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诸葛亮说魏延脑后有反骨?说魏延“日后必反”有什么根据?(为什么神诸葛亮是魏阵营)

魏延脑后反骨是不存在的,但魏延持才傲物看不起领导却是真的。

凭武艺魏延勇冠三军,并且腹中有奇谋良策,用兵大胆,是蜀国难得的智勇双全之将。

也就是一分本事一分脾气吧,魏延也就眼高于顶目中无人了。

所以在荆州时,魏延不顾张允蔡貌的军令,杀散城门守军,迎接刘玄德进城,谁知刘备没取荆州而是绕城而过,魏延也只好弃荆州转投长沙太守韩玄。

但投奔韩玄的魏延不过是将长沙当做了暂时的容身之地,他骨子里根本就瞧不起韩玄,所以在关羽攻打长沙时果断的斩杀韩玄献地于刘备。

魏延高傲的性格却犯了当时卖主求荣的大忌讳,所以诸葛亮才说他脑后有反骨,不过是用其才而压其傲的策略罢了。

#####

感谢悟空邀请 我认为诸葛亮认为魏延比饭的根据是根据魏延所做的事而判断的诸葛亮的原话是【食其禄而杀其主,是不忠也;居其土而献其地,是不义也。吾观魏延脑后有反骨,久后必反,故先斩之,以绝祸根。】诸葛亮的意思是魏延拿的是韩玄给的俸禄却杀了韩玄,守着韩玄的地盘却拿出来献于他人,看魏延脑后生了一对反骨,以后肯定还会造反。其实诸葛亮的这些担心是有必要的,因为诸葛亮为人谨慎,他不可能留一个不稳定的因素在身边,反观与魏延一起共事的黄忠,黄忠的宁死不屈与魏延杀了上司投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大家都知道在那个年代讲究的是道义,而魏延的行为与道义根本不沾边,这让诸葛亮想起了三姓家奴吕布。

而且魏延还是个投机取巧之人,为什么这么说呢,先是在蔡瑁的手里做事因为放走刘备而投到韩玄手里,有的人觉得他原本是想投刘备的,我觉得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如果他早想投刘备直接去就行了,他是怕刘备混不出个名堂来所以先去投韩玄,等刘备手里有了诸葛亮后,他肯定也知道诸葛亮的才能,所以选择杀韩玄投刘备,这其实就是个墙头草的行为,如果有一天刘备不行了,他可能也会投靠别人,而诸葛亮也是看清楚了这一点就不想留下这个不确定的隐患,至于说的有反骨之类的肯定也是诸葛亮为了杀他而编的说辞。

#####

“食其禄而杀其主,是不忠也;居其土而献其地,是不义也。吾观魏延脑后有反骨,久后必反,故先斩之,以绝祸根。”

这是《三国演义》第七十三回中,诸葛亮的原话。古人长发束带,武人还会戴有头盔,如果说一眼就能看出有反骨,想必是有些夸张。因此,诸葛亮认定魏延“久后必反”,依据应该是魏延往日的行为和自己的推算。

两叛主公

其实魏延早就想追随刘备,当年在荆州之时,刘表去世,刘琮在蔡瑁等劝说下投降曹操阵营。曹操带兵一路追杀刘备,刘备携带大量难民跑到了襄阳。在襄阳城外时,请求刘琮给他打开进门,但是蔡瑁不许。魏延此时第一次反叛,他杀掉了守城门的人,想让刘备他们进去。不料此时城内忽然杀出来一支队伍,魏延与之开始了混战。刘备看到这个场景后就带着人离开了,随后魏延追赶刘备,但是没有赶上。

第二次就是杀死韩玄,一来是为了刘备,二来也是因为自己在韩玄这里不受待见,三来韩玄人确实也不咋地,因此一不做二不休,就拿来做投名状了。

按理来说,魏延虽然两次叛主,原因都是为了追随刘备,也算是有心。但是在乱世之中,毕竟有一定的生存法则,战败而降并不可耻,但是背主求荣就是另一码事了。

因此诸葛亮一定是对魏延两次叛主十分厌恶,严厉指责他“杀主献土”,说他“不忠不义”。难保以后不会以同样的方式背叛刘备,实在是诛心之言。

但是最终他还是没有杀魏延,只是进行了一番敲打:

玄德曰:“若斩此人,恐降者人人自危。望军师恕之。”孔明指魏延曰:“吾今饶汝性命。汝可尽忠报主,勿生异心,若生异心,我好歹取汝首级。”魏延喏喏连声而退。

从“喏喏连声而退”,可以看出诸葛亮已经达到了敲打的目的,一来让魏延今后行事有所顾及,二来也是不许他自恃功高。

神机妙算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是神一般的存在,不用说前后种种,我们但说第七十三回:

却说玄德自云长来取长沙,与孔明随后催促人马接应。正行间,青旗倒卷,一鸦自北南飞,连叫三声而去。玄德曰:“此应何祸福?”孔明就马上袖占一课,曰:“长沙郡已得,又主得大将。午时后定见分晓。”少顷。见一小校飞报前来,说:“关将军已得长沙郡,降将黄忠、魏延。耑等主公到彼。”

如何?随便占了一课,就算出了结果,比小校的飞报要快上许多。从魏延献城,到诸葛亮算出长沙已定,再到乍一见面就要杀魏延,最后又看在刘备面上放他一马。这是一个十分连贯的过程,要么就是诸葛亮有心敲打魏延,要么就是他在占卜之时已经算出魏延的结局了。

这便是诸葛亮的依据,充分体现了他识人和谋事的本领。

何为反骨?

