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习俗——闵行本地人婚嫁那些事(嫁妆篇)

闵行本地养女儿的,对嫁妆至为重视。上世纪六十前,父母在女儿初省人事时,就开始筹备嫁妆。流传着三岁驳起嫁时衣的习俗。俗谚也有姑娘养来扫帚长,娘肚皮里生肚肠。

嫁妆以物多价贵为荣,男家也常以陪嫁多少评论新媳。嫁妆以多少橱柜、多少箱子论。中人之家为橱、箱、梳妆台、脚马桶、被褥、衣服、布匹、瓷器、铜器等。富贵人家多至四橱八箱,还有衣服几十件,另配土布,以多为荣。笔者宅基上旧时有一家嫁囡,脚马桶走出三里路,红罩篮还在场角头。说明挑嫁妆的队伍长,嫁妆多。女孩子家从小备嫁妆,至上世纪六十年代遗风犹存。

家乡习俗——闵行本地人婚嫁那些事(嫁妆篇)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本地人拿嫁妆

七十年代初,梅陇、虹桥、七宝一带嫁妆丰盛,有缝纫机、收音机、自行车等。特别讲究被褥几床,至少八床(16条),多则十几床。

文化大革命中,厚嫁妆要受到冲击的,但也有不少人家晚上偷偷搬运嫁妆。我周边当年有三个男青年,新娘子陪嫁妆畚箕、扁担加《毛选》四卷,称移风易俗。

八十年代后,嫁妆讲究家用电器,彩电、电扇、电冰箱、洗衣机一应俱有。有的还陪存款单、现钞或黄金块(条)、美元等,称压箱底。

家乡习俗——闵行本地人婚嫁那些事(嫁妆篇)

九十年代的后嫁妆越来越丰厚

本世纪初开始,随着独生子女走进婚姻,两面做房头盛行,嫁妆一般不搬来搬去了,但嫁轿车、黄金的殷实人家不少。脚马桶(子孙桶)还是必不可少的,但用工艺品代替。

旧时嫁妆一般是船运、肩挑的,因而称为搬、拿(本地音作nuo)嫁妆,到20世纪70、80年代开始用拖车搬运,有条件的用两吨头卡车搬运,所以得名车嫁妆。

家乡习俗——闵行本地人婚嫁那些事(嫁妆篇)

九十年代中期的车嫁妆

拿嫁妆的人,由男方派出,大多是身强力壮的中年男子,因为他们做事稳当又懂礼数。其中德高望重、能说会道的被选为挑脚马桶,称为作头。如果挑脚马桶的生养的是儿子,那就最适合不过了,这样就不会招来新娘家说闲话。

拿嫁妆的一帮子人到了女家,女家茶水糕点招待,等到女家父母把脚马桶拎到客堂中间,暗示可以拿嫁妆了,于是挑脚马桶的一声令下,强盗一样地开始搬嫁妆。作头挑起脚马桶后,要在客堂间里转三圈,称为绕白米囤。就是后来车嫁妆了,脚马桶还是人工挑的,至少挑出场角再装上车子。

车嫁妆用几辆车是有讲究的,不能多也不能少,事先女家通过媒人报备应过去几辆拖车。一般用八辆,讨个吉利。如果嫁妆分量重,千万不能说扛,否则要吃生活(挨打)的,嫁妆再重只能讲搬、拿、端、抬。

女方父母给拿嫁妆人每人准备了小红包,一般二十元,称为喜钿。另外在嫁妆的被褥里放上喜蛋、喜糖、长生果之类的东西,拿嫁妆人半路上在被子里寻找这些东西,称为摸喜蛋。后来怕弄坏被褥,干脆把喜蛋喜糖装在喜袋里,拿嫁妆的人预先人手一份。

拿嫁妆一般是在好日(音聂)当日下午,在新娘子到夫家之前搬到男家。但也有早上去拿的。同样是闵行,有的地方还有女家送嫁妆的,就是由女方的人把嫁妆搬运到男家。

本文前半部抄录本人前期撰写的《三岁驳起嫁时衣》一文。

本文参考《上海县志》。今日闵行头条上海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