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传统大集为啥还这么火

热闹的祝家大集。记者 万 重 摄

炒毛嗑儿、栗子的香,现磨香油、麻酱的香,刚出锅馄饨、饺子的香,制作火锅底料的香……热气腾腾的氤氲中,扑鼻而来的各种香气和着人们高声询价、寒暄的嘈杂,勾勒出一幅东北大集富有烟火气的生动鲜活场景。

12月21日,冬至节气,沈城气温骤降,但历经3个月时间改造升级,在新址全新开市的祝家大集依旧人气火爆。

在超市、网购等购物渠道繁多、选择丰富的今天,贴着传统、记忆标签的大集为啥还这么有人气?在有着百年历史的祝家大集,或许可以找到答案。

地道农产品直达市集

浓郁乡土气穿越百年

从时间坐标上看,祝家大集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百年前。据祝家镇志记载,祝家大集自发形成于上世纪20年代初期,早在1926年就已建集开市。在交通条件、传播方式都不那么发达的年代,祝家大集不仅很好地留存下来,甚至还发展壮大、声名远播。

从地理坐标上看,以沈阳市内的市府广场为原点,开车到祝家大集新址即浑南区原祝家粮库院内,最短的路线也要33公里。路途不近,却阻挡不了人们赶集的脚步,这与其依托的资源环境及借此形成的浓郁产品特色息息相关。

祝家大集所在的浑南区祝家街道,域内依山傍岭,水、林、田等自然资源丰富,肉、奶、蛋、禽、菜、果等产业发达。对于消费者而言,大量来自本地的新鲜、地道农产品,未经加工或少经加工直接上市,并可实物采购,是最大的吸引力所在。

大集迁址开市当天,年逾七旬的沈阳市民张玉专程从市内赶来。用他的话说,这里的肉有肉味、蛋有蛋味,蔬菜、水果都是原汁原味,是那些大超市、大商场所不能比的。

大集现有摊位400余个,50%的商户都是祝家街道本地农户。祝家街道办事处主任张忠凯介绍。农民自家产的笨猪肉、笨鸡蛋,用原生态食材新鲜制作的卤水豆腐、小磨香油、现灌血肠、黏豆包等都成了大集上的抢手货。此外,具有地方特色的祝家富锶沙地大杏、富锶蓝莓、富锶白酒果酒、富锶豆腐等众多新产品也摆上摊位、齐整亮相。

祝家街道的9位驻村第一书记早早来到大集现场,将各自村里的特色农产品一一陈列开来。这南瓜、土豆、榛子都是纯绿色、无污染的,产量有限啊,只搁这儿卖,大家看好了就抓紧吧!大集上,祝家村第一书记李晓鹏卖力地推介着本村农产品。下楼子村第一书记里维双的手机微信转账提示音一直不断,短短两个小时,她带来的一车北虫草礼盒已经销售过半。

文商农旅融合赋予老市集新活力

既保留了原生态、烟火气的老味道,又融入了文商农旅等新元素、新体验,是祝家大集得以延续、推高人气的又一重要原因。

在大集新增设的农业体验馆里,由沈阳农业大学研发的新品种大米、现场炒制的无添加火锅底料、现场灌制的各种口味香肠,都备受追捧。体验馆负责人李超介绍,21日是体验馆开门营业的第一天,这种业态在大集改造升级之前是没有的,虽然价格上比摊位上要高一些,但因为现场制作,原料和工艺有保障,各个品种都大受欢迎。早上刚炒制好摆上货架的第一批火锅底料一会儿就卖光了,十多元一斤的大米一上午卖出去十多袋。

在另一边的电商助农购销基地,线上+线下的经营模式让消费者有了更多选择,不方便现场拿走的商品或者大量采购的商品,都可以通过线上的方式送达。

祝家大集还因地制宜将粮仓原址改造成为文化创意区和粮仓文化打卡区。在这里,用上百个干玉米棒做成的大磨盘、80米长的巨幅乡村生活图,还有簸箕画作、农作物雕塑等展现乡村风土人情的特色景致,为人们购物之余观赏、打卡提供了新选择。

留住老客户,吸引更年轻群体赶老集,祝家大集瞄准建设乡味好贺、特色美食、旅游打卡、文化体验于一体,文商农旅相结合的特色大集目标,还有更多计划和打算。

传统大集火了,火在大集产品的原汁原味,火在大集传承的文化味道,也火在经营者的不断创新。

链接

沈阳三大集市

祝家大集新址位于原祝家粮库大院,占地面积4.67万平方米,设置售卖区、作坊文化区、粮仓文化打卡区、舞台活动区、电商助农购销基地等功能分区,配建停车区域。逢公历尾数为1、4、7的日子为集日。

沈阳其他部分市集有蒲河大集位于沈北新区,逢公历尾数为2、5、8的日子为集日;造化大集位于于洪区,逢公历尾数为3、6、9的日子为集日,节假日也有集。记者 金晓玲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