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已经当了太子,为何还急着逼李渊退位?(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吮乳)

简单来说,因为李世民是通过政变成为太子的。

李世民是李渊的皇子,有皇位继承权没错,但在他头上还有一个大哥李建成压着,大唐的的太子是李建成,而不是他李世民。

李世民通过一场玄武门之变杀了哥哥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使得自己成为李渊唯一的嫡子,顺理成章地成为太子,我们要注意的是,这个顺理成章里边还有李渊的意思,是他主动立李世民为太子的。

当然,这个主动很有被逼的意思,因为李世民发动的是玄武门之变,与其说他是想埋伏干掉哥哥和弟弟,不如说他是顺手干掉哥哥和弟弟,逼迫父亲李渊,才是他的终极目的。

如果武德九年六月初四那天李建成没来,李世民自然转头就往皇宫走,控制了李渊再下诏灭掉李建成和李元吉,毕竟家伙穿上身了,小弟带进宫了,什么都不干,回去等死吗?

而且李世民的目的非常明确,在政变前房玄龄劝他:“大王功盖天地,当承大业;今日忧危,乃天赞也,愿大王勿疑!”当承大业,怎么承大业?怎么都绕不开李渊!

李世民是优秀的政治家,而政治家很少做完全没把握的事,他敢发动政变,正是因为他已经做足了准备,最重要一点,就是收买了禁军,本应该守卫李渊的宿卫,转过头来放李世民进宫,等东宫和齐王府的卫士发现主子有难来攻的时候,宿卫又跟秦王府卫士一起抵抗。(时宿卫及秦府兵与二宫左右战犹未已)

杀了哥哥和弟弟后,下一步就是李渊,李世民不想自己出面,他派心腹尉迟敬德出面。

全副武装的尉迟敬德来到李渊面前,再配合宫门的喊杀声、尉迟敬德铠甲上的血渍,李渊可以很清楚地知道自己只有两个选择,事实上他很快就做出了那个对他、对大唐都最有利的选择,还贡献了一番精彩演出。

政变以李渊宣布立李世民为太子结束,至于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儿子们,也一并被李世民斩草除根了,整个唐朝中央,在最短时间内被李世民掌控,李渊则成了傀儡。

一般来说,权臣逼退傀儡皇帝取而代之是需要数年时间的,李世民原本就有底子,现在又是太子,进程大大加快,基本上从政变后他就开始换血,把太子和齐王还有李渊的人通通换成自己的。

两个多月后,唐朝宰相班子、宫廷禁卫、地方军区长官全部换成李世民的人,因血腥政变可能引起的动荡已经渐渐压下,李世民已然成为大唐的主人。

这个时候,是李世民想上位而李渊又想退位的时期。

李渊知道儿子搞政变就是为了这个位子,现在朝局都稳定下来,不退位等过年呐?他又不说实权皇帝。

而李世民想上位原因就更多了,小弟们跟着你搞政变,那是冒着诛九族的风险,就等着从龙之功封赏呢,你还拖着干啥?而且李世民此时27岁,他又不是喜欢委屈自己的主,他自己就说:“朕本性刚烈,若有抑挫,恐不胜忧愤,以致疾毙之危。”现在皇位近在咫尺,还忍什么忍,上!

另外从李世民派尉迟敬德出马可以看出,如果可以,他是不想背负杀父弑君名头的,李渊也快六十了,指不定哪天暴毙,风言风语就起来了。

不论对李渊而言还是对李世民而言,让李渊退位,李世民取而代之都是最好的选择,机灵的李渊更是在儿子示意之前自己提出来,李世民顺坡下驴,父子关系良好,李渊很是过了几年没羞没躁可劲造人的生活。

#####

谢谢邀请。

秦王李世民发动政变,杀死了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为了斩草除根,还杀光了他们所有的儿子,这就是著名血腥的玄武门之变。


我们先来看李渊,出了这样惊天动地的事件,李渊这个皇帝日子其实很难过的。一夜之间死了两个亲儿子和十几个亲孙子,这事放在谁的身上能受得了?不亚于是晴天霹雳!

