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意拳到大成拳——忆先父王芗斋的武术生涯(意拳大成拳高京力)

从意拳到大成拳——忆先父王芗斋的武术生涯

从意拳到大成拳——忆先父王芗斋的武术生涯

(王芗斋之女 王玉芳)

从意拳到大成拳——忆先父王芗斋的武术生涯

先父王芗斋是大成拳的创始人,原籍河北省深县魏家林村,生于一八九〇年十月二十九日,于一九六三年七月十二日在天津病故。

先父自幼习武,十四岁时,正式拜在郭云深老先生门下,学练形意拳。郭云深是中华武林中久负盛名的拳法大师。先父天资聪慧,勤奋好学,深受郭老器重,遂将形意拳之心法秘授于先父,先父潜心用意,深有所悟,数年后即获得郭老之拳学三昧。自郭老作古之后,先父遵先师遗训,遍游大江南北,再访武林各派名家高手,钻研切磋,取长补短,使先父对中国武术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并在拳术的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终于在四十年代初 期,在北京创立了大成拳,为总结和发展中华武术做出了巨大贡献。

先父创立大成拳后,受到当时武术界和各界人士的重视,被誉为“大成拳一代宗师”。在此前后,家父曾经击败过不少世界著名的搏击家和大力士,如匈牙利的拳击冠军英格,欧洲拳王意大利籍的杰姆士, 日本籍的柔道家八田一郎和泽井健一等多人,当时被人们当作佳话传咏。在国家遇受外来侵略,人民饱受欺凌的旧时代,先父与其他一些武林志士,以精湛的中华武技,屡次击败外国拳师,振奋了民族精神,在大敌当前显示出中国人民不可侮的英雄气概。

大成拳的创立绝非一日之功,而是先父数十年心血的结晶。

大成拳源于形意拳,形意拳源于心意拳,相传为宋朝名将岳飞所创,并著有《岳武穆拳谱》,后来拳谱被明代武人姬际可于终南山所得,按谱钻研,朝夕苦练,定名为“心意六合拳”。所谓六合,乃是内三合,外三合,内三合就是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外三合就是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姬际可传予曹继武,曹传予戴龙邦,戴又传授了得意门生李洛能,戴将“心意六合拳”改为“心意拳”,李洛能因感到“心意”二字与拳路内容并不十分相附, 故将拳名更为形意拳。还有另外一种说法是:戴系山西人,因“心”与“形”的发音相近,故“心”“形”二字未分,形意拳乃心意拳之音误。李洛能传给郭云深, 而先父王芗斋随郭老学的就是形意拳。所谓“形意”, 即是以形取意,也就是模仿动物在搏斗时的神态。另一种说法认为“形意”是外形与内意的高度统一。

二十年代初期,先父在上海教授门徒时,发现有人只注重形式招法而忽略了精神意念的锻炼,深感如此本末倒置将有碍拳术发展,为时时提醒学生起见, 遂将自己所习的形意拳改称为意拳,其意是为了强调在锻炼中,每个动作都要贯穿以相关的意念活动,而不应追求单纯外形的训练,也就是先父所说:“只要神意足,不求形骸似。”当时先父将形意拳改为意拳的本意并不是为立拳名,而是为了强调意念的训练。.

但是,在以后授徒过程中,先父又发现有一些人过分追求意念活动,而忽略了形的锻炼,先父认为过犹不及,矫枉过正,况且拳术中的功法训练,决不仅仅是一个“意”,而是包括“神”、“形”、“气”、“力”、“意”和“法”六个方面,另外,以“意”为名的拳种 在很早以前已经存在,如近来刊物中所介绍的山西太行地区的“意拳”即是。鉴于以上种种原因,先父认为自己所授的拳,名为“意拳”似有不妥。在此十余年期间,先父又游历大江南北,访名家,会益友,使自己的技艺又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无论是拳理和训练方法上都更加臻于完善。他不拘一格,破除门户之见,吸取各家拳术之长,熔为一炉,推陈出新,创立了一种以站桩功为训练基础,没有套路的新型拳术,因为是博采众长,集各家之长而成,所以先父将这种拳定名为大成拳,即先父所著“大成拳论”中总纲首句所下的定语:“拳本服膺,推名大成,……。”

