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援助 当心被信息过度刺激

当今社会是一个互联网知识信息爆炸的社会,每一天,我们的大脑都要吸收外界的各种信息。当我们的大脑长期处于接受、分析、判断、处理、加工信息的时候,会造成大脑皮层抑制,产生“信息焦虑症”,又称“知识焦虑综合症”。

案例:记者、广告员、网络从业人员等是信息焦虑症的高发人群

在某外企工作的王小姐外出休假时,手机不慎摔坏了,一种不安的情绪便开始困扰着她:客户资料丟失了怎么找回来?耽误工作怎么办?老板联络不到她会不会很生气?……越想越急,还没等到假期结束,王小姐就迫不及待地收假,并马上买了个新手机,挨个找客户电话,和每一个人联系上。

从事新闻工作的刘先生也出现过类似困扰。每天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脑,在机器启动时匆匆刷牙、洗脸、吃早点,当获得新闻线索后开始寻找资料、与编辑沟通、写稿。每天晚上睡觉前,刘先生总觉得自己的脑子里装了太多信息,真想狂吐一番,把那些垃圾信息吐出来。这种情况有时会令他感觉头晕、胸闷、急躁。

从事咨询工作的秦先生每天都要浏览大量信息,接触不同客户,谈论种种合作事宜,见面、打电话、收发电子邮件等从不停歇。不仅如此,在面对客户时还必须打起精神笑脸面对。等到夜晚回家,秦先生发现自己瘫倒就睡,根本没有精力和妻子、女儿沟通。有时候下班回来,秦先生觉得自己的脑子空荡荡的,甚至发狠想辞职不干。可当新的工作日开始,秦先生还是不得不再继续同样的工作。

医学专家认为,在当今信息时代,信息焦虑症是一种时尚病,而患病者多为记者、广告员、网络从业人员等长时间处于紧张工作状态的高学历白领。

解释:什么是信息焦虑症

信息焦虑症虽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疾病,但由于近年来发病率增高,越来越多的人加大对其关注,而有关研究者也按照症状轻重将其分为以下四级。

一级:信息焦虑。在没有信息输入的时间或地点,患者会对着周围的一堵墙壁、一张纸,甚至自己的手掌心发呆。这时候患者表现为交际能力减弱、脉搏升高、面部肌肉呈红涨状态等。

二级:信息恐惧。有的患者在持续24小时以上没有接受信息的情况下,会感到恐慌。这时患者往往竖起耳朵,处于戒备状态,手机上突然闪出的讯号或八卦新闻,都会刺激患者情绪,此时他的情绪很容易发生剧烈变化。

三级:信息抑郁。当没有得到相应的信息刺激,或者对所获得的信息质量感到失望时,患者希望得到更多信息的刺激。如果缺少这种信息来源,患者会表现出情绪上的激烈对抗,变得郁郁寡欢。由于生活规律紊乱,还会出现腹泻等肠胃问题。这时,患者容易自我隔离。

四级:信息躁狂。每天接到几十个乃至上百个电话和信息,让患者潜意识有一种英雄心态,觉得周围人谁都不是其对手。而这种自我意识很容易在现实世界中触礁,导致患者忽而出现怀才不遇的悲哀,忽而因为自己的英雄情节兴致勃勃,情绪极不稳定。

解决:“信息休克”不能治本,应学会自我调节

离开信息源进行隔离,被称为信息焦虑症的“休克疗法”,比如休假等。但有患者尝试后认为,这种杜绝信息接触的方法根本解决不了问题,反而会加重病情。因为大量信息资源对于工作来说,其重要性相当于空气和水。患者认为,在信息“休克”的同时,有时候自己的精神也进入“休克”状态,让人觉得焦虑和恐慌,根本无法得到真正休息和调节。

一些“过来者”认为,有计划、有规律地了解身边的信息,并有节制地消化新知识和新信息,从而进行归纳与分类,加以记忆,要比一味避开信息有效得多。此外,在生活、工作都应注意紧张与松弛的交替,防止大脑陷入过于疲劳状态,对防止及改善信息焦虑症有很大帮助。

目前医学界认为,信息焦虑症由于表现与精神病学上的焦虑症状相似,所以其确诊和医治也以传统的医治焦虑症方法为主,除身体机能发生不适的患者需要药物治疗外,更多的是以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为主。

寻医问药网建议各位,各位上班族在遇有信息焦虑症时,应加以重视,并学会自我调节。可通过看报纸的方式,获得经由报刊编辑筛选后的有效信息,阅读可以省心很多。可以培养多方面的兴趣爱好,如听音乐、玩乐器等,可以转移我们过分的信息依赖。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