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平开化寺北宋上生经变和华严经变壁画内容解读(高平开化寺壁画高清)

高平开化寺北宋上生经变和华严经变壁画内容解读

《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年03期谷东方(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美术学院)

摘要:山西高平开化寺大雄宝殿壁画是我国目前仅存的北宋时期地面寺院壁画。其中,在北壁东次间绘制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变,表达了信奉弥勒得以上生兜率天,以及未来值遇弥勒净土,获取来世利益的思想。东壁绘制大方广佛华严经变,由北向南分四铺依次表现了兜率天宫会、阿兰若法菩提场会、逝多林给孤独园会和法界人中像。第一铺具备上升经变向华严经变过渡的性质,第二至四铺表现了《华严经》的序分、正宗分、流通分,同时传达出华严三身佛观念。

山西高平开化寺大雄宝殿座北面南,左右后三壁存北宋元祐七年(1092)至绍圣三年(1096)期间绘制的壁画①,《泽州舍利山开化寺修功德记》碑②云:“其东序曰华严,扆壁曰尚生,其西序曰报恩,□壁曰观音。”将壁画图像与相关经典对照可知,东壁绘大方广佛华严经变(以下简称“华严经变”),西壁与北壁西部绘大方便佛报恩经变(以下简称“报恩经变”),北壁东部绘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变(以下简称“弥勒上生经变”)。至于“□壁”所绘观音经变,图像已不存。各经变布局均不相同,东西两部画面并非对称表现。报恩经变绘制在西壁和北壁西次间,通壁表现,无明显间隔,以四铺相互分离且与壁面等高的说法图为中心,边缘描绘云气与周围故事图相隔,诸说法图之间表现9种故事图,可分61个场面,各场面以树、云、山石、建筑等物象间隔,无整齐的边界③。上生经变表现在北壁东次间,即“扆壁”④,中堂式布局,以光束相隔(图1)。中部为说法图,分层绘制各场面,气氛庄严,也更显得富丽堂皇。两侧表现相关场面和男女供养人群像,各场面多以云气间隔,无整齐的边界,供养人图像上方描墨线与场面图像隔开。东壁以四铺画面表现华严经变,各铺面积接近,以带状纹样或光束相隔,每铺将处,对称安排在两侧(图2)。

高平开化寺北宋上生经变和华严经变壁画内容解读高平开化寺北宋上生经变和华严经变壁画内容解读

佛、菩萨、神天、听法众、供养人等按类别组合在一处,对称安排在两侧(图 2)。

以往,学界就高平开化寺壁画进行过初步研究,21世纪以来,研究成果激增①。这些研究从不同侧面对壁画进行分析论述,但绝大多数研究者将注意力集中在大殿西部的报恩经变。大殿东部画面褪色较重,同时或许因其表现内容为说法图,与西部相比,情节性较弱,因此目前学界对该壁细致入微的基础性研究几乎为空白。鉴于这种情况,本文力图对东部壁画内容进行解读,并努力揭示其思想内涵,以期为学界进行相关研究奠定基础。

2005年7月,笔者与廖苾雅同学随李静杰老师首次前往山西省高平市调查开化寺大雄宝殿壁画,此后至今,笔者又进行多次复查,先后绘制出详尽的线图,同时承蒙高平市文化研究与创意产业中心的大力协助②,为本文最终形成提供诸多便利。

一、弥勒上生经变

上生经变绘制在北壁东次间,画面高260厘米,宽301厘米。左侧(以壁面或图像自身为基准确定左右方位,下同)转过墙角与东壁华严经变相接,右侧隔后门与北壁西次间报恩经变相对。内容主要依据(南朝·宋)沮渠京声译《佛说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大正藏》第十四册,《佛说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以下简称《弥勒上生经》)表现,整铺说法图为中堂式布局,中部为说法场面,两侧为描绘相关的情节性图像(图3)。

目前学界大多采用柴泽俊的观点,认为该壁内容为观音经变③。此观点凭画面形象推测,没有与相关经典进行细致入微的对照,缺乏经典依据,结论存在误解。为厘清该壁图像题材,本文结合《弥勒上生经》及其他相关经典,解读北壁东次间壁画内容,同时探讨其思想内涵。

(一)中部说法图考察

根据画面所见,中部说法图所绘为前后两重院落。为了便于表述和分析,以下部城门楼顶的屋脊为界,将该说法图分作上下两段,上段为前后院落场景,下段为城门楼及其外面人物。下文大致依据经文内容先后,按照先上段后下段的顺序进行阐述。

1.说法图上段内容

在上段底缘亦即前院,绘制一排11人。正中者作背面像,附头光,缯带上扬,着甲胄,双手前伸,跪于云端,貌似天王。两侧各表现五位戴通天冠、着长袍的男子,朝向中央跪坐于地,双手捧镶嵌宝珠的通天冠、珊瑚等物,各物品向上发出波状光芒。光芒上方整齐地飘浮一层云气,云上两侧放置发射光芒的大宝珠,云上承托一排廊房,廊后绘庭院、水渠、宫殿,以及人群等。云两端各绘一树,树冠上方飘浮云气,树冠下悬华盖。两侧云头上各立三位戴通天冠、着长袍、双手捧笏板的男子,头顶上方各盘旋一龙。其上方各绘一六角形柱,通体散发光芒,柱头处画面剥落,由光芒推测剥落处可能为宝珠。云层正中上方绘榜题框。

《弥勒上生经》云:

此人(弥勒菩萨)从今十二年后命终,必得往生兜率陀天上。尔时兜率陀天上有五百万亿天子,一一天子皆……以天福力造作宫殿,各各脱身栴檀摩尼宝冠,长跪合掌发是愿言:‘我今持此无价宝珠及以天冠,……令我宝冠化成供具。’如是诸天子等各各长跪,发弘誓愿亦复如是。时诸天子作是愿已,是诸宝冠化作五百万亿宝宫。……五百亿龙王围绕此垣,一一龙王雨五百亿七宝行树,庄严垣上。……尔时此宫有一大神,名牢度跋提,即从座起遍礼十方佛,发弘誓愿:‘若我福德,应为弥勒菩萨造善法堂,令我额上自然出珠。’既发愿已,额上自然出五百亿宝珠,瑠(琉)璃颇梨一切众色无不具足,如紫绀摩尼表里暎彻。此摩尼光回旋空中,化为四十九重微妙宝宫。(418页)

对照经文可知,廊房以上的宫殿为兜率天宫,正中背面表现作天王相者应为化现兜率天宫的牢度跋提大神,两侧十身跪坐者为化现兜率天上诸宫的五百万亿天子,两端六身立于云端者为五百万亿龙王①,廊房为兜率天宫的城垣。该场面表现了诸天子和牢度跋提大神以愿力变现兜率天宫的情景。画面中左右两侧天子、龙王的数量一致,出自于中国传统对称布局的偏好,以两侧各绘五天子表示五百万亿天子,两组六身龙王象征五百亿龙王。

上段主体画面表现院落内情景。上方为一组宫殿,中央矗立高大的宫殿,两侧为相对较低的廊房,廊前植两株树,由廊上方空中向下飘落笙、钹等乐器,院落两旁耸立两层楼阁,院落前环绕水渠,中部渠旁设立栏杆。庭院正中描绘一塔,由从地面生出的莲花承托。塔两侧分别表现一正在跳舞的女子,再两侧地面上各坐六身奏乐的女子,分别持琵琶、笛、箫、琴、笙等乐器。跳舞和奏乐者均面容丰润,包髻,着长裙,挎帔帛。两侧阁楼室内各绘一莲座,承托散发光芒的宝珠,室外走廊分别立五女子,下层两者,上层三者①,分别捧宝珠、珊瑚、瓶等物品。两侧阁楼内侧前方各表现一戴通天冠、着长袍的男子,面向中部,合掌跪坐于地。水渠内有荷叶、莲蕾,中部两侧为莲台,台上各立五身女子,均面向中央,合掌而立。由莲蕾向上出水,呈弧状穿过楼阁洒向莲台上五女子。场面四角和下方正中各表现一天王,其中左右上方两者位于云端,下方三者位于地面;五天王均附头光,缯带上扬,着甲胄,挂帔帛,面向中部合掌跪坐。从四角天王头顶向上飘出带状光芒,左上方者光芒内现宝珠、方胜等,右上方光芒中现华盖,左下方光芒里现楼阁,右下方光芒漫漶,隐约可辨类似花朵、叶子等物。下方正中者从头顶出水,分作两股喷向两侧女子所托的净瓶内。两侧所立的女子均高髻,着长衫,挎帔帛。前方右侧者捧向上出水的宝珠,左侧者捧物残损不明。中间两者捧净瓶,承接由正中跪者头部所发出的水流,后方两者双手持拂尘。

高平开化寺北宋上生经变和华严经变壁画内容解读

场面正中塔的下部绘榜题框。

《弥勒上生经》云:

一一阎浮檀金光中,出五百亿诸天宝女,一一宝女住立树下,执百亿宝无数璎珞。……一一栏楯万亿梵摩尼宝所共合成,诸栏楯间自然

化生九亿天子,五百亿天女。一一天子手中化生无量亿万七宝莲华(花),一一莲华(花)上有无量亿光,其光明中具诸乐器,如是天乐不鼓自鸣。此声出时,诸女自然执众乐器,竞起歌舞。……时诸园中有八色瑠(琉)璃渠,一一渠有五百亿宝珠而用合成,一一渠中有八味水,八色具足。其水上涌游梁栋间,于四门外化生四花,水出华(花)中如宝花流,一一华上有二十四天女,……若有往生兜率天上,自然得此天女侍御。(418页)

……时兜率天宫有五大神。第一大神名曰宝幢,身雨七宝,散宫墙内,一一宝珠化成无量乐器。……第二大神名曰花德,身雨众花,弥覆宫墙化成花盖,一一花盖百千幢幡以为导引。

第三大神名曰香音,身毛孔中雨出微妙海此岸旃檀香,其香如云作百宝色绕宫七匝。第四大神名曰喜乐,雨如意珠,一一宝珠自然住在幢幡之上。……第五大神名曰正音声,身诸毛孔流出众水,一一水上有五百亿花,一一华(花)上有二十五玉女。(419页)

