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这句话什么意思?(天下皆知美之为美原文及翻译)

这话出自老子《道德经》第2章的内容!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注释】

斯恶已,“恶”指丑,与美相对。在于说明观念的对立形成,并且在对待关系中彰显出来。

有无相生:“有”“无”指现象界事物的存在或不存在而言,这与十一章“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的“有”“无”同义,而不同于第一章的喻本体界之道体的“无”“有”。

圣人:这是道家最高的理想人物,其人格形态不同于儒家。儒家的圣人是典范化的道德人。道家的“圣人”则体任自然,拓展内在的生命世界,扬弃一切影响身心自由活动的束缚。两者无论对政治、人生、宇宙的观点均不相同,不可混同看待。

无为:不忘为,不干扰。

不言:不发号施令,不用政令。“不言之教”意指非形式条规的督教,而为潜移默化的引导。

【今译】

天下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丑的观念也就产生了;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不善的观念也就产生了。

有和无互相生成,难和易互相促就,长和短互为显示,高和下互为呈现,音和声彼此应和,前和后连接相随。

所以有道的人以无为的态度来处理世事,实行“不言”的教导;万物兴起而不造作事端;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作育万物而不自恃己能;功业成就而不自我夸耀。正因他不自我夸耀,所以他的功绩不会泯灭。

【引述】

老子认为形而上的道是“独立不改”、永恒存在的,而现象界的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变动的。本章以美与丑、善与恶说明一切事物及其称谓、概念与价值判断,都是在对待的关系中产生的。而对待的关系是经常变动着的,因此一切事物及其称谓、概念与价值判断,亦以不断地在变动中。“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则说明一切事物在相反关系中,显现相成的作用:它们互相对立而又相互依赖、相互补充。

人间世上,一切概念与价值都是人为所设定的,其间充满了主观的执着与专断的判断,因此引起无休止的言辩纷争。有道的人却不恣意行事,不播弄造作,超越主观的执着与专断的判断,以“无为”处事,以“不言”行教。

这里所谓的“圣人”是理想人物的投射,圣人和众人并不是一种阶级性的划分,只是在自觉活动的过程中比众人先走一步而已。圣人的行事,依循着自然的规律而不强作妄为。天地间,万物欣然兴作,各呈己能,圣人仅仅从旁辅助,任凭各自的生命开展其丰富的内涵。

在一个社会生活上,老子要人发挥创造的动力。而不可伸展占有的冲动,“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正是这个意思。“生”“为”“功成”,正是要人去工作,去创造,去发挥主观的能动性,去贡献自己的力量,去成就大众的事业,“生”和“为”即使顺着自然的状况去发挥人类的努力。然而人类的努力所得来的成果,却不必擅据为己有。“不有”“不恃”“弗居”,要消解一己的占有冲动。人类社会争端的根源,就在于人人扩张一己的占有欲,因而老子极力阐扬“有而不居”的精神。

说明:内容参照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

#####

《道德经》帛书是: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皆知善,斯不善矣。我觉的:应该这样理解管理国家都知美的而不能为了美而美,更不要认为丑的没有任何作用。都知道善的是好的,这不善那啊的感叹。这两句是主题而下面的话都是在为这一句解释、服务的而设计的圣人行不言之教的具体方法——那就是用爱心,用榜样的力量去管理国家、管理自己、管理家庭。

#####

皆知常用之意,享用常了,又感到不好,还得换新的代用,喜新厌旧之意。

不经怎知呢,皆多数之意。关键一斯字有文章,斯指知善知美之人,不善恶矣。

已矣同意。要;是把己传抄成已,做善美事的人不为善己美己,损己也合情理。捐献必损己也。一字一念之意,差之万里也。

#####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意思就是:

天下都知道美的标准,而刻意去为之,最后就不美了;比如有人长的漂亮或穿那件衣服漂亮,大家就都去整容都穿那样的衣服,也不管适不适合,最后就成丑陋了;

