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尤太忠看过总政下发的剧本后决定不演,邓小平拍板:同意(1986年明星)

开国将军尤太忠的双眼炯炯有神,看起来,就像是京剧当中的武生。

和将军有过直接接触的人,都觉得将军是一个敦厚、侠肝义胆的人,而他名字中的“太忠”,似乎也印证了这样的说法。

将军的一生大有作为,曾经担任过广州军区的司令员,在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到了1988年,则被授予了上将。

吴东峰也曾和尤太忠将军多次接触,撰写了《战将风骨尤太忠》一文,记述了很多和将军晚年有关的生活故事,基于这些故事,将军生动的形象也展现了出来。

1986年,尤太忠看过总政下发的剧本后决定不演,邓小平拍板:同意

威风凌凌的尤太忠

当年,吴东峰第一次来到尤太忠将军的家中,此时的尤太忠站在会客厅中,身着一套深色的中山装,可给人的感觉依旧是十分威风,充满着杀气。

而在他的会客厅中还摆放着一个玳瑁标本,这是一种海龟的类型,在海南比较多见,当地的渔民喜欢将它做成标本,放在家里能够辟邪。

有一次,吴东峰从北京回来,还带着陈锡联将军的问候去拜访尤太忠,陈锡联将军将自己的问候语录到了录音机当中,里面还提到了杜义德。

突然,尤太忠指着吴东峰说:“你跟陈将军说,杜义德来我这没有三个小时,他来的时候都十点了,走的时候我们还没有吃完午饭呢。”

1986年,尤太忠看过总政下发的剧本后决定不演,邓小平拍板:同意

到了21世纪,《亮剑》这部电视剧火起来了,随之带火的,便是“李云龙”的原型人物王近山。

不过,在上世纪,王近山的名字就不太有人提起,有些了解他情况的人,在提到这个名字后,除了表示他特别能打之外,其他就不再多言了。

可是,有一个人就极为不同,他便是侠肝义胆的尤太忠。

尤太忠在听说了吴东峰要写王近山的故事,十分高兴,还推掉了其他的社会活动和采访,只是关起门来和吴东峰聊王近山过去的故事,而且还单独将吴东峰带去了书房。

1986年,尤太忠看过总政下发的剧本后决定不演,邓小平拍板:同意

按照以前的惯例,将军接客一般都是在会客厅之中,几乎很少把客人带去书房。

于是,在1992年军事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一代战将——回忆王近山》这本书中,就有尤太忠将军写下的一篇文章,他在里面提到:

早在鄂豫皖根据地的时候,我们就和王近山在一起战斗,抗日时期,我们都是八路军129师。

解放战争期间,他当过纵队司令员,我们一直都在他的领导下工作,从这位老上级的身上,学到了很多斗争经验,我们都非常怀念他。

此前也没人能想到,在战争年代叱咤风云的王近山,竟然在和平年代坚决和结发夫人离婚,这件事闹得沸沸扬扬,王近山本人也付出了极为惨痛的代价。

1986年,尤太忠看过总政下发的剧本后决定不演,邓小平拍板:同意

在性格方面,王近山和尤太忠有着很多相似之处,都是直来直去的类型,这也容易造就出一些惺惺相惜的感觉。

尤太忠向来实事求是,发表意见的时候也总是喜欢直言。

在1969年7月,王近山复出,在南京担任副参谋长,这件事也迅速引起了军界的震动。

其实,他当年能够复出也离不开尤太忠的帮助。

1986年,尤太忠看过总政下发的剧本后决定不演,邓小平拍板:同意

尤太忠当时是27军军长,多次为王近山的事情活动,当初王近山被处分的时候,尤太忠也始终关心着这位老首长的生活。

当王近山接到命令前往南京的时候,他只是提着一只老旧的旅行袋,而身边的妻子拉着一个几岁的小孩,手上还有个网兜,里面装着玉米、山芋等杂粮,很难想象,这就是王近山一家。

而三位军职干部早已在火车站等待,他们分别是尤太忠、肖永银和吴仕宏。

尤太忠的直来直去,表现在太多的方面,这也是他最为典型的一个特征。

吴东峰担任过广州军区《战士报》的副社长,这也是他和尤太忠能够有多次接触的一个重要原因,他还写过关于尤太忠将军的很多故事。

在1986年,为了纪念红军胜利结束长征50周年,总政部的相关单位给广州军区的战士话剧团下达了一个任务,那便是出演话剧《北上》。

1986年,尤太忠看过总政下发的剧本后决定不演,邓小平拍板:同意

根据当时的安排,总政部拨款2万元来支持这件事,若是不足,那么剩下的钱将由广州军区自己来处理,演员的钱不够,可以去找海军先借回来。

让人没想到的是,时任广州军区司令员的尤太忠向军区政治部下达了指示:我们军区,不去演这个戏。

提到这件事的时候,尤太忠的妻子王雪晨也回忆起了一些内幕。

当时,尤太忠给总政文化部的一个处长打了电话,并说:“这个戏,我们军区不演了。”

