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生在苏杭,死在泉州,原来旧时泉州的丧葬风俗是这么讲究(生在苏杭下一句)

前言


泉州丧葬风俗礼节繁多,概括有两个特点:一是侈费,二是迷信。一个死人从气绝至埋葬入土,中间经过许多手续。其仪式的繁简和费用的丰俭,视各人的经济情况、死者的身份地位、各乡的风俗习惯而有差异,但还是离不开这两个特点。

俗话说生在苏杭,死在泉州,原来旧时泉州的丧葬风俗是这么讲究

侈费之风由来已久,乾隆《泉州府志》风俗篇引宋图经说:丧葬以俭薄为耻。民国《福建通志》引嘉定条例云:民之有丧,富者侈费而违礼。可见至少在十三世纪初泉州丧葬风俗已很铺张了。沿及明清以至民国,此风仍不稍衰。万历《泉州府志》谓:居丧之奠,广致亲宾。乾隆《晋江县志》载:居丧之奠,胪列豆笾,亲宾飨胙,不讳醉饱。即乡村下屋亦视兹为送死大事,以不能广致亲宾为羞。清末绅士辜沧芷之母、民国军阀高义之母的大出丧、泉苑茶庄老板张伟人的纸厝,其奢华情况,至今犹为人所常道。

迷信鬼神注重风水的风气也同样由来已久。宋图经所谓:泉人好佛法。乾隆《泉州府志》引《惠安县志》:丧事率致僧道,鼓铙之声与哭泣竞。焚楮钱以数十万计(指冥货的数字)。这样丧葬和做功德几乎是不可分离的两件事了。风水之说惑人甚深,《泉州府志》和《晋江县志》都有同样的记述:郭璞葬经,递相肄习,冀幸眠牛白鹤之祥。急则牙角交构,缓则迁延岁月。明陈懋仁泉南杂志云:泉俗最重堪舆,虽以已地营葬,邻家必严不相容。为了风水问题,兄弟阅墙,亲族构讼,以至两村两姓大规模械斗,自明代至解放前,见诸记载及目睹者,不一而足。如民国军阀时代安海黄颜及张姓的大械斗,死亡二十七条人命,即其一例。

解放以后,由于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旧的封建的社会经济基础摧垮了,人民的思想觉悟空前提高,情况有了根本的转变。兹就个人见闻所及,把泉州(主要以城内中等人家为准)的丧葬风俗分为收殓、停柩、功德、出葬、服丧、风水、禁忌、杂闻八类记述之。

收殓


俗话说生在苏杭,死在泉州,原来旧时泉州的丧葬风俗是这么讲究

病人将死,未死前要搬上厅边,以待寿终正寝,实际上是为了收殓的方便。气绝之后,孝男亲自上街买缽(烧纸钱的瓦盆),不得假手他人,除非孝男年幼或旅外,方由他人代之。并捡瓦片一块,土一堆,放在尸前为插香之用,尸体将布被盖住,不能露面。家属在尸旁地上铺草号哭,死者之妻子应散发。尸前点生油灯一盏、灼一支,烧纸钱,尸亲哭叫:给你买路行,买路过。同时在露天之处煮饭一盂、鸭蛋一粒,名叫枕头饭。此时分头赶办后事:有人开具死者生死时日请僧道为其推算何时入殓,名叫开斗书;有人至亲戚家中报讯,名叫报死;有人购备棺木衣衾,棺木有多种,价格悬殊甚大。上者以四块杉木和头尾二小块制成,称为全成板,下底为二块合并的,称五合,此外有七合,最下为薄钉。杉分永春杉与福州杉,价也不同。衣衾方面,寿衣以重(件数也)计,少者七重,多者不等。重以衣裤分开计算,夹衣算二重,皮服不能充用,死人之鞋亦不得用皮。布被一条,名叫水被,死者盖面之布一块必不可少,泉人骂人不顾廉耻即以前世不盖面布为词,可见盖面布的重要。富人还有以全疋白布包扎尸体,名叫包衾。棺木有生前准备在家,直立停放备用的,名叫竖寿。衣服生前制备的称张老衣裳(张字意为先为张罗),有在生穿着照相留念者。寿衣在前清系以死者身份而定,男则缨帽外套,女则凤冠霞被。民国男多穿瓜皮帽长衣马卦,女则披风衣裙。解放前尚有商店专卖寿内衣物的。普通除夭折恶疾赤贫外,常欲停柩,故棺木内部必须严密封闭,漆补裂缝,谓之打桶。上等棺木内底多加木板一块,钻七孔如七星排列,名为七星枋。

