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桥兵变中,如果前锋王彦升迟一步进汴梁,韩通没有被杀组织禁军抵抗,后果会如何?(上签巳宫陈桥兵变)

后果很严重。

陈桥兵变中,韩通有三个计划:

1让宰相范质和王溥去请旨。

如果成功,就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名正言顺占据舆论高地,让赵匡胤非常被动。

2自己组织禁军抵抗。如果陷入相持,情况会非常糟糕。

3号召天下藩镇兵马进京勤王。这点最厉害,如果成功,中国历史上将没有宋这个朝代。

所以,韩通没有成功是幸事,不然五代十国不知还要延续多久,普通老百姓也还要在乱世中挣扎……


#####

陈桥兵变其实就是赵匡胤一手导演的黄袍加身的游戏,即使韩通没被杀死,他也无法阻挡赵匡胤通向帝王之路。

公元960年正月初一,后周突然接到前方紧急战报:契丹联合北汉欲难侵后周。宰相范质等人在没有核实军情是否属实的情况下,仓促派禁军统领,时任殿前都点检的赵匡胤带兵迎敌,赵匡胤以人马太少,托辞不去,范质只好授予他可以调动全国兵马的权利,赵匡胤这才答应下来。

正月初三,一切就绪完毕,赵匡胤率大军浩浩荡荡离开京师开封。当晚,行至离开封40里的陈桥驿时,赵普、赵光义等人在赵匡胤的授意下,散布谣言:当今主上年幼,我们在外面出生入死,有谁知晓,不如先立赵匡胤为皇帝,再北伐不迟。将士们情绪很快被点燃起来,于是,赵匡胤就黄袍加身,史称陈桥兵变。当晚,赵匡胤就火速派人通知镇守开封的大奖石守信、王审琦等人:兵变成功,让他们做好内应。

第二天,赵匡胤没有继续北伐,而是掉头率大军直扑开封。由此看来,所谓北汉入侵,纯属赵匡胤为黄袍加身编造弥天谎言。早已等候在那里石守信、王审琦则打开城门,迎接新皇帝入城。

此时,正值早朝时间,小皇帝和大臣们闻听兵变,吓得六神无主,不知所措。此时,任侍卫军副都指挥使韩通不甘就此束手就擒,欲组织反抗,那么,这个韩通何许人也,敢在此危急时刻挺身而出呢?

原来,韩通是太原人,生的五大三粗,勇猛过人。他追随太祖郭威南征北战,屡立战功,是郭威的心腹爱将。郭威死后,周世宗柴荣也是慧眼识英雄,对韩通愈加重用。临终时,委任他为侍卫军副都指挥使,负责皇宫的安全,也算是托孤之臣。

柴家对他如此厚恩,韩通岂能眼睁睁看着江山易主!他立即离开大殿,火速赶回家中,欲组织人马进行抵抗。走到半路,被赵匡胤部将王彦升发现,一直尾随他到家中,不等韩通关上大门,就将韩通杀死。这是陈桥兵变中唯一被杀死的大将,也是唯一一个为柴家尽忠的人。

其实,就算韩通不被杀死,他又能组织期多大抵抗呢!充其量也就是螳臂当车,蚍蜉撼树而已。当时,守城的大权紧握在石守信等人手中,他唯一能调动就是禁军,能调动多少都是未知数。毕竟,他是禁军的副指挥,真正指挥是赵匡胤。赵匡胤在发动兵变之前,肯定做足禁军的工作,再说,赵匡胤知道韩通是柴荣的心腹,恐怕早就对他采取防范措施。所以,能听命于韩通的军士恐怕多不到哪去,凭着区区人马,韩通又能掀起什么风浪!

对于这个唯一和自己作对的韩通,按理说,赵匡胤应该灭其九族,以此树威。但恰恰相反,赵匡胤不但厚葬了韩通,还对他的家人进行抚恤,并责怪王彦升没有他的命令,擅自杀人。这就是赵匡胤的高明之处,韩通虽然跟他势不两立,但他无疑是后周的忠臣,而他所建立大宋朝,不正需要这样的忠臣义士吗!

#####

自古胜者王侯败者寇,所有的假设都是白费。看记载,韩通本来已经快要成功,但是被王彦升发现,赶到他家,杀了韩通全家。这说明赵匡胤的人手布防已经到位,人心归附,禁军里面有没有赵匡胤的人,有多少,这都是问题。

韩通组织人手抵抗,有可能把赵匡胤的计划破坏,但也不能否认被自己人反水干掉。

#####

恕本人不能回答历史之外的问题,如有解说,如果,或者之意无才解释,请诸位见谅。

#####

赵匡胤掌握了军权才敢发起兵变。陈桥兵变,赵匡胤蓄谋已久,忠于后周的力量弱小,很难守住汴梁城,能守住一时,也很难撑到援军到来,最多增加战争的惨烈程度,增加人员伤亡,对最后的结果不会有决定性的影响。

