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上的绿度母告诉我,你的秘密是什么丨川观敦煌100讲(52)

·第伍拾贰讲·

透过它,你能看到宗教的兴盛与衰亡

这一幅华贵而气势非凡的绿度母画像,由敦煌研究院第一代临摹师霍熙亮和第二代临摹师冯仲年共同完成。

临摹作品的真迹,是在元代开凿的榆林窟第4窟窟中壁画。壁画的主角是在藏地得到普遍膜拜的绿度母。

在这幅画作之中,绿度母头戴宝冠,双手结印,身色绿相,半跏趺高坐于莲花金刚座上,莲花池中有天龙护法,左右各有明王一尊。

绿度母两侧山岭间各有三身度母化身,上方诸佛乘云拥护其间,帷幔之中为诸王佛母。整个画面以绿色为基调,为典型的西夏时期风格。

同时,与11世纪西藏地区热振寺绿度母唐卡相比,整个艺术风格类似,除了底色有区别外,其余几乎雷同。

好,解说词,打住。

话说敦煌壁画这么多,这幅绿度母究竟有哪些特别呢?

首先,作为科普,大家要知道绿度母是谁。

根据《度母本源记》记载,观音菩萨一心救苦救难,但却发现,她越拯救,苦难越多,她越超度,苦人越多。即便是菩萨,这个时候也不得不因为看见这满世界的痛苦,而流下唏嘘的泪滴。

但菩萨就是菩萨,她右眼流出的泪水,幻化成了绿度母,而左眼流出的泪水,幻化成了白度母。接着,泪花不止,又幻化出十九个度母,于是这些度母在绿度母的带领下,做起了观音菩萨要做的事情:救苦救难,普度众生。

再看看这幅壁画,你会发现绿度母脚踩莲花,腿部线条是铁线描,有着婀娜的细腰,整个画面是三角构图,都在传递出一个信号——唯美的女性菩萨。

既然是女性,自然是悲天悯人的主。有故事说,藏地曾经有个孤儿,经常受到欺负,痛苦时会去跟绿度母佛像去诉说。慈悲的绿度母竟然张开了双手,把男孩揽入怀中,还把身上一根项链给他,让他免受苦难。

大慈大悲的绿度母,颇有点像佛教世界里面的妇联主任,操心的命啊!

按理说,这样一个法力和德行都很初衷的佛母,理所应当受到上下四方全体的崇拜,却为什么止步于藏地呢?这就和印度佛教密宗的传播有关了。

其实,如果把这幅壁画讲清楚,也就把佛教传播过程中的辛酸史讲清楚了。

一幅画在墙上的唐卡,不言不语,看懂的人,却心怀感伤。

佛教密宗是在佛教创立之后700年左右出现的,印度最大的密宗寺院为超戒寺。到了中国唐王朝的时候,密宗传入中国。

虽然密宗发展很快,但由于中原地区接受佛教比较早,宗派林立,密宗来了之后,和中原地区原有的九派教宗分庭抗礼,在唐朝中期一度盛行。

然而,唐武宗灭佛,会昌法难一过,由于并没有成为中原佛教的主流,所以,中原地区的密宗凋零殆尽。

那么,是不是中原地区的密宗进入藏地,继而影响并形成了藏地密宗呢?当然不是,藏地密宗的兴起,又揭示了另外一场血淋淋的历史。公元11世纪,伊斯兰文明进入印度地区,将原本的佛教寺院几乎全部毁灭,曾经宏大巍峨的超戒寺被毁到不留一点痕迹。

超戒寺的阿底峡尊者,带头进入西藏,将印度密宗带到西藏,并将火种留在了那里。所以,密宗中伟大的绿度母,既在印度消失了踪影,也在中原难觅痕迹,只在雪域高原上,圈了无数粉。

问题又来了,为什么在汉文化流行的敦煌地区,又有西夏风格的藏地佛母出现呢?这又昭示民族历史上的另一个秘密。

建立西夏的民族党项,其祖先是生活在河西一带的古羌人,而到现在,我们很多历史学家与民族学家依然相信,羌人是北方的藏人,两个民族的亲缘关系非常特殊。所以,藏羌之间,自古以来,文化互补。

接着,在唐朝中叶,吐蕃人占领敦煌地区,将藏人的审美带到了敦煌的确,再接着,五代宋初,西夏人彻底占领河西走廊,在敦煌地区的石窟开凿上,又自然接受了很多藏人的模式。

于是,在西夏风格明显的洞窟里,藏人疯狂膜拜的绿度母也傲然而立。于是,因为一幅画,一尊佛,一个名叫吐蕃一个名叫党项的民族,也悄然联手起来。

当然,你要问为什么元朝的洞窟会有西夏风格的壁画,这就简单了。因为蒙古人除了战火并没有给这个地方带来蒙古人的文化,所以,西夏国灭而魂存,壁画又成了最好的证据。

于是,这一幅画在墙上的唐卡,除了艺术上的珍贵外,更让人着迷的是,你可以透过它,看到宗教的兴盛与衰亡,看到国家的扩张与坍塌,看到民族的迁徙与分化,看到文化的征服与传承。

柴静

川报观察特约敦煌研究院讲解员

川报观察客户端记者:江芸涵

编辑:张立峰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