棺木抬到,孝男到门前跪泣迎接。有人为尸体沐浴穿戴装殓入棺,这样职业的人泉州称为雕虎。孝男等以新水桶至附近井中汲水,回时任绳子拖地,水放在一碗置于烘炉烧,为尸体洗浴之用。余水倾倒阶前,这样叫上水。死者装扮毕,扶起坐于厅中交椅上,由道士(或僧人)作法,祭肴定额十二碗,名叫辞生(或有写事生的,义为事死如事生。)——泉人骂人吃饭之恶语为辞生,源本此义。死者足踏装有谷物金钱之斗,由道士(或僧人)帮其拿一些准备好的钱散发给子孙,名为散手尾钱。斗中之钱分由孝眷各结带一文于手,孝男用白带,其他用青带,名带手尾钱。所择时刻已到,尸体装入棺内,纳以石灰碎纸(泉名纸脚),如夫妻尚存其一,则草席须刈留一半。装殓停当,盖上棺盖,钉上木锭。孝男等随后将死者生前所用之药瓶药炉草席碗筷等物拣送至室外旷地,从前各铺均有定址,不能越界。近改在自家门前烧毁,名叫送草。上水与送草似寓有清洁卫生之意。

官绅大户人家,入殓时请观殓官观殓,其意谓孝男惨遭大故,精神纷乱,恐礼节疏忽,故请有功名的人在场稽督。观殓时观殓官公服排公案,孝男跪于案前,所有入殓之物,逐一列单,一人逐件唱过,观殓官朱笔点过,孝男件件唱有,然后由观殓官批数句吉祥语于单后,即告礼毕。此单放入棺内。

泉俗死者有专备圆形白底青字的桌上灯笼一对,叫做孝灯。一边写姓,一边写××大父(大母),有孙男称四代,有曾孙男称五代,以男为准。今则男女平等,男孙女孙内孙外孙一律计代了。死者例有私谥,俗称公婆号。书写其官爵年寿代数及公婆号于红纸,称为轿魂。殓毕奠后以纸轿送魂,轿称过山轿。纸轿夫背后写有张三李四之类的名字,似欲为死者呼唤。诸事既毕,由道士作法,用桃枝蘸水遍洒室内外,撒盐米,以菜刀砍门限,名叫收乌,意为拔除不祥而驱凶邪。以后亲朋向死者灵前行礼,称为拜乌。停柩在堂,雇人漆棺。

家属每日三餐在灵前敬饭举哀,叫做捧饭。其日数以死者穿几重寿衣而定,如七重则七日,到期散饭。女儿之家,须给米龟红包、红枣灯一对、装热炭烘炉一个,合称烘炉火饭。

亲友此时向丧家送赙仪,俗称金银钱,为区别于将来发丧出葬的赙仪,这时称为乌银,数额一般较出葬时送的为少。七日内亲友陆续到门拜乌,丧家请亲友值日招待及陪拜。灵前铺有拜垫二重,上红下白,吊客入门,帏内孝眷举哀,陪者同客人至灵前,客人须在拜垫上欣去一角,露出白色,方为合礼。红色为丧家所忌,所以用红色系为尊重客人,客人必尊重丧家,因此要掀露白垫。拜了一半,陪者不拜,意为恭辞。如客人再拜,陪者亦拜,拜毕起身,陪者高喊谢步或谢拜(指对年高位尊的),孝男出帏免冠谢客。过去拜以跪,后改为鞠躬。凡至丧家吊唁,临别不得向丧主辞别,盖吊乃凶事也。

七日已过,丧家大门紧闭,正门贴黑纸,旁贴白纸墨书闭灵二字。停柩等候择日发丧做功德出葬。

停柩


俗话说生在苏杭,死在泉州,原来旧时泉州的丧葬风俗是这么讲究

俗话说生在苏杭,死在泉州,原来旧时泉州的丧葬风俗是这么讲究

停柩为泉州恶习之一,因为迷信风水,想择佳穴,虽有少数预作生圹的,但多数必需死后才四出寻觅坟地,找地花费时日,必需停柩待地。停柩于自家厅上。夭折恶疾的例不停柩,殓后即葬。如若高年或有地位的,则子孙必于收殓后停柩,晚上铺草棺旁守夜,谓之守棺脚,至少首尾三天。停柩时间久暂不等,少则数天,多者数年数十年数百年。原留府埕王姓有一部棺停了近百年始葬。前留府埕明朝的七部棺,至抗战胜利后再葬,历时三百余年。乾隆晋江县志所说:再世不葬,恬然安之,曰以俟卜吉。就是指这种情形。有地位的人恶疾而亡不得停柩室内,或客死他方运棺回籍待葬的,上者即在附近搭一简陋瓦屋或茅屋停放,叫做湿厝,一般系寄柩于东门外东岳山之李公祠或佟公总督祠,名叫寄祠。李公祠为泉州公共停放棺木或骨罐之处,所寄棺木骨罐甚多。一为供必须停柩又不得停于自家屋内者之用,亦供客死泉州的异乡人等候运棺回籍之用。有时过境迁,子孙贫乏无力营葬,任棺木朽损,露尸见骨,每数十年必有地方慈善人士出而为之义葬,清理李公祠,泉州叫做清祠。东岳山上之公塚,如万善同归诸义甕,即是此类。

停柩之椅称为仙椅,柩一般系停放大厅正中,若后辈偏支的则停在厅的右边。封建时代如属人家的妾,不但无权停柩,即出丧亦不得由正门。同治间泉州探花黄贻楫,其母为侧室,死时贻楫未出身,故出葬不得由正门,以后还是黄当为本人死亡,卧于棺上才得由大门出。

