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更容易对亲近的人发脾气?要如何改善?

为什么我们更容易对亲近的人发脾气?

1.长期相处,个体很确定自己在亲人心中的形象,故而没有打造人设的强烈动机,发脾气不会太破坏形象或对固有的坏形象失去改善的信心,那就“破罐子破摔”。

2.血缘关系给人以极大的安全感,潜意识里认为亲人不到万不得已不会抛弃自己,故而父母朝孩子发脾气和孩子朝父母发脾气最为普遍,这种血缘铸就的爱不会轻易因发脾气而丧失。

3.对亲人的性格和反应风格相对熟悉,发脾气时能预料到亲人的反应,不用担心有出乎意料的惩罚,通常就会“找软柿子捏”。

4.充满温情的沟通技巧没有建立起来,只会用发脾气的方式和亲人联结,这是潜意识中解决问题的非适应性尝试。

5.把发脾气象征化亲近和坦诚,客客气气反而会被视为距离和生分,故而人们有“欢喜冤家”、“吵吵闹闹过一生”和“打是痛骂是爱”的说法。

6.社交和职场上受了委屈,不敢对抗上司和权威,从而把针对外人的愤怒转移到亲人身上,在家里耍横。

有位同事分享自己的直播体会:很多人会在直播间提问,她都会耐心地回答,但是如果发现提问的人是自己的学员,而且提的问题是自己在课上讲解过的,那她可能会说“某某,你怎么还问这样的问题啊”。

同事很疑惑,为什么自己对陌生的人可以有很多耐心,对熟悉的人却多少会有些情绪呢?

为什么我们更容易对亲近的人发脾气?

类似的事,我的体会也特别明显,前些天,先生因为儿子总跟他吵架,想到让儿子不喊他爸爸,说这样可以让他们关系变好。

我知道他的想法后,火就噌噌往外冒,别说高效的沟通了,连平和的语气都没有,我连珠炮似地说“儿子跟你吵架,不是用沟通的方法来解决么?你搞这些乱七八糟的事有什么用,缓解你焦虑么?你焦虑,为什么要孩子为你改变……”

我现在都不知道自己说了些什么,反正最后在我的气势下,先生放弃了这个想法,但我也清楚,我是在用我喷涌而出的愤怒情绪压制他,并没有真正实现沟通。

为什么我们更容易对亲近的人发脾气?

这里我想说的不是结果,而是,因职业关系,对情绪相对了解的我来说,为什么面对先生的想法,我还是无法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和他好好沟通呢?

是不是你也会有这样的体验,在单位受了一肚子委屈,还能保持和颜悦色,但是回到家,看老公孩子哪哪都不顺眼,总会有一些无名之火,让家里人感觉莫名其妙。

著名的踢猫效应就是如此:一位父亲在公司被老板批评,回到家就埋怨妻子烧的菜太咸,妻子就把在沙发上跳来跳去的孩子臭骂了一顿,孩子心里愤愤不平,一脚踹向旁边打滚的小猫。

当我们有情绪时,往往会更容易把这些我们没处理好的负面情绪,放到那些我们认为亲近的人身上。

为什么我们更容易对亲近的人发脾气?

那问题来了,为什么越亲近的人,越容易成为我们情绪的牺牲品?

原因有这么几种:界限不清、认知不明、不用负责。

心理学有个概念叫“课题分离”,通俗地讲就是:谁的情绪谁负责,谁的责任谁承担。

但往往我们会出现“你要为我负责”或者“我要为你负责”的状况。

当老师感觉学员没好好学的时候,会失望,如果没有处理好这个失望,就会自然地怪罪对方不用心。

在亲子关系中,这种失望的情绪在家长这里会经常浮现,因为孩子成绩不好而失望,接着在和孩子的关系里,就会去极力控制孩子的行为。

而实际上,孩子成绩不好是孩子需要面对的问题,当然很多家长会说,孩子根本就不知道把学习放在心上,那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是家长需要面对的课题,而不是通过逼迫让孩子看起来在认真学习。

通过让孩子提升学习成绩来缓解自己的焦虑情绪,对于家长来说,就是孩子的行为要为自己的情绪负责。

这种界限不清的状态,特别容易在亲近的人之间出现,因为所谓的“爱”很容易让人模糊人与人之间的边界。

为什么我们更容易对亲近的人发脾气?

