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何解?(什么是孝呢)

谢邀!这句话出自《论语.泰伯》,简单翻译就是:“崇高啊!舜、禹拥有天下却不占有它。”这一句话的理解难点在于“与”字,“与”在这里读“yù”,意为占有、私有。

据传说,舜和禹都曾统有天下,但他们都没有把王位传给自己的儿子,而是选拔有才干的人,经过实践考验之后,把王位传给他,(禹实际上是把王位传给了协助他治水的伯益,并没有传给自己的儿子。据说后来人们认为禹的儿子启有德行,人们才都去归附启。启开创了夏王朝,之后,就是内部传子的“家天下”了,但这不是禹的做法。)因此,舜和禹是“拥有天下而不占有它。”他们传授王位的方式虽然还不是现代的“公天下”,但在那个时代显然是难能可贵的,所以孔子才会发出“巍巍乎!”的赞叹。

#####

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出自《论语.泰伯篇第八》,序号:8.18。此章是孔子赞美舜和禹据有天下的崇高与伟大,是由于品德高尚,才能卓越相关,而与王位不相干,与王位没有关系。

“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主谓倒装句。巍巍,形容词,高大貌,前置谓语。乎,感叹语气词,啊。“舜、禹之有天下也”,带“之”字的主谓词组作全句的后置主语。结构助词“之”用在小主语“舜禹”和小谓语“有”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变成主谓词组充当句子的主语。译文要还原:舜禹有了天下是多么崇高,多么伟大啊。“而不与焉”,而,转折连词,可是,或仍作“而”。与,动词,相关,即相干,关系。朱熹注:“不与,犹言不相关,言其不以位为乐也。”焉,感叹语气词,啊。译文:可是这跟王位不相干,没有关系。

#####

“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出自《论语•泰伯第八》。这句话不好理解,大约在于一个“与”字。对此,朱熹的解释是:“与,去声。不与,犹言不相关,言其不以位为乐也。”巍巍,是高大之貌。这句话以现代汉语翻译一下就是:舜和禹做为天下之主,他们品德高尚,令人敬仰。他们为天下人做事,却不把天下做为自己的私产享乐。

北京大学工农兵学员对“与”字的解释是:“‘与’同‘举’。”这个解释大约有文字学上的支撑。《说文》中对举的解释是“从与从手”二者应该有所联系。他们对“有天下而不与”的解释是:舜和禹虽然拥有天下,做了天下之主,但他们获得这个位子不是自己争取来的。而是受到人民的拥戴而自然形成的。因为在孔子的那个年代,诸候之间为了利益,你争我夺,互不相让。在孔子看来,这种争权夺利的行为,是小人之行,而非君子之行,君子应该以德服天下,内圣外王。你有能力为天下百姓服务,人民自然会拥戴你。因此,舜和禹这些古代的圣王之德是“巍巍乎”的高大之貌,而现实中争权夺利的现实君主们,大约就“渺不足道”了。

我觉得北大工农兵学员的解释是很有道理的。这个版本虽然落款是工农兵学员,但背后肯定有大学者参与其中解释的。而且对“与”的解释肯定受到朱熹《四书集注》的影响,并且做了文字学,以及政治学上的发挥。

《论语》的每一章大约还是有一个相对统一的主题的。《泰伯》一章,围绕的中心是君主之德,君子之德。开始第一句讲的:泰伯之德。三以天下让。被孔子称为至德。

泰伯,是周文王的大伯。吴国的始祖。周文王的爷爷周大(音太)王生有三个儿子,老大泰伯,老二仲雍,老三季历。季历的儿子是姬昌。姬昌有圣德,周大王欲传位给他。这样,就要提前越过老大和老二把王位传给季历。泰伯知道父亲的意思之后,逃到荆蛮之地,也就是后来的吴国。周朝的王位,才传到文王武王的手上。

在孔子看来,内圣之人,才能外王。把天下让给有德之人,本身也是一种圣德的表现。而舜和禹,也是有圣德之人。他们有天下,王天下,不是争权夺利,而是为天下百姓服务。

《泰伯》篇后四段,全是讲舜禹之德的。体现的意叫都一样。比如:“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这说的是遵道行事,乃有大德。

后一段:“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说的也是虽有圣德,而不争。

再后。“子曰: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禹,吾无间然矣。”这一段是再明白不过了。大禹为天下之王,对自己方面,他是艰苦朴素的榜样。可是对待天下政事,他却尽心尽力,做的很完美。这种精神与今天所说的舍己为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精神内核上是一致的。

#####

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

——“尧帝,应该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最杰出的君王了吧!天是最高最大、浩渺无穷而又幻化莫测、难以把握的,只有帝尧彻悟了天道的根本(至理、真理)并且能效法、依从、顺应天道自然(天地根本、自然规律)。他的功绩恩德像天地一样伟岸博大!以至于人们找不到合适词汇、恰当的语言来颂扬赞美他!……”

一个人过于伟大,没有办法来称赞、颂扬的时候,就形容他和天一样伟大、了不起。

完全依从于天道就是“则天”——武媚娘把自己名字改为“武则天”就是昭告天下世人:她和尧帝(这个孔子最崇敬的古圣)一样伟大,一样的开天辟地。

《荀子·天论》里说“列星随旋,日月递照,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夫是之谓神。皆知其所以成,莫知其无形,夫是之谓天。”

天道如斯。圣人明王效法之就要赞天地之化育、参天地之功德以扶助万物,使它们“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

这就是圣王的本职所在,也是“则天”的主旨所在。

“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是天道的另一个特性:只化育长养、扶助成全而不占用、控制——舜问乎丞:“道可得而有乎?”

曰:“汝身非汝有也,汝何得有夫道!”

