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如何度过寒食节?

寒食节又被大家称作禁烟节和冷节,因为在那一天大家要禁烟火和吃冷食。大家有时会把寒食节和清明节混为一谈,其实他们是两个日子,且一个是节日一个是节气。

寒食节在是在清明节的前一两日,通常是在冬至后的第105日。在清朝的时候传教士汤若望将历法改革,寒食节的时间变成了在清明节前一日,之前都是在清明节的前两日。

寒食节是比端午节起源还要早的,相传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的介子推,春秋时期,晋国发生内乱,公子重耳在外流亡避难,介子推一直在他身边辅佐直至帮他复国。帮助重耳复国后的介子推隐居在山西的介休绵山。后来晋文公重耳请他出山,介子推不肯,晋文公便想出放火烧山逼迫介子推出山的方法,结果没想到介子推宁愿被烧死也不肯出山。后来晋文公为了悼念他便把他忌日那天定为寒食节,那天所有人禁烟火,食寒食。这也表达这介子推功不言禄,功成身退的精神。

随着后世的发展在那天又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卵等项目。因为大家在那天吃寒食比较伤身,所以要多一些运动来强健身体。在民国的时候这一天又增加了植树这一个项目。因寒食节和清明节距离很近在新中国成立后大家逐渐就把寒食节和清明节合起来一起过了,但是在山西的一些地方还有着清明节前一天禁烟火,食寒食的习俗。其实清明节还吸附了一个节日那就是上巳节,在宋朝以后礼教森严,大家逐渐不大重视上巳节,慢慢地这三个节日便都归为了一个节日来过。

#####

寒食节是清明节的前一天,传说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割肉救主的介子推而来的一个节日,介子推和其母被大火烧死以后,晋文公悔之,下令从此这三天不允许见烟火,所以每年此前后三天家家户户均会准备各种冷食、寒食来度过此节日,就有了相应的节日习俗,由于少去了烧火做法的琐事,所以家家户户均更有时间用来娱乐。

清明乃二十四节气之一,时间在农历三月间(公历4月5日前后),与农历七月十五、十月十五日合称“三冥节”,都与祭祀鬼神有关。清明又名鬼节、冥节、聪明节、踏青节。

清明节前的一两天为寒食节,又称禁烟节、冷节。古代有禁用烟火、只食先期做好的熟食(冷食)之俗。相传此俗起于晋文公悼念介子推之事,因介子推抱木焚死,故定于此日禁火寒食。《邺中记·附录》:“寒食三日,作醴酪,又煮粳米及麦为酪,捣杏仁煮作粥。”大约到了唐代,寒食节与清明节合而为一,有扫墓祭祖、踏青、插柳、植树、荡秋千、野炊等习俗。

古代寒食节时人们所吃的食物主要有子推、糯米团、蒸饼、冬凌粥、姜豉等。子推,即枣饼或枣糕,因寒食节本为纪念介子推,故名。人们有将“子推”用柳枝穿起来,挂在门上做饰物的习惯。糯米团,制作方法与今基本相同,入笼蒸制而熟。蒸团时,人们会在笼底上垫上艾叶,蒸好的团则因之而有一股清香。蒸饼,即今日之馒头。冬凌粥,乃唐代洛阳食铺的应时食物。姜豉,乃宋代风俗,将猪肉煮烂,晚上放在露天成冻,吃时以姜、豉调味。清明节前后,有些地区现在还有特别的节令食物,如苏沪一带的青团、成都的欢喜团、江苏沿江一些地区的柳叶饼等。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