亲近李建成的大臣还会为太子喊冤,要皇帝主持公道。但是李渊能怎么办?惩办李世民?一来手里没有军权,二来现在只剩李世民一个儿子了。

说李建成和李元吉该杀吗?这更不是一个老父亲能说出口的话。何况李建成和李元吉也没有什么大错,最多也只是兄弟间的争权夺利,现在的结果是狠毒打败了善良,残忍战胜了仁慈。

玄武门之变清除了所有的阻碍通向皇位的竞争对手,照理说李世民可以先稳稳地当着太子,因为皇位迟早是他的,那么他又为什么一定要逼李渊退位呢?原因有两点:

一:尽管当了太子,李世民的心里还是不安的,忠于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势力随时可能向他复仇,随时要求李渊为他们翻案。当了皇帝后这些都可以迎刃而解。

二:无论从哪一个方面来说,李世民的行为都是非常残忍和不光彩的。他需要尽快统一口径,加强舆论的引导,堵住天下人的悠悠之口。为自己的行为辩护,甚至把自己包装成受害人。而要做到这些,只有自己尽快登基当上皇帝。

以上就是李世民虽然是太子了,但是他还是一定要逼迫李渊退位的原因。

#####


李世民通过玄武门兵变,除去了太子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

此时李渊还是皇帝,李世民没有皇帝授权直接杀死他的两个儿子,其中一个还是当朝太子。那太子可是未来的皇帝,按照常理,这是谋反的大罪。李世民在李渊的眼皮底下干出这等惊心动魄的事情,对于李渊来说何其难堪,此时自己被李世民架空了,如果追究责任也是徒然,不追究吧这皇帝也当的窝囊了。

李世民上奏李渊说李建成和李元吉要杀害自己,迫于无奈才造成了现在的局面。李渊能说什么,只好顺着台阶往下爬,还封了李世民为太子。在李渊看来,李世民与其说是上奏朝廷,不如说是给自己示威。

如果说玄武门兵变让李渊难堪,李渊也就默认了,而后来发生的一系列事情更让他难堪。李世民的部下居然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子女全部杀害。太子李建儿子安陆王李承道、河东王李承德、武安王李承训、汝南王李承明、钜鹿王李承义,齐王李元吉儿子梁郡王李承业、渔阳王李承鸾、普安王李承奖、江夏王李承裕、义阳王李承度等子女无一逃命。李世民还将太子府和齐王府女眷充斥后宫,纳李元吉妻子杨氏为妾,此举为后世史界所垢病。

以前李世民多有军功,李渊十分忌惮,因有太子牵制,倒也平静。现在的李世民在李渊眼里早就不是当初的儿子李世民了,而是一个连自己也感到陌生的人。怪只怪生在了帝王家,帝王之家何来亲情,只有皇帝和臣子。但是想到李世民绝情到了让人发指的地步,杀的都是他李渊的孙子呢,所以李渊表面上没什么,心里已经把次子李世民当作了仇人。可以说李渊和李世民父子已经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

李世民清醒的看到李渊对自己所做所为的不满,李渊的后宫都是年轻貌美的嫔妃,他们生了一个又一个小皇子,李世民同样没有了安全感。李世民想到死去的太子和齐王,如果他们抢先一步现在倒霉的就是自已。这世间充满了太多的未知,除非他自已坐上那个位子。


李渊退位了,被迫无奈呀。别人不说,李世民的死党尉迟敬德多次以护驾为名公然恐吓李渊。大唐的名人才子有一大半都追随了李世民,谁让自己有这么一个强势的儿子呢。对于退位后的李渊来说,这又何尝不是一种解脱,不在其位眼不见为净。

所谓成王败寇,李世民赢了。好在他为世人整出了个”贞观盛世”,为世所称道,至于玄武门之变,人们也就当作了一段争夺权势的过眼云烟。

#####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其实玄武门之变的罪魁祸首,就是李渊。

李渊为什么不废除李建成的太子地位?

