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考古专家在夫妻合葬墓中,发现一件红色物品(2004年考古发现)

我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

在中国上下五千年浩瀚的历史中,有着无数的王朝。

王朝的建立、巩固、发展,乃至于最后的覆灭,似乎是我国历史上亘古不变的规律。

有许多王朝,在历史上留下了光辉而又灿烂的一笔。

但仍有不少王朝,被历史遗忘。

山西绛县横水墓地的发掘,揭开了一个古老王国的神秘面纱。

在这里,考古人员发现了一个被历史遗忘的古国——倗国。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绛县横水墓,揭开倗国的神秘面纱。

绛县横水墓地的发现

山西绛县横水村,北面靠着绛山,南面挨着横水,公路、铁路等纵横期间,地理位置优越。

从古至今,这里都是一处繁华的交通要道,往来的行人络绎不绝。

优越的地理位置,优美的环境,横水村不仅适合养老,也适合埋葬。

横水村的村民们过着悠闲而又宁静的生活。

直到2004年4月,在横北村北坡,一向宁静的横北村突然热闹起来了。

村子里的人不知不觉多了起来,北坡的麦地里时不时地看见晃动的人影。

有时,远处还传来了一声声沉闷的爆破声。

这让长久生活在这个村子里的人们感到很奇怪,但这些村民敏锐地觉察到,肯定会有什么大事发生。

渐渐地,不少村民口耳相传,村子里来盗墓的了。

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村子里出现盗墓贼的事情人尽皆知。

盗墓贼的出现,打破了整个村庄的宁静。

在盗墓者的侵扰下,这个沉睡千年的古墓醒了过来。

但这时的古墓已被偷盗者蹂躏的千疮百孔,精美的陪葬品也已被他们一一掠夺。

山西绛县文化局很快得知了这一消息,意识到事关重大,他们迅即上报了运城市文化局。

运城市文物局派遣相关人员来到横水村,对墓地进行了现场勘探。

这年8月,在经历了为期几个月的初步研究之后,运城市文物局将墓地的基本情况上报给山西省文物局。

11月,运城市文物工作站对这座古墓开展了抢救性发掘工作。

12月13日,在发掘工作即将结束的时候,山西省文物局程书林副处长和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宋建忠研究员来到了现场。

他们看到了这三座墓葬,其中三号墓在盗墓贼的破坏下,已经千疮百孔了。

而一、二号墓保存的相对完好,尚未遭到盗墓者的挖掘。

看到规模如此之高,保存得相对完好的古墓,程书林副处长和宋建忠研究员深受触动,他们立即就向山西省文物局领导作了汇报,请求他们展开古墓的正式发掘工作。

山西省文物局的施联秀局长和李福明副局长听到他们的汇报之后,做出了由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带头进行发掘工作的批示。

12月19日,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绛县横水墓地可以进行正式发掘。

这天,在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宋建忠的带领下,山西省考古研究所横水考古队正式对绛县横水墓地展开发掘。

绛县横水墓地的发掘工作

绛县横水墓地的发掘过程大体上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从2004年12月开始,到2005年7月结束。