对照经文可知,宫殿楼阁及庭院为兜率天宫内院胜境。由四角跪坐者头部所发光芒中的物体推断,该四者为兜率天宫五大神中的宝幢、花德、香音、喜乐四大神②。下方正中跪坐者为第五大神正音声,从头顶出水至两侧玉女。楼阁内、庭院中、莲花上的女子为天女,庭院中一组天女作舞乐,是经变图中常用的表现方式,增加场面的趣味性。楼阁前跪坐男子为天子,所变现的乐器飘逸在空中。该场面极力刻画了兜率天宫的美妙景象,以及其中活动的五大神和诸天子、天女等。

上段上方表现三间殿宇。当心间正中绘一菩萨结跏趺坐于仰莲座上,面部丰满圆实,双目半开,默视前下方,神态安详,眉间生白毫,微须,头戴宝冠,冠正中示现化佛。躯体及双手漫漶,可辨饰项圈,挎帔帛。左手托一大宝珠,右手应置于胸前。附头光与身光,身光呈波状,充满殿堂。透过两侧次间卷起的门帘,可见室内各立四女子,均面容丰润,高髻,着长裙,挎帔帛,手持拂尘于肩上。两侧耳房的门帘散落遮挡。由正中菩萨的头光向上飘扬出三道光芒,中部呈环状,环内各表现一结跏趺坐的佛陀,两侧者向中部侧身而坐,正中者严重漫漶,隐约可辨轮廓。两侧上部共绘四丛由远处飘来的云气,上方云气内各表现五身结跏趺坐的佛陀,均高髻,附头光,着通肩式袈裟,印相略有不同。下方云气上各立二菩萨,均附头光,高髻簪花,面部丰满,微须,着长裙,挎帔帛,合掌。

《弥勒上生经》云:

是诸莲花自然皆出五百亿宝女,手执白拂侍立帐内,持宫四角有四宝柱,一一宝柱有百千楼阁。(418页)

……弥勒先于波罗捺国劫波利村波婆利大婆罗门家生,却后十二年二月十五日还本生处,结加(跏)趺坐,如入灭定,身紫金色,光明艳赫,如百千日。上至兜率陀天,其身舍利如铸金像,不动不摇,身圆光中有首楞严三昧般若波罗蜜字义炳然。时诸人天寻即为起众宝妙塔,供养舍利。时兜率陀天七宝台内摩尼殿上师(狮)子床座忽然化生,于莲华(花)上结加(跏)趺坐。身如阎浮檀金色,长十六由旬,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皆悉具足,顶上肉髻,发绀琉璃色,释迦毘(毗)楞伽摩尼。百千万亿甄叔迦

宝以严天冠,其天宝冠有百万亿色,一一色中有无量百千化佛,诸化菩萨以为侍者。复有他方诸大菩萨,作十八变随意自在住天冠中。弥勒眉间有白毫相光,流出众光作百宝色,三十二相,一一相中有五百亿宝色,一一好亦有五百亿宝色,一一相好艳出八万四千光明云。与诸天子各坐花座,昼夜六时常说不退转地法轮之行。经一时中,成就五百亿天子,令不退转于阿耨多

罗三藐三菩提。如是处兜率陀天昼夜恒说此法,度诸天子。(419页)

……他方来会十万菩萨,得首楞严三昧。(420页)

对照经文可知,当心间所坐菩萨为弥勒菩萨,两次间所立八身持拂尘的女子应指宝女。中上层正中由莲花承托的塔应为弥勒灭度后的舍利塔,象征弥勒法身。两侧上方十佛与四菩萨,应与天冠化现的无量百千化佛、诸化胁侍菩萨和他方诸大菩萨相关,似乎还有授记的含义①。

画面描绘弥勒头光向上飘出三道内现三身坐佛的光芒,耐人寻味。所以这样表现,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其一,据经文“其天冠有百万亿色,一一色中有无量百千化佛”的叙述,推测三佛表示百千化佛,以三代多。其二,经文中有“身圆光中有首楞严三昧般若波罗蜜字义炳然”的描述,首楞言三昧指佛之健相、健行和一切事竟②,以三身佛陀象征三昧。因百千化佛与菩萨成组描述,已在壁面两侧上缘表现,且在弥勒的冠饰正中凝结为一身化佛,不可能再次重复表现,即第一种理解可能性不大。本文基于第二种理解展开议论。经文两次提及“首楞言三昧”,前者为弥勒于阎浮提灭度,上升兜率天时,身体背光中现出该文字,与弥勒法身舍利共存。后者为听佛讲《弥勒上生经》之后,与会菩萨得首楞言三昧。《佛说首楞严三昧经》记述弥勒菩萨成就法身,获得并展现首楞严三昧神通③。画面冠中化佛无疑表示弥勒法身,由冠中变现三身佛可视作弥勒法身获得首楞严三昧的图像化表现。

2.说法图下段内容

画面上表现呈倒“凹”字形的两层楼台。上层宫殿前设柱廊和栏杆,当心间内描绘朵大莲花,花上放置珊瑚、宝珠、方胜等宝物,向周围放射波状光芒,充满室内。两次间门窗前挂帘。下层建筑中部设三门,两侧砌马面,表示该两层楼台应为城墙及城楼,下方三门为城门。壁面下缘表面斑驳,漫漶严重,细节不明。可辨中门半开,门前立一者,漫漶难辨。两侧各立五者,前三者均为戴通天冠、着长袍、合掌或捧物的男子。两端的两者均附头光,着甲胄,执兵器,呈护法相,每者上方各表现一龙。其中左侧龙前显露出较浅的衣纹线条,应为原画改动之处。

佛家认为兜率天宫分内院和外院,唐窥基撰《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赞》(《大正藏》第三十八册)卷下解释了兜率天宫的成因,云:“初五百亿天子造外众宝宫,次一大神造法堂内院,后五大神于此二宫种种严饰。”(287页)如是五百亿天子造外院,大神牢度跋提造内院,正音声等五大神庄严天宫的描述不见于《弥勒上生经》,应是为了方便说法,才将兜率天宫分作内外两院,并进一步云:“大神为造法堂,慈氏内院也。以堂为主,名造法堂。据实而言,具造内院。”(288页)“……此作宫也,四十九重者,持戒坚牢,宫遂重密。”(289页)确认了内院名善法堂,为弥勒上生而造,重密坚牢。大体上可理解为

外院虽处天界,但仍摄于六道。内院方为弥勒补处,需笃持信仰,才能进入弥勒净土,成就佛道,脱离轮回。据此推测壁画设计者将内外院观念表现在图像中,墙为兜率天外院城墙,城门两侧戴通天冠者为五百亿天子。

底端两侧各绘二护法相者,其上方的龙表明此四者为龙王。《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赞》卷下云:“龙王守护有三,一明守护,二雨宝树,三次树说法。此初也,法王教化,天神警卫,恐致外侵,龙王守护。”(288页)经文解释龙王的三种作用。画面中描绘了两种,一种见于中下层两端六戴能天冠者,其功用是下雨浇灌宝树。另一种为此四天王相者,其功用是守护兜率天宫,免遭外界侵袭。雨宝树者绘制成天子相貌,守护者绘制为护法形象,不同的形象凸显了二者不同的职能。同时也以一个名称,表现两种形象的方式,强调下部的门为整个兜率天宫的城门,由龙王守护。层云以上的场面为弥勒净土,龙王

在此“雨宝树”。

(二)两侧场面内容

壁面两侧呈竖条屏状,均可分上下两段,上段面积大,描绘不同的情节场面,下段表现施主。根据两侧条屏上段各人物组合关系和榜题框,可将左屏上段分作7个场面,右屏上段分为5个场面。下文依据场面序号进行叙述和考释。

1.左屏上段场面

第一场面绘佛说法图浮现在云气中,整体呈半侧面观。左半部漫漶,可辨一体量较大的佛,附圆形头光和身光,结跏趺坐。两侧胁侍大多漫漶不明,可辨左侧前方立一合掌的比丘,右侧前方立一附头光、着甲胄的护法。佛面前置供桌,其上放置博山炉、烛台等物品。供桌前表现两者,一跪坐一站立,跪坐者为一老年比丘,直身抬头,面向佛,双手置于胸前。立者为一菩萨,附头光,面容慈祥,微髭,戴正中镶嵌宝珠的宝冠,着长裙,饰缨络,挎帔帛,合掌向于主尊,赤足而立。场面右侧绘空白榜题框。

《弥勒上生经》云: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尊者阿若憍(乔)陈如、……尊者摩诃迦叶、……尊者大目犍连、……尊者舍利弗、……摩诃波阇波提比丘尼、……须达长者、……毘(毗)舍佉母,……复有菩萨摩诃萨,名跋陀

婆罗,……文殊师利法王子,……天龙夜叉干闼婆等一切大众。观佛光明,皆悉云集。……尔时会中有一菩萨名曰弥勒,闻佛所说,……即从座起整衣服,叉手合掌住立佛前……尔时优波离亦从座起,头面作礼,而白佛言:“世尊,世尊往昔于毗尼中及诸经藏说阿逸多次当作佛①。此阿逸多具凡夫身,未断诸漏,此人命终,当生何处。其人今者,虽复出家,不修禅定,不断烦恼,佛记此人成佛无疑,此人命终,生何国土。”佛告优波离:“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如来应正遍知,今于此众说弥勒菩萨摩诃萨阿耨多罗三

藐三菩提记。此人从今,十二年后命终,必得往生兜率陀天上。”(418页)

与经文对照可知,供桌前站立的菩萨为弥勒菩萨,跪坐比丘为弟子优波离,佛为释迦佛,漫漶处应为胁侍。该场面描绘了释迦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说法,弥勒菩萨站立于前,优波离询问弥勒之事,佛为之解答,引出《弥勒上生经》的缘起。