停柩的棺木必须加漆,漆之厚薄,视停放时间之久暂及丧家之经济力量而异。先用麻布褙封口,再用猪血混桐油石灰漆上,再重重加漆,多者至数十遍。棺木外一般漆朱红色,外装金点,棺头写上金字,男为福字,女为寿字,边加蝙蝠等图案装饰,棺末画上香炉烛台,童男童女持幡接引西方的图案,也有写上死者名衔的。漆棺还有五彩绘画花鸟人物以求美观的。石狮一带有漆好的棺木出售,泉州城内系死后方漆。

泉州是侨乡,停柩的原因除上述迷信风水外,也有子孙出洋,等候奔丧回国,因之停柩,而华侨亦以为长辈做功德办出葬为份内事。北门外华侨较少,南门外新门外华侨最多,停柩之风亦盛。长辈一死不停柩尽速安葬,会被人目为子孙不孝草草应付,为子孙的迫于乡亲舆论,不得不多方张罗,照例停柩,而塞众口。解放后停柩风气已基本消灭,但暂停数日的尚不乏其人。

功德


俗话说生在苏杭,死在泉州,原来旧时泉州的丧葬风俗是这么讲究

俗话说生在苏杭,死在泉州,原来旧时泉州的丧葬风俗是这么讲究

停柩一段时候,诸事准备就绪,便择日发丧开吊,做功德为亡魂超度。先期印发讣贴遍告诸亲友,讣贴有繁简两种:简的由姻、世、谊、宗诸同人代告,其式如下:×××令先尊(令先慈)××先生(孺人)于×年×月×日×时仙逝,择此×月×日安葬于×关外×山之麓,×刻启**,我同人忝属挚交,务希于是日×时齐集×处,以便执绋,勿外是荷。印于红纸,称为公启片。繁的除公启片之外,尚有孝男孝孙署名的讣告、公吊贴、行述、哀启等,还有印上死者遗像,名人题唁的哀词合订一本,封面加名人题牵拴,形如线装书,颇美观。泉州有专业为人发放婚丧请贴的。题神主,撰写墓志铭,题铭旌,出葬时点主,督铭旌,祀后土等事,多请绅士为之。发丧必请一亲族长辈名义上护理丧事,名曰护丧,如祖父(母)在而父(母)亡,必称奉祖父(母)命发丧父亡母在则称奉慈命发丧。而父在母亡其父为护丧,故不必加这一笔声明。讣闻上子孙如已故的,于名外加一黑框,以资区别。

出葬前数日再度捧饭。布置灵堂,先把糊好之纸厝安放厅中,贴上死人名位,由道(僧)作法,名曰安龛。香案围以白色加麻布桌裙。丧帏以全疋白布为之,名叫九条。大开中门,门悬橄榄形孝灯。门钉白纸钱,以死者年岁一张计算,所钉之钉男以竹钉,女以木钉,男钉门左上角,女右上角,称为寿钱,对门置一屏风,上贴讣闻全文,谓之讣屏。门旁贴泣辞惠吊四字。

泉州木主以侧柏木为上等,他种木材为下。分为素色和雕金圜龙二种。素的以中间木纹形为山峰,峰多而正为贵。填写神主字数有一定规律,以兴、旺、衰、微四字为商,字数除四余一为兴,余二为旺。合于兴旺为佳,否则犯忌。外书朝代、官爵、名谥或×代大父(大母)。内书名讳生卒年月日时。内字数合于兴,外也合于兴,内外两兴合一旺。男年五十以上称考——考者成也,已成事业也。女称妣——妣者媲也,克媲父美也。考妣上得加一显字。四十九岁内不得显,而称故。男称公或府君,女有官爵按品级称夫人淑人等等,无爵通称孺人。填主已毕,丧家备甜鸡蛋、面线、红彩、糖为填主者添彩气。填时神主只写神王,备出葬时点王成主,称为点主。填完以红布包扎,置于灵桌正中。

志铭请名人撰写,分撰文、篆盖、书丹三类。作文章的为撰文。在铭盖上题死者爵位姓名的为篆盖——因为多用篆字题写。写字的称书丹,丹者乃先用朱笔题写以备刻字之意也。志铭质料有石(系一种水成岩)和砖二种,石的要刻字,砖的直接用墨笔写上。其形为二块方形之砖,对合而成。解放前砖石店有便货可买。泉州石刻志铭以观东巷石室居技术最佳,近已无传授,也无人用志铭了。志铭刻好用油纸包裹,外插金花一对,前写光前,后写裕后,于葬时纳入圹内。石刻志铭亦有于刻竣未入圹之前刷拓分送世交亲戚者。

铭旌以红布书写死者官爵姓名,先复于棺上,出葬时举以前行,请武官骑马后护,称为督铭旌。

亲友接到讣贴,视其交情及资力,有以现款为赙,有以挽联,有以布帛贴字(泉人称为轴),亦有以冥镪为赙的,丰俭不一。唯花圈则民国以后始用,旧式的不用花圈。泉州人对婚丧喜庆的应酬都叫做铺排。铺排的冥镪以色纸制成四串合一吊,名叫吊钱。