这句话把对方也给惊着了,表示这可是指示,可尤太忠就是已经下定了决心,坚决不愿意去演戏。

1986年,尤太忠看过总政下发的剧本后决定不演,邓小平拍板:同意

这通电话打的,将一旁的妻子王雪晨都给吓着了,他给吴东峰说:

“当时老尤打电话的时候,我就在他的身边,心里害怕极了,我还悄声告诉他,你这样,非丢了官。”

听到这话,尤太忠更不乐意了,对电话那头说:“司令丢了,我都不演。”

这件事很快惊动到了军界的高层,还引起了不小的风波,各位将军们纷纷都议论纷纷,可邓小平亲自为他说了话,同意了不演这部剧,这件事才这么过去了。

对于这些事,王雪晨也充满了疑惑和不解,可她也不知道具体发生了什么,只好小心翼翼地去问尤太忠情况,这个时候,尤太忠的眉头紧锁,才渐渐说出了内心的想法。

1986年,尤太忠看过总政下发的剧本后决定不演,邓小平拍板:同意

他将自己的指头比成“4”,对妻子说:

总政让我们演北上,我还专门将剧本看了四遍,可是里面有很多和真实情况不一样;

红四方面军30军9师师长要跟着毛主席北上,结果不让他北上。

9师的师长是汪乃贵,跟我很熟悉,住在武汉元宝山,前几年去世的,而且,四方面军的团长我都认识,没有被枪毙的。”

而且,他还说:“有人犯了错误,不代表下面的所有干部都跟着犯了错误嘛。”

听到这些话,王雪晨才渐渐理解了他,因为尤太忠将军对那段历史非常熟悉,也理得清前因后果,看到剧本和历史有些地方出入比较大,这才拒绝参演。

理解了将军的性格,对比他过去的行事风格,也就能理解这件事了。

1986年,尤太忠看过总政下发的剧本后决定不演,邓小平拍板:同意

尤太忠眼中的“北上”

吴东峰记忆中第二次采访尤太忠将军,是在1996年4月13日,这距离两人上一次见面,已经过去三年的时间了。

这次吴东峰才知道,将军此前生过一场大病,看起来也老了很多,脸上的肌肉也渐渐松弛了,4月正值暖春,可将军的身上依旧裹得严严实实。

这一年,正好距离1986年10年了,吴东峰此次前来,也是为了了解将军眼中关于长征的那段历史,这也是长征胜利60周年。

1986年,尤太忠看过总政下发的剧本后决定不演,邓小平拍板:同意

将军回忆着当年的一幕幕,也发出了感慨:

“长征的时候,不是在走路就是在打仗,现在你叫我走,我也走不动了,这几个月,平时就是在家门口站一站,那个时候年轻啊。”

而长征开始的时候,尤太忠是红四方面军31军93师279团5连的指导员,仅仅只有17岁。

他刚刚踏上那条荒草地的时候,也从来没有想到自己将要经历什么,这也是他从戎生涯中最为惨痛的一段经历。

他所在的部队走出草地的时候,仅仅只剩下了一半人,还有一半将士,便永远长眠在那片草地中。

1986年,尤太忠看过总政下发的剧本后决定不演,邓小平拍板:同意

说起这些历史,将军也在努力回忆,到动情处也会哽咽一下,仿佛那一幕幕就发生在昨天。

在他的记忆中,四方面军三过草地,第一次走到中间又返回去,在四川南下了。

大家还说,打下了成都就能吃大米。

第三次困难的很,北上陕甘,草地有的时候一走就是一二十天,有的时候要走个把月,红军到了陕北,太艰苦了。

对于那些牺牲的战友,将军的印象还是很深的,他说:

“在我担任指导员的时候,第一个连长是唐镇国,第二个连长是邓世松,邓世松在草地上挨了冷枪,对方用的是猎枪,把连长身上打了好几个孔。”

“我在当营教导员的时候,营长是陈坤昌,在打天水铺的时候牺牲了,可惜了,他是小个子,打仗非常勇敢,我们本来走在一起,他突然说要到前面去看一下,就被打死了,如果他不牺牲,未来一定是个优秀的人。”

“团长是孙传章,后面是王采会,再之后是徐子文,他们都牺牲了,都是优秀的干部。”

1986年,尤太忠看过总政下发的剧本后决定不演,邓小平拍板:同意

剧照

提到这里,尤太忠将军的话匣子就打开了,他的师长蔡宏如走出草地后不久,就在打天水铺的时候牺牲了。

那一仗打得太艰苦,279团的团长负伤,274团的团长也牺牲了,271团没有伤亡,因为他们是预备队。

伤亡最大的,就是尤太忠所在的279团,都是几个老红军团,打仗非常勇敢。

在那段历史中,大家除了要面对时不时可能爆发的战争,平日里在生活中也非常困难。

老将军说:“我们那会饿得都走不动,也没有东西吃,还没有棉衣和被子,好多人是饿死的,晚上在草地上睡觉,身体弱的很,睡下来就走不了了,大家都是一样。”