第二场面左侧严重漫漶,隐约可辨数身附头光者,结跏趺坐于云端。右侧描绘一座高大的城门,两头大象正走出城门,背负物品,身旁立一男子。左侧上方绘二榜题框。

第三场面左侧漫漶不明。右侧表现四男子,一跪三坐,围成半圈。中部地面铺设地毯,其上物体被刮剥。右端跪者呈侧面观,袒上身,肩搭帔巾,左手握帔巾角,右手伸向地面,赤足。三坐者中,两侧者均头扎包巾,着交领长袍,倚坐。其中左侧者左手抚膝,右手前伸,右侧者双手拢在袖中,置于腹前。中间为一老者,头戴高巾,着圆领长袍,左手扶膝,右手持拐杖,左腿下垂,右腿蜷起。三者头部上方均绘窄条状榜题框,从榜题框的大小、形状推测,应供题写名字所绘。

第四场面左侧绘一男子,戴裹巾,着圆领窄袖褐衣,脚穿草鞋,双手持扫帚,正在清扫地面。右侧绘一塔,六角束腰塔基,塔身二层,下层塔中一佛结跏趺。塔右绘一树。树中和扫地者上方共绘二榜题框。

第五场面严重漫漶,仅可辨一男子,戴垂脚幞头,着长袍,向左跪坐。上方绘榜题框。

第六场面绘一禅定比丘,双目微闭,袈裟裹头,双手拢于腹间,结跏趺坐于石块上,比丘身后升腾云气。上方绘榜题框。

第七场面左侧耸立宫殿,殿内表现一结跏趺坐者,细节不明。右侧立二童子,前方女童正在供桌上摆放供品,后随男童头顶托盘,双手扶持,盘内置供品。右侧绘二女子,前方者年轻,着长衫,前行后顾。后方者为老妪,包髻,着直缀,合手而立。右侧上方绘榜题框。

《弥勒上生经》云:

佛灭度后,我诸弟子,若有精勤修诸功德,威仪不缺,扫塔涂地,以众名香妙花供养,行众三昧深入正受,读诵经典。如是等人,应当至心,虽不断结,如得六通。应当系念,念佛形像,称弥勒名。如是等辈,若一念顷,受八戒斋,修诸净业,发弘誓愿。命终之后,譬如壮士屈申臂顷,即得往生兜率陀天。……如是等众生,若净诸业,行六事法,必定无疑当得生于兜率天上,值遇弥勒,亦随弥勒下阎浮提,第一闻法。于未

来世值遇贤劫一切诸佛,于星宿劫亦得值遇诸佛世尊,于诸佛前受菩提记。(419页)

经文说明了“行六事法”往生兜率的缘故,《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赞》卷下对六事法进行阐释,云:

六事法者。一精勤修福敬恩,悲田中所作业等。二威仪不缺,坚守诸戒行,自住轨则等。三拂塔涂地,修饰道场,正理制多等。四香花供养,四事什物随给济等。五凡夫行三昧,闻思等定,圣人入正受,随所得禅,或凡三昧,非六行定,六行定者必上生,故深住闻思亦名三昧。六读诵经典,演说修习十法行等,且举偏(遍)胜易行。上首有此六事,其中一一具摄众业。若具修六或能修五,上上品生。若修三四,上中品生,若修一二,上下品生。(295页)

将经、赞所述与画面对照可知,第四场面为“扫塔涂地”事法,第七场面为“以众名香妙花供养”事法,第六场面为“威仪不缺,坚守诸戒行,自住轨则”事法。

第二场面右侧描绘了大象向外驮物品,推测与施舍有关,可能表示“四事什物随给济”。第三、五场面难以识读,内容暂且不明。虽然有三个场面不易辨别,场面划分也因墙壁漫漶,或许不够准确。但综合来看,第二至七场面描绘了行六事法的功德,应基本无误。

2.右屏上段场面

第一场面为说法图像,整体呈半侧面观。场面后部正中表现一佛,附圆形头光和身光,面容丰满,微髭,螺发,发顶凸显髻珠,着双领下垂袈裟,左手抚膝,右手结说法印,结跏趺坐于敷布的莲座,座下接方形基台。台前置供桌,桌上放置博山炉、珊瑚、宝珠等供品。供桌前绘一年轻比丘跪坐于地,双手撑扶地面,抬头面向佛陀。佛两侧共立九比丘,年纪、面容各不相同,均着袈裟,合掌或握拳而立。两侧外部立七附头光者,左右前方两者均为袒上身,饰缨络,挂帔帛,肩扛降魔杵的力士。左侧另两者中,一者呈天王相,另者呈菩萨相。右侧另三者中,两者呈天王相,其中一者持剑,一者呈菩萨相,合掌。场面左上方绘空白榜题框。

据《弥勒上生经》叙述,向佛提问并获解答的弟子见于优波离和阿难,其中优波离已在左屏描绘过,且呈老者形象,与本说法场面中提问的年经比丘不符,因此佛前跪坐的比丘只能是弟子阿难。《弥勒上生经》云:

尔时尊者阿难即从座起,叉手长跪,白佛言:“世尊。善哉世尊。快说弥勒所有功德,亦记未来世修福众生所得果报,我今随喜,唯然世尊此法之要,云何受持,当何名此经。”佛告阿难:“汝持佛语,慎勿忘失,为未来世开生天路,示菩提相,莫断佛种。此经名弥勒菩萨般涅槃,亦名观弥勒菩萨生兜率陀天。劝发菩提心,如是受持。”佛说是语时,他方来会十万菩萨得首楞严三昧,八万亿诸天发菩提心,皆愿随从弥勒

下生。佛说是语时,四部弟子,天龙八部,闻佛所说,皆大欢喜,礼佛而退。(420页)

与经文对照可知,跪坐比丘为弟子阿难,佛为释迦佛。两侧表现胁侍弟子、天龙八部等众。该场面描绘了阿难问经典名称、如何受持、佛为之解答,表现了《弥勒上生经》的流通。

左右两处说法场面位置和布局相同,结构相似,分别体现了《弥勒上生经》的缘起和流通。

第二场面中部耸立殿堂,殿内正中为一佛陀,附头光、身光,微髭,着双领下垂袈裟,施禅定印,结跏趺坐于莲座上,座下接四瓣形束腰基台,身后向周围放射出光芒,充满室内。由主尊头部向上发出一束光芒,至场面顶部,上接一团云气,云气内画面严重漫漶,可辨一结跏趺坐于莲座者。殿外两侧各表现二男子,均着圆领窄袖袍,朝向殿内。右侧二者合掌而立。左侧二者中,前者趴跪于地,后者合掌高举,曲膝弯腿,正欲跪拜。殿两侧架设栏杆,右侧栏杆前植一株树。宫殿左侧绘榜题框。

第三场面绘一方亭子内的四者。右侧为一男一女坐于椅上,女子头扎裹巾,着长衫,挂帔帛,倚坐,双手拢于袖中,面朝男子。男子戴高巾,着圆领长袍,左腿下垂,右腿蜷起,左手扶左膝,右手持扇于胸前,头部右转,眼望女子。二者之间立一光头的童子。左侧立一着圆领袍、合掌的男子。亭子左侧绘榜题框。

第四场面表现三者。左侧者为一位年轻比丘,着袈裟,左手立掌,右手托钵,躯体朝左,头向右转,立于树侧。右侧立二男子朝向比丘,均戴垂脚幞头,着窄袖长袍,其中左侧者左手捏指于额前,右侧者合掌于胸前。场面上方绘榜题框。

第五场面绘三者。左侧立一戴道冠、着鹤氅的修行者,左掌心朝上端于胸前,右手伸二指,指向前方地面生出的一茎白色莲花。右侧立二男子,均戴幞头,着长袍,合掌,朝向修行者。上方绘榜题框。

《弥勒上生经》云:

弥勒先于波罗捺国劫波利村波婆利大婆罗门家生,却后十二年二月十五日还本生处,结加(跏)趺坐,如入灭定,……上至兜率陀天,……

时兜率陀天七宝台内摩尼殿上师子床座忽然化生,……是名弥勒菩萨于阎浮提没,生兜率陀天因缘。……弥勒菩萨成多陀阿伽度阿罗诃三藐三佛陀时,如此行人,见佛光明,即得授记。

……若见一天人,见一莲花,若一念顷称弥勒名,此人除却千二百劫生死之罪。(491页)

经文简要地描述了弥勒降生与上生因缘,及弥勒救度方式,图3也体现出该主题。结合经文推测,第四场面描绘了弥勒降生因缘,光头童子应为弥勒。第二场面应表现了人们见弥勒佛光明、获得授记的情景。第五场面描绘了见天人与莲花、念佛除罪的情景。第四场面所描绘的礼敬比丘画面不见于《弥勒上生经》叙述,该画面又可理解为礼敬三宝、弥勒出家等含义,岐意较多,难以判断。虽一处场面内容不明,但不影响该段着重表现弥勒救度的主旨。

3.两屏下段供养人

左右两屏下段绘男、女供养人,面向中部而立。每人头部上方墨书各人姓名的榜题。

左屏绘男供养人,均戴高巾,着圆领窄袖长袍,合掌。因漫漶较重,可辨21身。每者头部上方墨书

榜题“邑人赵□、邑□□□、邑人平□、邑人□□、邑

人徐皓、邑人□□、邑人李衡、邑人□靡、邑人程忠、□人李□、邑□□□、邑人□□、邑人牛信、邑□□□、邑人□□、邑人赵□、□□□从、邑人□免、邑人□□、邑□□□、邑□□□”。

右屏绘17身女供养人,均着长衫,合掌,手上敷

巾帕完全遮蔽手掌。每者头部上方墨书题名“邑婆赵氏、邑婆杜氏、邑婆□□、邑婆秦氏、邑婆崔氏、邑

婆秦氏、邑婆王氏、邑婆任氏、邑婆阎氏、邑婆郭氏、

邑婆□氏、邑婆任氏、邑婆张氏、邑婆郭氏、邑婆李氏、邑婆赵氏、邑□李氏”。

两处男、女供养人分开表现,同性别的样式、相貌相同,服色与姓氏各异,为程式化表现。男子称邑人,女子称邑婆,应为本铺经变图的施财者,可能为附近乡民。将供养人图像描绘在上生经变两屏下

段,与供养人希冀上生至兜率净土有关。

(三)弥勒上生经变图像分析

《佛说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与《佛说弥勒下生经》《佛说弥勒大成佛经》共称弥勒三经,是弥勒信仰的重要经典。弥勒三经共同叙述弥勒下生世间之前在兜率天宫为补处菩萨,尔后下生成佛三会说法度人,是为释迦佛的继任者。