发丧之日至公吊之前,亲友陆续前往吊唁者,谓之问丧,其式拜乌同,不重述。公吊曰行公祭,有主祭、陪祭、司仪、献香、献帛、献爵、读祭文诸执事。仪式开始,主祭等各就位,祭品一一献毕,高诵祭文。祭文常书在白布或白纸上,张挂于灵堂之右,丧家备酒席宴请公祭诸客,醉饱而去,意为飨胙。为丧事花钱主项之一。

请僧(道)为亡魂超度,泉州称为做功德。其规模大小不等。最简者名为出山敬,稍上为对灵缴(即一瞑火光),繁者有午夜(即半日一夜),一昼夜肃启(即一昼二夜)及两昼夜。最繁算旬,七日一旬,三五旬至七旬四十九日功德最多。做功德必糊有准备焚化给亡魂居住的纸厝,一般仿照旧式大厝,亦有糊楼房花园的,华丽者价达千金。这种纸厝不仅具有外表,即厅堂卧室内部亦置有纸糊的小家具如椅桌床橱之类的陈设。纸厝两旁糊较大的男女纸俑二尊,分排左右,俗称桌头丫鬟。室内亦有小尊奴婢及猪牛六畜的纸俑。此外还糊有金山银山,以为冥中资用。超度一人名曰一荐。为死者本人做功德常要以先亡的长辈为主荐,名叫竖头,以旧带新,所以做一次功德起码二荐,多者数十荐。设神坛,僧尼挂三世尊佛象,道士挂三清象,唪经拜忏。亡人名书于一灵幡上,由孝男持幡在神前随仪礼拜。糊纸为转篷之状,泉人称为庄(该字为左车右庄),名叫牵庄,意欲把亡魂从地狱中援挽出来。如亡者为女性,因曾生男育女,迷信死后会进血污之狱,故特加拜血盆的超度。泉俗每年七月举行孟兰胜会之普渡,普渡亦名普施,做功德也要普施。由僧(道)坐座,设祭施食,布施众鬼。有一个手持双铙,仿罗汉做各种飞钹动作,泉人称为献罗钹。并有叠桌做武技动作,俗称打桌头城,似为效目莲救母故事。纸厝具有似人间契据的证件向神前备案焚付亡魂管业。为使亡魂有钱使用,要烧冥镪,动不动算万——纸镪一页算一百,以此类推。焚镪数额以死者所属生肖,属某生肖该焚多少冥镪,有一定的标准。道士有跑特赦的仪式,意为替亡魂向天上请准特赦令,持以急赴冥间宣布。跑时步伐队形交错复杂,颇有舞踏形式。功德将完,有劝愿(亦称解愿)一节,为恐亡魂俗心未了,不忍离世,因由僧(道)一边作法一边历举古今之人无不有死,讲故事,唱道情,诙谐百出,劝亡魂安心死去。闲人常喜围观,哄堂大笑,在悲哀的气氛中平添一点笑声。做功德也有演傀儡戏目莲救母节目的,叫目莲,亦有演打城戏的目莲节目的。

功德已毕,焚烧纸厝,翌日出葬。

出葬


俗话说生在苏杭,死在泉州,原来旧时泉州的丧葬风俗是这么讲究

俗话说生在苏杭,死在泉州,原来旧时泉州的丧葬风俗是这么讲究

出葬之前,先宴抬棺之棺夫,吃时孝男跪地,向棺夫叩首,意为因先人丧葬烦渎诸人,所以预先向棺夫道劳。时刻已到,抬棺出门,哭声大震,孝眷均跪地哭送。执绋的亲友齐集,俗称送葬。出葬行列以横彩一幅前导,去时为蓝色,回时为红色。近改用纸牌写某某人出殡或归虞仪式。行列次为白色红色姓氏灯各一对,去时白灯在前,归时白灯在后。有人沿途散发纸钱,过桥时放金纸,意为沿路向土地桥头将军买路而过。再次为开道鼓乐,俗称大鼓吹,次为铭旌,一武职官员骑马督铭旌。次为鼓乐,有什音钹鼓之类,次为魂轿二顶,一放死者相片,一放死者神主。魂轿泉州称为主亭,通常为出嫁女儿出份的。次为僧(道)沿途引魂。次为送葬亲友行列。次为棺木及孝眷。以棺后吹鼓乐一阵殿后,棺木上复棺罩——礼记称为輤,疏曰:輤载柩之事,上复饰象宫室也。泉州棺罩有布纸两种。布者系租用,纸者为女婿糊赠,到墓地葬后焚烧。出丧时孝男等披麻带孝,手持孝杖以竹干糊纸为之,孝男白色,其他蓝色,足穿草鞋,挽輀而行。孝男涕泪满面,不得擦抹。子孙众多者,棺罩前设有一纸龙头,拉出两块白布条,孝眷挽布条而行,泉州俗称拔龙须。龙须最前二人则为女婿或侄婿孙婿,称为龙目。执绋客人行于棺前,即古挽輀之意。棺夫通常为八人,最多至三十二人,一人称一车。祀后土点主的绅士,有坐轿随送葬行列而行,亦有迳往墓地等待的。行列既出城门,停棺于路,设拜垫,送客一般到此向灵棺行礼后散归,叫做辞客。至于客人欲否送到墓地,视各人交情而定,棺木到墓地,按择定时刻埋窆入穴,纳铭旌志铭等于墓内,复土,孝男以裾掬土一环绕墓一周,检留一小块土块。先祀后土。再由点主官点主。孝男抱主向东跪,先点朱笔,后点墨笔。礼毕,孝男奉神主升魂轿。至此出葬仪式已完,此段泉州称为出山。接着归虞泉州称为返主,将近家门,女眷捧红米丸面线碗糕等到本铺和他铺交界处哭接,称为接主。孝男奉神主入家安置于厅上,酒菜祭祀,泉州称为安位,即所谓衬庙之礼。安位后亲朋入席,叫吃安位桌,即飨胙之意,吃完而散。是日厅中原放棺木之处放斗一个插大秤一支,用以镇邪。安位后分给亲邻咸饭,名曰油饭。(泉州城内对同样的咸饭,生子喜事称为邑饭,丧葬安位称为油饭,不容混淆。)所有分给亲友之物,大约与收殓时相同而加丰些。