都知道什么是善的标准,而刻意去做善事,这就不善了。就比如都知道今年猪肉价高,好多人都去养猪,结果明年猪肉泛滥,猪价大跌,对养猪的人来说就不是什么好事了。

就如有和无是相生的关系,难和易是互相成就,长和短是相互比较外形,高和下是互相满足,音和声是相互谐调,先和后是前后跟随。美和恶,善和不善也是相生的。

#####

这句话不难理解。因为人性的弱点一定是最大限度的利用规则,玩弄规则,最后破坏规则。

“美”和“善”都只是一种人为制定的规则罢了,那么谁能保证大家都老老实实的遵守规则呢?

你长得美,我长得不美,怎么办?整容啊,我整个网红脸出来,比你还要美!最后大家都整容,不整容的也要美图秀秀、美颜拍照P图,谁还能分辨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美”和“丑”呢?

规则一旦确立,就一定会有人玩弄规则。

法律一旦建立,就一定有人钻法律的空子。

“善”与“伪善”

天下一旦确立了“善”这个规则,那么一定有人为了去获得“善”的评价而行不善之事,最简单的比如说某大牌明星提倡的壹基金,看起来是为了慈善事业做贡献,实际上呢?

2014年4月22日,实名认证为“中国知名的时政思想评论类网站”的四月网发布微博,质疑李连杰贪污雅安地震捐款三个亿。该微博上指出,截止到2014年4月20日8点02分,全国219家基金会参与雅安地震募捐,接收社会捐款16.96亿元,目前已支出款物6.45亿元,占总收入的38%。壹基金一家独大收了近4个亿的捐款,目前拨付4千多万,仅占9%。(4月23日 新华网)

再比如说之前的中国首善陈光标,2016年9月20日,包括财新、网易在内的多家媒体披露了陈光标公司经营、慈善捐赠存在造假的情况。有关慈善捐赠方面的质疑,早在5年前的2011年,《中国经营报》和南都就曾刊发过长篇调查,揭露陈光标所宣称的大量捐赠存在虚假、重复计算和未落实等问题。

还有大牌明星杨幂的诈捐门。2018年3月23日,有一家报社曝光了杨幂承诺给盲童捐赠物资,时隔两年仍未兑现。

小结

郑渊洁有句名言:“有钱人贪得无厌,连艰苦朴素也不放过。” 艰苦朴素、慈善大方都是“善良”的美德,然而在这个社会上却被越来越多的人歪曲使用,老子在两千多年前就说出了这样的名言,真可谓是洞察人心的智者!

法国大革命时期罗兰夫人也有一句名言:laquo Ocirc; Liberté, que de crimes on commet en ton nom!raquo;(“自由啊,多少罪恶假汝之名而行!”)

如果你碰到哪些满口民主、自由、博爱的人,劝阁下多张几分心眼,因为真正的美与善,从不标榜自己!

#####



那一日,函谷关下。门官尹喜忽见城外”紫气东来“,祥光一片,心中暗想:”莫非要有圣人前来?“他守望着漫漫古道:一气宇轩昂的老者,鹤发童颜,银须飘逸,悠哉悠哉骑着青牛向关前徐徐走来。尹喜窃喜,就他了,没错。

这个圣人就是老子李耳。


二人函谷关下的交集,诞生了中华哲学文化名著《道德经》(又名《老子》)。

有人曾说:“读了《老子》一阵子,老子跟你一辈子。”诚哉斯言。照心经常反刍老子说的每句话,受益匪浅。

照心就断章取义来说说自己的一点感悟吧。这句话出自《道德经》第二章。

照心默写如下: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为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惟弗居,是以不去。”

这段话其实就是老子的“相对论”(由此可见最早的相对论来自中国的古老文化,大家和照心一起惊呼吧),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阴阳学说的再现。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字面意思解释如下:“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叫美,那是因为丑陋已经出现了;大家都知道善之所以叫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

再深度解读一下,小伙伴们都知道我们人类有个怪毛病,缺什么在乎什么,比如人人都有头发,就不在乎头发;人人都有钱,就不在乎钱了(也就没有穷富的概念),……在乎的根源就是“缺失”二字!当天下人和事都一样,就没有美丑善恶的概念了。同理:当呼唤和平是因为没有了和平;当呼唤自由是因为没有了自由……

因此照心断言:因为在人类社会中丑的出现,才出现了美的概念;恶的出现,才出现了善的概念。

2500多年老子的智慧和思想让我们惊叹不已!

