天如果落雨了,那么后面的雨水多,对于农作物的生长有利,这样到时候稻谷就会迎来大丰收。 从这些各地的俗语来看,这些地方大部分都是期望立夏节气前后下雨的,这样不光是后面的雨水多,而且还对农作物的丰收有利,总结起来就是立夏节气“宜雨不宜晴”。 立夏天晴有哪些说法? 在北方地区,也有很多关于立夏节气的农谚,其中比较经典的就是“立夏无雨三伏热”,说的是立夏节气这天的天气,还能预测后面夏季热不热。如果立夏节气这天前后天气很好,是一个大晴天,那么后面到了三伏天的时候就会比往年热,也就是夏季会偏热。

另外类似的农谚还有“立夏日晴,必有旱情;立夏不下,旱到麦罢”,意思都是差不多的,说的是立夏节气前后是晴天,预示着后面的雨水偏少,可能会出现旱情,而这样明显对于麦子的生长不利,后期麦子正要快速生长,最需要的就是雨水了。 但是有些地方却有相反的说法,比如“立夏十天旱,农民吃饱饭”、“立夏晴,好年成”;“立夏落,炒破锅”的说法,这些农谚则都是表达了立夏节气前后“宜晴不宜雨”,如果下雨了后面反而对农作物的生长,以及丰收都会受到影响。而立夏是大晴天,则意味着风调雨顺,粮食会大丰收。

为何农民期盼立夏下雨? 其实不光是在南方地区,还是在北方地区,大部分的农民都是期盼立夏节气的时候能下一点雨的,因为一来立夏节气前后下雨了,这样就预示着风调雨顺,顺应了节气。二来是立夏节气到了之后,农民又要开始忙碌起来了,玉米、花生、红薯、高粱,还有水稻等粮食作物都要开始播种和移栽了。降雨了,土地湿润了,对于农作物的生长也是十分有利的。 尤其是在古代的时候,都是靠天吃饭。宁愿盼着天气下点雨,也比干旱缺水要强得多。特别是在北方地区,虽然立夏了,但是才刚进入春季不久,最容易出现的就是春旱了,如果立夏节气降几场雨,对小麦的生长是非常有利的,毕竟北方地区的雨季要比南方晚来1-2个月,一般要到7-8月份才进入,而南方的雨季是在4-9月份,来得早,走得也晚。 结束语 由此可见,夏至节气的时候下雨,对农业确实有影响,并且多数还是积极的影响。但是具体立夏是否会下雨,这个也不一定,有些地方会下雨,有些地方则是天晴。并且立夏是下雨好还是晴天好,也要要根据所在的地区,以及其种植的作物进行判断。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