除了上述,出葬行列有亲友应酬之各种物品,如丧轴多者必抬丧轴而行,又有化装各种戏服,在出葬行列中边歌边舞,自数阵至数十阵,沿路观众如云,争看热闹。交游广阔之大户,当灵棺经过时,有交情的人家于自家门口排香案,举行路祭,孝男要叩谢并送其红布一块。

出葬仪式解放后一切从简,但主亭鼓钹之类仍然有之。

华侨客死南洋,除富人能运柩返国(解放后尚有丰州黄怡瓶夫妇运柩回家)外,一般均就侨居地安葬。尸体虽不能正首丘,而灵魂必须回家,此为华侨爱家乡的信念的表现,故泉州有引水魂之俗。引魂情况和返主情况差不多,不过要先日放纸船一只于溪滨(新桥或浮桥),再将由外寄回的死者衣服一袭,插在竹竿植于水中,引魂时把衣服拉回,即认为魂已回归,开始归虞。

泉州除土葬外,尚有火葬。火葬其源甚早,但火葬和儒家传统思想有矛盾,历代有禁令,元朝稍为流行,明洪武元年诏谕礼部:近世扭元俗,死者或以火焚而投其骨于水,伤恩败俗,莫此为甚,其禁止之。所以火葬就流行不广。泉州在宋号称泉南佛国,火葬有所流行,故嘉定条例谓:贫者火化而伤恩。明清以来,唯佛教徒为之。在家奉佛的有长期茹斋;或早餐不食荤,称吃早斋;或逢三月六月九月观音生日,全月份吃斋叫吃观音斋;或逢三、六、九之日吃斋,谓之三六九斋;或有卧病临终前数日才吃素的,叫吃倒床斋,这样才以佛教仪式火葬,其他无为之者。解放后因火葬较为简便,故非吃斋奉佛者亦有火葬。

服丧


俗话说生在苏杭,死在泉州,原来旧时泉州的丧葬风俗是这么讲究

先谈丧服的形式:人死之后,亲属带孝,头冠白巾,泉州名为头白。身穿孝服,没有做功德的以白布为之,做功德的外加麻服,所以做功德也称为变服。孝男足穿草鞋,女则就布鞋加缝白布或青布,儿媳鞋后加红布。外亲如外孙的头白多一块红布,一般不戴在头上,足穿便鞋。腰间孝男缠麻带,其他为宁麻带。孝男百日内不剃发。民间所用丧服与《明会典》所载相同,分为五服:一日斩衰,以至粗麻布为之,不缝下边;二曰齐衰,以稍细麻布(即宁麻)为之,缝下边;三日大功服,以粗熟布为之。四日小功服,以稍熟布为之;五日缌麻服,以稍细熟布为之。泉人称孝男的孝冠为青头,孝孙的为漂白以别之。至今泉州尚有专业备孝服出租的。

次谈服丧期间。共有八种,按其与亡者亲疏而有差别:一曰斩衰,子为父母,或长子已亡长孙承重为祖父母,妻为夫等服之,期间俗称三年,其实只有二十四个月。前清时父母丧称为丁忧,丁忧期内不得赴试不得任官职,并加禫服三个月,计服丧二十七个月而服除,不计闰月。二曰齐衰杖期,夫为妻服之。三曰齐衰不杖期,同胞兄弟、孙为祖父母、胞侄为伯叔父母服之。齐衰杖期或不杖期服丧为一年,亦称期年服。四曰齐衰五月,曾孙为曾祖父母,服丧期五个月。五曰齐衰三月,玄孙为高祖父母,服丧期三个月。六曰大功,为同堂兄弟(俗称隔腹兄弟)同堂伯叔父母服之,服丧期九个月。七曰小功,为伯叔祖父母,从堂兄弟(俗称隔二腹兄弟)服之,服丧期五个月。八曰缌麻三月,为族伯叔父母,族兄弟(称俗五服内堂兄弟)服之,服丧期三月。丧服形式和服丧期长短是相适应的。