这个阶段的主要目标是对被盗墓贼偷盗的三号墓和未被盗贼偷盗的一、二号墓进行发掘。

第二个阶段是从2005年3月开始,主要是对墓地范围进行勘测,对存在被盗隐患的墓葬分区域进行科学发掘。

绛县横水古墓发掘的时候,正值冬季,狂风肆虐,大雪纷飞,工地上气温骤降,尘土飞扬,这给考古工作带来了许多挑战。

山西地处黄土高原,狂风将一层层黄土吹往墓葬上方。

考古人员首先得清理掉墓葬上面浮着的黄土,之后再进行下一步的发掘。

为了防止塌方等安全事故的发生,考古人员用许多钢板和架板进行固定,用来支撑和防护墓壁。

处理完一些前期事项之后,考古工作者小心翼翼地进入到第一、二号墓室。

通过墓葬的大致形态,考古人员基本上可以判断出这两座墓室是商周时期的墓室。

这两座墓室都是带有斜坡墓道的竖穴土坑木椁墓。

从平面图可以看出,墓室与墓道差不多呈现一字形。

一号墓室长26.65米,深15.28米。

墓中的葬具是一棺二椁,其中棺材又分为内棺和外棺。

棺盖的上方,是一件随葬品。

随葬品是一辆车。

考古工作者发掘到墓葬椁室顶部时,顶部发生了塌陷。

在清理塌落的小土块时,考古工作者发现了部分车马器和残损的车厢。

在外棺的东部,考古人员还发现了3个用苇席包裹埋葬的殉人。

墓中的随葬品十分丰富,除车马器之外,还发现了大量的陶器、玉器、铜礼器等。

二号墓葬全长23.8米,深14.4米。

同一号墓不同的是,二号墓中的葬具是一椁两棺。

二号墓的随葬品也有一辆车,放置在椁盖上西部。

墓中随葬品众多,主要有铜礼器、鼎、簋、甬钟等。

三、红色纺织品的发现

12月24日,绛县横水墓地的发掘工作已进行到第五天,考古人员在一、二号墓均发现了重大成果。

然而,最令考古工作者开心的是,在一号墓椁室北部内壁上有一段鲜红色的带有图案的类似于纺织品的东西露出。

这引起了考古人员浓厚的兴趣,他们仔细查看,十分好奇这件类似于纺织品的东西是什么?

这件东西该如何进行提取和保护呢?

因这一发掘事关重大,考古人员决定先暂停发掘,退出这座夫妻合葬的墓室,将情况上报给山西文物局和远在北京的国家文物局,并且邀请相关专家来进行诊断,等专家判断后再做进一步打算。

考古工作者向距离最近、技术力量雄厚的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联系,请求他们派遣专家前来支援。

可是,那几天,西安下了大雪,高速路口被封,阻碍了陕西省考古研究所专家的到来。

28日,经过几天的暴雪之后,天气终于放晴。

这天早上10点,北京大学的刘绪教授亲临现场,大家感到十分荣幸。

到了中午,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的曹玮副所长和文物保护室主任杨军昌博士也到了现场。

他们查看了这鲜红色的类似于纺织品的东西,纷纷表示这是一个重大考古发现,必须好好保护。

31日下午,考古工作者接到国家文物局考古处李培松处长的来电。

李培松处长表示,这次的发现十分重大,请大家务必谨慎处理,尽可能地提取资料信息。

就这样,在兴奋与紧张地工作之后,2004年已画上了一个句号,2005年悄然而至。

2005年1月6日,国家文物局文保司宋新潮副司长、考古处李培松处长等人来到了现场,他们带领着一众专家组共同到达。

1月7日,各项准备工作已完成,考古工作者又一次开始了对一号墓的发掘。

经历过数十天的发掘之后,考古工作者对红色类似于纺织品物质的东西的了解进一步加深。

那这红色纺织品状的东西究竟是什么呢?

