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系列之(三三):“木”部字举例------杲、东(東)、杳(说文解字怎么看懂?)

“杲”、“东”、“杳”是一组形声字,也是一组会意字,在《说文》的540部首中,它们都是“木”部字。构字的部件都是“木”和“日”,但由于相互的位置不同,所形成的字就不同,当然,字的意思也就不同。

先来看“杲”字。“杲”的甲骨文字形为:

说文解字系列之(三三):“木”部字举例------杲、东(東)、杳

《说文解字·木部》:“(杲)明也。从日在木上。”许慎的这个解释简洁明了,一目了然。早上太阳升起,已经高达树顶,天地一片光明,故训为“明也”。段注引《诗经·卫风》“杲杲日出”句,并引毛诗“杲杲然日复出矣”释之。这个会意字的字义简单明了,从其初文字体一看便知。故段注又说:“日在木中旸也,日在木上旦也。”故“杲”作“明亮”解。其基本字义:1,日出明亮。“其雨其雨,杲杲日出。”(《诗经·卫风·伯兮》)刘勰《文心雕龙》“杲杲为日出之容,洒洒拟雨雪之状。”皆其本义。引申为“明亮”、“光明”。“如海之深,如日之杲。”(南朝·简文帝《南郊颂》)3,再引申为“高远”之义。“是故民气杲如乎如登于天,杳乎如入于渊。”(《管子·内业》)

代县有知名文物景点“赵杲观”,“杲”即是用作人名(赵杲)的例子。

其次来看“东(東)”字。先看“東”的初文:

说文解字系列之(三三):“木”部字举例------杲、东(東)、杳

从甲骨文和金文的字形来看,“東”的字形也是日在木中之状。太阳刚刚出山,从远处看,太阳还在树林中,没有升得太高。《说文解字·木部》:“(東)动也。从日在木中。”许慎释“東”為“动也”,段注说是“见汉律历志”,其说有自。但段注又说,“日在木中曰东,日在木上曰杲,在木下曰杳”。其实,说“東”为“日在木中”,与许慎所谓之“动也”并不矛盾。“日在木中”强调“日”(太阳)在天空的相对位置,而“木"(树林)正是标明这个 相对位置最好的参照物。释之为”动也“,则是描述“日”自身的状态。“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太阳永不停息,东升西落,周而复始,未尝废怠。因为日出东方,故后来就用“东”来指称“东南西北”之“东”,表示方位。而许慎所谓之“动也”之义,并为成为其本义及引申义项。

关于“东”的本义,还有一种说法。有人认为,“東”的古文字形,像两头用绳索扎住的 口袋,乃“橐”的初文。这个说法未见于《说文》及段注,恐为臆想之论。

《左传·僖公三十年》载:春秋时期,秦晋围郑。郑文公派烛子武出城游说秦穆公退兵。烛之武在陈明利害后,又许以好处,说秦穆公如果不灭郑国,那么,郑国就是秦国之”东道主“,直译就是”东边道路上的主人”,可以为秦国的使者提供物资和服务。后世人们即以“东道主”来泛指请客待客的主人。也简称 “东道”或“东”。如说“略尽东道之谊”“今天中午我作东”,即为以主人的身份待客之义。

最后说说“杳”字。“日在木下”为“杳”,段注在释“东”的时候已有提及。《说文解字·木部》谓:“(杳)冥也。从日在木下。”段注云:”冥,窈也。其为日且冥,杳则全冥矣。由莫而行地下至于博桑之下也。引申为凡不见之称。”由此可知,“杳”即太阳西下,没入林中,天色已晚,正是薄暮时分。“冥”即今之“暝”也,二者应为古今字的关系。这个时候,视线很差,不能远望,故“杳”的本义即“昏暗”。《管子·内业》:“杲乎如登于天,杳乎如入于渊。”其中的“杲”和“杳”,在字形及字义上恰好构成一种对照的关系,更易于使我们理解这两个字的字义及其联系。后由本义引申为“远得没有尽头”之义。因为远,所以看不清楚,甚至看不到。蔡琰《胡笳十八拍》有句云:“夜闻陇水兮声呜咽,朝见长城兮路杳漫。”句中的“杳”即其引申义。我们今天常见常用的带“杳”的词语也很多。如:杳渺、杳然、杳如黄鹤、杳杳、杳濛、杳邈、玄杳、杳远、杳窕、杳无音讯等等。

除此之外,“杳”还可引申为“深广”之义。王逸《九思》:“意逍遥兮欲归,众秽盛兮杳杳。”

汉字是属于表意系统的文字。很多时候,我们可以据形见义,即看到这个字,就大致可以推测出其意思。这恐怕也是其他表音文字所不具备的特征吧。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