泉州人死后至四十九天,祭奠,俗称做四九日。至百天再祭奠如式,称为做百日。至周年亦祭奠如式,称为对年。满二十四个月,亦祭奠如式,称为做三年。三年系首尾计算,届时除服从吉,门贴新红联,俗称贴三年联。三年内遇岁时节日,提前一日单独祭奠,称为节仔。每月初一及十五,早上敬汤茶饭菜,孝眷哭祭,称为孝初一十五。未除服前新年不贴红联,或贴水红色或绿色者,其辞句亦与春联异,作哀伤之词,如望云思亲之类。三年后每逢死者之生日及死日,均应祭奠,称为做忌。生日称娩忌,死日称正忌。女儿外孙等是日归宁,具金楮,分四祭品,称为提金银。年年如此,有数十百年不断者,俗语说三代外孙拜桌脚,如范志吴姓之于富姓,据说自清初至清末历二百余年提金银不绝。年代既远,就不一定做忌。归于岁时节日一并祭之。但有开基始祖,或置有祭产的,历时虽久,因有生息,由各房子孙轮值做忌,全族飨胙,称为当交轮。其资财众多的,当交轮不但免贴,反有剩余,子孙视为生财之道。

泉州所谓对年本为小祥,三年即为大祥。而四十九日则为迷信死者七旬归魂而祭,此数者已杂有儒教及佛教礼节了。泉州未闻有回煞之风俗。

风水


俗话说生在苏杭,死在泉州,原来旧时泉州的丧葬风俗是这么讲究

本来尸体会腐烂,所以葬之,并择高阜之地,以免尸体受湿受寒,这是葬地的基本条件,也合乎人情。汉以来阴阳五行之说流行,风水堪舆之说遂起,历来为有识者所讥。泉州地处丘陵,山水众多,地势各异。加上宋代以后,中外交通发达,地方经济发展,风水迷信蔚为风气。风水以住屋为阳宅,坟墓为阴宅,本节专言阴宅。

贫者墓地聚集在东门凤凰山,土名东岳山。东岳山成为泉州市区公共坟地,唐时已有,宋元且杂有外国人坟墓。据明陈懋仁泉南杂志载:泉之东门外有官山,周数里,为贫家葬瓦棺处。葬如棋布,无着脚处。明王世懋闽部疏云:去城东北五里,累累诸坟,本漏泽也,而名曰官山。可见明万历年间(公元十六世纪)东岳山业葬的情况已很可观了。泉州人以为每换一朝代,则东岳山有毁墓之事。按之史籍,可能因宋蒲寿庚据泉降元,明初有毁蒲等降元西域人的墓,其他并无毁墓。东岳山长久为墓地,墓上葬墓,重重叠叠,是自然的破坏,并不是人为的。直到现在东岳山仍为公共墓地。城内贫家或夭折小孩,多葬于旧城墙下荒地,各个城门均有,俗称胡岸头,今因建设,均已迁葬无迹了。乡间贫家多就其本乡间地葬之。

富者选择墓地,甚为注意。有历时数十年花钱甚多,请风水先生在家专门相地的。停柩与风水有其不可分割的关系。泉州诸山都有葬墓,取其山环水抱,地脉郁结,点穴而葬。民间所传有名穴地如东门外宋梁克家的五虎朝金狮、明江夏侯周德兴的绝地刀剪芙蓉、西门外黄姓的狗尿绥等,其神话性传说真是孩童均晓。至今荒山野谷间残存的石人翁仲,即当年达官贵人墓地。

墓制代有定制:明清庶民定为最大不能超过方十八步。泉州贫者开土为穴,不营圹。富者用砖圹、三合土圹、石圹,大小不一。近代殉葬冥器较少,摆冥器纳志铭之处系在圹前,泉人称为圹志厅,讹称孔子厅。有独葬、合葬、群葬三种,合葬多为夫妻,筑双圹中隔以砖土,为一人先卒先葬,后卒后葬的只要上面揭开复石,并不妨碍先葬的。群葬为合家葬在一起,泉州较少。不论独葬或合葬,墓上复以土、或复以木板加灰土,石板加灰土。墓牌刻石为之。有书官爵的,通常只录族望姓氏,如××(族望)×氏祖坟。族望如吴姓称延陵、王姓称开闽,流派甚多,名目各异,难以详列。南洋泉州华侨之同姓宗族会,亦以此族望为名。墓称墓、坟、佳城、祖茔、封茔等,泉人以封茔为官绅墓的专称,无职不得称,绝不容混淆。其实封义为封固,并非官绅专用者。墓牌有长方形半月形等,半月形墓牌他处罕见。墓建筑甚坚,一般人家也要做灰,即筑之以灰,上者以三合土,坚固的至拌以糯米糖汁。或以石筑成,近代亦有以洋灰者。墓前有石狮子石栏干分列左右,俗称墓脚墓手。其大小规模以缴送计算。墓旁立石牌,刻后土二字,俗称土地公牌。官绅墓前列有刻明功名如戊戌进士之类的小石碑以代旗杆,俗称旗杆夹牌。

