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鬼李贺到底“鬼”在哪里?

一个诗人死后,为了论证他是仙是鬼,中国文坛各路高手隔空吵了一千多年。

这是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奇观。

他们争吵的对象,是仅活了27岁的传奇性诗人李贺。

左边的人说李贺是鬼才。

太白(李白)仙才,长吉(李贺)鬼才。——宋祁李白为天才绝,白居易为人才绝,李贺为鬼才绝。——钱易

右边的人说李贺不是鬼,是仙,至少也是鬼仙。

人言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不然。太白天仙之词,长吉鬼仙之词耳。——严羽李家自古两诗仙,太白长吉相后先。——姚勉

说到最后,没打起来。

因为大家其实都喜欢李贺的诗,都不愿看到他的诗名被埋没。

从晚唐的李商隐开始,千余年来,学李贺的诗人络绎不绝,代有人出。到了元朝,更是达到极盛,无论大诗人还是小文人,都以学习李贺诗为荣。明清以后,徐文长、龚自珍等大牛,也都深受李贺诗风影响。

李贺的诗被命名为“长吉体”,学习李贺的这一派,被称为“长吉诗派”。这都成注册商标了。

南宋大诗人陆游说,曹植、李白、李贺这三个人,“落笔妙古今,冠冕百世”。岂一个牛字了得!

李贺画像

1

李贺这么牛,到底是什么来头?

陆游说李贺出身贵族,是皇族王孙。李贺在世时,也经常说自己是“唐诸王孙”。见人打招呼,他总是自称“陇西李贺”。

这个身份当然是真的。

李贺的祖上是唐高祖李渊的叔父李亮。问题是,传到李贺这一代,皇族血脉已经十分疏淡了。

李贺空顶着一个高贵的族望,实际上是一介布衣寒士。

他自小理想远大,想要建功立业,出人头地。在诗中,他常把自己称为“剑侠”“壮士”,也常把自己比喻为骏马。

但实际上,见过李贺的人,都说他一点儿也不壮,一点儿也不俊。

根据描述,李贺长相奇特,身材细瘦,长长的指甲,大大的鼻子,两道眉毛很粗,还连在一起,头发未老已白。

他还多愁,多病。

尽管他内心有一个巨大的能量场,但年纪轻轻,表现出来却是一副病恹恹的样子。

在当时,没有人相信这样一个貌丑体弱的少年,将会改写唐诗的格局。

除了他的母亲。

李贺的母亲并不知道她的儿子有多天才,但她知道她的儿子有多拼。

十几岁的时候,李贺每天别着一个破锦囊,骑着一头瘦瘦的毛驴,早出晚归。

一路都在苦思冥想好诗句,遇有所得,赶紧记下来,投入锦囊。晚上回来后,再挑灯整理。

他母亲看到他回来,锦囊里字条很多,就又气又心疼地说:

儿啊,你是要把心都呕出来才罢休吗?

李贺也写过自己多年抱病,拼命苦读的情景。

“楞伽堆案前,楚辞系肘后。”

他喜欢的书堆满案头,最爱的《楚辞》出门也带着,舍不得放下。

“缃缥两行字,蛰虫蠹秋芸。”

这是说,自己读书读得两眼昏花了。

后来人称赞李贺“天纵奇才,惊迈时辈”,其实啊,这世上真的没有天才。如果有,一定是1%的天分,加上99%的勤奋淬炼而成。

李贺画像

2

无论是时代还是个人,对李贺来说,他都生得不是时候。

他大约出生于公元790年,略显尴尬的中唐时期。

从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后,诗歌的盛唐气象就已远去。进入中唐,安史之乱虽已平息,但遭受重创之后,整个唐王朝的精神风貌都发生了重大改变。

一个突出表现,是唐诗大腕的陨落。

这是一份大师逝去年表:

761年,王维逝世;762年,李白走了;765年,高适去世;770年,杜甫和岑参相继离去……

这些支撑盛唐诗坛的巨擘,在李贺出生前二三十年,均已作古。从此再无盛唐。

而跟李贺同时代的大诗人,我们可以列举几位的出生年份:

751年,孟郊出生;768年,韩愈降生;772年,白居易来了;779年,元稹也来了……

可以看出,当李贺开始正式写诗的时候,这些比他大十几、甚至二三十岁的诗人们,要么已名满天下,要么即将名满天下。

李贺的尴尬,就在这里。

时代如此不堪,一直在往下走。而诗人赖以情绪表达的诗歌,无论何种体裁、何种题材、何种风格,都被前人或同时代的大龄人写得没有余地了。

山水田园诗,王维之后,谁还敢写?边塞诗,高适和岑参之后,基本可以宣判死刑。通俗写法,白居易和元稹,已经写成万人迷了。怪咖写法,韩愈和孟郊,也早玩到了巅峰。还有一仙一圣,李白杜甫,形同两座大山,耸入云端。