1986年,尤太忠看过总政下发的剧本后决定不演,邓小平拍板:同意

在这段路上,尤太忠也经常将自己的干粮给那些走不动的人吃,不过他的干粮也不多,打仗的时候还缴获了一件棉衣,干部们都不愿意骑牲口,都拿出来给伤员。

到最后,大家实在是坚持不住了,就开枪将干部的马给打死了,还有的把牛皮烧开炖着吃,尤太忠说自己也吃过牛皮,煮熟后大家就分掉了,揣在兜子里,走饿了就咬一口,没人在乎味道的事情。

四方面抵达陕北的时候还有几万人,一方面军和二方面军的减员都很大。

在采访的时候,这些事情已经过去六十年了,他说:“很多战士都倒下了,有些将军还记得,有的名字也想不起来了,只记得绰号,他们就这么消失了。”

1986年,尤太忠看过总政下发的剧本后决定不演,邓小平拍板:同意

将军也突然提高了嗓门,对吴东峰说:“我那个连队从四川出发,是106人,走出草地的时候,还有53人,损失了整整一半。”

他的记忆力很惊人,晚年却没有留下太多详尽的回忆,在他的想法中,那么多人牺牲了,提到这些,内心深处也会隐隐作痛。

他还说过这样一句话:“战争年代那么多人都牺牲了,生命献出去了,活着还有什么可吹的。”

尤太忠还曾对自己的老部下崔明礼说:

“我问你,你们在山上战斗的时候,全连120名战士,战斗结束后,就剩下你一个人了,你说现在让你写,你写什么,怎么个写法,能都记在你崔明礼的名下么?”

1986年,尤太忠看过总政下发的剧本后决定不演,邓小平拍板:同意

从这些对话中也不难看出,老将军的回忆往事的时候连很多细节都没有忘记,他也比较反感那些和史料不相同的文章和剧本。

这次采访对话结束后,吴东峰回去之后写了一篇专访,名叫《那半个连队,留在了草地——访尤太忠将军》。

按照惯例,他将这篇文章先送到了尤太忠那里,请将军审阅,可令人没想到的是,将军在打印稿的左上角留下了一行字。

上面写道:此稿,我坚决不同意发表。

1986年,尤太忠看过总政下发的剧本后决定不演,邓小平拍板:同意

原本吴东峰还想跟将军商量商量,拿起电话的瞬间,突然想到将军那炯炯有神的眼睛,再加上文稿上的“坚决”二字,这件事就这么算了。

吴东峰也突然联想到了当年剧本的事情,就这件事,也问过将军。

尤太忠回答道:“1981年的时候我就看过《北上》电视,看了一半直接关了。”

他是整件事的亲历者,他对红四军的一切都有着自己的评判标准,可是,当吴东峰想要进一步了解具体的内容时,尤太忠却摆了摆手:“不说了,不说了。”

1986年,尤太忠看过总政下发的剧本后决定不演,邓小平拍板:同意

那会,将军的神情也显得有点疲惫,两人的交谈戛然而止。

1973年2月的一天,邓小平回到北京的第二天,尤太忠和苏振华、李达三人便前去探望,当时,邓小平住在西山的一个院子里。

尤太忠回忆:“我口袋里有带嘴的中华烟,可动作慢了一点,他先给我递烟,是光板烟,质量很差,我兜里的烟就没好意思拿出来。”

从西山返回后,尤太忠的心里很不是滋味,他直接来到京西宾馆,找到了在小卖部当经理的一位老部下。

那个时候,中华烟可是最紧俏的高档烟草,需要凭票购买或者按级别分配,尤太忠直接买了几条。

带着5条烟,尤太忠再度回到邓小平的住处,邓小平问:“怎么又来了?”

1986年,尤太忠看过总政下发的剧本后决定不演,邓小平拍板:同意

尤太忠回答道:“给拿了几条烟来。”

烟雾缭绕中,尤太忠的眼眶湿润了。

1998年7月24日,尤太忠上将病逝于广州。

英雄悲歌,战争年代的无奈,只能以无尽的叹息来作为节点,而尤太忠将军的节操和情怀,能令世人永远铭记。

革命先辈们的无私付出和不畏艰险,将永存于众人心中。

岁月静好之前,先是他们的前仆后继,后是太平盛世的到来。

1986年,尤太忠看过总政下发的剧本后决定不演,邓小平拍板:同意

参考资料:

尤太忠拒演《北上》 青岛报纸电子版

吴东峰.侠肝义胆尤太忠[J].党员干部之友

吴东峰.战将风骨尤太忠[J].同舟共进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