葬墓以后,如有发生凶事,常归咎风水不佳,故有既葬而迁的。特别要提起的是泉州有拾骸的风俗,棺木埋葬后若干年,其子孙必开穴把骨骸拾起,骨用烟结棉包装纳于瓦罐中就原穴再葬。瓦棺泉人称为黄金。

堪舆之术,以天地人三元相地,江西人尤精。已故举人曾振仲亦善此术。又有以天地人时四维为人相地。此法为民间传来的。

择墓地已定,向业主购买,称为给地,过银立契为据。原业主或该地乡民代为照顾坟墓,称为山主。年年须与他一些钱,称为墓米钱。唯葬在官地如东岳山等则不必给地。泉州因墓地发生争执,其来有自,《泉南杂志》所指虽以己地营葬,邻家必严不相容,这是明代的情况。可是这种恶俗至解放前还有,叫做挡伤。万历《泉州府志》风俗志说:风水之说,惑人尤深。郭环葬经,递相肄习,苟冀眠牛白鹤之祥。急则牙角交构,缓则迁延岁月。更有近山大姓,恃辖负嵎,凡迁人家葬坟,辄行阻止,得赂乃已,名曰‘索埔’。人家扫坟,群索祭物,名曰‘约饼’,更顽薄之至也。这些情况延续数百年,解放后才绝迹。

泉人扫墓多于清明节前后各十日间行之。叫巡风水或埋墓(察视墓地)。届时子孙以朱笔摹墓牌红字,献纸钱。公共坟地因怕年久墓湮,故常添土,俗谓清明节前后各十日动土无碍也。

禁忌


丧葬系属凶事,迷信禁忌甚多,零星支离,不胜枚举。现就所知聊举数事:

死人初气绝,要把家中的猫缚起来,泉州人认为猫如从尸上跃过,会发生尸变。

丧家遣人到各族亲戚家报死讯,报者足不可进入人家大门,在门外高声喊叫,说完即索水漱口而回。洗口表示拔除不祥。报死讯者常行路匆匆,故泉州骂人行路匆忙者为报死。

尸体未入殓时,尸前所列的枕头饭和灯火油均视为不祥之物。俗有迷信巫术害人称为做寇的,常以尸前灯火油(俗名刺油)为之。泼刺油与新婚夫妻,则认为可使其夫妻不和。见死人称为见刺,不得进入人家新婚的洞房及生孩子的产房。

尸体收殓入棺时,凡属生肖与死人相克之人,即亲如孝男,亦不得在旁视殓,要回避以免相冲。孕妇亦不得视人入殓,不得听到棺木钉锭的声音。

棺木盖棺下锭时,子孙孝眷齐声喊进!进!进!声震远近,以为进财之兆。

丧殓已毕,外戚妇女返家,必给糖,以为留有余甜。回家时怕被鬼跟在后面,不得直接回家,路中要进入随便佛庙烧香,认为鬼不敢进佛庙,就不会再跟他了。

尸体入棺,如夫亡妻在或夫在妻亡的,要用小纸人一个(泉人称为代人)纳在棺内,以代活人。否则怕伤活的配偶。

为人吊丧送葬,回时绝不得向丧主告别,不辞而退,或交代旁人。元旦至丧家贺年,亦不能循例说恭喜。误言则为大忌。

出葬时抬棺之人中途要息肩休息,不得停棺于人家门前,要停在公共场所如寺庙厕所之前。

孝眷披麻带孝,不得随便进入别人房子。出葬行列非由大路而由小路进入乡村住屋聚居处,要停鼓乐,孝眷脱下孝冠,才可经过。孝男对人行礼,必须免冠,否则被认为大不敬。

泉俗最忌进尸——即抬死尸(包括骨骸骨灰)入室。进尸之宅被目为凶宅。

埋葬坟墓或迁葬坟墓,必论是年该墓方向是否有利。从前历书每年均注有大利某方,不利某方。如该墓该年不利,不可动土。

如合葬双圹,一人先死已拾骸,一人后死将以棺木葬者,已拾骸的不能用瓦罐,要改用小型棺木称为骸棺,两个棺木合葬。因瓦罐俗名黄金,所谓五行金克木,黄金和棺木相克也。

每逢闰月之年,除不得已外,一般不拾骸、不迁葬、不修理坟墓。

杂闻


泉州丧葬风俗至此叙记已毕,但尚有与丧葬虽无十分密切关系,而足资谈述的,也略谈数事:

掬火灰垫足

掬火灰垫足泉音为不火灰架脚,意思喻不踏实地。此俗语也源自丧葬风俗。据说安海一带,死尸入棺除伴以碎纸石灰外,尚纳以火灰。当人一死,亲属向邻居分红线一条,意为向其讨火灰。邻居接受红线,即掬火灰一堆,以瓦片盛之放在门口。丧家去向邻居分红线,回来即沿门收集火灰,用足踏之,以为纳棺之用。

子孙桶

泉俗年高子孙众多之妇女死亡,其大小便尿桶子孙常加收藏,称子孙桶,以纪念身所由出。

孝内娶亲

孝服内孝男娶亲,以儒家为违礼,但泉州风俗可容许,称尽孝内娶。其事为子已订婚媳妇未进门而翁姑死,家务乏人主持,若要待三年除服才娶亲,未免旷日持久,故权宜在丧期内娶亲。

