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出快乐、温暖、人格健全的孩子

教育家卢梭曾说过: 人的教育在他出生的时候就开始了,在他不会说话和听别人说话以前,他就已经受到教育了,教育的基础是家庭。 孩子是种子,家庭就是土壤,孩子的未来,说到底拼的就是父母的功底。 好的家庭教育是什么样子? 或许,答案就在下面这12张图里。 给孩子积极的暗示 孩子会回馈你惊喜 两个孩子在写作业,一位妈妈说:好好写,别总是这么马虎。可孩子仍然频频出错。 另一位妈妈则站在一旁,轻言细语:这么认真,你一定是胸有成竹。结果孩子完成得又快又好。 心理学上有一个自证预言现象,是指他人的期望会影响行为模式,从而使现实最终向期望靠拢。 爱迪生小时候思维异于常人,老师认为他有精神缺陷,妈妈却坚持说:我的孩子是个天才,他将来会成为一个了不起的人。 父母给孩子怎样的暗示,就会塑造出怎样的孩子。 消极的心理暗示,是画地为牢,使孩子日渐颓废气馁,把未来困入囚笼; 积极的心理暗示,却是点石成金,给予孩子勇气和力量,引导他扬帆远航。 孩子的成长需要空间 请尊重孩子的界限 心理学家武志红认为,中国式亲子关系最大的矛盾,就是缺乏界限感。 多少父母以爱之名,一辈子都在牵绊孩子:溺爱他,绊住他的成长;束缚他,绊住他的高飞。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中说: 小孩不是黏土,任由家长恣意妄为地捏成自己想要的样子,小孩子也有自己的生命,他们属于自己。 为人父母,最难的不是给予多少爱,而是懂得适时退出: 3岁退出餐桌,孩子才能学会自己吃饭; 5岁退出浴室,孩子才能明白身体界限; 8岁退出房间,孩子才能懂得尊重隐私; 10岁退出厨房,孩子才能学会独立生活…… 越爱孩子,越要给孩子的成长留出空间。 与其用温柔的桎梏给孩子织就铁网,不如适当放手,让他们更好地翱翔。 别低估一个内向的孩子 孩子内向不合群,怎么适应社会? 在很多父母眼里,似乎内向=情商低、胆小懦弱、不善交际、不易成功…… 可是,内向真的是一种缺陷吗? 心理学家荣格在《心理类型》中指出,内向和外向都是与生俱来的性格特点,无优劣之分,只是获取的能量不同。 内向的孩子,同样有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 他们寡言少语,却更加专注;他们享受独处,但绝不沉溺。 美国学者琳达•西尔弗曼经过长达30年对社会英才的研究发现: IQ越高的人,其内向型性格的倾向越明显;在一群成功者当中,有将近70%的人属于内向性格。 内向是被低估的优势,内向的孩子,缺的不是纠正,而是接纳和包容。 孩子成长的问题不可怕 这是他们探索世界的方式 孩子的成长之于父母,是一件喜忧参半的事,我们一边欣喜着孩子成长的点滴,一边为孩子的一切殚精竭虑: 孩子喜欢吃手指,吃到脏东西怎么办? 孩子学走路,不小心摔倒了多心疼? 孩子脾气急,和小朋友起冲突会不会被欺负? 美国作家珍妮•艾里姆曾说: 孩子身上存在问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作为孩子人生领路人的父母,缺乏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方法。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对世界的探索。 他遇到的每一个问题,都是蜕变的契机;他走过的每一小步,都是迈向世界的一大步。 智慧的父母,不会成为控制者,给孩子砌一堵墙;而是作为观察者和陪伴者,让他奔向广阔的天地。 有的孩子就是开窍晚 但别担心,春天会来的 在我们的身边,不乏有这样的孩子:开窍晚,无论做什么总是差强人意。 看上去,他们成绩落后,前途渺茫。 可事实上,他们不是在傻傻等待,而是在默默积蓄力量,时机一到,他会以燃烧的姿态,爆发自己的能量。 就像四川的鬼竹,生长的前5年,几乎看不到它长大,直到第6年,它会用不到半年的时间就长到30-40米。 科学家对大脑发育的纵向研究发现,很多孩子的大脑至少要到25岁才会完全成熟。 暂时落后不可怕,可怕的是,父母的打击和放弃。 越是开窍晚的孩子,越需要接纳和支持,因为他们走的,是比别人更长的路。 不管有多糟糕 请坚定的跟孩子站在一起 知乎热帖:你在哪一刻对父母失望透顶? 最扎心的回答:当周围全是异样的目光,而他们冷眼旁观,还觉得你没用的时候。 每个孩子都会犯错、会闯祸,犯错不可怕,可怕的是父母把孩子置于孤立无援的境地。 好的父母,永远是孩子的避风港,而不是补刀场;是能和孩子一起打败问题,而不是和问题一起打败孩子。 哪怕看起来孩子很笨,无法出人头地,哪怕有人说孩子很差,已经无可救药,也要坚定地告诉他:我爱你,并且会永远和你站在一起。 真正的爱,不就是这样吗? 当他拥有鲜花和掌声,我们在台下默默守望;当他跌入谷底,我们给他触底反弹的勇气。 