很简单,李渊压根就准备让李建成成为皇帝,而不是李世民。

很多人认为李建成是个无能的草包,其实并非如此。

历史记载,李建成也有很多战功,只是没有李世民那么突出。

但做皇帝并不是战功厉害就一定合适,还有有很多要求。

相比起来,李建成更为仁厚,也更为温和,在军民中都颇有人缘,声望很高。


比如,李建成出征的时候,非常爱民,对于行军路上的水果蔬菜,必须花钱购买,不允许随意抢夺。如果有人抢夺,则必须加倍赔钱,但也不去追究信泽。

老百姓进贡给他的一些蔬菜瓜果,他同将士们一同分享。对赠送的酒肉则不接受,说:“此隋法也,吾不敢。”

除了在人民中有人缘,李建成也是比较善良的人。

当时李元吉认为李世民迟早要对他们动手,不如趁着李渊宠幸他们的机会,将李世民暗算。

两人商定好以后,在府中埋伏武装侍卫,然后将李世民请来。

但李建成因为兄弟之情,事到临头下不了手。事后,李元吉愤怒的说:大哥,是你当皇帝,又不是我当皇帝。我为你杀掉二哥,自己又能有什么好处?我冒着父皇的惩罚行事,你却犹犹豫豫,对得起我吗?



虽然如此,李渊对李建成颇为喜爱,而不喜欢李世民。

他曾经对心腹大臣说:这孩子(李世民)变坏了,不讲父子之情,希望我早死。也不讲兄弟之情,同哥哥弟弟为敌。这都是他身边那群谋士撺掇的!



所以,李渊坚持让李建成为太子,就让李世民被迫进行政变杀害兄弟夺权。

因为如果李世民不去夺权,一旦李建成成为皇帝,他十有八九连性命都不保。

这种情况下,杀死李建成、李元吉后,就必须强迫李渊退位,以绝后患。

因为李渊共有22个儿子,说不定还会立别人为太子,李世民实在等不得。

#####

古往今来,历朝历代的皇权争夺都充满了血腥的争斗。父子间,兄弟间亲情荡然无存,有的只是互相的猜忌以及无情的杀戮。历史上唐朝的宣武门政变就是对皇权争夺淋漓尽致的展现。



隋炀帝后期,朝中上下吏治混乱,杨广凶狠残暴,全国上下一片讨伐之声,各地起义军数不胜数,李渊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拉起造反大旗。在其起兵造反过程中,两个儿子李世民,李建成可谓功不可没。尤其是秦王李世民在后来平定隋朝老臣王世冲的反对势力以及河北窦建德起义军的过程中更是功高一筹。我们评价李渊的三个儿子,客观上说还是秦王李世民综合能力比较强。但是在立太子一事上,李渊还是按照嫡长子原则选择李建成成为太子。

随着李渊立李建成为太子之后,朝中就出现了以太子李建成和李元吉两兄弟联手与秦王李世民进行权利斗争的博弈
。作为拥有最高皇权的李渊,由于没能够很好的平衡双方的政治利益,致使双方在宣武门发生流血冲突,最终李世民凭借快人一步的优势射杀了李建成,李元吉两兄弟。从而大权在握。



李世民不但射杀了李建成,李元吉两兄弟,还把两人家中所有男性全部斩杀殆尽,一说斩草除根吧。从这个角度,我们也能看出李世民为了掌握最高权利是多么的冷酷无情与残忍。

李渊看到自己的儿子们为了权利互相流血争斗,我想其内心是非常震动的。他的禅位一方面是出于无奈,另一方面我想也是出于对儿子李世民冷酷残忍的惧怕。反过来说如果李世民在斩杀掉李建成,李元吉后不马上取得最高皇权,其残余势力有可能卷土重来,因此李世民逼迫父亲李渊禅让皇位也就顺理成章。