不对欢迎文友指正。

关注照心,共同品读中华文化。

#####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也;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这一句话出自《道德经》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为弗居,是以不去。”

这一章老子主要是讲宇宙是一个规律的世界,一切存在都是相对存在。自然而然,万物顺其自然,随其自然。

自然与文明的冲突是从哪里开始的呢?就是从这一章的第一句话开始的,“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这一句话的重点不是美而是“知”,大美自然,大美天成,美是善的本能的彰显,但是,被认识、被赞美,说明人类的知识已经产生。知,知道,知识。没有知识人类就是自然的一部分,有了知识,人类有了分辨是非对错,知道善恶美丑,其实,对于自然来说,斯恶也,因为,知识的功能是分辨是非,知道了是非,人类也就陷入是非之中,人类自从有了知识,所谓的文明的曙光,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那一点不是在是非之中,那一点不是自私自利,那一点不是血腥的战争掠夺,而这一切的根源就是人类有了知识,知道分辨美丑,无独有偶《圣经》创世纪记载:

耶和华 神所造的,惟有蛇比田野一切的活物更狡猾。蛇对女人说:“ 神岂是真说不许你们吃园中所有树上的果子吗?”女人对蛇说:“园中树上的果子,我们可以吃,惟有园当中那棵树上的果子, 神曾说:‘你们不可吃,也不可摸,免得你们死。’”蛇对女人说:“你们不一定死;因为 神知道,你们吃的日子眼睛就明亮了,你们便如 神能知道善恶。”于是女人见那棵树的果子好作食物,也悦人的眼目,且是可喜爱的,能使人有智慧,就摘下果子来吃了,又给她丈夫,她丈夫也吃了。他们二人的眼睛就明亮了,才知道自己是赤身露体,便拿无花果树的叶子为自己编做裙子。

“善恶果”代表知识,知识是一切罪恶,纷争的开端,这一点老子《道德经》的观点与《圣经》道观点不谋而合。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善,分为上善,中善,下善。上善是指“善”的绝对状态,这个“善”是不可知的“善”,老子在《道德经》第二十五章比喻善“寥兮,周行而不殆”,比喻“善”纯洁孤独,是一直运动的能量,没有名字。但是,一旦被知道就已经是宇宙大爆炸之后的事了,因为,善已经成为相对的规律了,规律是相对存在,正能量与负能量同时存在,善与不善同时存在。在绝对空间善是独立存在,在相对空间善是相对存在,所以,老子说“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也”隐示知识是一切是非的源头。“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表示“善”已经在规律之中。有不同的看法,欢迎留言,讨论。谢谢。

#####

此语出自《道德经》第二章,应该结合上下文进行全面理解。

现代流行版本《道德经》第二章原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这段话的大意是,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这是因为有丑陋存在。大家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这是因为有邪恶存在。所以说,有和无相互转化,难和易相互形成,长和短相互显现,高和下相互衬托,音与声相互应和,前和后相互跟随,这就是相对偶然性中的绝对必然性。因此,得道的圣人都是能够道法自然处无为之事,用身体力行推动文明教化,遵循万物兴衰周而复始的自然法则,促进社会生产循环而绝不截留为私人所有,因势利导有所作为而绝不独断专行任性冒进,有了成就也绝不贪恋功名独享其利。正因为不居功自傲追求私人利益,也就不存在什么失落感。

