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五日游_天坛看松(北京旅游线路设计五日游)

天坛位於北京市的南端,始建於1406年,成於1420年,原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天、祈谷的地方。嘉靖七年,在北郊另设方泽坛(现在的地坛),才实行了天地分祭。天坛专门用於祭天,所以取名为天坛。现在已辟为公园了。天坛由北至南为祈谷坛、皇穹宇、圜丘坛三部分组成,有外墙和内墙围成。祈谷坛和皇穹宇的内围墙为圆形,圜丘坛的围墙为方形,象征着天圆地方。天坛有四道门,对於外地游客来说,时间紧是一个问题,要想游个尽兴,至少需要四个小时以上。最终,我们还是选择了东门。因为皇穹宇的回音壁已用栅栏围起来了,再写其它建筑已无多大实际意义 ;网上尽可搜索,不要小看了网络的无穷力量哟!顺着祈谷坛东向围墙往北转至西,首先可以看到绿荫长廊、七十二房长廊、柏抱槐。大部分的名柏都在西侧。我们一行由东门进入,大门左侧的便门已关闭。已是下午,门穹里恰好有几位京剧票友在练唱。一首霸王别姬,琴声或悠扬或激昂,虞姬字字情深,声声悲切。一首凄美的爱情故事,一段女中豪杰的悲壮佳话,该留给后人多少遐思!迎面便是绿荫长廊,廊的两侧栽满了各种奇槐古柏。柏树苍翠,绿草如荫,构建了天坛庄严肃穆,静谧深远的环境氛围。柏的胸襟上挂着各自的牌子,写上姓名和年龄。二百年以下的为绿牌,二百年以上的为红牌。多象一位出门的老人,怕迷了路,胸前也挂着牌呀!都道是老马识途,可现代的社会就不一样了;出门便是高楼,道路纵横,一样一样的,青年人都难辨东西,何况是老人呢?难怪青年人感叹: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顺着祈谷坛东墙往北,便看到一棵由铁栅栏围起来的柏树,那就是柏抱槐。槐在中间,柏抱着它,亲密无间,团结,友爱。是啊,一对无血缘的兄弟须得凝心聚力,方能经得起世间的风浪!再往北便是七十二长廊。长廊的东端是宰牲亭,中间是神库,西边是神厨连着祈谷坛;呈曲尺型,共七十二间房;北墙砖砌,南面设玻璃门窗。据说圜丘坛还有一处神厨,神库、宰牲亭,只是现在不对人开放了。现在,长廊已是专供游人休息养身的地方,每当晴日天好,廊内老人居多。廊外靠南的草坪中还有一棵古柏,与亭遥遥相望,似是相依为伴,叫它老来伴吧!祈谷坛的西侧,柏树林中还有一棵用铁栅栏围起来的古柏,只见游人围着它边摸边转。这就是有名的九龙柏,芳龄五百,高约十米,直径约一米多;树干的表面花纹凹凸,似九龙腾飞。九龙说有两种,一种是九蛇演变说,那是迷信;另一种是谄媚说。据说乾隆帝有一年从西门进祈谷坛祷告上苍,路过此地,有好事者献媚说似是九龙迎圣,皇帝听了龙心大悦,就说叫它九龙柏吧,相传至今。这好事者怕又是和坤。据说,摸一次九龙柏可以财源滚滚;摸二次可以全家平安;摸三次可以心想事成,摸四次可以病不侵身;摸五次可以吉祥如意;摸六次可以儿孙满堂;摸七次可以富贵荣华;摸八次可以福禄双全;摸九次可以长命百岁。人啊,都是有信念的!信不信由你。再到皇穹宇,著名的问天柏近垣而生,兀立挺拔,风骨昂藏。万载春秋,亘古匆匆。虬干指苍穹,问谁主沉浮?你真的要对天长叹!到了丹陛桥。它北接祈谷坛南砖门,南接圜丘坛成贞门;北面高出地面4.5米,南高出地面约1米,宽 30米,长360米,是一条漫长的砖石平台,

76年维修,全是仿古制样,可見国家对古物及历史的重视。其下有两孔涵洞,故称为桥。这涵洞叫进牲门,祭祀时,用黄绒将牲捋好,用木盆盛活魚,击鼓奏乐穿门而过,因此这洞也叫鬼门关。桥面中心的道为神道,东侧为御道,西侧为王道。桥面由南向北逐升高,象征着皇帝步步高升,寓升天之意,二是寓意升天须经过漫长的路程。走在桥上,你是走左面还是走右面,天知你知了。不过人是有理想的,尤其是年轻人,为理想而努力,尚需奋斗!老年人也可沾沾它的灵气哟,做个美梦!归根结底,人是要走正道的。俗话说:人在做,天在看,莫作恶,留下善。贪心不收敛,鬼门关前难了断!有理吗?桥的两头,纵横南北,三重檐溜金宝顶的祈年殿,往南单顶攒尖的皇穹宇,一样的蓝色硫璃瓦顶,体现出一种天的至高无上,一种与天接近的感觉。那么,故宫建筑的顶多铺以黄色硫璃瓦,殿座也以黄色为主,象征皇权的威严与至高无上。穿过皇穹宇住南就到了圜丘坛了,显得空旷和凝重,正因为如此,坛的四周也显得有些荒凉。它的建筑显示了帝王的九五之尊不必多说了。坛的西面有一根长长的木杆,那是掛灯笼用的,高九丈九尺九寸,够气派的吧!皇帝凌晨四点多的时候即来祭天了,须得灯火通明,以示他的虔诚。再说祭天台的天心石了,是皇帝与天上诸神相互交流的天界,当你登上天心石时,无语问苍天,你会默默地许下一个愿,用心和神交流了。已是下午,秋风阵阵,似乎松林里的柏也要和你聊起天来。是啊,一部滿清史,浓缩了华夏上下的五千年,要说的故事太多太多。乾隆的后人在祭天地时,是否还会想到:古今多少帝王梦,都付游人笑谈中。一篇天坛松写到此,有什么话要说呢?正是:一物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青松历经沧桑,如今却仍是枝繁叶茂,傲然挺胸,这正是我们伟大中华不倔的精神。

二0一九年十一月十七日於合肥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