#####

窃以为,韩通矫诏除掉侍卫亲军叛将,然后调集至少三万禁军与叛军相持;或冒死率众护送幼主突围,然后请旨召边军勤王。这些都是不成立的。理由如下:

一、贼势浩大。赵离城四十里而返且手握精锐重兵。作为一名沙场老将韩通应该明白即便调齐禁军也不是殿前司精锐和铁骑军对手。

二、独木难支。况且,赵匡胤本身就是禁军统领。韩通也知晓大内、城关众将甚至自己麾下大半都是赵的人。都说范质把王薄手都抓出血,只怕范、王心中都早知赵会反吧。

三、皇帝没了。既如此,韩通更应想到赵谋反只怕不是一天两天。其若未进城事或可为,然守城将领乃是石守信,说话间叛军或已进城,大势已去。况皇帝、太后身边早有叛军人马。即便调集军马抢不到皇帝也是枉然,抢到了也出不去,徒伤性命。

四、军心思变。陈桥兵变从头到尾都有广泛的民意基础,是赵匡胤长期准备的结果。士兵与其说对小皇帝不满,不如说是对柴荣不满。郭威素有恩威,诸将敬服。而柴荣虽有才干,然治军过烈,杀伐过甚,军中多有怨言。

五、外无救援。即便韩通引数十骑身免,去哪里呢?李、张?不过驱狼逐虎,不过是迟缓了赵登基的时间。到时,不免天下大乱。而赵有禁军和皇帝在手,一时也奈何他不得。反倒是赵可以矫诏说韩通谋反叛逃。

所以,韩通当时面对的,可以说是一个死局。那么,他该怎么办呢?有一个办法或许可以一试,不过未必成功,至少复周是基本无望的。

首先,谋反。当时殿上,文臣以范、王为首,武将中韩通几乎是最高指挥官。殿前禁军只怕多有反意。韩通应该是清楚自己为柴荣旧人,只怕命在旦夕,这可能也是他趁乱偷溜的原因。然此人是个智障,他就没想到,此时开溜只怕已经晚了。纵去得侍卫亲军司召集亲信只怕也是敌我难辨。既如此,莫不如行险一拼。他可以故作姿态当着幼主和众臣痛骂范、王弄权枉法,欺下骗上,至边关告急三军离心故国家有此巨变。想都点检素来治军有方、又是先帝结拜兄弟托孤忠臣怎会谋反?必是范、王处处挟制,引发三军不满。现在却诬蔑都点检谋反实属罪无可赦。把脏水都泼在范、王身上。然后越说越气,竟拔剑刺死范质,喝令殿前禁军将王薄绑了。(这点很重要),然后以亲军主将的身份令左右“护送”幼主往告太后。差遣禁军将领前往城关迎接赵匡胤进殿。如此,群臣必不敢有异,禁军诸将一时三刻可能也不敢杀他。然后自己则哪里都不去,专在殿内等待赵匡胤。

其次,归顺。当然了,赵匡胤回来不会信他。但也不会拿脏水泼他,毕竟赵是明反,而韩通杀了宰相等同谋反,虽然他不在计划内。赵必会试探他,此时须说实话。先来一通先帝早逝而主上年幼,今天下未定而大周主少国疑、内忧外患,典检与先帝兄弟情深又深得三军拥戴,乃天命所归黎民之福之类的屁话。然后,可怜太后与幼主孤苦无依,朝中内外多有李重进、王薄之流奸邪,如无点检庇佑必朝不保昔。替幼主求情。现典检登高一呼,虽实属无奈,然必有奸人趁乱来犯,愿随典检驱策保黎民社稷平安,如侍先帝。此时,即便赵匡胤不全信,恐怕一时也不好意思杀他。何况赵本就不想杀人,毕竟各州未定。等于是一个合情合理的台阶。

最后,称病。一般来说,韩通肯归顺,赵是会接受的。一时三刻本就不能杀了柴荣幼子。而韩通是先帝重将,领侍卫亲军,难免有亲信。若能归顺,省事很多。赵可能还会提拔嘉奖韩通,给其一个有名无实的虚职以为表率。而韩通在召集旧部嘱托一番后,就称病卧床不起,具体细节参见司马懿。然后上表坚辞侍卫亲军副都指挥一职。赵匡胤必以为韩通是韬晦自保之举,再三探视后,便会放松防备。而此时进可伺机救走幼主以图后事,退可积蓄力量等待最佳时机。毕竟赵匡胤得国不正,各藩镇多有不服,必战端四起、顾此失彼。

但是,不管怎么说。柴周是肯定灭亡了,因为幼主实在太小,若韩通真有力挽狂澜于乱世的擎天之能,最终也必会取而代之。而韩通所能做的,也确实只能是伺机谋求自身发展而已。不过,以他哪都不去,偏偏先回家的表现来看,一切已经是命中注定。

以上纯属就事论事,历史没有如果、发生即是合理,盖内因外因时运交汇。

#####

谢邀请,不了解?

#####

小皇帝不昏庸无道,沿袭祖制。以后就是大周天下

#####

历史没有假设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