舜曰:“吾身非吾有也,孰有之哉?”

曰:“是天地之委形也;生非汝有,是天地之委和也;性命非汝有,是天地之委顺也;子孙非汝有,是天地之委蜕也。故行不知所往,处不知所持,食不知所味。天地之强阳气也,又胡可得而有邪!”

就连自己的身体都不是完全属于自己的,竟然想把天下万物,连同高远渺茫的“道”一起据为己有。实在是荒诞、悲笑的:遗留给后辈的不只是江山社稷,还有贪婪、杀戮与灾祸——不肖子孙、无德无能之辈占据帝位,不仅会为害天下,更是帝王本人、家族的祸患。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圣王积极努力、赞助万物而不贪,成全扶持而不占;也正是基于这样的认知,尧没有把天下传给子孙而是传给了舜,舜也没有传给子孙而传给了禹——“不与也”,就是不把已经牢牢攥在手里的东西当成是属于自己的,只付出奉献而不是想着据为己有。

孔子不是一直强调“克己”嘛,把天下都能够从容、淡然地推让给别人——“克己”没有比这个更高更大的了。“巍巍乎!”实在是伟大、了不起啊。

#####

我的理解是:你若盛开,蝴蝶自来。 不知道对不对

#####

《论语》中,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何解?

感恩悟空邀答:

本句话出自《论语·泰伯》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

译:孔子说:“多么崇高啊,舜、禹得到天下,而不自己享用。”

舜、禹崇高在什么地方?有天下而不自己享用,不敢自己享用。那是代管天下人的天下,当然需天下人共享、共监,犹如独乐乐与众乐乐。

这是一种理念,也是我们今人所指厚德的地方,当觉得是代管之时,一个人是不会也不敢有私的。

当把天下当成我的,所在的问题便都出现了。敬奉!

#####

我是刘忙观点,致力于传统文化传播。

如果单从字面上来看,最大的难度可能出在与这个字上,我觉得可以借用《孟子·公孙丑上》的那句话:“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这个与字,有借用和吸取的意思,与人为善的意思是吸取别人的长处来完善自己。因此,《论语》中的这句话,大概意思是说舜禹虽然富有天下,但不会与民争利。




孔子这样描写,是想表达一种什么境界?是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用《大学》的话就是止于至善。原文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字面意思其实很好理解,但为君为王的要真正做到这点,却没那么容易。用现在通俗的话是把自己布施出去,内心完全无我,对外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题目里的这句话出自《论语泰伯》,主旨就是在阐述圣人的功德。泰伯是周部落首领古公亶父的长子。古公亶父有三个孩子,长子泰伯、次子仲雍、三子季历。季历和他的儿子姬昌(后来的周文王)都很贤明,古公亶父因此有立季历为继承人的想法,以便传位给姬昌。



泰伯知道父亲古公亶父的心思,为了成全父亲,他于是便和二弟仲雍就逃奔到荆蛮之地,文身断发,以表示不可以继承君位,来避让季历。泰伯现在逃奔的地方是吴越地区,因此他也被人奉为吴人的祖先。孔子在《论语·泰伯》中云:“泰伯可谓至德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德而称焉。” 太伯三让天下和开发江南的功德,受到后世所敬仰。



儒家将尧舜禹高推圣境,实际上是一种方便教化的手段,也是他们的政治理想。后代很多帝王也确实以尧舜为效法对象,但那多是执政以后的事了,他们的权力获取却带有血腥。



比如尧禅位于舜,有本书叫《竹书纪年》,书中这样记载:昔尧德表,为舜所回。舜国尧……使丹朱不得与父见。大意是说尧晚年被舜软禁,不准尧与儿子朱丹见面,还将朱丹流放到蛮荒之地,所以尧是被迫将帝位让于舜的。

历史上有个人将禅位的事讲的很透彻,魏文帝曹丕,他在接受了傀儡皇帝汉献帝的禅让后,说了句大白话:舜禹受禅,我今方知。一句话揭露了古代禅让背后的实质,天下乃有权有实力人的天下,而非有德者的天下。

#####

谢邀。这句话让我想起黄帝有子二十五,有姓者十四;想起母系氏族与父系氏族的斗争;

想起走婚;想起尧舜出身;想起现代社会离婚仍在争夺孩子抚养权;

想起男尊女卑;另外又想起可同患难,患难时才有尧舜禹的伟大;想起大锅饭。。。。一切都是臆想。

这句话本身就把天下当成私有了。

#####

这段话出自《论语·泰伯》。

[原文]

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

[原文通释]

孔子说:“多么崇高啊!舜和禹占有天下,却不谋求它啊!” 

[注释]

巍巍乎,高大的样子。舜禹之有天下,舜和禹占有天下。舜是传说中的圣君明主,禹是夏朝的第一个国君。传说尧禅位给舜,舜后来又禅位给禹。传说舜的眼睛有两个瞳仁,又名“重华”。之,放在主谓短语“舜禹”与“有”之间,取消该短语的独立性。而不与焉,却不谋求它。而,转折连词。与,音yù,动词,参与,谋求。焉,兼词,之乎,它啊。它指代“天下”。

本章解释多有不同。《论语注疏》说:“舜、禹之有天下,自以功德受禅,不与求而得之,所以其德巍巍然高大也。”而且,本章不说尧,只说舜、禹——他二人是同类情况,故取此说。

舜、禹得到天下,都是通过禅让得到的,不是靠武力征伐得到的,也不是靠世袭得到的。孔子的话应该有所指。当时社会混乱,政局动荡,弑君、纂位者屡见不鲜。孔子赞颂传说时代的“舜、禹”,表明对古时禅让制的认同,他称颂舜禹,无形中也抨击了他所处时代的现实。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