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是什么?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实际的情况可能难以想象

精卫填海

听导游聊聊,共工怒触不周山,实际的情况可能难以想象

这个典故想必大家都不会太陌生,当时上小学的时候,语文课本里就有一篇《精卫填海》,其实这个典故现存最早的记载应该是在《山海经.北山经》中,书中有言:

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听导游聊聊,共工怒触不周山,实际的情况可能难以想象

这个故事大概讲的就是炎帝小女儿名叫女娃。有一次,女娃去东海游泳,被溺死了,再也没有回来,所以化为精卫鸟。这种鸟形状像乌鸦,头部有花纹,白色的嘴,红色的脚。传说这种鸟经常口衔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用来填塞东海。浊漳河就发源于发鸠山,向东流去,注入黄河。

陶渊明有诗云:“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在诗中,“微木”与“沧海”是一组悬殊的对比,以微木填海何时方可填平?但诗人歌颂的恰恰是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与矢志靡它的决心,只要有这种精神与决心终有成功胜利的一天!

夸父追日

听导游聊聊,共工怒触不周山,实际的情况可能难以想象

曾经也收录于小学课本,不知道现在是否还在,这个典故同样来源于《山海经.大荒北经》中: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载天。有人珥两黄蛇,把两黄蛇,名曰夸父。后土生信,信生夸父。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逮之于禺谷。捋饮河而不足也,将走大泽,未至,死于此。应龙已杀蚩尤,又杀夸父,乃去南方处之,故南方多雨。

在北方一座叫做“成都载天”的大山上,有一个人耳朵上挂着两条黄蛇,手里也握着两条黄蛇,他的名字叫夸父,他是后土之子“信”所生的儿子。他想追逐太阳,追至禺谷,距离太阳已经很近了,但是越是近越觉得自己口渴,所以把黄河水都喝了,但是仍旧口渴,就准备去云梦大泽饮水,不过在路上过世了。其过世的原因,是被应龙所杀。

听导游聊聊,共工怒触不周山,实际的情况可能难以想象

那么夸父和炎帝又有什么关系呢?夸父为信的后代,而信是后土的后代,后土则是中国神灵地祇的代表,统辖所有土地,为大地之神。人们发誓时说“苍天后土在上”,就指的是他,而在《山海经.海内经》中记载,后土为炎帝之后:

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訞,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祝融降处于江水,生共工,共工生术器,术器首方颠,是复土穰,以处江水。共工生后土,后土生噎鸣,噎鸣生岁十有二。

从夸父引出了后土,而从后土引出的这一连串的炎帝世系表,就要说到今天我们聊得最为重要的一个上古传说典故:共工怒触不周山,请大家继续往下看。

共工怒触不周山

听导游聊聊,共工怒触不周山,实际的情况可能难以想象

共工怒触不周山是一个著名的上古神话传说。又名共工触山,且与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并称中国古代著名的四大神话。在说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传说相关的几个人物或者说部族。

共工

根据上面的炎帝世系表,我们知道共工是炎帝的玄孙子辈,所以共工属于炎帝的后裔。在古代神话中,共工长着人脸蛇身,头发为红色,被古人奉为水神。

昔者黄帝氏以云纪,故为云师而云名,炎帝氏以火纪,故为火师而火名,共工氏以水纪,故为水师而水名... ...

《左传.昭公17年》

公元前525年,郯子访问鲁国时,列举古代帝王。共工氏为水师,以水来作为官名,所以共工与水有很多的渊源。

颛顼

听导游聊聊,共工怒触不周山,实际的情况可能难以想象

另外一个中国历史传说人物,为三皇五帝中五帝之一,黄帝的孙子,黄帝死后,因颛顼有圣德,立为帝,居帝丘(今河南濮阳市东南)。这位传奇的人物的故事,我们先留在后面五帝中再讲,书归正传,还是回到我们今天的主题上。

不周山

听导游聊聊,共工怒触不周山,实际的情况可能难以想象

一问:是不是山,不知道。

二问:是哪座山,不知道。

三问:为何叫不周山,不知道。

这就是一问三不知的由来。(哈哈,此乃玩笑。)

只能说目前这是一个谜一般存在的山,它只存在于中国古代神话传说,相传不周山是人界唯一能够到达天界的路径。(这个听起来有点和古巴比伦通天塔的故事相似了。)