四、荒帷遗迹

据考古人员调查,这鲜红色的类似于纺织品的东西其实是叫做荒帷。

所谓荒帷,也就是当时的棺罩。

从考古工作者出土荒帷的现场情况,我们可以了解到,这个墓的棺罩在墓主人下葬时是直接套在棺材的外棺之上的。

根据保存下来的情况来看,西面和北面的荒帷保存状况最好,南面的荒帷上部已有塌落,东面的荒帷保存得最差,差不多都被损坏了。

从荒帷的表面看去,纺织品的表面上是排列相对整齐的平行线。

这些平行线看上去毛茸茸的。

考古人员认为,这一排排平行线就是刺绣。

这些刺绣的线条流畅,疏密相间,可见当时的刺绣水平是多么的高超。

除这一排排的平行线之外,丝织品的外表面还有非常精美的刺绣图案。

这些刺绣图案主要是凤鸟造型,图案的中间是一个大凤鸟的造型,大凤鸟的周围有着许多小凤鸟。

小凤鸟的造型与大凤鸟的造型相似,都在昂首挺立着,它们睁大圆润的双眼,作展翅飞翔状。

这组凤鸟的造型,与西周中期青铜器凤鸟纹饰风格相同。

这也可以从侧面论证,这座古墓极有可能是西周时期的古墓。

从现有的资料来看,绛县横水墓地一号墓出土的荒帷遗迹是目前我国考古发现的西周时期保存最好、面积最大的荒帷遗迹。

可以看出,早在西周时期,我国丝织品的制造工艺已达到了精妙绝伦的地步。

可是,为什么这件荒帷的颜色是用红色,而不用其他颜色呢?

在我国商周时期,人们崇尚红色,因为红色可以与黑色、白色等其他颜色很好的进行搭配。

同时,古代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有限。

黑、红二色作为先秦时期人们常用的两种颜色。

黑色为碳墨的颜色,红色为朱砂的颜色。

碳墨、朱砂这些物质在自然界中可以很方便的获取,因此碳墨的黑色、朱砂的红色是古人日常生活中最为常见的两种颜色。

而商周时期人们崇尚红色,红色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他们首要选择的颜色。

在发现荒帷的同时,考古工作者也发现了位于外棺盖上的木结构痕迹以及铜帐架构件。

考古人员推断,这些木结构痕迹应该是方格状的木架。

因为时间过于长远,这些木架早已腐蚀塌落,现在难以判定其整体的结构。

可为什么荒帷遗迹却完好地保存下来了呢?

这是因为在下葬之后,墓室的椁室之间多次进水,淤土不断升高,位于棺椁之间的荒帷被淤土封护住了。

同样,因为棺椁是木制结构,时间一长,棺椁都会遭到腐朽,盖板也会下塌。

而棺内的淤土不断上升,棺内逐渐被淤土占据。

椁室的外壁并没有出现坍塌,所以整个棺椁形成一个很好的支撑,确保荒帷不会坍塌下来。

因此,荒帷得以很好的保护下来。

五、墓主人的身份

介绍完随葬品和重大发现之后,现在,让我们将眼光放到墓主人身上。

看墓葬的规模和随葬品的精妙程度,我们大致可以推测到,墓主人的身份地位肯定非常尊贵。

那么,这到底是谁的墓葬呢?

一号墓中,考古人员发现了女性的遗骸。

墓主人头部朝西,仰身而葬,口里还含着玉,她的身上佩戴着琳琅满目的饰品。

在棺外,还有三个用苇席包裹着的殉人陪伴着这位女主人。

随葬品一共有25件,其中8件有铭文。

在所出土的鼎、盘、簋上均标有铭文倗伯乍毕姬宝旅鼎(盘、簋)。

这些铭文是什么意思呢?

意思是,倗伯为夫人毕姬作的器物鼎(盘、簋)。

可见,这座墓的主人是夫人毕姬,他的夫君是倗伯。

从出土的陪葬品来看,我们不难发现,毕姬身份尊贵,生前深受夫君倗伯的宠爱。

更为重要的是,毕姬所处的一号墓还是整个绛县横水墓地中规模最大的一座墓。

这也就更加证明了毕姬身份的荣耀与高贵。

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二号墓的墓主人情况。

经鉴定,二号墓的墓主人身份为男性。

考古人员发现,墓主人头部向西,面部朝下,俯身而葬,他的身上也佩戴着许多饰品。

在棺椁之间,有四个殉人作为陪葬。

墓中的随葬品共有16件,8件有铭文。

一个铜鼎的内部刻着铭文倗伯作宝鼎……其万年永用。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这个鼎是倗伯为自己所作的器物,以供万年享用。

由此可以看出,这座横水大墓一、二号墓的主人分别是夫人毕姬和倗伯。

可是,为什么夫人毕姬的墓葬规模竟然要比倗伯的墓葬规模还要大呢?