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可以参考阅读一下《道德经》第一章的内容:“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这段话的大意是说,人们通常所说的道,并不是原初本真自然存在的天伦常理大道。人们通常所说的名词概念,也并不是世间万物的原初本真自然存在。天地原初无以名状,这就是看不见的无形之气。万物始生有名可称,这就是看得见的有形之象。因此,只有上升到忘我无私的虚无境界,才能够感知天伦常理大道。而从为我所用的现实角度,也可以探索和掌握天伦常理大道的运动变化规律。实有与虚无,原本同出于道生一之源,只是人们描述的名称说法不同。这种一生二的同根同源,就可以称为玄虚。玄虚而又玄虚,这就是自然宇宙世界气象万千的奥妙之源。

由此可见,第二章的内容,就是对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的进一步阐释和论证。“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当然就是“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玄之又玄”,一般人对此也很难理解。到了“常有欲以观其徼”,就是正邪善恶美丑真伪黑白分明基本判断的“常道”,这就比较容易理解了。如前所述,就像中国人“知道不知道”的口头禅一样,在经“孔子删诗书绳春秋”后形成的《尚书》版本中,也幸存着这样的记载:“伏牺、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少昊、颛乙、高辛、唐、虞之书,谓之《五典》,言常道也!”用现在的话来讲,此所谓《三坟》之“大道”,就是中国人祖传的“大道主义真理”。此所谓《五典》之“常道”,就是“大道主义真理”的时代性阐释和实用性发展。

众所周知,古汉语文言文中,有很多同音字和通假字。这里的伏牺,就是“三皇五帝”中的伏羲氏,在古籍记载里又有太昊、青帝、宓羲、皇羲、牺皇、庖牺、包牺和伏戏等多种称呼。据传,伏羲氏为风姓,是燧人氏后裔华胥氏之子,大约生活在旧石器时代中晚期。相传在经历了“女蜗炼石补天”的“大洪水”劫难之后,伏羲氏与女娲氏“滚石磨盘兄妹成婚”生儿育女,从而在“华胥之州”延续了华胥部族的繁衍生息。伏羲氏“始作易八卦”,这就是中国文字和中国文化的“大道之源”。自从“盘古氏开启鸿蒙”,再经“有巢氏教民建房筑屋”、“燧人氏教民钻木取火”、“华胥氏教民结绳织衣”、“伏羲氏作易八卦通天道”、“神农氏尝百草教民稼穑”和“黄帝振德修兵替天行道”,就形成了“上下五千年”中国大道文化的延绵传承。

此所谓“三皇五帝”祖传的“大道主义”,最初就产生于“上五千年”的原始共产主义大同社会时代。这里的“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就是“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玄之又玄”。所谓“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自“尧舜禹之变”的“夏禹传子家天下”开始,中国就进入了“大道既隐天下为私”的奴隶制小康社会,也就形成了私有制社会“天子分封建藩”的君臣父子等级礼法制度。因此,从《五典》之“常道”,再到“孔子删诗书绳春秋”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克己复礼”,此所谓“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的“常道”文化传承,就必然是“大道既隐天下为私”的“名可名非常名”。从“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到“常有欲以观其徼”的“有无相生”,就是原始共产主义大同社会与奴隶制小康社会“公私之变”的“道不同”。

归根结蒂,究竟是道法自然法则大公无私抑强扶弱“天之道”,还是道法丛林法则自私物欲弱肉强食“兽之道”,完全取决于个人主观意识能动性“破私立公”的“自我革命”。如果不能突破“常有欲”的利令智昏精神迷障,就根本不可能感悟老子所传伏羲、神农和黄帝的“大道”。

此便是,《问道老子:实现回归自然大道的自我超越》之《正复为奇不稀奇》

正道阳光显公义,

邪道阴怪谋私利。

反正入邪一念间,

人面兽心暗角力。

私字当头百恶生,

先富更富斗奇智。

天下为公自扬善,

妖魔伪善扮天使。

道法自然天之道。

抑强扶弱行大义。

丛林法则兽之道,

弱肉强食争小利。

有形之象明可见,

无形之气难感知。

福祸相依自循环,

心有阳光人不迷。

#####

谢谢邀请!回答“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这句话什么意思?