大成拳与意拳(即先父二十年代期间所言之意拳),并不完全相同,二者之间是有区别的,意拳的提法是在先父拳学生涯的中期出现的,可以说“意拳”是先父将形意拳发展为大成拳的过渡阶段,意拳基本上还未脱离形意拳,只是在此基础上强调了意的训练,而大成拳则是神、形、意、力、气、法六项并重,在训练功法中虽然起始于形意拳,却兼收并蓄,吸收了少林拳法中的立禅功,太极拳中的柔化力,八卦拳中的身法与步法,以及内外家诸家拳术之长,所以大成拳较是意拳在拳学理论和实践功法方面都大大前进了一步,即不同于形意拳和意拳,也不同于任何它种拳术,形成具有独特风格、养、练、用三者并重的新拳种。它即不同于“五形拳“的重形,也不同于“意拳”的重意等等单纯强调、片面侧重的拳术。所以在大成拳中,神、形、气、力、意、法是并重的。另外,大成拳学的理论同其他拳种理论也不同,它主要是以站桩为基础,从而调节体质,恢复本能,是由静到动,由慢到快的训练过程。在练和用中,要求神、意、气、力、形、法的高度统一。当然,在功法练习的不同阶段中,各有侧重。但作为大成拳整体来说,.这些都是重要部分,缺一不可。大成拳在练和用过程中不允许出现单重现象,例如步法中没有单重的弓步,技击中没有双重的马步等等。大成拳要求神不外溢,意不露形, 形不破体,力不出尖,气贯全身,法合自然。

大成拳的功法包括站桩、试力、步法,试声、发力、推手和实作七种锻炼功法,称为大成拳中的“七妙法门”。

大成拳站桩分为养生和技击两大部分,养生桩主要是通过松、静以达到舒通经络,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从而祛疾治病,使身体由弱转强;技击桩法的锻炼却可以使身体恢复本能,具备一种特殊的技击功力。

试力是作为桩功的辅助功法,基本上每一种桩法都有一种相应的试力功,从静到动,体现内在力量的存在与形体的配合变化。

摩擦步与其他步法,是步法的试力功与应用功。

发力功和试声功,是为了配合上项基础功训练,以提高其功法作用和实作威力的进一步功法。

推手即是实作的初级功法,又是断手的高级形式,而实作则是技击功法的实际应用,也称为“断手”。

七妙法门构成了大成拳功法的练和用的整体,每一步实际功夫都是非常重要的,不能偏废。

大成拳总结了以往的拳学理论,使之有了显著的提高,创造了一套崭新的练功方法,无论是在养生方面还是技击方面都有了新的突破,这与以往拳术中以套路为主要锻炼方法的途径截然不同。大成拳的训练功法收效极为迅速,所以,大成拳无论是在养生和技击方面都有更好的应用价值。

先父在创立大成拳之前,曾对医学和力学作过研究,所以,他所倡导的养生功是通过养生桩等训练, 使人体中枢神经得到休息,促进血液循环,增强代谢功能,以使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得到充分营养全身润泽,机体旺盛,达到祛病延年的效果。而在技击功法中,则包括有力学中的爆发力,杠杆力,弹性力等形式的力,以及角度、位置、长短、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等等因素及技击中时间与空间的正确判断与合理使用。所以,大成拳是具有严密的科学性的,因而, 先父能够在教授养生功时使许多人受益,在同他人进行技击较技中也从未遇过敌手,就是由于大成拳是一门科学拳术。

从意拳到大成拳——忆先父王芗斋的武术生涯

本人是王芗斋的女儿,自幼随父学拳,数十年言传身教,受益匪浅。因先父生前所授门徒甚多,由于各自理解的差异,形成不同的见解,或一讹传讹,或以大成拳一部而代替其整体。我想借此通过本文与一些历史事实,全面地介绍一下大成拳的脉络,并从理论上解释大成拳功法真谛,恢复其本来面目,告慰先生,以正视听,启迪后人,使大成拳得以发展和提高,为我国的武术事业做出新的贡献。

从意拳到大成拳——忆先父王芗斋的武术生涯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