各地点主之异

点主为泉州大户人家丧葬时的要事。请绅士点主,点时先用朱笔,举向太阳(称为指日高升),点主官呼气,孝男等皆呼气(意为取生人阳气)。然后用银硃或取鸡冠血(皆为借阳气)而点。然后再盖以黑笔,仪式同上。红笔点完即投弃不用,黑笔则长久保留。泉州城内的点主官直接至墓地点主,点完迳回。南门外深沪一带点主官要随出葬归虞于行列中坐轿而行。安海归虞时点主官要下轿步行。厦门神主之字有事先刻好,故点主官仅具形式,免实际上点王字而成主字。

李卓吾关于自己丧葬的遗嘱

李卓吾是泉州人,明代有名的思想家,从其遗嘱看来,他是反对厚葬的。其中所述且有至今尚为泉州人的风俗的,兹摘录于下:倘一旦死,急择城外高阜,向南开作一坑,长一丈,阔五尺,深六尺即止。……未入坑时且阁我魄于板上,用余在身衣服即止,不可换新衣等,使我体魄不安。但面上加一掩面,头照旧安枕,而加一白布中单总盖上下,用裹脚布廾字交缠其上。以得力四人平平扶出,待五更初开城门时寂寂抬出,到了圹所,即可装置芦席之上,而板复抬回主人矣。……墓前立一石碑,题曰:‘李卓吾先生之墓’。……《续焚书》卷四杂著汇,李卓吾先生遗言。

安海黄、颜、张因风水发生大械斗

民国十五年,安海镇内黄姓和颜姓因祖墓风水问题发生械斗。张林乡张姓因张颜同宗,助颜姓。时军阀孔昭同驻泉,派一连长带兵往张林弹压,为张林事前侦知。伏兵拒捕,格杀连长和士兵合计二十七名,事态扩大。侨领李清泉在厦门办救乡会,出于爱护家乡,派苏大山胡资清二人来泉,先托吴桂生向孔疏通无效,继托陈仲瑾向孔请求,几经周折,孔得张林赔款二万八千元人命钱息事。此为民国间因风水而发生械斗规模较大者。

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泉州长久以来丧葬风俗存在铺张侈费迷信风水的情况,从历史上看来有其经济和思想原因。

泉州在宋、元时曾一度为国际通商巨埠,中外交通贸易发展,地方经济财力较为雄厚。明清以来则华侨出国渐多,加上明代泉州出了不少官僚,有了钱就会在婚丧喜庆上讲阔气展排场。为求取长远富贵,也寄望于葬好风水。宋洪迈夷坚丁志卷六泉州杨客条载:泉州杨客为海贾十余年,致赀二万万。每遭风涛之厄,必呼神明,指天日立誓,许以饰塔庙,设水陆为谢。这资料说明当时泉州杨客以海外贸易致富,在远洋跋涉中免不了产生求神托佛思想,因而铺张迷信。据清梁章钜归田琐记卷四载明代泉州状元榜眼探花合计七人,会元四人,宰相十人,兄弟进士者二十一家,可见官僚地主之多。清代及民国以来华侨富者不乏其人,以至解放后至今还有部分华侨侨眷在丧葬上花大钱,可以说明问题。

中外交通也带来一些风俗习惯的交流,宗教迷信的糅合。反映在丧葬上则形成仪式繁多,包含并蓄。以儒家而言,宋代理学礼制有新的提倡,编过朱子家礼的朱熹曾在泉州讲过学。明代理学家蔡清(清朝把他配祀孔子庙堂)、何乔远都是泉州人,这些理学家对泉州丧葬风俗有一定的影响。以佛教而言,泉州一向流行佛教,有泉南佛国之称。宋代石塔东西塔名闻中外,佛教的因果报应观念及超渡亡魂的方式也流行了,做功德就是一证。以道教而言,泉州的玄妙观最早建于晋代,道教流行也甚早,这当然有其影响。加上回教及其他宗教在泉州也曾流行,丧葬风俗不无影响,死尸用白布廾字包扎,听说回教徒至今仍然如此。各种宗教仪式及风俗的交流,使泉州丧葬的风俗更加复杂。

虽然历代王朝都颁定会典规定各种礼仪(包括丧葬),泉州地非中原,乃属边疆地区,历史上也曾有过地方政治割据,如五代留从效,元宋蒲寿庚、明末郑芝龙等,割据难免僭越。如漆棺用朱色乃是违制,而泉州竟然通行,则侈而违礼了。

我们见闻有限,记述免不了挂一漏百,请大雅指正。本文所述仅就泉州城内为主,且以旧士人阶层为主,当然不可能全面代表泉州的丧葬风俗。礼不下庶民,劳动人民没有可能和绅士比并,但也会受到一些影响,乾隆晋江县志所谓:即乡村下屋,亦视兹为送死大事,以不能广至亲宾为羞。这还是近于实际的话。 (陈仲瑾著,陈泗东整理,本号编辑发布)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