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地区形态怪异,酷似灯笼的一种水果————灯笼果(东北地区地表形态)

灯笼果这个名字多数人都应该没有听到过,毕竟这不是很大众化的名字,并且灯笼果也不是哪里都有种植的,它大多种植在东北地区,而是靠托运,才能使南方的人们品尝,所以认识灯笼果的人并不多。既然大家都不怎么知道这形态怪异,酷似灯笼的灯笼果,那么下面小编带你们来一起认识一下灯笼果。并且了解灯笼果的生长习性。

1.灯笼果的基本信息

灯笼果又名红菇娘、挂金灯、戈力、灯笼草、酸浆、洛神珠、泡泡草、鬼灯等北方称为菇蔫儿、姑娘儿,以果实供食用。原产于中国,南北均有野生资源分布。酸浆在中国栽培历史较久,在公元前300年,《尔雅》中即有酸浆的记载。现在在东北地区种植较广泛。其他地区种植较少,仍属稀特蔬菜。存疑:酸浆,在东北是黄菇娘。红菇娘是绛珠草,《柳边纪略》中称为红娘子。两者有较大差别。

2.灯笼果的形态特征

灯笼果为茄科酸浆属多年生直立草本植物,株高50-80cm,地上茎常不分枝,有纵棱,茎节膨大,幼茎被有较密的柔毛。根状茎白色,横卧地下,多分枝,节部有不定根。叶互生,先端渐尖,基部宽楔形,边缘有不整齐的粗锯齿或呈波状,无毛。花5基数,单生于叶腋内,每株5-10朵。花萼绿色,5浅裂,花后自膨大成卵囊状,基部稍内凹,长2.5-5cm,直径2.5-3.5cm,薄革质,成熟时橙红色或火红色;花冠辐射状,白色。

灯笼果多年生草本,基部常匍匐生根。茎高约40-80cm,基部略带木质,分枝稀疏或不分枝,茎节不甚膨大,常被有柔毛,尤其以幼嫩部分较密。叶长5-15cm,宽2-8cm,长卵形至阔卵形、有时菱状卵形,顶端渐尖,基部不对称狭楔形、下延至叶柄,全缘而波状或者有粗牙齿、有时每边具少数不等大的三角形大牙齿,两面被有柔毛,沿叶脉较密,上面的毛常不脱落,沿叶脉亦有短硬毛;叶柄长约1-3cm。

花梗长6-16mm,开花时直立,后来向下弯曲,密生柔毛而果时也不脱落;花萼阔钟状,长约6mm,密生柔毛,萼齿三角形,边缘有硬毛;花冠辐状,白色,直径15-20mm,裂片开展,阔而短,顶端骤然狭窄成三角形尖头,外面有短柔毛,边缘有缘毛;雄蕊及花柱均较花冠为短。果梗长约2-3cm,多少被宿存柔毛;果萼卵状,长2.5-4cm,直径2-3.5cm,薄革质,网脉显著,有10纵肋,橙色或火红色,被宿存的柔毛,顶端闭合,基部凹陷;浆果球状,橙红色,直径10-15mm,柔软多汁。种子肾脏形,淡黄色,长约2mm。花期5-9月,果期6-10月。

3.灯笼果的生长习性和分布范围

灯笼果为茄科酸浆属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常作一年生栽培。适应性很强,耐寒、耐热,喜凉爽、湿润气候。喜阳光。不择土壤,尤其是原产亚洲的酸浆在3℃-42℃的温度范围内均能正常生长。分布于欧亚大陆;我国产于甘肃、陕西、河南、湖北、四川、东北、贵州和云南。

4.灯笼果的繁殖方法

采用根状茎营养繁殖是人工栽培常用方法。根状茎繁殖具有繁殖快、易于掌握、易保苗、植株健壮等优点,灯笼果的根状茎生有许多不定芽,在北方于清明前后刨取野生酸浆的根状茎,选无病、无虫害的根状茎做“栽子”,以壮者为好,剪成10cm左右的小段,每段留有2-3个不定芽,把剪好的根状茎小段条播于沟里,行距约50cm,株距10-13cm,浇水,水渗下后覆3-5cm厚土,防止透风抽干,并顺构将土耙匀,镇压后浇水,用铁耙将沟拢成平畦,在气温18℃左右,14-15d出苗,可连续生长4-5年。

5.灯笼果的价值

灯笼果具有清热、解毒、利尿、降压、强心、抑菌等功能。主治热咳、咽痛、音哑、急性扁挑体炎、小便不利和水肿等病。灯笼果成熟时挂满枝头,如同一串串灯笼,别具特色。灯笼果果实中含有人体需要的多种营养成分,其中钙的含量是西红柿的73.1倍、胡萝卜的13.8倍,维生素C的含量是西红柿的6.4倍、胡萝卜的5.4倍。它独特的风味和丰富的营养,是加工饮料、果酒等饮品的好原料。

灯笼果以果实供食用,是营养较丰富的水果蔬菜。可生食、糖渍、醋渍或作果浆。果实香味浓郁,味鲜美。浆果富含维生素C、β-胡萝卜素、20多种矿质元素和18种人体需要的氨基酸,对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有一定疗效。果实有清热利尿功效,外敷可消炎,全株可配制杀虫剂。灯笼果生长势强,常作切花、多年生花坛,供观赏用。耐-25℃低温,繁殖生长速度快,见效快,适合庭院栽培。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