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判!“梵净山金顶刻字案”(梵净山金佛寺)

宣判!“梵净山金顶刻字案”

3月25日,贵州省江口县人民法院审理了被告陈某生态破坏民事公益诉讼(梵净山金顶刻字)一案,并当庭宣判,判决被告陈某支付各项修复及赔偿费用共计123952.08元。

经法院审理查明,2021年7月11日,被告陈某在世界自然遗产地贵州梵净山游览时,使用登山手杖在梵净山金顶摩崖石壁上刻画了丽水陈国4个字。相关视频上传到抖音短视频平台后,被网络视频平台、新闻媒体转发报道,引起了舆论关注。

据悉,该摩崖石壁不仅属于梵净山自然保护区的人文景观,同时也是贵州省人民政府公布的第二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经专业机构鉴定,被告陈某此举造成文物部分破损,对梵净山的景观美学功能和文物造成不可逆的损害。其行为不仅危害了梵净山自然遗产安全,也带来了不良的社会影响。

本着损害担责、全面赔偿的原则,法庭依法对陈某进行了判决。要求陈某在本判决生效后三十日内支付文物修复费人民币60952.08元、修复方案设计费38000元、环境损害惩罚性赔偿金25000元,并在国家级新闻媒体上向社会公众赔礼道歉。在庭审现场,被告多次表达了道歉和悔意。(何瀚章)

专家解读

大美梵净山是世界最宝贵的自然遗产之一,一旦被破坏,便是不可逆的损伤。除了此次的梵净山金顶刻字案,最近两年,还有多起破坏文物、景区的案例引发社会强烈关注。

目前在我国,破坏文物古迹、生态环境的行为,都将受到哪些法律惩处?一起来听专家的介绍↓

宣判!梵净山金顶刻字案 00:00 01:11

相关阅读

据报道,2021年7月11日,一男子在世界自然遗产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贵州铜仁梵净山游玩时,使用登山杖在贵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梵净山金顶摩崖的石壁上刻划了丽水陈国4个字。今年3月25日,贵州省铜仁市江口县人民法院开庭审理了此案。被告陈某一审被判赔偿12万余元。

宣判!“梵净山金顶刻字案”

在石壁上刻了4个字,一审被判罚12万余元,即一个字值3万元,如果早知道要付出这么大的代价,恐怕该男子也不会干刻字的蠢事了。对于这个判罚结果公众均认为,对于此类破坏文物的违法行为就应该施以重罚,让违法者吸取教训,真正起到警示作用,进而推动广大民众遵守规则,养成文明旅游的好习惯。

梵净山是世界自然遗产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该游客刻字的梵净山金顶摩崖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可以想见,在无比珍贵的摩崖石壁上刻字,必然会对文物和景观造成严重的破坏,并产生恶劣的社会影响。经专业机构鉴定,此举造成文物部分破损,对梵净山的景观美学功能和文物造成不可逆的损害,12万余元赔偿款包括了文物修复费用、修复方案设计费用、环境损害惩罚性赔偿款等项目。

宣判!“梵净山金顶刻字案”

在旅游景区刻写、涂抹到此一游等字迹是不文明行为,虽然满足了当事人的炫耀欲望,却破坏了景区的生态环境和美观,影响到其他游客的正常参观。《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六十三条规定,以刻划、涂污或者以其他方式故意损坏国家保护的文物、名胜古迹的,按照具体情节轻重,处以警告、罚款、拘留等处罚。同时,旅游部门还会依照相关规定,将其列入旅游黑名单,实施联合信用惩戒。

近年来,我国多地对破坏旅游景观、文物等不文明行为依据法律作出了惩处。比如,江西三清山岩柱被登山者攀爬钉入26枚岩钉,造成不可逆伤害,且无法修复,法院对三名违法者判罚600万元,并处以有期徒刑。北京、河北等发生多起违规在长城涂鸦、刻字案件,涉案游客遭罚款、行拘。这些案件曝光后,均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起到了很大的教育作用。

宣判!“梵净山金顶刻字案”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每年都有大量游客出行,绝大部分游客都能遵守法律和景区规定,践行文明旅游。但仍有少数游客漠视法规,在旅游时任意妄为,出现随地吐痰、乱丢垃圾、攀爬踩踏、刻字涂鸦等不文明行为,不仅有碍观瞻,也给景区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

从各国发展经验来看,对于此类不文明行为,依法严惩才能达到震慑效果。同时,广大游客也应认识到,文明旅游是底线,爱护景观、遵守法规、服从管理,乃是游客最基本的自我修养。

从最开始对新冠疫情的猝不及防,到全民抗疫的众志成城、共克时艰,再到实现疫情防控常态化。(江德斌)

世界自然遗产梵净山

宣判!梵净山金顶刻字案 00:00 00:34

梵净山位于贵州铜仁境内,是武陵山脉的主峰,最高海拔2572米。这里是我国南方最早从海洋抬升为陆地的地方之一。至今,山顶上仍保留着14亿年前原始洪荒的地质奇观。

梵净山还是全球同纬度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区域,被誉为生物资源基因库。这里繁衍着野生动植物7100多种,是黔金丝猴唯一的栖息地。2018年,梵净山被列为我国第十三处世界自然遗产。

为保护好这片净土,近年来,当地政府将梵净山沿线近2000名群众搬迁到缓冲区范围以外,景区每日最大游客接待量也严格控制在8000人以内。

图片:新华社

编辑:王莹

审核:邓敏敏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