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易经》里没有五行?

其实阴阳与五行是“一样的”,为什么?因为它们都是朴素唯物辩证思想,二者的差别:1、阴阳学说概括性强,而五行相对具体(归于5物);同样,阴阳的辩证思想的对象是“万物”,而五行的辩证思想具体到各个方面,如医学、颜色、人的情绪等,但“相生相克”有些牵强。

#####

易经里没有五行,因为易经的成书要早于五行学说。而五行学说是战国时代阴阳学家邹衍所创立的(邹衍就是电视剧《寻秦记》里琴清的那个义父)。


第一点:易经最晚的成书年代也是周朝。易经分为三部书,一种叫《连山易》,一种叫《归藏易》,加上《周易》,总称为“三易”。《连山易》是神农时代的《易》,黄帝时代的《易》为《归藏易》。《周易》是周文王研究《易经》所作的结论。流传过程中,前两部都失传了,只留下《周易》一部,我们儒家的文化,道家的文化,一切中国的文化,都是从文王著作以后,开始发展下来的。所以诸子百家之说,都渊源于这本书。有的人也认为《易经》就是指《周易》所以成书早的作品怎能包括后来的学说呢

第二点:五行学说成书于战国,应用于秦汉,所谓五行,主要指金木水火土代表五种德性。这五德周而复始,循环运转,用来解释王朝的兴衰更替。最大的应用在秦汉,《史记·秦始皇本纪》:\"始皇推终始五德之传,以为周得火德,秦代周德,从所不胜。方今水德之始,改年始,朝贺皆自十月朔。这句话大意就是说秦始皇让人推算五行秦国为水命,十月为一年的开始,因为十月是属于水。


第三点:《易经》属于义理派著作,而五行学说属于术数派的理论。二者派系不同,肯定不包含在一起,易学也分好多流派,就像中国武术,都是中国功夫,但也要分武当,少林,峨眉。易学也一样的,主要分两派,一派为义理派,以周易易经为主,他们主要研究卦象,仔细研究易经理论来断卦,起出来的卦,成什么象就是什么道理。所以他们这一派必须熟读易经,不用五行。另一派是术数派,他用同天干地支旺衰,五行生克制化,来推断吉凶,从而断卦。也就是说只要掌握五行,不必学习《易经》就可以断卦。当然大师算卦还是两者都看的。

总结:易经成书早,五行学说稍晚,易经和五行学说派别不同,所以没有五行。

#####

佛说: 走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八卦”是无穷无尽无边无际的,不受外界“五行(金木水火土)”制约,所以“八卦”本身脱离“五行”之外了,谈不上“五行”生克。其实“八卦”内部物质仍在“五行”中,即相生又相克。

#####

很多人认为五行理论晚出,是不对的。洪范九畴中就有五行。易经是专讲阴阳的,阴阳应该说是五行的内核。所以才有卦序、才有纳甲、纳五行等等。搞不清这层关系的大有人在。

#####

从《易经》本文,直到《易传》,确实没有包括五行学说,他们主要运用的是阴阳变化原理,还没有像后来那样形成阴阳和五行的结合,更没有用五行学说解释阴阳变化和事态吉凶。五行理论用于解释和运用《周易》,开始于汉代象数易学,在象数易学方面得到蓬勃发展,但义理易学,始终没有吸收。

所以可以说,原本的《易经》里没有五行理论,汉代和以后的象数易学里才有五行。

究其主要原因,可能是因为五行理论成熟较晚,在易经和易传成书时候,还没有充分条件融入易经的象数解释体系。五行概念的出现可能并不比今本《易经》晚,但是五行理论的发育成熟,比《易经》要晚。甚至比《易传》的发展也要晚。历史上,五行学说的发展,整体上是滞后于《易经》的“经传”体系的。

但是五行学说,在汉易发达起来的巅峰时期,以至现在,五行学说基本上没有能够被义理易学吸收。这方面的原因,大概是义理易学在《易传》学说占据主导地位的情况下,为保持学说的纯正,没有发展出利用五行学说的易学方法,因而,在明清易学出现象数易学和义理易学互补合作的情况下,仍然没有出现五行与卦象爻象结合方面具有哲理高度的解易学说。