不周山出自《山海经·大荒西经》:“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说明此山位置在西北人迹罕见的地方,因为山体裂开了,所以称为不周,目前更多人相信这座不周山在昆仑山西北,也就是帕米尔高原区域。

怒触不周山

中国古代很多流传下来的书籍都记载过这个故事。

战国时期的《列子.汤问》中记载:

其后共工氏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折天柱,绝地维;故天倾西北,日月辰星就焉;地不满东南,故百川水潦归焉。

两汉时期的《淮南子.天文训》中也有记载:

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基本上说的都是共工与颛顼之间的战争,共工战败之后,因气愤而碰到了不周山,也就折断了这根顶着天的柱子,所以天往西北方向倾斜,日月星辰都向西运动,(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太阳和黑夜都是东升西落,实则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的原因),由于大地向东南方下陷,所以江河湖水都是向东南方流淌汇集。(无论是黄河还是长江,和当时人类聚居的中原上的淮河来说,都是东西走向,最终都是汇入天平洋。)

不难看出共工与颛顼这场战争是毁天灭地一般,也反映出古人对于天文和地理的理解。

另外,关于共工怒触不周山还有另外一种解释出自《史记·补三皇本纪》:

诸侯有共工氏,任智刑以强霸而不王;以水乘木,乃与祝融战。不胜而怒,乃头触不周山崩,天柱折,地维缺。

怎么共工又和祝融打了起来呢?不是按照上面炎帝世系表说,祝融是共工的父亲吗?这又是怎么回事儿?

祝融

听导游聊聊,共工怒触不周山,实际的情况可能难以想象

也是中国上古神话人物,和共工正好属性相反,祝融是火神,同时也是南方之神。《山海经·海外南经》记载:“南祝融,兽身人面,乘两龙”。在历史文献中,祝融的相关记载十分的复杂,有的记载是炎帝之后,有的记载是黄帝之后,而后人更多地把祝融指官职名称。

“高阳生称,称生卷章,卷章生重黎。重黎为帝喾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曰祝融……(帝喾)诛重黎,而以其弟吴回为重黎后,复居火正,为祝融。

《史记·楚世家》

高阳说的就是颛顼,重黎是颛顼的重孙子,在帝喾时代会用火,所以官职是祝融,后来重黎被帝喾杀了,又任命重黎的弟弟吴回为祝融。

如果说本身炎帝,黄帝是兄弟,都是少典一族的后裔,所以这些不同的记载,实际上并没有什么不同,不过我更倾向于与共工对战的祝融是黄帝之后。那么这些上古的传说就可以基本串在一起了。

我的猜想

炎帝的部落和黄帝的部落打了很多年,炎帝部落联盟其中一个部族共工氏在河流的上游地区善于兴建水利,屯田耕种;而在与黄帝部落的交战中落败,所以一怒之下破坏了他们自己建的水坝,这样引发了河流下方的黄帝部落的大洪水,而且致使河流泛滥,直到大禹治水。大禹治水可能讲的不只是治水,也是黄帝部落与炎帝共工氏这场持久的战争。

《淮南子·木经训》:“舜之时,共工振滔洪水,以薄空桑 。帝舜时期,共工氏又引发洪水,给黄帝部落带来一场大灾难。

《山海经·大荒西经》中提到“有禹攻共工国山”。说明代表黄帝后裔的部族与代表炎帝的共工氏一直都是持续的战斗。

《荀子·成相篇》中说:“禹有功,抑下鸿,为民除害逐共工”,这也进一步印证了共工发动洪水,禹逐共工的猜想。

听导游聊聊,共工怒触不周山,实际的情况可能难以想象

这里再联想一下夸父追日的故事,夸父也是炎帝的后裔,很可能也是当时炎帝部落联盟的一个部族,追日可能就是跟随共工氏部族,因为共工氏把大坝打开河流没有了水(捋饮河而不足也),共工氏继续北迁到了北之幽州,所以夸父的部族也随着北迁(将走大泽),后被黄帝部落的应龙追赶上,截杀了。

那么我们再回到炎帝和黄帝的阪泉之战,在那一回中我们知道,黄帝三战而捷,统一了部落,建立华夏一族,那么这第一捷是阪泉之战,另外一捷很有可能就是共工怒触不周山这场战争,而还有那一捷就是黄帝与蚩尤的涿鹿之战了。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