#####

玄武门之变中,秦王李世民杀死了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为了永绝后患,又斩草除根,还杀光了二人所有的儿子,随后又将自己的弟媳、漂亮的杨氏收归的后宫。这是冒天下之大不韪!“政治是流血的战争”,在此又得到了一次验证。

太原起兵时,意气风发的李渊,面对这个惊天动地的事件,懵圈了。尽管,当时李世民只要了太子的职位,没有当即请他下台。但李渊这个皇帝日子很难过的,老年失子,而且是两个亲生儿子,外加十几个孙子,与其他非常悲痛,不与说是经受打击后非常哀伤。

事变余波没息,朝中原太子李建成的亲信大臣为他喊冤,声泪俱下地要求皇帝主持公道。其实,任何朝代不是谁有真理就能说话算数,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才是硬 道理。现在,李渊手中没有了权力,军队被李世民控制住了,自己对李世民杀死哥弟的行径自是深恶痛绝,但又能如何呢?

况且,在当时,能继承自己基业的,只剩李世民这样一个儿子了呢。搞不好,自己老命殒亡不说了,江山无人继承是大事!他是没有与秦王兵戈相见的打算的!但,李世民不一定这样认为。

黯然神伤的时候,李渊可能有所后悔,太子与秦王有矛盾他一清二楚。他没有及时消除二人的隔阂,还乐于看自己的儿子相互争斗。内心里,他忌惮李世民的文治武功,又不想让李建成轻而易举地做接班人。所以,他一直在皇位上盘蹲不去,又不愿意站在公正的立场上居中调停。

李渊喜欢皇权,而玩权术者都对搞权力平衡感兴趣。他是留心了,也希望自己的儿子,为了皇位在自己面前争宠。我们说,最是无情帝王家,因为,帝王家的子弟在权力面前喜欢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甚至六亲不认、你你死我活。这样,亲情就不可避免地一点点被抹去了,嫌隙加大,你死我活也就成了不成文的规律。

待秦王快一枝独秀时,李渊才决定扶持东宫势力,李渊开始配合李建成打压李世民了,他处心积虑地逐渐瓦解天策府人员的势力与意识。这让李世民感到严重的不安,李世民才铤而走险———李世民愿意摆出自己是迫不得已才这样的做的姿态,最后与自己的心腹们一起发起了玄武门之变。

李建成和李元吉不该杀,都是大唐的开国功臣。而且风华正茂,来日方长,都出生入死、南征北战过,能活下来不容易,都应该安宁下来,好好享受生活了,可惜。秦王要了他俩的命。老父亲李渊心知肚明,秦王自然也心中有数。

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已经当了太子,为何还急着逼李渊退位?

1.玄武门之变的根本目的是争权。为了至高无上的皇位,秦王已经清除了自己的竞争对手,如果让李渊继续当皇帝,朝廷政局不好控制。太子旧臣依然向着李渊,这样夜长梦多,会节外生枝;这是果断坚决的李世民不愿意看到的。况且,此前,李渊是向着哥哥的,如果形势一变,李渊利用权力罢黜自己不是没有可能。

2.李建成和李元吉的旧部不可能一下子清除殆尽,这两股势力有一股与李渊挂勾,都够自己喝一壶了。李建成与李元吉旧部还随时要求李渊为他们翻案呢?

3.在封建社会,不管从那个角度看:李世民的行为都是非常不光彩的。他需要加强舆论的引导,为自己光明正大地执政造舆论,以堵住天下悠悠之口。如果皇帝还是李渊,很难做到这一点。

#####

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后,逼迫其父封他为太子,并说一切军国大事全部听从太子处分。这个时侯李世民已经是唐朝的主宰,所缺仅仅是皇帝的名号而已。