五行理论融入易经和易传体系,还是始于西汉的京房。京房的象数易学主要是服务于占卜。在象数易学中,五行理论的引入,一下子让象数学说如鱼得水,迅速扩展了功能,丰富了卦象含义,让卦象像魔方一样变换时间、空间、事物、角色等,在五行学说参与下,相关的术数体系远远突破了《易经》本来的框架,发展了丰富多彩的解说理论和体系。

我们今天使用的“梅花易数”的占断方法,“火珠林法”、“六爻法”,都是建立在“汉易”和汉代得到完善的五行学说的基础上的。五行和象数的结合,促进了周易象数和术数的发展,出现了日益规范和精致的占卜技术和理论。无疑,是对周易学说和占卜技术的发展。


在传统《易经》中,卦气说留下了印记和影响,但是还没有五行学说的影子。我们在经传中看到的五行元素的影子,遵循的是易象之间的关系,而不是后来的五行生克的关系。这是应该实事求是地尊重历史的地方。


《易经》成书于殷末周初,甚至更晚一些。定本可能到春秋时期,因为从《左传》、《国语》里,易辞和今本常常还有出入。解释《易经》的《易传》,实际上是孔子的后代学生总结历史上形成的解经成果,以儒家伦理学说为主干,吸收道家和阴阳家的学说,贯通当时各家研究成果汇编成书。《易传》各篇也不是成书于一时,其主要部分,成书应该在战国中期以前。

五行学说有几个核心部分,一是五行概念,二是五行相克说,历史上最先叫五行相胜说,三是五行相生说,四是五行反侮说。

在《易经》开始成书的时候,应该已经出现了五行的概念。五行概念,其前身叫做“五材”。早期 人类以手指计数,产了对“五”数的崇拜。当初,数出来五种对人类非常重要的物质类型,叫做“五材”。最早见到的五行概念,载于《尚书·洪范篇》。《洪范》在近现代经过一番质疑,现在已经重新认定它成书于周初,更不是伪书。这说明五行概念至晚产生在周初。

西周初年原始的五行观念只是把生 活中的重要物质按五归类,并加以朴素的描述。还不具有抽象概括到《易经》中的阴阳那样的表达功能关系的程度。

春秋中期,发现了五材之间 的相胜关系,也就是克制关系。有确切记 载 的“五 行 相 胜”说 法,出 现 于 春 秋末期,史官运用五行相胜来预测国家大事。公元前 551 年发生了日食,史墨预测吴国将攻陷楚国都城 郢,但因为金不能胜火,不能消灭楚国。“六年及此 月也,吴其入郢乎! 终亦弗克。入郢必以庚辰,日月 在辰尾,庚午之日,日始有谲,火胜金,故弗克。” ( 《左传·昭公三十一年》 ) 《左传》哀 公九年:“水胜火,伐姜则可”,这表明,那时 的智 者已经认识到“五行相胜”。五行相胜思想认为 五行之间 存 在 相 互 制 约 的 关 系。晋赵鞅想要救郑国,占得 水遇火,史官史赵、史墨、史龟都认为,赵姓属水,宋 国也属水,两者不能相胜。齐国属火,水能胜火,讨 伐齐国可以获胜。“盈,水名也; 子,水位也。名位 敌,不可干也。故炎帝为火师,姜姓其后也,水胜火, 伐姜则可。” ( 《左传·哀公九年》 )

五行相胜在军事 上也有运用,《六韬·五音》中论述了通过聆听五音 来判断敌情,然后根据五行相胜选择制敌策略的方 法。

五行学说基本框架形成的标志,是齐国的阴阳五行家邹衍提出的“五德终始说”。子思和孟子最早提出了伦理方面的“五行”概念,但这个五行还没有和金木水火土的自然五行直接联系起来。邹衍继承了伦理五行概念,并依据五行相胜说,提出了五德 终始说。他认为朝代的更替是由于五德的转移,而五德 的转移总是从被胜的一方向能胜的一方转移,如木之后,金继之。五德终始 说对中国的传统政治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五行相 胜学说渗入到了社会的多个方面,用以阐释事物之 间的关系,五行概念由实际物质逐步哲学化。

但是思想家们也发现存在相反的情况,就是火克不了金的情况。战国时期形成了五行无常胜的认识。《墨经·经说下》所说:“火铄金,火多也。金靡炭,金多也。若识麋与鱼之数惟所利”。即火能熔化金属,是从质的角度看,火一般胜金,所以火占优势。但从量的角度来看却不尽然,金多则可胜少量之火,即反过来金属也能压灭炭火。孙子兵法也有这样的看法。《孙子兵法》用“五行无常胜”的例子,来说明“兵无常势”的道理,要保持用兵的机动性、灵活性,“因敌而制胜”。《虚实篇》说:“故五行无常胜,四时无常位,日有短长,月有死生。”这是反侮说的前身,但还没有得到系统说明。