不必苛求孩子的完美 生活中,不少父母难以接纳孩子的毛病,见不得孩子身上的缺点: 孩子活泼,他认为不够安静;孩子安静,他嫌缺少运动;孩子喜欢到外面运动,他怕耽误功课;孩子功课好,他要求音体美也要样样行…… 心理学家认为:过度苛求完美,是教育中的欲望癌症,随之而来的,往往是父母事无巨细的掌控,以及孩子日趋深重的无力感。 在完美期待中长大的孩子,不敢去尝试,不敢去试错,自然也无法摸索着走向成功。 白岩松说过:毁掉一个人最好的方式,就是让他追求完美和达到极致。 与其把孩子逼成所谓的完美孩子,不如放下焦虑,用接纳和信任,鼓励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 尊重孩子的不同 他是独一无二的宝藏 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世上也没有完全相同的孩子。 养育孩子,就像种下一颗神奇的种子,你不知道他最终会长成什么样子。 也许是娇艳的花儿,也许是参天的大树,也可能是一棵倔强的小草…… 他们花期不同,成长的方式也不同。 有的需要在天空挺拔,有的需要在河边茁壮;有的习惯云山雾罩,有的却渴望阳光普照。 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宝藏。 我们不能用同一把尺子,去衡量不同的生命,再把他们分成三六九等。 教育是唤醒,不是改造。 父母的使命,是理解和悦纳每一个孩子的不一样,是关注并呵护孩子的每一个成长需求,然后允许他以自己独有的姿态绽放。 比教会孩子赢更重要的 是教给孩子面对挫折的勇气 每个孩子的一生,都会经历大大小小的挫折,面对失败,难免有时输不起。 从儿童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这是一种正常现象。 但很多时候,孩子输不起,是因为父母太想赢。 你赢了?真厉害!你是最棒的! 考得这么差,你怎么这么没用! 这些回应,无疑是告诉孩子:失败是可耻的,只有赢,才能得到父母的认可。 教育学家李希贵说:教会孩子从‘追求赢’到‘学会输’,决定孩子一生的命运。 面对挫折,孩子首先需要的,是父母无条件的情感支持,其次是一起面对挑战和困难的行动。 父母坦然面对,孩子才会不惧风雨,无畏失败;父母积极支持,孩子才能扛住挫折,赢得漂亮。 鼓励和欣赏 才是孩子蜕变的底气 听过一句话: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 训斥只会压抑心灵,激励才能开发潜能。 心理学上有一个词叫霍桑效应,是指当人们意识到自己正在被关注的时候,就会刻意去改变一些行为或者是言语表达。 好的父母,永远是孩子的优评师:肯定他的努力,欣赏他的态度,鼓励他的创意,赞美他的坚韧。 爱挑剔的父母,养不出内心强大的孩子。 善于欣赏和鼓励的父母,才能给予孩子蜕变的底气和动力。 正如作家林清玄所说:不管是什么样的孩子,爱是最好的教育,而表达爱最好的方法是欢喜、鼓励与赞赏。 慢慢来,给孩子多一点耐心 德国有句谚语:耐心是一株很苦的植物,但果实却十分甜美。 养育孩子,父母要慢一点,耐心一点,慢慢地浸润,温柔地渗透。 用耐心喂养长大的孩子,站得更稳,走得更远,懂得坚持,亦知担当。 《慢养》的作者黑幼龙先生说: 慢养,不是时间上的慢,而是心态上的松弛。 允许孩子做属于自己成长阶段的事,就是最好的教育。 其实,那个看似温吞的孩子,只是有着自己的发展时区,在时区里踩着自己的步程。 他不慌不忙,没有领先一步,没有落后一分,一切都很准时。 如此一步一步,一点一滴,最终迎来厚积薄发。 育儿困难难免有 有时候佛一点也挺好 有人说,当了父母才知道,世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空间的距离,而是想到与做到的距离。 知道要循序善诱、包容和善,却常常怒火中烧、暴跳如雷; 知道孩子要有快乐的童年,却害怕孩子输在起跑线,拼命赶跑,不止不休…… 养育的过程中,如果父母感到痛苦,孩子也一定不会快乐。 所以,与其无效焦虑,不如佛一点,给自己松绑,给孩子留白。 佛不是逃避、放弃,而是接纳和鼓励。 是遵循孩子的天性,把主动权交给孩子;是给自己放松的机会,给孩子成长的空间。 退一步的教育,恰恰是父母最大的进步。 其实,到底什么才是最好的教育,根本没有标准答案。 育儿就像开车,没有任何一段路况,可以让我们定速巡航、高枕无忧。 我们只能睁大双眼,随着路况调节车速,时而变道,时而刹车,偶尔遇到红灯,该停就停。 心理学家温尼科特说:孩子仰望父母的脸,看到的是孩子自己。 教育唯一的王道,就是执着地栽培自己。和孩子比肩前行,步履不停,成长不歇。 *作者:水色,二胎妈妈,育儿愈己。本文来源于妈妈抱团。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