如题所问,李世民做皇帝已是板上定钉之事,为什么还要逼其父退位?我认为可以从李世民及李渊的角度分别讨论。

从李世民的角度看,他虽然大权在握,但毕竟不是皇帝。一方面李渊身体尚可,再做十年八年皇帝没问题,对于通过政变上位的李世民,他等不及,因为时间拉的越长,变数越大,李世民的目标不只是太子。另一方面李渊出于个人安危及唐朝延续的角度,承认了李世民政变合法性。但父子之间矛盾其实已经无法调和,今天服输的李渊,明天难保他不会反复,他毕竟是开国皇帝,还有很多资源。唯有把皇位拿到手,送李渊去养老,才能断李渊的念想,巩固政变的成果。

从李渊的角度看。李世民的狠毒让他心惊肉跳,也自认佩服。他已经六十岁了,斗志经此大变已完全消退。李渊已经放弃了任何与李世民争斗的可能,他知道木已成舟,再搞下去,对自己对唐朝是不利的。何况李世民治国治军能力摆在那里,把江山交给他,尽管充满血腥,未必不是好事。

#####

我们先来看看李世民发动玄武门政变后,李渊两个月以来的行事历。

李世民发动玄武门政变以后的当天,当政变结束后,李世民前往见李渊,当时李渊对李世民说:“近日以来,几有投杼之惑。”也就是主动承认错误,认为造成玄武门政变的悲剧,他是有责任的。第三天,也就是武德九年7月5日,李渊对外宣布,立李世民为太子,并说:“自今军国庶事,无大小悉委太子处决,然后闻奏。”。武德九年7月14日,李渊向他最信任的大臣,同时也是他好友的裴寂颁发诏书,表示“朕当加尊号为太上皇”,也就是表达了自己要退位的意愿。武德九年7月27日,李渊撤销了李世民兼任的天策上将府,为李世民登基做好了准备。武德九年9月3日,李渊颁布诏书,宣布禅位给李世民。李世民坚决推辞,但李渊坚决不同意。武德九年9月4日,李世民登基当皇帝。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似乎并不是李世民逼迫李渊传位给他,反而是李渊主动要传位给李世民。在7月5日立李世民为太子后,李渊当即宣布国家的大小事情,都交给李世民来处理。实际上就是在让出权力,为接下来传位给李世民做准备。接着,7月14日,他主动通过他的宠臣裴寂向外透风,要传位给李世民。这种先透风在行动的做法,显示出李渊传位的条理性很强。尤其是他向自己的宠臣发布诏令,实际上也是向他的宠臣们表示,自己将让出皇位,你们不要劝我。因为最不愿意李渊让出皇位的,实际上就是李渊的心腹们。由此可见,李渊也是在为李世民登基扫清障碍。7月27日,李渊撤销李世民的将军府,那也就是在逼迫李世民当皇帝。意思就是说,将军你是当不成的了,你该换岗位当皇帝了。最后就是9月3日颁发禅位诏书。史书上说李世民坚决不同意,实际上也就是在表明李渊传位的坚决。最终李世民实在没办法了,才在第二天称帝。

(李世民画像)

那么,究竟李世民有没有逼迫李渊呢?李渊真的是心甘情愿禅位给李世民的吗?

其实,如果仔细分析史书,我们会发现,实际上看起来李渊是心甘情愿主动禅位给李世民的,实际上,在私底下,李世民是做了很多工作的。李世民做了哪些工作呢?

一、暗中夺了李渊兵权。

玄武门政变发生后,尉迟敬德满身血污前去见李世民。当时尉迟敬德手中拿着武器,身上穿着铠甲,他对李渊说,因为李建成和李元吉造反,为了确保皇帝的安全,请李渊把兵权交给李世民,让李世民指挥作战。

尉迟敬德以这副装扮去见李渊,名为保护李渊,实际上是在威胁李渊。为什么呢?因为尉迟敬德是“擐甲持矛”。在古代,一个大臣是决不允许这种打扮去见皇帝的,尉迟敬德这样去见皇帝,实际上就是在威胁皇帝,让皇帝交出军权。在那种情况下,李渊不交出兵权,还能怎样呢?