天使就是魔鬼,魔鬼就是天使。老子说:你的生命里面包含着所有的对立面,所以,他不否认它里面的罪恶或者恨,不否认它里面的魔鬼,他是全然的。这使我非常困惑,我在天使那里感受的只有广大的爱,慈悲和绝对的善良。她的魔鬼,她的罪恶或者恨在什么地方呢?他们什么时候出现呢?

当你是两者的时候,魔鬼就被吸收了,他是整体的一部分,实际上这是内在的数学。如果你过着部分的生活,你就是魔鬼,因为魔鬼无非是部分宣称自己是整体。部分宣称他是整体,这就是邪恶。当你完全接受他的时候,他就被整体吸收了。如果你跟他斗争,那么你就是跟自己在斗争。你将永远保持分裂,在分裂中魔鬼可以存在,它活在裂缝中。

当你是整体和全然的时候,他就无法生存,当你是分裂的时候,它就存在于裂缝中。他在裂缝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当你接受所有的每一样东西的时候,接受生命本然的整体的时候,没有拒绝,没有抛弃,没有咒骂,不管他是坏的还是好的,好命歹命都是你的命!当你接受生命本然的时候,不管他是什么,不管发生什么事情,当你接受他的全部的时候,魔鬼消失了,他被道吸收了,他被天使吸收了。

魔鬼就是天使!天使和魔鬼是一样的。事情有一点奇怪,但是魔鬼确是天使。他必须被喊回来,而且你无法通过斗争把他喊回来。在斗争中,他会越走越远,不要跟自己斗争,不要和自己过不去,否则你将永远漏掉那一部分,那个漏掉的部分,不会让你安宁。他必须被喊回家,他必须被吸收到整体和全然中去。如果你接受生命赐予你的每一样东西,突然间,爱开花了,恨消失了。所以当我说接受恨的时候,我并不是想要恨。事实上我正在砍断恨的根。当我说接受的时候,在那个接受中我正在砍断恨的根。

如果你不接受,你就会保持恨,你的爱将缺少一些东西。这一点必须深深的理解,因为他不是一个玄学的问题,它是存在性的,每个人里面都有这个问题。你恨某个人,当你恨的时候,你的里面会发生什么?恨是什么?你想对那个恨的人做些什么?你想打击他,毁灭他,你想把它扔的远远的,能扔多远扔多远,永远都不想见到他。你不想让他靠近你,你希望他消失,永远在你眼前消失。

当你爱一个人的时候,你想对他做些什么呢?你希望他永永远远的活着,长命百岁,永远都不死,永远在你身边。保护他,关心他,你无法相信你的爱会被任何东西毁灭,你希望你的爱人是不朽的。

你看看这两种现象,他们是对立的。然而你感觉不到吗?他们是同一枚硬币的两个面,爱是创造的,恨是毁灭的。但是你观察过吗?没有毁灭就不可能有创造,除非毁灭是为了创造,否则他就没有任何意义。所以现在如果你打算创造,你就可以毁灭,没有问题。如果你打算建造一所更好的房子,你就可以拆掉一所旧房子,没有人会说你是破坏,因为你是为了创造而破坏。没有毁灭,就不可能有创造,毁灭被创造吸收了,那么他就是美丽的,那么他就是创造进程的一部分。

假如你只是破坏,破坏家庭、社会,破坏环境,但是你不知道下一步打算做什么,你的脑子里面没有创造的想法,你只是享受破坏,喜欢破坏。那么,他就是疯子,他就是邪恶的。毁灭破坏,在他本身已经变成了全部和整体。当毁灭宣称他是整体的时候,他就是魔鬼。当毁灭是一个更大的整体,是创造的一部分的时候,他就是天使。【微信公号:老子微言V,未完待续...】

#####


这就是比较好的答案。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