如果我们的认知有偏差,那也很难管理好自己的负面情绪。

我会对先生发那么大脾气,有个认知前提是:他是我的先生,学历也不差,受教育程度不低,遇到沟通困难的时候,他竟然这么迷信。

我的愤怒源于,不能接纳他以这种我嗤之以鼻的方式解决,和儿子沟通的问题。可以看出,在我的内心对他有个“智慧”的形象,但是现在事实让我对他的“智慧形象”期待落空。

他一点也不智慧的举动,不能满足我的期待,所以我的愤怒根源是我的需求没有被满足,如果当时我能停下来体会到我的情绪出处,我的处理方式就会有所不同。

这也是心理学中的ABC原理,决定情绪的不是发生的事实,而是我们对这件事的看法。当现实发生的事和我们的认知吻合时,会产生积极情绪,反之就是负面情绪。

如果这个原理发生在亲近人身上,负面情绪可能会翻倍,因为对待亲人,我们内心都有一种“理所当然”“你本就应该”的想法存在,不然为什么我们是亲近的人呢?

为什么我们更容易对亲近的人发脾气?

对亲近的人更容易发脾气是因为我们可以不承担责任。

我对先生发脾气,事后我可以安慰自己,我也是希望他不要迷信。这很像很多家长的说辞,我是“为你好”。

但实际上,当踢猫效应发生的时候,父亲在老板那受了委屈,他选择不和老板干回去,因为如果那样做,他可能会丢掉工作,妈妈会向孩子发脾气,是因为她没有能力处理爸爸的情绪,而把情绪转嫁个孩子,负面情绪就是这样往更弱小的一方流去。

因为对比自己弱小的人发脾气,不会被反击,自己是安全的,而且还可以找到很多理由,比如:你的厨艺不怎样,我是为你好等等。

知道这样的真相或许会让我们难受,原来我们都如此懦弱,面对一个强大的人,我们可以克制自己的情绪,而如果面对一个弱小的人,我们却会任由自己的情绪去伤害对方

因为越亲近、越弱小的人,越安全。

为什么我们更容易对亲近的人发脾气?

这个问题怎么破呢?

第一步:看见情绪

所谓看见情绪,就是觉察到自己的情绪出现,暂停下来,看看情绪背后是什么需求没有被满足。

当你劳碌一天,挤着地铁回到家,看到家里沙发上都是脏衣服,厨房水池里是没洗的脏碗和盘子,而老公和儿子窝在床上打游戏,连你进门都不知道,这时候你会如何应对呢?

一定是愤怒吧,一般情况下愤怒情绪导致的直接行为是攻击,要么攻击对方,指责对方,要么攻击自己,埋怨自己怎么就跟这么个人结婚。

但是还有一个选择就是:当感觉生气的时候,停下来,感受一下情绪,停下来这个动作刚开始的时候会非常困难,需要一次次练习,这和大脑的运行规律有关,多次练习就会见到成效。

为什么我们更容易对亲近的人发脾气?

第二步:分清界限

看见情绪后,是给自己时间找到是什么需求没有被满足,当你身心疲惫地回到家,自然想看到家里整洁有序,父子两都在学习,这样的情形是你期待的,因为你需要这样的场景让自己感受到自己的辛劳是值得的(或者因为其他原因,每个人不都会有所不同)。

但是事实并非如此,家里的情境完全和自己的期待相左,那你的愤怒是自己的需求没有被满足,并不是家里的状态。

如果你需要别人的改变,来改善自己的情绪,就等于要别人来为自己的情绪负责,实际上,能为我们的情绪负责的只有我们自己。

为什么我们更容易对亲近的人发脾气?

第三步:表达情绪

为自己的情绪负责,不是随意去发泄情绪,但也不是压抑自己的负面情绪,这就需要学会去表达自己的情绪。

比如,可以对老公说:我辛苦一天,回到家,本想休息一下,可是看到家里这个情境,还需要我去收拾,我很伤心,也很生气,我希望你能在家务上多做一些。

能用语言恰当地表达我们的情绪,可以缓解我们在沟通中的艰难时刻,尽管每一步都不容易,但我相信,不断地练习,终会有效果。

为什么我们更容易对亲近的人发脾气?

当我们体会负面情绪时,需要做的不是向亲近的人发泄,也不是压抑下去,而是让它以不具破坏性的方式表达出来。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