(尉迟敬德画像)

二、暗中让李渊部下倒戈。

当时李渊本来是为了调解李建成、李元吉和李世民的关系,因此把他最宠爱也是最信任的那些大臣召集起来。但是在玄武门政变发生后,当尉迟敬德去见李渊,让李渊交出兵权的同时,李渊的那些亲信大臣,包括萧瑀和陈叔达等人立刻就对李渊说,让李渊马上立李世民为太子。同时李渊最信任的大臣裴寂则一句话也没说。

这说明什么,说明李渊的那些心腹手下们,其实已经被李世民给策反了,他们已经倒戈,投奔李世民了。既然李渊的手下已经倒戈,李渊就是孤家寡人了,他这个皇帝当着还有啥意思。说不定李渊给裴寂颁发诏书,就是在向裴寂发牢骚。你们不是想让我传位李世民吗?好啊,我这就传位,顺你们的意了!

(李渊画像)

三、李世民把朝廷全部换成他的人。

李世民当太子以后,并没有只是谋事,更重要的,他还在换人。7月10日,李世民假托李渊的名义(李世民提议,李渊认可),封宇文士及为太子詹事,封长孙无忌、杜如晦为左庶子,封高士廉、房玄龄为右庶子。尉迟恭、程咬金、虞世南、褚亮、姚思廉这些参加了玄武门政变,同时也是李世民心腹的人,都纷纷被安排到朝廷中。

7月31日,又封秦叔宝为左武卫大将军,接着封程咬金为右武卫大将军,封尉迟敬德右武侯大将军。8月3日,再封高士廉为侍中,封房玄龄为中书令,封萧瑀(也就是劝李渊让李世民当太子的李渊旧臣)为左仆射,这几个官职,实际上都相当于宰相。然后又封长孙无忌为吏部尚书,封杜如晦为兵部尚书。8月4日,又是一大片分封。这样一来,实际上到此时为止,整个朝廷上下,最要害的那些部门,就已经全部是李世民的人了。

当李渊已经完全变成一个空壳的时候,他不禅位当太上皇,又还能做什么呢!

(参考资料:《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等)

#####

所谓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如果不是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逼的太急,欲置李世民于死地,想必李世民也不会铤而走险发动兵变杀死太子和齐王,事后还斩草除根处死他们的儿子,霸占齐王妃杨氏,没有很深的仇恨,一般人是下不了这样的重手的。




玄武门之变发生时,高祖当时还在宫内的海池上划船,浑然不知宫外正发生一起足以震动天下的军事政变,他最疼爱的两个儿子会死于手足兄弟之手,他不仅要痛失儿子,还有十个年幼的孙子都要无辜牵连处死。

先是尉迟恭奉李世民之名入宫扈卫(名为扈卫,实则是监视高祖),尉迟恭身披铠甲手持长矛,一身戎装神色严肃径直来到高祖船上。

高祖大惊问:“今日乱者谁邪?卿来此何为?”

尉迟恭回答曰:“秦王以太子、齐王做乱,举兵诛之,恐惊动陛下,遣臣宿卫。”



高祖转头对随侍在侧的裴寂等人说:“不图今日乃见此事,当之如何?”(不料今天竟然会出现这种事情,你们认为应当怎么办呢?)

萧瑀和陈叔达回答说:“建成、元吉本不预义谋,又无功于天下,疾秦王功高望重,共为奸谋。今秦王已讨而诛之,秦王功盖宇宙,率土归心,陛下若处以元良,委之国务,无复事矣。”(“建成与元吉本来就没有参与举义兵反抗隋朝的谋略,又没有为天下立下功劳。他们嫉妒秦王功劳大,威望高,便一起策划奸邪的阴谋。现在,秦王已经声讨并诛杀了他们,秦王功盖宇宙,天下归心,陛下如果能够决定立他为太子,将国家大事委托于他,就不会再生事端了。”)