所谓“反骨”,在古代确实有忌讳,指那些具有叛逆性精神的异端、不忠不义之人,是一种可怕的噱头,在三国中与“鹰视狼顾”相似。

其实《三国演义》中并没有具体描述魏延反骨的形象,他出场时的介绍是“众视其人,面如重枣,目若朗星,乃义阳人魏延也。”明显也是正面人物,而之所以诸葛亮能看出他有反骨,多半是为了衬托他的识人本领和神机妙算。

历史上的魏延

实际上,魏延是十分有将才的,他是蜀汉中期非常重要的一名武将,镇守汉中多年,从未有失。并且魏延跟随诸葛亮多次北伐,并没有反意,只不过是在后期与杨仪不和,被陷害致死。

《三国志》评价魏延\"性矜高\",因此诸葛亮才不重用他,但是史料中从未有任何指责他反叛的记载,反而是《资治通鉴》中明确指出:魏延\"实无反意也。\"

因此说,性格决定命运,身为下属,要像赵云一样,低调做人高调做事,这样不仅会得到领导的喜爱,还会成为历史的宠儿。不至于像魏延,死后多年还要被扣上反叛的帽子。

#####

诸葛亮总说魏延有反骨,大家可能都为魏延鸣冤叫屈。那么诸葛亮为何这么说呢,我来为大家分析一下。



一、魏延有背主之嫌。

1、曹操南下时,刘备兵微将寡,一路败退,南逃路过襄阳城下,守将蔡瑁却不肯开城接纳,这时,魏延率人杀死守门将士,打开城门,迎接刘备,但是刘备没有进去,继续南撤。魏延只好去投奔长沙韩玄了。

2、魏延为了救黄忠,劫了法场,杀了韩玄,引百姓出城,投降了关羽。



二、魏延恃才傲物。

魏延虽然有一些军事才能,但是恃才傲物,诸葛亮担心他不会听从指挥,所以诸葛亮说他有反骨,一直没有重用他。



三、性格、政见不同。

由于性格不同,魏延用兵大胆,诸葛亮用兵谨慎,所以诸葛亮有时与魏延政见不合,两人谈不到一起,志趣、理想都不一样。而且,后来魏延经常提出一些奇谋,这让诸葛亮感觉到不安。



四、诸葛亮为了保护接班人姜维。

诸葛亮选定姜维做自己的接班人,可是魏延的存在,对姜维是一个潜在威胁,因为以魏延的个性、武艺、功勋都在姜维之上,姜维根本压制不住魏延。所以,诸葛亮总说魏延有反骨,为免自己死后蜀汉内讧,必须除去魏延。



综上所述,基于以上几点原因,诸葛亮总说魏延有反骨,而魏延也确实够冤的。

大家还有其他的了解吗,欢迎留言与我交流。

#####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之所以一见面就断定魏延脑后有反骨,日后必反。主要是因为魏延个性独特,常出奇谋,敢于质疑偶像,凡事自有主见,有领三军之才,但在政见、谋略方面与诸葛丞相多有不合,故才遭此“定论”,被“莫须有”了。诸葛丞相用人虽然也讲才、德,但主要看听不听话。有才德而不听话的,有才德但政见、方略不和他意的皆得不到重用,甚至被贬斥,如刘封、李严、彭羕等皆是如此。蜀汉后来人才凋零,与诸葛亮打击政见不合的做法息息相关。

又因魏延系刘备举荐,在刘备生前,诸葛亮不敢造次,所以魏延官运不错,位至汉中太守,领蜀汉三分之一兵力,独抗曹魏。刘备死后,诸葛亮立即实施打击报复,令其为南征前锋,却往往命令他只许败、不许胜,冠以“诱敌深入”的美名。再后来诸葛亮六出祁山,也只许魏延领兵一万,明显将一个大将之才降为偏将使用。

在六出祁山之前,魏延曾献计兵出子午谷,直接穿越秦岭,但诸葛亮宁愿固执选择六出祁山,与曹魏拼消耗的正面作战,结果寸功为立。最后姜维才采取魏延的方略、横越秦岭。再后来钟会伐蜀时,就采用了魏延谋略,用一路军从子午谷出击,结果一举灭蜀。事实证明魏延兵出子午谷的奇谋、路线是正确的,但诸葛亮宁死也不采纳。凭丞相的聪明才智,他不会想不到兵出子午谷的正确性,坏就坏在此计是有大将风范的魏延提出,令酷爱脸面的诸葛亮情何以堪。