开化寺大殿北壁东次间使用中堂式布局完整地描绘了上生经变。

中部为说法图。上段描绘牢度跋提大神和诸天子用愿力变现、龙王布雨的兜率天宫内院,即弥勒净土。正中大殿当心间内表现弥勒菩萨结跏趺坐,冠饰正中现化佛,现神通发出三道内坐三佛的光芒。两侧次间内立八位持拂尘的宝女。上方两侧云际立赴会的十佛和四菩萨。庭院四角和下方表现兜率天宫的宝幢、花德、香音、喜乐、正音声等五大神,庄严兜率净土。舞蹈、伎乐、承露等诸玉女和天女等展现出兜率净土的妙乐。下段描绘诸天子变现、龙王护持的兜率天宫外院。兜率天宫大门半开,可见门内云朵,一者立在门口,仿佛正欲进入,两侧立诸天子。

两侧条屏描绘象征《弥勒上生经》缘起和流通的说法场面,以及左屏施为六事法上生兜率和右屏信奉弥勒获取福报的画面。两屏下段表现邑子、邑婆的各自姓氏。

上求菩提、下化众生是菩萨的两大功能。菩萨林林总总,数量很多,然而佛家认为真正求得菩提者唯弥勒菩萨,继释迦之后成佛。兜率天宫为弥勒菩萨补处,菩萨在此等候下生成佛,兜率净土内妙乐无穷,引无数信徒发愿往生至此。

上生兜率,获得佛道的方式,主要是观想兜率天宫净土,作六事法,修菩萨行。《弥勒上生经》云:

欲为弥勒作弟子者,当作是观。作是观者,应持五戒八斋,具足戒,身心精进,不求断结,修十善法,一一思惟兜率陀天上,上妙快乐。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419页)

邑子、邑婆们出资绘制壁画,在殿内营造一堂净土世界。《弥勒上生经》云:

未得道者,各发誓愿。我等天人八部,今于佛前,发诚实誓愿,于未来世值遇弥勒,舍此身已,皆得上生兜率陀天。(420页)

信徒们的图像也绘制在该壁,合掌肃立,显示自己信奉弥勒,更期望来世值遇弥勒,脱离五浊恶世,上生到兜率净土,乃至随弥勒下生,获取佛道。

二、大方广佛华严经变

东壁画面高260厘米,通宽1102厘米,主要依据唐代实叉难陀翻译的《大方广佛华严经》(《大正藏》第十册,以下简称《华严经》)绘制,共分四铺,依据图像先后次序,由北向南依次编号为第一至四铺(图4—图7)。下文在考察各铺壁画的基础上,依据图像细节表现,进行分类阐述,确定图像所属经品与内容。

(一)壁画考察

1.第一铺说法图(位于东壁北端,宽275厘米,图4)

高平开化寺北宋上生经变和华严经变壁画内容解读

正中耸立三间高大的正殿,两侧接耳房,屋脊上方绘树冠和其他屋顶,表示该处为宫殿群。正殿与耳房前墙无门窗隔扇,透过檐柱,室内情景一览无余。正殿当心间正中绘主尊佛结跏趺坐于莲座,附圆形头光和身光,因漫漶细节不明。两侧与两次间内有胁侍二弟子和十菩萨,次间内各倚坐一体量较大的菩萨。佛身后发出光芒,充满殿宇,另绘18道波状光束由室内绕过檐下向上飘出,充满虚空。正殿上方绘光束承托,修饰华丽的阁楼,向两侧放射光芒,阁正中绘空白榜题框。阁两侧各绘一袒臂、帔帛飞扬的飞天,跪坐于云端。

左侧耳房内绘一佛与五菩萨,均附圆形头光。佛的面部及颈、胸等部位涂抹浓重的土红色,应为后世所涂,腹部和腿部漫漶难辨,倚坐,赤足,脚踏莲台。五身菩萨均呈现不同程度的漫漶,高髻簪花,着长衫,挂帔帛。耳房左侧绘一曲尺形桌,桌面敷桌布,桌腿裹围幔。桌后立三菩萨,伸右手置于桌面,可辨手中各握几支短棒,桌面规则地摆放36支黑色短棒。另二菩萨立于佛陀身后两侧,与佛共同注视桌面。耳房上方绘空白条状榜题框。右侧耳房漫漶较重,可辨房内立七身佛陀,均高髻,着双领下垂袈裟。房内右侧可辨两身附头光、脚踏莲台的菩萨。

左耳房屋檐筒瓦上墨书“大王”,右耳房左端中部墨书“天□”。文字较小,笔划生硬,内容与画面无关,可能为后世所题。

画面偏下正中绘较大的方形榜题框。其下绘一敷布围幔的供桌,桌面放置三只高足盆,中央大盆内表现花朵环绕的博山炉,两侧小盆内竖立山石。榜题框两侧各表现十三身菩萨,均附头光,高髻簪花,微髭,着长衫,饰缨络,挂帔帛,合掌跪坐于地。两侧菩萨群身后云际中各立三身附头光、挂帔帛的护法。其中前者均为袒上身、赤足、持金钢杵的力士。中间者漫漶,可辨其装束为戴冠披甲。后者均为戴冠、披甲胄、持剑的天王。

画面下方绘倒凹字形栏杆,正中栏杆下表现三组云头状山石,两侧留出入口,再两侧各绘一组人物沿路向法会走来。左侧均为男子,前八者为六着袈裟的比丘及二童子。最前比丘呈背面观,持长柄香炉。后随一老年比丘,左手拄龙头拐杖,右手由一童子扶持,其右侧为一背负斗笠的童子。再后表现六身唇颌生胡须的中年比丘,各持拂尘、卷册等器物。后七者为四着长袍的男子及三童子。前方行二童子,其中一童子捧方盒。后随一戴高巾、拱手的老者,左侧一童子抱杖前行。老者两侧随三戴幞头、颌生络髯的中年男子。右侧人群与左侧对应表现。前八者为着袈裟的比丘尼,最前者呈背面观,持长柄香炉。后部人群严重漫漶,服饰、数量难辨,应为比丘尼和女性供养人。

2.第二铺说法图(位于第一铺说法图南侧,宽275厘米,图5)

正中表现一佛,高髻,髻前凸显髻珠,面容丰满,双目下视,微髭,着双领下垂袈裟,施禅定印,结跏趺坐于莲座上,座下接云气承托的六角形束腰基础。主尊附圆形头光和身光,边缘环绕火焰纹,后绘白色圆光。圆光上部两侧共绘4株树木。

圆光上方绘制繁密的华盖,两侧相向表现一帔帛飘荡的飞天,乘云由后向前飞出,转向华盖两侧。飞天两侧,即该铺两侧上部共绘四组立于云际的一佛二菩萨,左右各两组,相对表现,均正中为佛,两侧为胁侍菩萨。佛与菩萨均附头光。左侧二佛均着右肩半披袈裟,袒右臂;右侧二佛均着双领下垂袈裟。四佛均一手指向前下方的佛陀,另手施说法印或置于体侧,八菩萨均合掌。四组佛、菩萨上方均绘条状榜题框,该铺左上角绘较大的榜题框。

主尊莲座两侧各立一附头光、双手握拳于胸的弟子,左侧者眉弓突起,年纪较大,应为迦叶,右侧年纪较轻者应为阿难。再两侧各绘一大菩萨,附头光,

双脚各踏莲台,倚坐于莲座上,左侧者双手托持一上

方弯曲的条状物(可能为如意),右侧者持经匣,二者应为文殊菩萨与普贤菩萨。二大菩萨身前各表现一供养菩萨,面向主尊半跪在莲台上,左侧者双手托物,但供养物漫漶不明,右侧者右手托盛放花朵的荷叶,左手拈花举向主尊。二大菩萨身后和两侧各环绕十一身菩萨,均朝向中部,附头光,着菩萨装,手势或持物多不相同,结跏趺坐于莲座上。两侧菩萨群外缘各表现四护法,均附头光,各持剑、矛等,其中两侧下方者均为袒上身、持金钢杵的力士。

主尊莲座基础下方绘方形榜题框和两条红色榜题框①。榜题框下方表现一由云气承托的庞大莲花,双重莲瓣,内层莲瓣较直立,外层向四周绽放。莲花上五位疑为结跏趺坐、身呈背面观、附头光的菩萨,共同向上发出半圆形光芒。五菩萨两侧及下方共绘70身无头光者,其中女子装束者二人,均朝向中部,除两侧上方四者呈立姿外,余者均跪坐于地。大莲花下共表现六者,上方三者均头扎裹巾,着宽袖长袍者,均双手捧持禾苗。正中者上方绘条状榜题框。下方三者中,正中者着甲胄,两侧者均戴通天题框。

两侧其余64者均两两成组绘制,每组前上方绘条状榜题框,两侧均可分上下四层,每层绘四组八者。左侧由内至外,上层前二者戴通天冠,合掌;第三、四者残损漫漶较重,可辨一者着宽袖长袍,持杆状物;第五、六者着甲胄,合掌;第七、八者披发环眼,各牵虎、狮前行。中上层前四者均双手持麈尾,前三者戴通天冠,第四者冠饰残缺;第五、六者的鼻口呈猪鼻状,头顶生独角,额束带,着宽袖长袍,合掌;第七、八者着甲胄,双手托内置宝珠的圆盘。中下层前四者戴通天冠,着宽袖长袍,前两者捧物漫漶不明,后两者合掌,第四者左侧绘一龙;第五、六者头发倒立,狮鼻阔口,袒上身,挂帔帛,合掌;第七、八者着甲胄,第七者双手托捧金盘,盘内置圆物,第八者手部

漫漶不明。下层前两者戴通天冠,着宽袖长袍,前者双手承托金盘,内置“山”字形物,后者合掌;第三、四者环眼,着甲胄,双手捧持山石状物;第五、六者戴通天冠,着宽袖长袍,合掌;第七、八者头发倒立,环目阔口,着甲胄,挂帔帛,手部残缺。右侧由内至外,上层前四者均双手捧持麈尾,其中三者为戴通天冠,着宽袖长袍的男子,一者为着长衫、挂帔帛的女子;

