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篇】量子力学迎来重大突破,科学界首次发现“量子域墙”,揭示新规律

量子力学迎来重大突破,科学界首次发现“量子域墙”,揭示新规律

2022-02-20 06:23 大可数学人生工作室

2月8号,美国芝加哥大学物理实验室在进行“原子分离实验”时,竟然意外的发现了量子领域发生了一种之前从未被观测到的“新现象”。

即在超低温环境下(<272.15摄氏度),量子偶尔会出现“域区排斥”。

通俗来讲就是在量子分离之后相隔的“真空地带”,有一堵“看不见的墙”,并且这堵“墙”的物理性质并不归属任何分离的量子点,而是呈现单独的物理特性。

举个简单的例子,就好像一条大河中间忽然竖起一堵“冰面”,虽然冰面是由水分子构成的,但它同时拥有自己独特的物理性质和表面结构。

根据芝加哥大学物理实验室的数据分析。

“量子域墙”并不遵循我们已知的“量子力学规律”。

它的“行为方式”是以全新的物理规则在运动着,并且能够通过更精准的实验仪器操控和“改造”,对于量子力学本身来说,这是一次重大的突破。

针对量子领域的实质性操作非常困难。

由于量子已经是物理学最小的物质单位,有任何高温的影响都会导致“量子畸变”。

因此实验环境通常要处于“绝对零度”的极限值区间。

在这种超低温环境下,任何材料都会十分脆弱,根本不能展开“精细化”的物理分割,这也是为什么量子应用技术很难普及的原因。

自从1900年人类发现“量子”以来,科学界从来没有放弃过对“量子力学”的实际应用和改造。

大部分的科学家都坚信,量子力学的“实用化”将会比“E=MC^2”带给我们的改变更加巨大。

后者引领人类走进“核能”时代,而“量子力学”将会指引我们发现宇宙“底层”的运行规律。

哪怕是目前最“粗浅”的应用——量子计算机,也足以让人类文明跨入一个全新的阶段。

不过由于量子本身完全相悖于宇宙的宏观结构,加上“诡异”的特性,近一个世纪以来对它的研究都处于“萌芽阶段”。

本次芝加哥大学物理实验室发现的“量子域墙”,虽然不同于单个量子的物理特征,但依然没有摆脱量子力学“诡异”的宿命。

在实验的“接触环境阶段”,科研团队发现当控制原子推动“量子域墙”的时候,“往左推,墙面会向右移动,往上推墙面会向下移动”。

对于这样的结果,实验室的科学家表示“完全理解”。

因为量子力学自从诞生以来,它就从来没有一次是依照人类传统认知表现自我特征的。

正因为如此,连爱因斯坦都无法接受量子力学的部分理论。

但无论人类如何抗拒,量子力学依然是我行我素。

这让我们揭开量子领域的真面目变得困难重重,很多科学家为此放弃了相关的科研方向,转而向传统物理靠拢了。

本次发现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意义。

根据芝加哥大学论文的描述,“量子域墙”在“量子涌现”表征上和宇宙早期星系合成十分相像。

同时由于表面结构拥有更大的操作面积,“量子域墙”本身可以被当作新的“量子存储工具”或者全新的“量子材料”。

基于“域墙不可视”的特征,有网友“脑洞大开”,认为在未来将会设计出无形“能量屏障”,可以阻绝外界的一切物质和能量。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科学理论的发现和实用之间,往往相隔很长的时间。

这个时间跨度在量子力学领域则会更加的明显。

“量子纠缠”、“量子重叠”、“量子域墙”虽然已经被发现并且在实验环境中证实,但最终是否能够成功应用还是一个未知数。

对科学界来说,目前在量子力学方向上的研究,更多的是为了探索宇宙的奥秘和量子领域的本质规律。

很多人都认为量子力学最后的归宿肯定是“弦理论”,因为量子力学能够兼容除引力外的其它三种作用力(磁力、强力、弱力),当下唯有“弦理论”才能够揭示微观领域的引力变化,“弦论”本身也是最有可能触及“大一统模型”的工具,而“量子域墙”的发现,可以让科学家在更宏观的视角解析量子变化,最终两者是否“殊途同归”,我们可以一起期待!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来源:搜狐,见https://www.sohu.com/a/522860884_348129)

==========================================

【类似介绍】:

视频:“量子域墙”首次被发现!量子力学再次突破,人类文明或将被改写mbd.baidu.com/newspage/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