因为丞相一味打压魏延已经走火入魔,至死也没有把重兵交给他。而是交给听话但却无全局之才的杨仪,可谓居心叵测。

丞相一死,魏延的不同政见就表现出来,如“宁以一人身死而废天下事耶”?意思是凭什么丞相一死就要停止北伐?六出祁山已劳民伤财过多、如今再半途而废,未完成蜀汉北伐大业,何以见“江东父老”。魏延派兵烧毁退兵通道,主张继续北伐。这本没有错,错就错在自己明知蜀汉大势已去,不投靠曹魏却截军北伐,成了“一意孤行”,进而被杨仪、蒋琬等上表后主谗言,被定了个“图谋不轨”。魏延防不胜防,被马岱意外斩杀,连累全家亦遭追杀的下场。

不久,杨仪没有接上“大位”,政归蒋琬、费祎,杨仪无比怨恨地说:早知如此,何不在丞相死后领兵随了魏延,如今真是后悔莫及。杨仪之言被告发后,被驱逐流放,结果在流放途中怨毒而死。

数年后,后主为魏延平反昭雪,但魏氏一个后人都没有,只是一个名誉上的恢复罢了。魏延一门的遭遇,竟是因为诸葛丞相固执的“看不惯”或一时“妒才”引起,可谓千古奇冤啊!

#####

谢邀,不是诸葛亮总说魏延脑后有反骨,而是罗贯中在小说《三国演义》里说诸葛亮总说魏延脑后有反骨。

#####

这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微妙所在,孔明初识文长于长沙,就给他个下马威。这是两个人结仇的基础,又庞统加入善待文长,但又庞统早亡,更使二人各怀敌意,互不相让。这是蜀汉的悲剧,从这一点,孔明不如周瑜度量大。周瑜是为国妒才,孔明是为己妒才。

#####

说有反骨那只是一种斯文的托词,诸葛亮只是按照人性心理的一种正常演变规律。

因为诸葛亮觉得象魏延这种人,当日能够杀主献城投降刘备,他日也有可能反蜀心理,魏延的作战能力是一流,在谋略上应该也远胜于五虎将,他自然不满于现状。

由于蜀国严重缺乏有能耐的武将,诸葛亮也觉得人才难得,故以“反骨”抑制魏延,让他不敢有半点“非份之想”。

一个人的内心世界若被人看穿的话,那就只能老老实实的干,来证明不是你想象的那样,魏延就是这样,就象紧箍咒一样,翻身不得。所以诸葛亮说的“反骨”却能锁住魏延思想动态。

#####


诸葛亮没有说魏延有“反骨”;罗贯中之所以在“三国演义”中提到“反骨”一词,之所以展现出魏延的“反心”,完全是为了保护诸葛亮的“忠义”名声;

在“三国志”中,陈寿有明确表态,魏延没有背叛蜀国,没有谋反之心;最后却被夷灭三族,惨不忍睹;

有人说,过错不在诸葛亮,错在魏延;那么?试问?诸葛亮临死前,为什么把前线军事大权交给杨仪,而不是交给魏延?魏延才是接替北伐的最佳人选,所有人都这样认为,都看得真真的;说白了,还是诸葛亮不相信魏延,害怕魏延谋反;没有识人之明;他明知道魏延与杨仪不合,偏偏把军权交给杨仪,而且还要魏延给杨仪做断后将军,这岂不是难为魏延吗?

杨仪是什么人,想必大家都清楚,自私自利的人渣而已,一个滥用职权,泄私愤诛魏延三族的暴徒;诸葛亮的用人,真是看不懂;要说魏延妄自尊大、目中无人,杨仪在这方面,可以说胜过魏延十倍;诸葛亮宁愿把军事大权交给杨仪这种人,都不愿重用魏延,可见魏延冤情不浅;论才华,论威望,论军事能力,论忠诚,论人品,魏延各方面都比杨仪强;

魏延在诸葛亮心中,就是一个外人;他临死前,把所有事情都安排好了,唯独没有通知魏延,甚至他的死讯,都想瞒着魏延;所有人都串通一气,背着魏延暗地里作鬼;魏延怎么可能不生气,换谁都得生气;

自从诸葛亮独掌大权以来,重用的人,都是自己的心腹;朝中内政,推荐蒋琬、董允等人;军事上,重用杨仪、马谡、姜维等人,把一干老将当成摆设;就好比街亭之战,明明有魏延、赵云、吴懿等身经百战的老将,他偏偏要重用一个没有任何战斗经验的心腹大将马谡;

而且李严流放?也值得深思,我总觉得作为“托孤大臣”的李严,不会那么傻;这应该是两位“托孤大臣”的互斗,结果李严败了,所以就成了寇,据我所知,李严不像智障!!

#####

这其实是诸葛亮为了控制魏延不让他得到实权而炮制的托词而已!

实际上诸葛亮看出了魏延战力不次于五虎上将中任何一人,他的谋略更远远胜于蜀汉的其他人!

再加上魏延为人傲慢,从来没有真正的服过诸葛亮,所以才说魏延有反骨,使其无法拥有过大的权利!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