尉迟恭、萧瑀及陈叔达都是秦王李世民的心腹,高祖问他们也是白问,但又不得不装出很认真的倾听众卿的意见。一日之内痛失两子并十个孙子,高祖心里那个苦啊。



面对秦王的犯上谋逆之举,高祖还不能发脾气,尉迟恭名为扈卫实则监视这个意思高祖是明白的,所以他只能顺水推舟,接受玄武门之变的既成事实。违心的对萧瑀和陈叔达的话表示赞同,说:“善,此吾之夙心也。”(“好,这正是我素来的心愿啊。”)

政变后三天,随着局势趋于稳定,秦王党已经控制了中枢内外,高祖为了不再生出事端,选择了隐忍和接受事实。七月五日,高祖下诏立秦王李世民为皇太子,诏曰:

:“自今军国庶事,无大小悉委太子处决,然后闻奏。”

这份诏书很耐人寻味,翻译成白话文是这样的:“从今天起,军队和国家的各项事务,无论大小,全部委托太子处理和决定,然后再报告给朕。”太子协助处理政务,按理说是不具备这么大的权利的,那意思就只有一种,李世民不仅掌握了太子权利,还具备了监国的之职。

李渊已有禅位当太上皇的打算,这份诏书就是铁的证明,所以李世民无须再逼父皇退位。



更何况,掌握了太子权利,具备了监国之职,军队和国家都掌握于自己之手,李世民离皇位已经无限接近,他就更不可能再威逼父皇退位了,玄武门之变的血雨腥风才刚过去,李世民不可能再背上“无父无君”的罪名为天下人所共怒。

高祖自己,则可以顺水推舟。高祖年已六旬,内外已归心于皇太子,再倦念帝位已没有什么意思了,李世民能发动政变杀兄屠弟,目标正是太子之位和皇位。高祖不能制止悲剧的发生,在政变之后更不能处置李世民,而自己的处境在当时也是比较危险的,主动内禅,则可避免天下生疑,也能缓和他与太子之间的关系。



武德九年(626年)9月3日,高祖颁布制书,将皇帝位传给太子李世民,自为太上皇,仍居于大内皇宫正殿——太极殿。次日,皇太子李世民于东宫显德殿即皇帝位,接受百官朝贺,这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唐太宗。

资料援引:《旧唐书》、《资治通鉴》

#####

有三个原因。



一,李世民如果已然是太子,将来当皇帝就稳了吗?答曰:非也。古往今来,做太子而被废掉的太子不在少数。被李世民杀死的李建成还是太子呢,不也被李世民灭了吗?况且,虽然杀死了李建成和李元吉,李渊也有其他的儿子,虽然这些不是嫡子,如果杀死李世民,使自己免于威胁,我想李渊如果继续做皇帝,他还是很愿意的。要知道,为了一已之子,父杀子,子弑父的事例并非一二。更何况,李世民杀死了李渊所喜欢的太子李建成,已经违背了李渊的心意,而在此之前,李渊也有灭李世民之心。



二,当皇帝比当太子,谁的权力更大,谁的变数更多?这个问题的答案不言而明。李世民当皇帝,那就是把所有的变数都消灭于无形,他当家,他做主,李渊就成了可有可无的隐形人物。如果李世民做太子,那么就是授柄于李渊,即使李渊受制于李世民,没有能力更改太子的人选,也可以在日常位李世民增点儿乱,添点儿堵。特别是李渊如果联合其他庶子,共同谋划李世民的太子之位,难道李世民再来一次杀弟逼父吗?别说逼近李世民,就是逼迫李世民手下的兄弟,李世民到时候又情以何堪?



三,李世民射死李建成,逼李渊退位时,李渊身体还倍儿棒,如果李渊破罐子破摔,天天吃喝玩乐,生活美满,就那么一直活下去,等到李渊不行了,李世民的身体也垮了,那么李世民的雄心壮志不就付之东流了吗?



所以无论做什么事,还是自己掌控好,宁为鸡口,不为凤后,李世民是一个霸道的人,他绝不允许让自己活在他人的阴影里。因此有了机会,他会直奔本垒。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