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挨饿的经历吗?可以讲讲吗?

在国民党统治时期的旧社会,父亲带着全家老小逃过难,讨过饭,挨过饿,吃了上顿愁下顿,饥寒交迫。

新中国成立后,全家人才安居乐业,结束了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悲惨生活,从此人丁兴旺。

翻身不忘毛主席,幸福不忘共产党。现在有些人死咬那时穷、饥饿、饿死人,把那些吃观音土、啃树皮、成堆饿死人旧社会发生的事,移花接木,有意栽赃,企图否定前三十年,从而否定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配合西方搞颜色革命,这才是某些人的真实目的。

在新中国,只有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有过短暂的缺粮,只是定量减少了,但绝不是完全没粮食吃,而不到三年就挺过去了,且还清了苏修的全部逼债,1962年以后就逐步好起来了,全国人口迅速增加了一倍,八亿人口吃饭问题全靠自给自足解决,还向友好国家支援粮食。这些事实,有的人装瞎,挖空心思诋毁新中国的伟大成就。

以所谓的“饥饿”、“贫穷”、“小脚老太太捡麦穗挨打”的谎言,再怎么忽悠,人民大众已觉醒了。靠编故事、写小说、拍“老农民”,再也唬不住人了。

#####

饥饿的感觉大同小异,我只想以几个片段映衬我的饥饿记忆。

一、1984年,我高中毕业考取了师范大学,按照学校规定,需要把户口本和粮食关系一并迁往学校,在办理迁粮食关系手续过程中,我清楚地知道,我每个月的供应粮食标准是32斤,其中包含细粮和粗粮两类,细粮就叁种,白面、大米和掛面,粗粮包括玉茭面、高粱米、小米、红薯干等等,32斤供应粮里面,究竟有多少斤细粮、多少斤粗粮,各占多大比例,实在记不起来了,为此我曾专门问过母亲,母亲也不曾记得。这就是一个18岁青年,每月除了蔬菜和肉食(肉食凭票供应,每人每月1.5斤)之外的粮食消费标准。

一个叫“凌寒独秀”头条友,也回答了这个问题,他说:“这道题不适合80后回答,因为我们的那个年代,就算吃得差点,温饱已经解决了,已经没有饥饿记忆了。这道题适合那些耄耋老人来答,他们可以回忆他们的饥饿记忆,也算是一种口述历史吧。”

是的,尽管80后没有饥饿记忆,但我希望你们设身处地的想想:一个月32斤的供应粮,给一个正在长身体的年青人吃,能不能吃饱?更遑论吃好!

二、到大学,我们的每月供应粮由每人每月32斤,增长成了每人每月36斤,我清清楚楚的记得,我们班的生活干部在解释这一变化时说:现在我们是大学生,每天从事脑力劳动,脑劳重体劳,所以国家给我们的供应粮标准是每人每月36斤。这里往后说一下,待到我们1988年毕业分配到中学任教时,我们的供应粮标准又重新降回到每月32斤,因为老师不算脑力劳动者。这里插说一句,同一年大学毕业的一位高中同学和我说:他的供应粮没有降,依然是36斤。他学临床医学,分配到一家骨科医院做临床大夫,估计国家考虑到骨科大夫每天刀枪棍棒、斧钺钩叉、十八班兵器轮番上阵,所以算重体力劳动吧。事实也是这样。

三、我们那会儿学校吃饭都自带饭盒,吃完饭路过水房都要用饭盒接点热水喝,我们叫“灌缝”,“灌缝”这个词是嫁接的建筑术语,本意是指把垒墙时留有的砖缝用水泥灌结实。我们所说的“灌缝”就是把肠胃里尚未充实的部分,用水充实。