这种现象真的是太过奇怪了,这几乎在我国历史上是不可能出现的。

有历史学家作出了以下推断:有可能倗伯夫人毕姬是姬姓的,也就是当时王族的姓氏,而倗伯并不是姬姓的。

这样说来,夫人毕姬的身份地位也就比倗伯更加尊贵,墓葬规模自然也就比倗伯要大了。

当然,还有另外一种可能。

那就是倗伯夫人毕姬下葬的时候倗国的国力较为强盛,自然随葬品也就更多,墓葬规模更加大了;等到倗伯下葬的时候,国力衰微,随葬品、墓葬规模也就随之减少或缩小了。

当然,绛县横水大墓的规格范围众大,墓葬也不仅仅是我们之前所说的那三座墓葬。

历时三年多的发掘,考古工作者共发掘出1326座墓葬,出土的文物多达14000多件。

而其中一、二号墓室就是整个绛县横水大墓中规模最大、规格等级最高的两座墓。

据此,我们可以得知,这座横水大墓实际上是一座倗国墓,里面埋葬的就是倗国国君、夫人毕姬以及其国人。

那么,倗国到底是一个怎么样的国家呢?

六、倗国的神秘面纱

在我国众多史书上,竟然没有有关倗国这个国家的相关记载。

绛县横水大墓的发现,让我们知道,在我国历史上,还有一个倗国的存在。

处在晋文化中心范围中的晋南地区的倗国,究竟是一个怎么样的国家呢?

众所周知,武王灭商之后,为巩固其统治,采取了分封制的政治制度。

周天子按其血缘亲疏关系分封诸侯,各个诸侯又分为公、侯、伯、子、男五个爵位。

这样森严的等级关系,不仅体现在身份上,也体现在青铜器的使用上。

周天子所用青铜器为九鼎,诸侯用七鼎,按照级别依次递减,分别为九鼎、七鼎、五鼎、三鼎、一鼎。

而在绛县横水大墓中的一号墓中,倗伯夫人毕姬的随葬品是五鼎。

由此可以判断出,倗伯应该是属于伯这个爵位。

那么,倗应该是指地名、国名或者姓氏,伯是指墓主人倗伯在周王室中的爵位。

由绛县横水大墓的发掘情况可以得出,倗国位于我国山西省绛县的横水一带,它是我国西周时期的一个小小的封国。

既然倗国作为周王室的一个小封国,那么倗国的文化习俗受周王室的影响较为深远。

而周王室在发展过程中,也有不少习俗是延续了商朝。

由墓主人的下葬方式来看,倗伯俯身而葬,他的夫人毕姬仰身而葬,这一丧葬方式延续了商代男性俯身而葬,女性仰身而葬的习俗。

这种丧葬方式,体现了我国传统社会中阴阳合和的思想。

同样,倗国国君和夫人并穴合葬,倗国的国民和倗伯夫妇都葬在横水大墓中也体现了我国周代聚族而居、聚族而葬的生活和埋葬方式。

除此之外,在绛县横水大墓中,考古人员还发现了许多青铜酒器。

商人好酒,酒文化在商代十分繁荣。

在商代出土的青铜器和陶器之中,酒器的种类和数量最为繁多。

周朝受商朝酒文化的影响很深,酒器数量繁多,制作精美。

受西周统治之下的倗国也深受商代酒文化的影响,绛县横水大墓中出土的酒具制作都十分考究。

参考文献:

《发现被历史遗忘的古国——绛县横水墓地发掘记》 ;《发现山西:考古人手记》 ;2007年9月

《西周时期》 ;《晋地札记》 ;2014年8月

《先秦图像的色彩选择》 ;《中华图像文化史——先秦卷》 ;2016年6月

《横水大墓的惊天秘密》 ;《血色青铜——夏商周历史密码》 ;2014年1月

《山西绛县横水西周墓地》 ;《考古》 ;2006年07期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