五行相生学说创立的时间较五行相胜晚,类似的观念大约 出现在战国时期,但是直到西汉,五行相生说才由董仲舒提出: “五行者,五官也,比相生而间相胜也。” ( 《春秋繁露 ·五行相生》 ) 董仲舒是从四时的角度来看待五行生克。

五行学说在战国时期逐渐发展成 熟,直到汉代才得到完善,并达到其鼎 盛时期,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进入了天文学、医学、政治、军事、堪舆、占卜等方面。当然,这时也进入了易学体系,诞生了以象数为重点的孟喜和京房的“汉易”。现在的火珠林法、六爻法,就是建立在以孟京为代表的汉易学的基础上的。

#####

因为《易经》比五行思想出现早。

我们一般所说的《易经》或者《周易》,一般说由《经》和《传》两部分组成。所以可以说狭义的《易经》就是《经》,而广义的《易经》则是《经》加《传》。《经》大概成书于商周之际,过去一般说是周文王所作,不过其内容延续到西周初年。《传》大概成书于战国秦汉之际,过去一般说是孔子所作,不过一般认为主体还是战国儒者所作。

《经》本身是一部占卜记录,通过八卦来把万事万物收纳进去;而《传》则是儒家对《经》的补充解释。所以不管是《经》还是《传》,主体思想都是八卦,而五行在商周之际并没有产生。尽管战国秦汉不少资料用五行五德来比附三皇五帝,但这应该都是五行说对社会发展的解释,并不代表上古就产生了五行思想。

五行思想真正产生于战国时期,是儒家别派阴阳家的主张。当时主张的是“五行相胜说”,即由谁来取代周的火德。最后秦胜出了,并定为水德。汉代秦之初以秦之继承者自居,仍然定为水德。但汉武帝时期认为汉取代秦,改为土德。之后王莽篡汉又发明“五行相生说”,王莽以自己为土德,把汉朝又改为火德。

感谢阅读,欢迎关注!

#####

答:谁说《易经》中没有五行?没有五行能分四正八方吗?没有八方八卦,又怎么能有六十四封呢?

《易经》中是以混沌初开不分年开始讲起,然后再讲太极分两仪。其中插上(河洛图)。

再接着讲两仪分四象,四象生八卦,然而产生金:木:水火:土与八方相生相克,结合十天干和六十甲子的由来,以抽草节的预测来预测事情的。

在由五行相生,相克,相刑,相冲的原理,其中必定在每个卦象中就行成八个爻,就是绕着人们摸不着,看不透的六十四卦了。

最后又再每个卦中装上老阳,老阴,少阴,少阳。加上28宿,十天干,六十甲子,九宫飞行等等。用来预测天气,坟墓,运程,子女,疾病,出行等等

总结:

《易经》在古时候,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因为,在当时的科学没有现在发达。

但是应用到现在的年代里,当然也有一定的研究价值。但它必定是有些过失了,应用下来,没有太大的准确性。







#####

五行规律是《周易》最基本的规律,没有五行规律,就不会有《周易》。怎么能说《易经》里没有五行呢?



五行之名曰木火土金水,五行之数得天地之数相合而生成,五行之德曰生长养收藏,五行之用在于反映事物运动变化过程中的五种不同状态及其属性。



《易·系辞传》曰:“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天地之数如何“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呢?根据《尚书大传·五行传》可知,天地之数又分为生数一、二、三、四、五和成数六、七、八、九、十,生数和成数相得而合则成五行之数:一、六相合为水的五行之数,二、七相合为火的五行之数,三、八相合为木的五行之数,四、九相合为金的五行之数,五、十相合为土的五行之数。所谓:“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这就是所谓“五行之数得天地之数相合而生成”。



《周易》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而《周易》的本源来自三幅图,分别是《洛书》、《河图》和《太极图》。《洛书》是空间规律的五行数码图,《河图》是时间规律的五行数码图,《太极图》是阴阳分布和五行运行路线图。这三幅图都与五行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以五行之数为纽带,古圣先贤创造了八卦,绘制了先天八卦和後天八卦(详情请参阅笔者以前发表的文章)。


《洛书》就是先天八卦的蓝本,《河图》就是後天八卦的蓝本,所以先天八卦就是空间八卦,後天八卦就是时间八卦,八卦就是用阴阳符号代替了五行之数而绘成的,并赋予了时空的意义。时空构成了宇宙,五行之数就成为了宇宙的密码,《周易》就是研究和揭示宇宙规律的哲学。所以说《周易》中没有五行,实乃大谬!