四、学校打饭窗口负责卖饭的都是一些外聘的小姑娘,没有多少文化,但在同学们中很吃香。头脑灵活、嘴巴又甜的同学,不论男女,都愿意和他们中的一个或者几个“混”个脸熟,每天三次打饭,一来二去,她们就能照护到你。一个个硕大的盆,盛满了炒菜,小姑娘们高高举起手中的勺子,动作娴熟地挖向盆里的炒菜,待到勺里满是炒菜后,平举到盆的上方,轻轻一哆嗦一摇摆,把勺里满满当当而又容易掉下的炒菜重新抖落到盆里,然后一回身,盛到你的饭盒里。奥妙就在这一哆嗦一摇摆,轻重之间,别有乾坤,别开生面。我们班一位男同学和其中一位小姑娘找对象,每天他的饭盒里菜品又好、数量又多,羡慕煞我等同学!毕业后小姑娘放弃工作、背井离乡随她去到巴盟,即现在的巴彦淖尔市结婚生子。男同学是不是有怨言,他没有说,我们至今也不得而知……

#####

解放前挨饿,三年自然灾害,挨过饿,六十年代以后,没有挨饿。胡说那个时代挨饿的,都是故意抹黑。

#####

往事不堪回首,饥饿痛断肝肠!我是1970四月十六日生的,大约在四岁,家里揭不开锅了!只有喝凉水解决饥饿吧!真的是凉水灌了个大肚子,越喝越不管事了!仿佛饿的心都掉出来了!根本不是前心贴后心了!虽然岁数小,也是不抗饿呀!连哭的力气都没有了!

有人说,穷的吃土!土我可是真的没有吃过,树皮我倒是啃过!老钱包三大爷,我的邻居,当时,他都七十三岁了,无儿无女的,饿的双眼冒蓝光,只好抱着院子里的一棵小榆树啃了吃!我也饿,伸手也象老三爷讨要,于是,我也有了块青树皮充饥!那滋味,真的是永远的忘不掉!又难闻,又难以下咽!简直是太难吃了!我一小点一小点,就着凉水,吃了两个小时,才吃了进去!真的是后悔啊!过了两天,肚子才消化掉了!好不容易才拉了出来!!!

饥饿过才知道粮食的宝贵!于是,从小到大。我就珍惜每一粒粮食!真的是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爱惜粮食,蔬菜,水果,真的是福报源远流长啊!衣禄自有定数,好自为之!!!

#####

小心提问者的动机

#####

凭良心说话,我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出生的人。如今已经经历了改开前后两个不同时代,有过贫穷的经历,除了连续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当时还是孩子)总觉得吃不饱,挨饿外,正常情况下,很少有挨饿的感受。然而,改开前大多数人,尤其是农民都有挨饿的经历。

诚然,改开前三十年,新中国是在贫穷落后,一贫如洗,国家没有财富积累的基础上起步的,客观现实是国穷民也穷。

在那物质匮乏的年代,伟大领袖毛主席为了让人民有饭吃,有衣穿,实行了社会主义公有制,坚持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领导全国人民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继而保障了广大人民生活必需品,粮食及商品凭票凭证供应。小学生每月粮食供应标准是27.5斤,中学生35斤,重体力劳动者55斤,可以吃饱。即使连续三年自然灾害,粮食供应标准也没有因此而减少。

改开前那个年代,尤其是三年自然灾害期间,或许有许多人吃不饱饭的经历。因为我知青下乡时,农村交公粮,我所在的生产队交完公粮留下种子以后,剩下的粮食按生产队实际人口平均分。赶上丰收年,分的多一些,若是灾年分的就少,有些人就难免吃不饱。

改开前那个年代,没有实行计划生育,大多家庭都有六七个孩子,生活质量不如现在。如果那个年代实行计划生育,一对夫妻只生一个孩,这个家庭也会富裕的。

#####

六零后没挨过饿。题主何不问问自己的太爷爷太奶奶在解放前有没有挨过饿。

#####

我的挨饿故事

我的挨饿经历不是发生在六七十年代,而是发生在九十年代初。

这就奇了怪了,人家是用饥饿来诋毁前三十年的集体化的建设成就。人家单干早就温饱了,你怎么九十年代还挨饿呢?

