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的风水(粗盐风水禁忌)

作者:尉承栋

由古及今,人与自然的关系经历过不同阶段,既有过崇拜与模仿,也有过探索与改造,甚至出现过滥用与破坏,但最终还是要回归到尊重与热爱。

“霄汉之间云霞异色,阎浮之内花叶殊形。天垂象而圣人则之,以五彩彰施于五色,有虞氏岂无所用心哉?”这段话出自明代宋应星所著《天工开物》一书。在宋应星看来,天上的云霞五颜六色,地上的花叶千姿百态,古代圣贤对大自然呈现出的缤纷色彩加以模仿,于是,用染料将衣服染成青、黄、赤、白、黑等各种颜色,穿在身上。

对古人来说,面对茫然未知的外部世界,适应大自然的一条捷径无疑就是对其进行模仿。《考工记》中记载,“轸之方也,以象地也;盖之圜也,以象天也。轮辐三十,以象日月也;盖弓二十有八,以象星也。”意思是说,车轸的方形象征大地,车盖的圆形象征上天,轮辐三十条象征每月三十天,盖弓二十八条象征二十八宿。《三国志·魏书》记载,东汉末年名医华佗模仿自然界虎、鹿、熊、猿、鸟等动物的动作和神态,在前人基础上编创出一套“五禽之戏”,以此来防病养生,增强体魄。这些或直接或间接的模仿,虽然看上去简单朴素,却也体现古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天不言而四时行,地不语而百物生,天地承载着世间万物以供人们生长、取用。《赤壁赋》中写道,“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此处的造物者亦是指大自然,无论是江上之清风还是山间之明月,皆是其赐予人们的无尽宝藏。《明史》则有这样的记载:“盐所产不同:解州之盐风水所结,宁夏之盐刮地得之,淮、浙之盐熬波,川、滇之盐汲井,闽、粤之盐积卤,淮南之盐煎,淮北之盐晒,山东之盐有煎有晒,此其大较也。”居住在不同地区的人们,虽然面对着千差万别的地理条件,却都能依据各地实际来制取盐,这些盐不正是大自然给予的馈赠吗?

另一方面,大自然的恩赐也并非无穷无尽,必须充分尊重其自身活动规律,取之有时,用之有度。《孟子》有云:“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荀子》则云:“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马克思认为,自然物构成人类生存的自然条件,人类在同自然的互动中生产、生活、发展,人类善待自然,自然也会馈赠人类,但“如果说人靠科学和创造性天才征服了自然力,那么自然力也对人进行报复”。所以说,对于自然资源的开发使用,首先是不能违背自然界的运行规律,必须遵照天时、不违农时;同时,还必须有所节制,把握好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度,不能突破大自然的承载能力。

从最初的好奇与模仿,到后来的获取与改造,再一步步地进行征服甚至滥用、破坏,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现代人处理与自然的关系并未遵从古人的告诫。正如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一书中所描述,“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得到耕地,毁灭了森林,但是他们做梦也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而成为不毛之地,因为他们使这些地方失去了森林,也就失去了水分的积聚中心和贮藏库……”工业文明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大大加速了对自然资源的攫取,以致打破了生态系统原有的平衡,造成人与自然关系的恶化,这些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警醒。

自然环境之好坏,不仅影响社会文明的发展水平,而且关系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人与自然之间是相互依存而绝非对立的。因此,尊重自然、热爱自然,不应是权宜之计,而应该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和遵循,只有始终善待自然,才能持续获得自然的馈赠。(尉承栋)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