题主所谓“《周易》里没有五行”,大概是说《周易》里没有“五行”字样吧?五行规律是《周易》最基本的规律之一,无时不用,不处不在,但不一定非要挂在嘴上,写在竹简上才叫有。真如“中庸之道”、“天人合一”也是《周易》及儒家思想中的最重要的道法一样,谁见《周易》、《论语》等著作中到处都有“中庸”、“天人合一”的字样?孔子也只是在《系辞传》中说了一句“《易》与天地准”。“《易》与天地准”就是“天人合一”的意思。再者,《周易》中也并不是一点关于五行的言辞都没有,这里只试举一例以言明。《周易·益卦·彖传》中有“利涉大川,木道乃行”之语,这里的“木道”就是指《益卦》五行属木,乃行“木道”。“木道”是春天之道,予而勿夺,孚而不杀谓之“益”也。《礼记·月令》云:“(孟春之月),命相布德和令,行庆施惠,下及兆民。庆赐遂行,毋有不当。”此德此令,谓之“益”也,木道也。



总上所述,无论从《周易》的本源及理论基础,还是内容中的只言片语,都不能说“《周易》中没有五行”。事实是五行规律贯穿于《周易》始终,无处不在,无时不用,“百姓日用而不知”罢了。

#####

问题不那么正确,准确讲是易经为何多说阴阳而少讲五行。为啥?因为易经从暗从明两方面都讲了五行。明的方面是白纸黑字写了,暗的方面却需要有点易学根基且懂融会贯通才易明白的。

一、先讲明说五行的部分

我们知道易经由周易古经与易传构成。古经部分比较古老,从其行文风格而言,最迟不晚于商末周初,而从实质事件来说,其也不会早于商末周初。为什么?因为周易古经好些历史事件,比如:其中之一就是帝乙归姝,这个故事是讲,史上大名鼎鼎的纣王的父亲帝乙把其小姝嫁给周文王的故事。因此从逻辑而言:古易若早于文王哪么何来记载乙嫁姝于文王之事呢。所以系辞说文王演周易是可信的。

而易传大抵由孔子编与著。其中有孔子自身学易感悟的创造性著作,亦有孔子吸收其他能士的章著并将其编撰入易传的。总而言:讫今易经是周朝学识渊博的智者的心血结晶并最终由孔子集大成了。

易经讲五行的篇章就是说卦传部分,其中明确提出:乾为金,震巽为木,坎为水,离为火,坤为地(土)。五行的金木水火土被说卦传纳入易卦,这就是开头所说,易经明确讲五行的实在篇章。

二、暗讲五行

说这个之前,读者需要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看易经,因为玄学这个东西,你不将其活灵活用,光凭记忆背讼是很难学得好的。

我们讲五行,金木水火土,没错。但这是形象化的结果使然。难明吗?举例说明:我们熟知生肖,分别为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他们就是后人将每年的地支形象化的结果了,生肖所对应的地支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看到这到应该明白了,对吗。是不是形象的生肖动物比抽象的地支好记忆且易理解很多呢?

金木水火土这五行亦然。其也是将五行形象化的结果。易经讲天数五,地数五:1、3、5、7、9为天数。地数五:2、4、6、8、10为地数。中国讫今所能见到最古的,记载众多上古历史大事件的正史是:上古的尚书,其成书的时间最晚不会迟于西周,所以较易经时间相差不远。

其中有解注五行的篇章:1、6为水;2、7为火;3、8为木;4、9为金;5、10为土。也就是说:五行1、6,形象化后就是水,好比地支的子,形象化后就是鼠一样,其余亦如此,就不多赘述了。以上所讲的就是易经明暗两方面均有讲五行的根据,望能帮到你探究华夏上古文化。

#####

易经一直讲五行,只是没明确归纳。八方分五行,东方木,西方金,南方火,北方水,西北金,东南木,西南土,东北土。八大自然现象也分五行,乾金,坤土,震木,巽木,坎水,离火,艮土,兑金。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