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可借屋停丧,不可借屋成双,这样反常理的俗语有何讲究?(不可借屋停双)

宁可借屋停丧,不可借屋成双,这样反常理的俗语有何讲究? 如果想通晓中国文化,要做的不是去翻阅什么文史巨著,也不是看什么国学讲堂,那些都是中国的精英文化。真正的中国文化,不是几百个皇帝的家世,也不是什么宰相将军的人生传记。

这些虽然都属于中国文化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但是他们却不能够全面的反映出大多数中国人的思想和生活方式,没有一个史学家愿意为老百姓写一本传记,也没有任何一个文人会细致的关注老百姓的生活方式有什么样的不同。

作为一个普通人,知道历史上的大事脉络以及伟人事迹,固然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但是更多的还是在我们的血脉中,流淌着普普通通的文化传承,这些普通的文化传承,则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能得到借鉴以及经验,而这些普通的文化传承,更多的就在民间的俗语之中。

我们来看看这两句俗语:”宁可借屋停丧,不可借屋成双”,这句话中,古人的教导是:”宁可让出自己的屋子,给别人家停放棺材,也不能够让别人在自己家中做男女之事。”

宁可借屋停丧,不可借屋成双,这样反常理的俗语有何讲究? 中国人对死亡是非常忌讳的,所谓的生死皆大事,不论是皇帝也好,还是普通老百姓,提起死亡都是忌讳莫深的话题,可是这句俗语中,却把”停棺在屋”当成是一件不那么重要的事情,相比之下,让别人在自己家里做男女之事,却是更加不可接受的行为,这两者真的有可比性吗?

办丧事虽然是不那么好的事情,但是生死无常,丧事这个东西是任何人都逃避不掉的。人皆有一死,虽然是自己所不欲的,但也只能是必须接受的,所以死亡虽然令人不舒服,却也并不是那么的晦气。

如果别人真的是客死他乡,那么借用自己的屋子做一场白事,从世俗上来说,倒是一件与人为善的事情,不但不会给自己带来什么晦运,反而还会积累下不少福报。

在古代社会,丧事的礼仪从很多方面就是代表了一种沾福的思想,比如去别人家致丧,做丧事的人家就会给你一条白带子,这条白带子也叫做”喜带”,办完丧事后是不会丢弃的,一定会带回家中。

宁可借屋停丧,不可借屋成双,这样反常理的俗语有何讲究? 从这个习俗上,也可以看到中国人对待死亡方面的不一样的态度,中国人讲究中庸之道,凡事都不会太过极端,在丧葬习俗中也会增加一些为人所接受的礼仪,不然的话,如果丧礼处处都是不吉利的,那么谁又肯去参加丧礼呢?

红白两事,从事情的本身来说,肯定是一个令人欢喜,一个令人悲戚。但是丧事中既然有所谓的福气沾染,那么对于红事来说,也是有性质相同的忌讳。所谓的红事,通俗来说就是那女婚姻的事情,这不论是在哪个文化中都是红红火火的热闹事。

可就是这样的热闹事,也不一定都是可取的。古代认为,绝对不能把自己的屋子借给别人做”成双”的事情,这个事情可以说是婚礼,也可以说是男女的房事。就算是举办婚礼,也不能够让自己的屋子成为别人的洞房,追究起来,就是一种对于”性”的禁忌罢了。

中国文化是一个保守型的文化,对于男欢女爱这种事情一定要加以礼仪的约束,因此就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礼仪禁忌观点,那就是关于”性”的不洁。

宁可借屋停丧,不可借屋成双,这样反常理的俗语有何讲究? 中国人认为房事是不洁的,所以才会有”不可借屋成双”的忌讳。这种忌讳甚至会大过举办丧事的忌讳,原因就在于,丧事的礼仪中,很多都是在冲淡一种不吉利的昭示,比如民间有所谓的”喜丧”,因此哪怕把自己的屋子借给别人停放棺材,也是一种积福,但是男女之欢虽然是一件喜事。

但却在根本上和传统文化中的灭人欲产生了冲突和矛盾,因此就造成了这样一条不可突破的雷池。知道了这些,就知道为什么去别人家串门过夜,哪怕是夫妻两个都必要要分床而睡。

红白之事的习俗是中国文化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仅仅从这一条俗语中我们可以窥看出中国人为人处世的思想。对于现代社会来说,古代这些习俗禁忌还有没有它存在的必要性呢?

可以说我们对于传统文化一定要一分为二的看,不能够照单全收,也不可全面否定,就好像中国人的中庸思想一样,任何事都不能趋于极端。我们对于这两个习俗也不能墨守成规,不论是红事白事,肯定不会给自己的生活带来什么福气或者霉运,只不过就是习俗的观念差异。

宁可借屋停丧,不可借屋成双,这样反常理的俗语有何讲究? 因此我们首先要做到了解,然后再去遵守它,如果自己认为无伤大雅的事情,就可以抛弃这种习俗的观念,但也只是做到自己不去计较,和别人打交道的时候,还是要谨记这些东西的。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