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太上感应篇》(7)(五感法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太上感应篇》(7)

今天,我们继续简化学习内容,还是只学习一句话:刑祸随之。意思是:刑罚和灾祸跟随着他。而这个他,就是心怀恶念之人,也是做尽坏事之人。

太虚真人曰:“人若遇我以祸,我以福往;则福德之气,恒生於我;害气重殃,自生於彼。兹言刑祸,随定恶人,即害气重殃,恒在其身矣。”这是说,刑祸和灾祸跟定恶人,就是害气重殃总在恶人身上的缘故。

又《华严经》说:“阎浮提内,五浊众生,不修十善,专造恶业,杀盗邪淫,妄言绮语,恶口两舌,贪镇邪见,不孝父母,不敬三宝,更相忿争,互见毁辱,任情起见,非法谋求。以是因缘,刀兵饥馑,疾病死丧,人祸天刑,种种受报。”

由此可见,一切都是自己业力感召的结果,并不是他人造成的。然而,趋吉避凶就在一念之间,天堂地狱就在眼前。如果有人修善业而得恶报,必定没有这个道理。

读书笔记《太上感应篇》(7)


下面又到故事时间了:

汉朝时候,有个叫梁统的人,向朝廷乞请增重法律的刑罚,然而朝廷却没有接受他的建议。

后来,梁统做了一个梦,梦到神明对他说:

“梁统啊!虽然有幸朝廷没有听从你的意见,但是阴曹地府已经记录了你的罪过。你今天想要以刑罚来毒害世人,居心实在是太狠毒了。事已至此,你的子孙,怎么能够免除刑罚的灾祸呢?你这种行为已经得罪了上天,纵然你再祈祷,也是没用了!”

再后来,梁统的儿子们,都是死于非命。而到了叫梁冀的子孙,罪恶积得就更深了,最后竟然被皇帝下诏灭族,满门抄斩。

要知道,法律它是用来辅助道德的,人民如果能够遵守道德规范,法律就用不上了。

而之所以要颁布法律,那是因为人不守道德了,违法乱纪,不得不采用刑罚,所以这是不得已而为之。

孔子曾经说过,如果能够用道德和理智,人自然就能够自觉防范过失。如果只是用刑罚,不重道德教育,虽然可能人民勉强不得已怕遭受刑罚,而遵守法律,但是,会流于没有羞耻心。

孔子的原话是讲,“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个“耻”,就是有羞耻心,懂得道德,懂得礼,他知道做坏事是羞耻,他自然就能够格正自己。

而这个“格”,当正字讲,不会去做恶。如果是“齐之以刑”,用刑罚,那么“民免而无耻”。虽然免于刑罚处置,但是他没有羞耻心,所以法制是用于辅助礼制的。

古人懂得这个道理,所以,当时皇上没有采纳梁统的建议,朝廷不从。可是梁统这种心,是用加强刑罚来毒害人的,已经震怒鬼神了。

因此,梁统后来做梦,会梦到神明对他讲那样的话,而最后,真的殃及子孙。

由此,我们时刻需谨慎自己得言行,不能有任何毒害他人得想法,否则,恶念一起,就如同将恶的种子播种到了恶的土壤,不及时止恶,就会得到苦果,这必是我们都不愿意得到的结果。

读书笔记《太上感应篇》(7)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