第五、六者残损漫漶,可辨一头发倒立,袒上身者;第七、八者环眼,着甲胄,持剑而立。中上层前四者均戴通天冠,着宽袖长袍,前两者合掌,后两者双手捧物;第五、六者较漫漶,可辨其着甲胄;第七、八者为高髻、着长衫的女子,双手托捧内置杆状物圆盘。中下层前四者均戴通天冠,着长袍,前两者双手托扶内置较大圆形物的金盘,后两者双手抱持弹拨乐器;第五、六者头发散乱,白眉环眼,狮鼻阔口,獠牙外露,袒上身,挂帔帛,双手相握于胸前;第七、八者戴小冠,着宽袖长袍,抱持内插花束的金瓶。下层八者均着甲胄,前两者头扎裹巾,手置于肩头,扛扶物体,地上放二扎紧口的鼓囊袋子;第三、四者双手握于胸前;第五、六者束发,第五者手部漫漶不明,第六者双手合成环状,置于腹间;第七、八者双手捧托内置物品的金盘。

高平开化寺北宋上生经变和华严经变壁画内容解读

3.第三铺说法图(位于第二铺说法图南侧,宽277厘米,图6)

中部耸立宫殿群,样式与第一铺类似,当心间正

中表现一佛,两侧胁侍二弟子、二大菩萨、十胁侍菩萨,其中佛陀、弟子和大菩萨的形态和特征与第二铺相似。左侧大菩萨双手持长柄如意,右侧者持经匣,二者应为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

上方楼阁两侧各绘一乘云翱翔的飞天。两侧飞天下各绘三组菩萨立于云端,每组正中均立躯体较大的菩萨,合掌,朝向主尊佛,两侧立躯体较小、双手持幡的胁侍菩萨。顶端正中和左上角绘榜题框。

画面正中偏下绘榜题框。框下表现一兽,躯体漫漶严重,由头部周围飘散的鬃毛、较完整的尾巴、脚趾上尖锐的利爪,以及边缘形状等特征推断,该兽为狮子,四肢展开作奔跑状,头向后转,充满活力。狮子下方绘一敷布围幔、装饰繁密的供桌,桌面正中放置博山炉,两侧为瓶花。

大殿前的菩萨、护法等对应表现,两两相对,整体朝向主尊。殿角两侧各绘一附头光、微髭、戴通天冠、着宽袖长袍的男子,合掌。其身侧向外立三无头光的男子,均戴通天冠或小冠,着宽袖长袍,合掌。三者身后均有八附头光者沿该铺边缘列立至底边,两侧由上至下第一者头发倒竖,圆眼,袒上身,三面六臂,手中持不同的法器。第二者缯带上扬,着甲胄,持剑。第三者冠饰似兽形,着甲胄,持长杆兵器。第四者戴通天冠,着长袍,合掌。第五至七者戴盔着甲,持不同兵器。第八者缯带上扬,圆眼,袒上身,挂帔帛,持金刚杵。殿前阶下,榜题框两侧各绘十二身菩萨,均附头光,微髭,合掌,结跏趺坐于地毯上。

中部狮子两侧各绘两组人物,均无头光,前六后四处于两方地毯上,左侧以男子为主体,右侧均为女子。左侧前组正中绘一体量较大的男子,右侧前组正中为一体量较大的女子,均双手捧笏板,跪坐在地毯上。二者周围各立五侍女,两侧者均捧托盘,两侧偏后者均持仪仗,男子身后者持扇,女子身后者持幡,后随一双手捧物者。左侧后组绘四男子,右侧后组绘四女子,均合掌,跪坐在地毯上。该处应表现为前来赴法会的天子与天女。

下方供桌两侧各绘两组供养比丘与供养人,均无头光,男左女右,前五后三,均趺坐在两方地毯上。左侧前组为五中老年比丘,右侧前组为五比丘尼,均合掌趺坐。两侧后组均绘三者,中间为体量较大的老者,两侧为体量较小的童子,均合掌趺坐在地毯上,每者头部上方绘条状空白榜题框。左侧男子均戴高巾,着深色圆领窄袖长袍。右侧女子均髻上饰钗,着深色窄袖长衫,下着白裙,内裹抹胸,外披透明帔巾。该铺下缘绘装饰华丽的月台、坡道和栏杆。

高平开化寺北宋上生经变和华严经变壁画内容解读

4.第四铺法界佛像(位于东壁南端,宽275厘米,图7)

正中绘体量很大的佛陀,几乎占据整个铺面的高度,头光三重,身光顶部飘浮云气,莲座基础底绘云气,供桌上置瓶花。佛陀袒小臂,置于躯体两侧,双手伸向两侧。

佛身袈裟上绘满令人注目的图像。腹部绘一由云气烘托的圆形,其内正中为一菩萨,合掌,结跏趺坐于莲花上,周围环立十佛,各伸一手置于正中菩萨的头顶。圆形上方飘出云气,承托倒三角形山石,两侧各浮一圆形物。山石平顶,顶面上表现上下排列呈塔形的五重建筑物①,向上直至袈裟圆领边际。均下部为月台,台两侧植树,正中设台阶,阶下立一者,月台上耸立三间殿堂,一附头光和身光的佛结跏趺坐于堂内正中,殿顶正中绘榜题框。袈裟余处绘16组场景,各场景旁均绘空白榜题框,多数场面可辨一帔帛飘扬、合掌的童子。左肩部可辨扬起的帔帛及一些云气。其右下可辨一建筑物的大概样貌及扬起的帔帛。左上臂上部绘一着交领袍者趺坐于方形束腰座上,两侧立合掌胁侍,童子合掌立于其前。左上臂下部一圆光内绘一漫漶不清者,下方可见童子的脚部。左胸部可见一附头光者的上部,及旁边的树木,其前可辨帔帛的梢部。左腰部绘一附头光的比丘立于云际,童子位于其前。左膝部绘一圆光,光内绘附头光的一主尊二胁侍处于殿内,殿外右侧立三层塔,阶前为童子,阶右为二附头光者,院内还绘二、三者。右肩部可辨一附头光者的上部,及帔帛的一角。右臂上部绘一附头光、高髻的女子,坐在方形束腰座上,向周围放射光芒,童子合掌立于前方。右胸部可见童子坐在方形束腰座上,其前方图像漫漶不可辨。其下方绘一附头光、着长袍的男子,趺坐在方形束腰座上,两侧立合掌的胁侍,童子立于其前方。右腰部童子合掌躬身向下,下方图像漫漶难辨。左腰偏下部可辨一附头光者的头部,及童子的下半部分。右膝部绘一主尊二胁侍,向周围放射光芒,主尊附头光和身光,趺坐在束腰仰俯莲座上,光芒上部绘殿顶和树木,殿前可辨帔帛的一角。右小腿中部可辨一附头光者立于云气中,其前方图像漫漶难辨。右脚踝部绘二附头光者趺坐在方形束腰座上,向周围放射光芒,其前方仅可辨帔帛一角。

该铺上端两侧各绘一云际上的飞天,微髭,袒上身,下着裙,赤足,帔帛飞扬,双膝微曲,俯身,双手捧花,朝向主尊佛。主尊两侧各绘五菩萨,手势略不相同,双脚各踏莲台而立,各菩萨旁绘榜题框。

下方供桌两侧各绘两组供养比丘与供养人,均无头光,男左女右,趺坐在两方地毯上。左侧前组为二青年比丘,右侧前组为三比丘尼,均合掌。左侧后组漫漶严重,可辨三戴高巾、着深色袍、合掌的男子。每者头部上方绘条状榜题框。右侧后组绘四女子,均着深色窄袖长衫,下着白裙,内裹抹胸,外披透明帔巾,合掌,鞋子放在地面。每者头部上方绘条状榜题框。

高平开化寺北宋上生经变和华严经变壁画内容解读

(二)内容分析

东壁绘制的题材为华严经变,正如《泽州舍利山开化寺修功德记》所载:“其东序曰华严。”纵观当前所发表的研究成果,仅见一种说法,即由左(南)至右(北)依次为兜率天宫会、普光法堂会、重会普光法堂、三重会普光法堂②,该判断未与相关经典结合论述,结论有所偏差。下文依据经典,从说法地点、赴会众神、点题物象、法界佛像、占卜菩萨、供养人、各铺间隔等七方面进行分析,力图揭示东壁华严经变的主要情节和基本内容。

1.说法场所

八十卷《华严经》叙述了佛在七处地点开九次法会,通称“七处九会”。敦煌莫高窟现存由盛唐至宋期间绘制的华严经变29铺③,如第61窟北壁的华严经变,着重绘九组说法场面,每场面正中绘一结跏趺坐的佛陀,两侧环列菩萨④。需注意到每组说法场面的后部表现宫殿,《华严经》叙述七处九会时,均位于宫殿内说法①,与敦煌莫高窟诸华严经变描绘相符。

开化寺东壁第一铺和第三铺描绘了楼阁等建筑群,第二铺为树林,第四铺无环境描绘。

第一、三铺建筑相似,正中为月台,以饰珊瑚纹的方砖砌就,压条石上饰圆形物。台上耸立三间正殿,两侧各接耳房两间,第一铺耳房后部和第三铺耳房两侧,各绘相连的房屋。正殿上方为第二层阁楼,其中,第一铺的阁楼与下部建筑群以光芒分隔,第三铺的阁楼与下部殿堂相接,殿、阁向外发出波状光芒。大殿与耳房前立六角形檐柱,绿色柱身上绘白色絮状线条,莲瓣状覆盆柱础。檐枋下挂竹帘,第三铺两侧耳房竹帘下垂,遮挡室内,余处竹帘卷起,以金钩挂住,帘下垂挽结饰珠的缯带。室内地面和室外月台铺方形地砖,地砖上绘圆形物。月台中部两侧设坡道延至地面,地面前方两侧设向下坡道,月台和各坡道边沿立栏杆,栏杆顶端饰莲花。

《华严经》对宫殿外观的描述,其一见于第一摩竭提国阿兰若法菩提场会,云:

如来所处宫殿楼阁,广博严丽,充遍十方,众色摩尼之所集成,种种宝华,以为庄校,诸庄严具,流光如云,从宫殿间,萃影成幢。(1页)

其二见第九室罗筏国逝多林给孤独园大庄严重阁会,云:

于时,此大庄严楼阁,忽然广博,无有边际。金刚为地,宝王(玉)覆上。无量宝华及诸摩尼,普散其中,处处盈满。瑠(琉)璃为柱,众宝

合成。大光摩尼之所庄严,阎浮檀金,如意宝王(玉),周置其上,以为严饰。危楼逈带,阁道傍出,栋宇相承,窓闼交映。阶墀轩槛,种种备足。(320页)

第九会所称的楼阁、金刚地上散置定珠、琉璃柱、阶梯、栏杆、栋宇相承等描述,与第一、三铺的殿宇楼阁大体相符,据此推测第一、三铺中的楼阁依据室罗筏国逝多林给孤独园大庄严重阁的表述绘制。其中第

三铺为两层楼阁,即重阁,接近经典描述,应为第九会的大庄严重阁。第一铺虽也在殿的上方绘制一阁,但该阁由下方光芒承托,与殿宇分离,且体量较小,并非“重阁”。

第二铺主尊佛圆光上部两侧绘盛开花朵的树木,枝干直挺,树叶繁密。内侧树干为绿色,外侧树干呈赭色,可视作树林的表现。

据《华严经》相关林木描述见于两处,其一为第一摩竭提国阿兰若法菩提场会,云:“宝树行列,枝叶光茂。……其菩提树,高显殊特。金刚为身,瑠(琉)璃为干。众杂妙宝,以为枝条。宝叶扶踈,垂荫如云。宝华(花)杂色,分枝布影。复以摩尼,而为其果。含辉发焰,与华(花)间列。”(1页)第二至八会不见描述树木的语句。其二为第九室罗筏国逝多林给孤独园大庄严重阁会,云:“宝多罗树,庄严道侧。其间复有无量香河,香水盈满,湍激洄澓。……众宝华树,列植其岸。”(320页)将经文与画面对照,不见第九会所称的河水,画面内容与第一会接近,据此推测第二铺中所绘的环境应表示摩竭提国阿兰若法菩提场。

2.赴会众神

第二、三铺上方两侧描绘十组立于云际的佛、菩萨,用于证得佛说法的真实性,每组三者,第二铺为一佛二菩萨,第三铺为一大菩萨二胁侍菩萨,表示前来赴会的十方佛与菩萨。《华严经》中描述从云际来赴会的十方佛菩萨见于卷六《如来现相品》、卷十二《如来名号品》和卷六十《入法界品》,各品中各方世界描述相似,名称各异,以东方为例述之。《如来现相品》云:“尔时十方世界海,一切众会,蒙佛光明所开觉已,各共来诣毘(毗)卢遮那如来所,亲近供养。所谓,此华藏庄严世界海东,次有世界海,名清净光莲华庄严。彼世界种中有国土,名摩尼璎珞金刚藏,佛号法水觉虚空无边王。于彼如来大众海中,有菩萨摩诃萨,名观察胜法莲华幢。与世界海微尘数诸菩萨俱,来诣佛所。各现十种菩萨身相云,遍满虚空,而不散灭。……现是云已,向佛作礼,以为供养。即于东方,各化作种种华光明藏师(狮)子之座,于其座上,结跏趺坐。”(27页)《如来名号品》云:“东方过十佛剎,微尘数世界,有世界名金色,佛号不动智。彼世界中有菩萨,名文殊师利。与十佛剎,微尘数诸菩萨俱,来诣佛所。到已作礼,即于东方,化作莲华藏师(狮)子之座,结跏趺坐。”(58页)

《入法界品》云:“尔时东方,过不可说佛剎微尘数世界海外,有世界名金灯云幢,佛号毘卢遮那胜德王。彼佛众中,有菩萨名毘卢遮那愿光明。与不可说佛剎,微尘数菩萨俱,来向佛所。悉以神力,兴种种云,……充满虚空。至佛所已,顶礼佛足。即于东方,化作宝庄严楼阁,及普照十方宝莲华藏师(狮)子之座。如意宝网,罗覆其身。与其眷属,结跏趺坐。”(320页)均依次称由东方、南方、西方、北方、东北方、东南方、西南方、西北方、下方、上方的佛国世界前来赴会。画面与经文相互不符,将佛和菩萨分作两铺描绘,很难依据经文推测画面所属经品。该描绘方式可能出自壁画设计者的意图,在理解经典基础上,以分铺的方式分别表现佛与菩萨前来赴会,既与经典相关,又使各铺布局匀称。

若将云际十方佛、菩萨,及飞天、供养人等除外,把东壁四铺说法图中赴会众神进行统计,第一铺殿内绘二大菩萨、二弟子、十胁侍菩萨,以及榜题框两侧的26身赴会菩萨和6身护法,共约50余身。第二铺描绘二大菩萨、二弟子、二供养菩萨、两侧赴会菩萨22身、护法8身,以及莲座上五菩萨、莲座下众神6身和两侧众神64身,共111身。第三铺殿内绘二大菩萨、二弟子、十胁侍菩萨,以及榜题框两侧赴会菩萨24身、护法16身、站立赴会者8身,及坐于方毯上的天子、天女和侍者20身,共82身。第四铺佛两侧绘十菩萨。

各铺大菩萨、弟子、供养菩萨、金刚力士等特征鲜明者易于辨识,赴会菩萨和众神在经典中仅罗列名称,缺乏特征描述。壁画中诸赴会菩萨装束相似,经典中菩萨名称繁杂,二者难以比对辨识。第二铺跪坐于地的众神在经典中亦无特征描述,仅可依据名称进行猜测。《华严经》卷一《世主妙严品》,云: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摩竭提国阿兰若法菩提场中。……有十佛世界微尘数菩萨摩诃萨所共围绕。……复有佛世界微尘数执金刚神,

……复有佛世界微尘数身众神,……复有佛世界微尘数足行神,……复有佛世界微尘数道场神,……复有佛世界微尘数主城神,……复有佛世界微尘数主地神,……复有无量主山神,……复有不可思议数主林神,……复有无量主药神,……复有无量主稼神,……复有无量主河神,……复有无量主海神,……复有无量主水神,……复有无数主火神,……复有无量主风神,……复有无量主空神,……复有无量主方神,……复有无量主夜神,……复有无量主昼神,……复有无量阿修罗王,……复有不可思议数迦楼罗王,……复有无量紧那罗王,……复有无量摩睺罗伽王,……复有无量夜叉王,……复有无量诸大龙王,……复有无量鸠盘荼王,……复有无量干闼婆王,……复有无量月天子,……复有无量日天子,……复有无量三十三天王,……复有无量须夜摩天王,……复有不可思议数兜率陀天王,……复有无量化乐天王,……复有无数他化自在天王,……复有不可数大梵天王,……复有无量光音天王,……复有无量遍净天王,……复有无量广果天王,……复有无数大自在天王,……尔时如来道场众海,悉已云集。无边品类,周匝遍满。形色部从,各各差别。随所来方,亲近世尊。一心瞻仰。(1—5页)

依此推测,第二铺所绘的众神应为赴阿兰若法菩提场法会的神祗。可识者如执三禾苗者为主稼神,二捧圆形物者为日天子和月天子,二身旁置袋者为主风神,身旁伴龙者为龙王,捧山石者为主山神。其他众神相貌各异,牵狮携虎,持不同物品,可以看出画匠力图描绘各神祗的不同特征,目前却难以与经典一一对应。

第四铺佛两侧共绘十菩萨。表述十菩萨的经文在《华严经》中见于《光明觉品》《须弥顶上偈赞品》《夜摩宫中偈赞品》和《兜率宫中偈赞品》等四处,均称“十方各有一大菩萨”前来法会。结合佛身腹部所绘须弥山图像考虑,该铺十菩萨可能为卷十四《须弥顶上偈赞品》的十“慧”菩萨①,胁侍在毗卢遮那佛两侧。

第一、三铺赴会弟子、菩萨、护法等为一般化经变法会形式,无明显特征。

①经云:“尔时,佛神力故,十方各有一大菩萨,一一各与佛剎微尘数菩萨俱,从百佛剎,微尘数国土外,诸世界中,而来集会,其名曰法慧菩萨、一切慧菩萨、胜慧菩萨、功德慧菩萨、精进慧菩萨、善慧菩萨、智慧菩萨、真实慧菩萨、无上慧菩萨、坚固慧菩萨。……是诸菩萨。至佛所已,顶礼佛足。随所来方,各化作毘(毗)卢遮那藏师子之座,于其座上,结跏趺坐。”(81页)

3.点题物象

第一、二、三铺榜题框下,表现各铺的点题物象,第一铺为供桌上花朵围绕香炉的供品,第二铺为五菩萨共坐一修饰华丽的莲花上,第三铺为一狮子。

第一铺榜题框下绘供桌及桌上的供品,与其他说法场面中供桌、供品相比,体量比例最大,供品特殊,应为该铺的主题。《华严经》多处描述各类花、各类香,但在卷二十三《升兜率天宫品》作了综合描述,云:

与诸众会,悉共同时,奉迎如来。各以天衣,盛一切华(花),盛一切香,盛一切宝,盛一切庄严具。(117页)

虽经文描述与图像表现接近,但结合该铺位置考虑,花朵围绕香炉的图像应另有深意。唐代澄观撰写的《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大正藏》第三十五册)卷三

对经名作了解释,云:

依今梵本云摩诃毘(毗)佛略勃陀健拏骠诃修多罗,此云《大方广佛杂华严饰经》,今略杂饰字耳。……谓大等是法,华严是喻。……谓大方广是所证无障碍法,佛是能证之人(517页)。

……华以从喻得名,感果严身为义。感果则万行圆成,严身则众德备体。(525页)

“华”即“花”字,以花香来比喻此经所述的佛法无处不在,即大、方、广、严,画面上将“花”围绕“香”炉,香气似乎弥漫了整个法会。该图像在此暗喻《华严经》的名称,象征《华严经》的存在,绘制在第一铺,具有题目、开端之意。

《华严经》中不见五菩萨共坐于莲花的描述。叙述多身菩萨共坐同一莲花的场景,仅见于卷六《如来现相品》描述的摩竭提国阿兰若法菩提场法

会,云:

尔时佛前有大莲华(花),忽然出现。其华具有十种庄严,一切莲华(花),所不能及。所谓众宝间错,以为其茎。摩尼宝王,以为其藏。法界众宝,普作其叶。诸香摩尼,而作其须。阎浮檀金,庄莹其台。妙网覆上,光色清净。……此华(花)生已。……时胜音菩萨,坐莲华(花)台。诸菩萨众,坐莲华(花)须。各于其上,次第而住。(29页)

以五为组的菩萨仅见于卷六十《入法界品》,云:

尔时世尊在室罗筏国逝多林给孤独园大庄严重阁,与菩萨摩诃萨五百人俱。……如是等菩萨摩诃萨五百人俱,此诸菩萨,皆悉成就普贤行愿,境界无碍。(319页)

与经文对照推测,该场面以大莲花为中心,莲花上趺坐五菩萨,菩萨数量可能借用五百之数,壁画设计者将两处描述糅合起来,表示发心修菩萨行、成就普贤行愿的主题。五菩萨周围表现众神,似乎暗喻修菩萨行是众人的成就佛道之路。

《华严经》文中无狮子出现在法会中的描述,可见“师(狮)子频申三昧”的词语,卷六十《入法界品》,云:

尔时世尊,知诸菩萨心之所念。大悲为身,大悲为门,大悲为首,以大悲法,而为方便,充遍虚空,入师子频申三昧。入此三昧已,一切世间,普皆严净。(320页)

……尔时世尊,欲令诸菩萨,安住如来师子频申广大三昧故。从眉间白毫相,放大光明,其光名普照三世法界门。以不可说佛剎微尘数光明,普照十方一切世界海,诸佛国土。时逝多林菩萨大众,悉见一切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佛剎。一一微尘中,各有一切佛剎,微尘数诸佛国土,

种种名,种种色,种种清净,种种住处,种种形相。(327页)

将经文与画面对照可知,壁画设计者以狮子图像象征“师(狮)子频申三昧”概念,表示佛起大悲法令菩

萨安住三昧、放大光明普照十方佛国、开启赴会菩萨及大众心智。

4.毗卢遮那法界佛像

第四铺表现体量很大的佛陀图像,袈裟上布满绘画,学界将早期这类佛像认定为卢舍那法界佛像①。杭州飞来峰镌刻北宋乾兴元年(1022)卢舍那佛会②,正中卢舍那佛双臂弯曲,双手在躯体两侧外翻的样式,与开化寺东壁第四铺佛陀的手势接近。飞来峰与开化寺的实例表明,北宋时期南北方均出现了双手外翻的毗卢遮那法界佛像。

袈裟腹部圆光内表现十佛摩一菩萨头顶。《华严经》三处描述佛摩菩萨顶,卷七《普贤三昧品》云:如此世界中如来前,普贤菩萨蒙诸佛与如是智,如是一切世界海及彼世界海一一尘中所有普贤,悉亦如

是。何以故,证彼三昧法。如是故,是时十方诸佛,各舒右手,摩普贤菩萨顶。”(33页)卷二十三《十回向品》云:“尔时诸佛各以右手摩金刚幢菩萨顶。”(124页)卷三十四《十地品》云:“尔时十方诸佛,各伸右手,摩金刚藏菩萨顶。”(179页)结合上下文,考虑到周围图像配置,推测该场景应依据《普贤三昧品》绘制,表现了十佛摩普贤菩萨顶,证普贤获佛三昧。

圆光上方,袈裟胸部描绘倒三角形石山,应为须弥山。山上绘五进叠作塔形的院落,及两侧树木。

与该场景相近的经文见于卷八《华藏世界品》,云:尔时普贤菩萨,复告大众言。诸佛子,此世界海大地中,……一切世界,所有庄严,悉于中现。十宝阶陛,行列分布,十宝栏楯,周匝围绕。……恒河沙数,无边色相,宝华楼阁。百千亿那由他数,十宝莲华(花)城。四天下微尘数,众宝树林。……不可说百千亿那由他数,众宝垣墙,悉共围绕,周遍严饰。(39页)

该画面表现了须弥山上的庄严世界。袈裟余处,佛的肩、腰、膝、腿等处共描绘16组场景,各场景或清晰,或漫漶,多数场面可辨一帔帛飘扬的合掌童子。在《华严经》图像中,该装束和姿态的童子仅见于善财童子,童子反复出现在多处场景中,所绘内容只能是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左腰处描绘善财参拜一附头光、站立在山顶的比丘。卷六十二《入法界品》云:

尔时善财童子……向胜乐国,登妙峰山。于其山上……见彼(德云)比丘,在别山上,徐步经行。见已往诣,顶礼其足,右绕三匝,于前而住。(333页)

经文与画面对照可知,该处描绘了善财童子参拜德云比丘的场景①。亦可进一步推知其他场景也是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但因场景绘制简略,缺少题记,难以推断各参内容。

5.占卜菩萨

第一铺左耳房描绘一佛五菩萨。其中三菩萨正在曲尺形桌上摆放黑色短棒,分组放置,每组一至三支不等,由左至右依次为竖三、一竖一横二、竖三、横三、竖一、横二、竖三、横三、竖二、横三、竖二、横二、竖三、横三、横一,合计36支。此外,三菩萨手中各持一束,若加上桌面放置者,约50支左右。图像描绘了菩萨正在占卜,应无其他可能。根据《唐六典》记载,以36支占卜为“五兆之策”,50支为“易之策”②。《梦溪笔谈》称50支占卜为“揲蓍法”③。占卜通常使用蓍草,亦可使用竹蔑,称“折篾”。宋僧释知礼认为占卜主要用于决断,同时认为心正重于卜筮④。画面中黑色短棒难以判断是蓍草,还是竹蔑。

画面中表现了三菩萨正在占卜,一佛与二菩萨正在观看。若按桌面上卦象来看,占卜使用了36支的“五兆之策”,卦象已明。若加上菩萨手中的短棒,为50支的“易之策”,占卜正在进行,卦象未明。目前,据相关研究,该占卜法在宋代已渐趋没落⑤。开化寺东壁所描绘的占卜画面,为北宋留存至今的“五兆之策”或“易之策”的图像依据,可与文献互证,其重要价值不言自喻。卦象的含义,尚待有识之士见仁见智,做进一步解释。

《华严经》卷三五《十地品》云:“菩萨住于正道,不行占卜,不取恶戒。”(185页)卷十四《贤首品》云:

是时菩萨为工匠,为之示现种种业。不作逼恼众生物,但说利益世间事。咒术药草等众论,如是所有皆能说。一切仙人殊胜行,人天等

类同信仰。如是难行苦行法,菩萨随应悉能作。(72页)

经文说明菩萨原本不作占卜之事,但也化现为工匠,以筮术、医术等方法利益世间。壁画设计者构思精巧,在左耳房内表现倚坐的弥勒佛和占卜菩萨,大概以占卜的方式,预测了值弥勒下生,利益世间的内涵,与《华严经》主旨并行不悖。

6.供养人

第一、三、四铺下缘表现供养人,每铺两侧按男左女右分作两组,比丘和比丘尼位于前方,男性供养人(邑人)和女性供养人(邑婆)位于后方。

从着装来看,第一铺说法图中,女性供养人漫漶难辨,男性供养人分别头戴高巾或扎裹巾,着橙色、蓝灰色宽袖长袍,呈站姿,向法会而行。第三、四铺男性供养人均戴高巾,着深色圆领窄袖长袍。女性供养人均着深色窄袖长衫,下着白裙,内裹抹胸,外披透明帔巾。所有供养人均脱鞋,跪坐于地毯上。第三、四铺中供养人着装和姿态相同,与第一铺中的供养人存在很大差异。第三、四铺中的供养人服饰符合宋代着装制度①,庄重肃穆,适合法会场面。第一铺中的供养人着不同色长袍,大概表示法会尚未开始,供养人正在赴会。

从榜题框分析,第一铺比丘众和供养人群周围无榜题框,第三、四铺比丘众周围无榜题框,值得注意的是每名供养人头部上方均绘条状空白榜题框。榜题框的作用,由后壁东次间上生经变两侧屏下段供养人头部上方的榜题框所示,框内墨书“邑人某名”或“邑婆某氏”,表明该供养人身份。第三、四铺榜题框虽然空白,应是留作书写施舍功德的邑人、邑婆姓名之用。换言之,第三、四铺供养人图像表示真实生活中的人物,但因某种缘故未能书写姓名。可从相貌特征方面,将三铺供养人进行比较分析。第一铺绘七身男性供养人,前方为一老者,面部较长,

接连鬓角的长髯和立眉为其主要特征。老者身后随三位中年人,上唇均生胡梢细长的八字形须,其中左侧者下颌生须,鬓角下生络髯。周围还夹杂三童子。第三铺男性供养人为老幼三者,老者面部较圆,无须。二童子位于长者两侧,面容稚嫩。与之对应的女性供养人亦为老幼三者,均面部呈椭圆形,神态安详。第四铺男性供养人为三者,头部漫漶,似乎无须,体态与面形表明三者应为中青年。女性供养人为四者,五官漫漶,亦为中青年。综合来看,第三、四铺供养人很可能表示来自同一家庭,应为祖孙三代,翁妪二,子三,儿媳及女儿四,孙二,孙女二。

7.各铺间隔

第一铺两侧和第四铺左缘绘舒展的海石榴花和卷草纹样,呈竖带状二方连续形式,与后壁东次间的上升经变右缘纹样相同。第二、三、四铺之间以两道光芒相隔,顶端略宽,底端稍窄,呈现出黑、白、黄等色,光芒由宝珠向上发出,珠由莲花承托,其下为珠子叠加的底座。间隔样式与弥勒上升经变中部和两

侧间隔相同,据此推测二经变壁画应为同时设计,很可能是同一(批)画工绘制。东壁各铺间隔的排列方式显示,第一铺两端为花卉纹样,为单独表现,第二至四铺以光芒相间,共为一组。