那是一九九一年七月的两天。我爱人此前患了慢性肾盂肾炎。医了几个月,越医病越重。钱早已医光了。实在没办法,四处借钱,好在一个同事倾其所有,借给了我八十元钱,再加上在别处借的十几元钱,总共九十几块钱乘车去了两百多里以外的六安市,找一个姓王的老中医用中草药医治。我的那点钱除了往返车费住宿费,吃饭是不敢用的。但是,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怎么办呢?我选择了最便宜的生存方法,用两元钱买了一斤饼干,吃了四顿。说饿也没饿。饿了就吃几块饼干。就这样,第二天下午四点多回到家,还剩下几块饼干。

这一次饿得非常值得。八十几块钱的中药居然奇迹般地治好了我爱人的慢性肾病,直到现在也没有复发。

这次挨饿,是因病致贫导致的窘境。唉,没有什么收入,又没有医保。那时,我们还是民办教师,向学校借钱,学校以没有还款能力而拒借。真的到了难以生存的地步!

我在想,我们多少还有点工资,许多农民比我们收入更低,他们生病了,日子怎么过?

那时,有个亲戚家孩子读书交不起学杂费,还要我担保。我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被我婉拒了。我借钱都借不到,又怎么能为他人担保学费呢?他交不起学费,孩子辍学了。我一直为没能为他担保学杂费导致他孩子辍学而深深地愧疚。唉,无钱逼倒英雄汉!

挨饿是我自愿的,我倒没什么感觉。但因我无法为其担保学杂费而致他孩子辍学,深深地刺痛了我的心。

#####

我53年生,那时我7,8岁,每天除了饿,就是饿,深秋的一个早上,我任何人没打招呼,独自一个人去捡黄豆,天上飘着清雪,身上穿着单薄的衣服,脚上穿着一双蓝花夹鞋,踏上了捡黄豆之路,自己走着走着,遇到一片坟地,叫凤迎坎,传说某个坟里曾飞出过凤皇,哪座坟哪,站了一会,继续走,走了一阵,看见一片豆地,开始捡豆,粮荒年间,割地时也仔细,捡了好半天,才有半小碗,放在小兜里,往家走的路上,隔一会小手擦兜里抓一抓豆,隔一会抓一抓豆,那种心情用文字无法形容,回家后在火盆上用饭勺炒,兄弟姐妹们你一个我一个吃的可香了。

如果是现在,那么小的孩子,走了半天,谁放心呢,长大后我曾计算过捡豆的路程,来回有四五公里。

这段记忆,就象印在我脑海里,一生难忘,饥荒年代草根树皮我都吃过,能活着就是个奇迹,我特珍惜现在所有的拥有,开心快乐每一天就是幸福

#####

我是63年生人,从小挨饿直到农村实行土地承包和免征公粮统购之后才吃上饱饭。小时候,哪个季节出产什么农产品就一直吃,直到下一个农产品收获。小麦出产季节,生产队完成公粮统购任务之后分到手几十斤。这点粮食必须计划定量吃到下一季水稻成熟。每天舀一点出来用石磨磨成粗粉,烧开一锅水,放入小麦粉搅成麦羹羹。舀进碗里不用筷子就喝完。水稻出产季,生产队完成了各种任务粮之后分到手几十斤。一天三顿吃稀饭加菜叶。牛皮菜本来是喂猪青饲料,仿佛成了人的主粮,每顿饭都是牛皮菜里配几粒米。红苕出产季,相对能够吃饱了。因为红苕不用交公粮,能够分到手几百斤。一天三顿吃红苕。稀饭煮红苕、蒸红苕、红苕汤。每到青黄不接的时候,一天只能吃两顿饭。晚上洗洗就睡了。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