(三)思想内涵

在分析开化寺东壁华严经变图像内容基础上,下文结合《华严经》教义,对华严经变的思想内涵进行尝试性探索。

《大方广佛华严经》被誉为“诸佛之密藏,如来之性海”,主要描述修菩萨道、成就佛果的方式。关于经本的传译,自汉末迄东晋,约出现过十数种华严经类的汉译单品经。《华严经》集成本在汉地的传译,始于(东晋)中印度人佛陀跋罗译六十卷《大方广佛华严经》,共三十四品。武则天时期,于阗国三藏实叉难陀译八十卷《大方广佛华严经》,共三十九品。八十卷本《大方广佛华严经》内容繁密博大,叙述了佛在七处所开的九次法会,讲说修菩萨行法门(表1),第九会末以善财童子五十三参行迹,开示解脱法门为结尾。

高平开化寺北宋上生经变和华严经变壁画内容解读

东壁华严经变第一铺右侧转过墙角,与弥勒上生经变邻接。如前所述,该铺表现了第五兜率天宫法会,隐含由弥勒上升经变向华严经变过渡的构思。《华严经》卷二十二《升兜率天宫品》云:

尔时世尊复以神力,……而往诣于兜率陀天一切妙宝所庄严殿。(115页)

……为令一切诸佛国土菩萨大众皆来集

故,为欲开示不可思议佛法门故。(118页)

经文阐述佛在兜率陀天一切妙宝所庄严殿出现,为

一切菩萨开示法门。该铺右耳房表现七身佛陀,虽

漫漶不清,细节难辨,仍可从“七”身推测,应表现了七佛。对应的左耳房内倚坐一佛,能与七佛对应者当属弥勒佛,倚坐姿势亦为此时期弥勒佛的典型坐姿。左耳房内的占卜情景具有预言性质,表示佛家预言弥勒继释迦之后成佛,与图像一致,蕴含着预言弥勒成佛之意①。亦可证该铺应为第五兜率天宫会。

华严经变第二铺不见供养人、赴会众神成组表现,符合经文各神祗均为多身的描述,佛结跏趺坐在林间说法,两侧环绕弟子和菩萨,前方出现上坐五菩萨的大莲花等图像,均与第一会内容契合,即摩竭提国阿兰若法菩提场法会。《华严经》卷一《世主妙严品》开篇即云: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摩竭提国阿兰若法菩提场中,始成正觉。……尔时世尊处于此座。于一切法,成最正觉,智入三世,悉皆平等。其身充满一切世间,其音普顺十方国土。(1页)

卷二续云:

佛身普遍诸大会,充满法界无穷尽。寂灭无性不可取,为救世间而出现。如来法王出世间,能然(燃)照世妙法灯。(5页)

经文阐明了佛陀应身出世,为救度世间而说法,为《华严经》的开端。画面可能与此相关,作为华严经变的序品表现在壁面上。

华严经变第三铺表现佛说法,两侧环绕弟子、菩萨、护法等,前方两侧趺坐比丘和供养人,佛前地面上的狮子尤其引人注目。壁画设计者以具象的狮子象征“师(狮)子频申三昧”的存在,卷六十《入法界品》云:

尔时世尊,……入师(狮)子频申三昧。入此三昧已,一切世间,普皆严净。(319页)

……诸大菩萨,有净智眼,能入如来不可思议甚深境界。……诸大声闻,不能得见如来神力。……诸大弟子,虽在林中亲近世尊,不见如来自在神力。……其余大众,悉不能见,唯除有住此三昧者。(320页)

卷六十一续云:

尔时世尊,欲令诸菩萨,安住如来师子频申广大三昧故。从眉间白毫相,放大光明,其光名普照三世法界门,……普照十方一切世界海诸佛国土。时逝多林菩萨大众。悉见一切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佛剎。……遍一切剎,普见诸佛,心无厌足。于佛法身,已得自在。……演说无边诸佛法海,常转不退清净法轮。令诸众生,皆生智慧,得佛境界。(327页)

经文先叙述了佛在第九会,室罗筏国逝多林给孤独园大庄严重阁法会中入狮子频申三昧,菩萨可见,声闻、弟子等见不到。画面将佛与大菩萨绘于阁内,余者在阁外,或许可看作菩萨可见狮子频申三昧、余者不可见的象征表现。之后阐明菩萨住狮子频申三昧,佛放大光明普照十方一切法界,使赴会大众得见诸佛法身,成就佛果。将“师(狮)子频申三昧”与诸佛法身产生联系,该铺所绘的狮子象征华严经变

“令诸众生,皆生智慧,得佛境界”的主旨,是为正宗分的表现。

华严经变第四铺大面积表现佛陀,袈裟上绘制十佛摩顶、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等图像,佛两侧立十菩萨,下方为供养人。袈裟上表现图像的单体石佛像曾在学界引起争论,目前已形成定论,即该图像体现了菩萨行思想,目的是僧人禅修莲花藏世界海观之用,定性为卢舍那法界佛像②。与之比较,第四铺法界佛像中十佛摩顶为中心,上托须弥山世界,周围表现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体现了修菩萨行而获授记,得上升须弥山、成就法身的思想。与前述用于莲花藏世界海观图像不同,该铺布局接近经变画,佛陀体量类似礼拜像,体现了“入法界不仅是全部菩萨修行的集中体现,而且是它的归宿。……菩萨从修学到具备,都体现在入法界之中”[1]。该铺着重表现《入法界品》,其位置与内容均具备总结性质,表示经典的流通分。

综合上文分析,东壁分四铺表现了华严经变。由与弥勒相关的图像、及供桌上的主题推测,第一铺表现了第五会,即兜率天宫法会,该铺为华严经变的开端。由大莲花上赞叹菩萨、赴会神天、说法环境等

推测,第二铺表现了第一会,即阿兰若法菩提场法会。由象征“师(狮)子频申三昧”的狮子、楼阁建筑等推测,第三铺表现了第九会,即室罗筏国逝多林给孤独园大庄严重阁法会。由十菩萨胁侍、十佛摩顶、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等情节表明,第四铺佛身依据入法界品绘制,图示修菩萨行,证得佛三昧的内涵,为经变终结。

与西壁报恩经变以云气、建筑、树木间隔各场面的方式不同,开化寺东壁以二方连续纹样和光束间隔各铺。壁面横列四铺说法图整体表现华严经变,但并未完全按照《华严经》的描述绘制,而是融入了壁画设计者对经典的理解和认识。各铺均呈经变图布局,中部表现说法的佛,上方翱翔飞天,周围胁侍菩萨、护法,及供养比丘、供养人等。第一铺说法图以二方连续纹样与左侧三铺隔开,右侧与弥勒上生经变相连,具备过渡性质,引出东壁华严经变。第二至四铺同为一组,以光束相隔,依次体现了《华严经》的序分、正宗分和流通分。

华严三身佛分别是代表佛法永恒的法身毗卢遮那佛、证得佛法智慧的报身卢舍那佛、随缘应化度世的应身释迦佛①。宋代复庵述《华严经纶贯》(《卍续藏经》第三册)中解释《华严经》名称时,与三身佛直接套用,称:“大字配法身,方字配智身,广字配化身及意生身,佛字配菩提身及威势身,华字配福德身及愿身,严字配相好庄严身,经字配力持身,故名大方广佛华严经。”(566页)开化寺东壁华严经变第二

至四铺表现了三佛,三佛合为一组,壁画设计者很可能将三身佛理念对应在此三佛上,三佛一体,象征华严世界。至于各铺佛陀尊格属性,难以从经文语句中找到直接证明。可从各铺描绘的象征情节进行推测,由第四铺佛身袈裟上绘画推测,该铺佛陀可能为法身毗卢遮那佛。两侧所立十“慧”菩萨可视作佛法智慧的象征,反证毗卢遮那佛属性。第三铺表现

狮子以象征“师(狮)子频申三昧”,据此推测该铺说法佛应为佛陀智慧凝聚的报身卢舍那佛。第二铺中表现大莲花上的五菩萨,及周围成组的赴会众神,表示无量众生,据此推测该铺主尊为应身释迦佛。壁画设计者将华严三身佛合情合理地表现在壁画上,点明东壁主题。

综上所述,开化寺东壁的华严经变并未以《华严经》诸品为序进行描绘,而是将经典内抽象的含义提练出来,加以具象化、图像化,并联系上生经变,由北向南依次分铺表现了第五兜率天宫会、第一阿兰若法菩提场会、第九逝多林给孤独园大庄严重阁会和入法界品。第一铺具备上生经变向华严经变过渡的性质,第二至四铺在表现《华严经》序分、正宗分、流通分的同时,传达了华严三身佛观念,隐含众生均可修菩萨行、获得佛智慧、成就法身的内涵。

三、余论

《泽州舍利山开化寺修功德记》碑载:“其东序曰华严,扆壁曰尚生,其西序曰报恩,□壁曰观音。”若依礼佛的顺时针序环顾大雄宝殿诸壁画,由西壁南端开始到北壁西部结束为大方便佛报恩经变,北壁东部为弥勒上生经变,东壁由北至南为大方广佛

华严经变。报恩经变表现了由孝行而成就法身,将孝道提升到菩萨行的高度[2],华严经变反映了修菩萨行而成就法身的思想,两者相辅相承,可以说修菩萨行思想统摄开化寺大雄宝殿壁画。北壁东部的弥勒上生经变绘制了弥勒菩萨的兜率天净土,以及往生兜率净土的方式。这一净土成为信徒期待将来往生的世界,于是虔诚的邑人、邑婆们把自己的图像和姓名留在该壁。

《泽州舍利山开化寺修功德记》著者丹水进士雍黄中,记述“予尝眷爱斯景,而屡往游焉。故僧清宝与予交久而益敬”,并在末尾记“主持沙门清宝”。可知当时开化寺的主持僧是清宝,其人在大殿落成、壁画绘就时,请友人雍黄中撰文记述该功德。就此推测,选定壁画题材者可能也是主持僧清宝。他试图以报恩故事教化观者,以兜率天净土吸引施主,以华严经变劝进信徒精勤修行。正如碑记所载,雍黄中问之:此殿“尚丹雘,绘文章,……图以功德,著以善恶其上。与王公大人茅舍相侔者,何谓也”。清宝所答:“非特为美观也,是亦教化耳。”

总之,报恩行孝、修菩萨行、成就法身构成开化寺壁画的核心思想,同时反映了人们希冀将来往生兜率天净土的愿望。

致谢:此稿承蒙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李静杰教授和焦作师专学报编辑部程峰教授斧正,谨致衷心感谢。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