李贺之前,唐诗的天空,灿若繁星,一颗就是一个大诗人。

要让别人在这么多的星星点点中一眼就认出自己,李贺只能另辟蹊径,让自己的诗与众不同。

他急切地思考怎样才能让自己的诗变得唯一:前人无法涉及,后人难以复制。

“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挂玉弓。”史书说他,日夕吟诗,鬓发斑白。

18岁那年,他已经自信找到了自己在唐诗中的位置,而且是独一无二的位置。

他背上行囊,也许骑着那头瘦驴,出发去东都(洛阳),去找一个人。

韩愈画像

3

李贺准备去找的人,叫韩愈。

韩愈是中唐文坛的扛把子,后来被苏轼誉为“文起八代之衰”。此人耿直,讲义气,提携帮助了一拨困苦而有才的诗人。

李贺相信韩愈也能够发现自己的诗才,并为自己扬名。

唐人张固在他的《幽闲鼓吹》一书中,详细记录了这次极富戏剧性的会面。

李贺带着自己精选的诗,求见国子博士韩愈时,韩愈已经忙了一整天,又困又累。

门人把李贺的诗呈上,韩愈一边脱官服,一边看。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我擦,这是什么操作,一来就写两军对垒,战事一触即发。韩愈被镇住了,赶紧往下看。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这是秋风中的一场惨烈夜战,军号震天,碧血横飞。韩愈心中暗自叫了句“好诗呀”。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看来我军的战势不妙,但是援军正在赶来,准备度过易水。“霜重鼓寒”,夜里的寒意,侵蚀得鼓声很低闷。这么新颖的用词和搭配,看得韩愈啧啧不已。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为什么这么多战士手提宝剑,勇于赴死?为的是报答君王的知遇之恩啊。结尾,相当正能量。

“快请李贺进来!”韩愈赶紧重新穿上官服,让门人把18岁的李贺请进来夜谈。

有一种说法,韩愈只读到前两句,就催促门人把李贺请进来了。

这首《雁门太守行》,从此成为李贺的成名作。

而韩愈,则是第一个发掘并提携李贺的人。很快,李贺的诗名传遍天下。

虽然年龄、资历都相差很远,但韩、李二人在感情上均与社会流俗格格不入,他们在诗歌见解上的投合,使他们成为莫逆之交。

就在这一年,李贺的父亲李晋肃病逝。

李贺返乡守丧。期间,韩愈曾约上另一个大咖皇甫湜,去看望他,并当场给李贺出了个诗题《高轩过》,算是考验这个年轻人的当场作诗能力。

李贺不愧是奇才,洋洋洒洒一诗篇,又把二人镇住了。

在《高轩过》的结尾,李贺抒发了自己的处境与抱负:

庞眉书客感秋蓬,谁知死草生华风。我今垂翅附冥鸿,他日不羞蛇作龙。

我现在是枯草遇上春风,将来还要小蛇化成大龙。

韩愈感受到诗人的内心力量和追求,不禁想起自己年少时由寡嫂辛苦抚养长大的苦逼日子,颇多感慨。

“年轻人,除下丧服后,去考个进士吧。”韩愈说。

洛阳古城

4

李贺来了,又走了。落寞不已,郁闷至极。

20岁那年,他参加河南府试,作了一组诗《十二月乐词并闰月》,被誉为应试诗的上乘之作。

明朝人评价他这组诗说,“二月送别不言折柳,八月不赋明月,九月不咏登高,皆避俗法”。

可见无论在什么情境下,李贺写诗,都在苦心孤诣追求创新,绝不落入前人窠臼。

他也因此获得考官青睐,通过府试,当年冬天入长安参加礼部考试。

就在人生即将转运,李贺踌躇满志的节骨眼上,他突然被告知:政审不合格,礼部考试没你份儿。

理由是,有人举报李贺死去的父亲李晋肃的“晋”字,与进士的“进”同音同义,应避家讳不能进考场。

野史记载,举报人是白居易的好基友元稹。

据说,元稹很喜欢李贺的诗,一日专程上门拜访,但因为元稹是明经出身,当时人看不起考明经的,说“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李贺遂不肯见面。元稹因此由粉转黑,并记恨在心,逮住机会报复。

不过,朱自清经过论证指出,元稹不可能举报李贺。

总之,我们可以由此看到唐朝文化圈的傲慢、偏见与倾轧,跟现在没什么两样。

李贺被除名后,韩愈十分气愤,专门写了著名的《讳辩》一文,替李贺抗争。文中说道:

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

但所有的努力,都无法抵抗世俗的力量,以及人心的险恶。

李贺黯然返乡。经此打击,他的绝望与痛苦,连同那颗被揉碎了的心,呕成血,酿成最苦的诗行:

“长安有男儿,二十心已朽。”

“只今道已塞,何必须白首。”

“天眼何时开,古剑庸一吼。”

“我当二十不得意,一心愁谢如枯兰。”

“壶中唤天云不开,白昼万里闲凄迷。”

……

真是字字泣血,行行带泪。一个20岁的奇才,似乎一夜之间走到了五六十岁的悲凉的尽头,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

此时,离他写出那些传世的“鬼诗”,已经不远了。

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声天下白。少年心事当拏云,谁念幽寒坐呜呃。

长安风光

5

根据李贺自己的诗歌描述,长安应试被除名后,他几乎是灰溜溜地离开了京城。

雪下桂花稀,啼乌被弹归。关水乘驴影,秦风帽带垂。入乡试万里,无印自堪悲。卿卿忍相问,镜中双泪姿。

骑驴垂帽,生怕别人认出他是李贺。一个无望的背影,行走在萧条的古道上。

他想到自己的妻子,听说丈夫归来,来不及高兴,便从丈夫脸上读出了痛苦。“卿卿忍相问,镜中双泪姿”,妻子不忍询问落第的原因,却又禁不住泪流满面。

他还有母亲,还有弟弟,还有家。

现实生活的重压,终归将他从低迷的诗境中拉回来。

第二年,李贺应征召再赴长安,出任一个叫“奉礼郎”的从九品小官。

有人说,李贺得到这个低级官职,是他身为“唐诸王孙”的荫庇,有人说是因为韩愈的举荐。但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对李贺来说,他需要养家糊口,所以必须上任。

更为重要的是,正因为这个低级官职给了李贺这个人,从此唐诗的天空,多了一些前所未见的、闪着奇诡光芒的诗行。

奉礼郎,属于礼部,是朝廷举行各种丧葬祭祀仪式的赞导。负责招呼参加仪式的君臣百官,排位次,摆祭品,赞跪拜,以及仪式结束后的善后工作等等。

说白了,李贺相当于国家殡仪馆的一个工作人员吧。

他在这个职位上,干了整整3年。

在他,是人生的大不幸。在历史,则是唐诗的大幸。

因为,李贺在这个职位上写下了许多成就他“诗鬼”之名的“鬼诗”。

很多人,读到李贺的“鬼诗”,都惊叹于他的想象力驰骋人鬼仙三界,没有边界。殊不知,没有现实的经历打底,纵是鬼才如李贺,恐怕也写不出鬼气这么重、这么逼真的诗。

最爱君给大家看李贺一首著名的“鬼诗”:

南山何其悲,鬼雨洒空草。长安夜半秋,风前几人老。低迷黄昏径,袅袅青栎道。月午树无影,一山唯白晓。漆炬迎新人,幽圹萤扰扰。

诗中“南山”指的是终南山,当时是帝国王公大臣的埋身之地,尤其是北麓,有一片巨大的坟场。李贺作为奉礼郎,他不关心哪些人升官涨薪,只用关心出殡、送葬、祭祀一条龙服务。

这首诗就写了他在秋天跟随送葬的情景。

送葬是在黄昏进行,一行人迎着雨,抬棺走在细长的山路上,通往深山的道路两旁种满栎树。

到达落葬地点,挖坟、下葬、掩埋……全部工作做完后,雨已停,明月升空,如同白昼。此时,新坟前面点着漆灯(鬼灯),鬼火飞舞,旧鬼迎接新鬼,山间一片热闹。

瘆不瘆人?但这就是李贺的工作实录,如果说有想象的成分,可能就在最后一句吧,其余都是写实。

再看李贺的其它奇诡诗行,基本都是他在职务工作中的体验,加上适度的想象书写而成。

他熟悉葬礼流程,对深山墓地环境,也达到信手拈来的地步;他熟悉祭祀仪式,也经常与宗教巫祝、神道系统等人员打交道,写起他们的宗教活动,自然十分顺手。

“石脉水流泉滴沙,鬼灯如漆点松花。”

“百年老鸮成木魅,笑声碧火巢中起。”

“海神山鬼来座中,纸钱窸窣鸣旋风。”

“呼星召鬼歆杯盘,山魅食时人森寒。”

……

知道了李贺的工作内容,这么多凄凉怪异、神神叨叨的诗句,读起来是不是就真实很多?

唐代的奉礼郎,恰好来了个诗人,这个诗人也许是李贺,也许是杜贺、张贺,只要他来了,用心工作,用诗笔记录日常,他就是独一无二、无可复制的“诗鬼”。

这或许是李贺人生大不幸中,唯一的大幸。

终南山上

6

在李贺当奉礼郎的三年间,唐朝的诗人们发现,他的诗注入了一股奇瑰诡谲的气息,一股让人读之欲罢不能的邪魅之气。

《旧唐书》说,李贺的诗“文思体势如崇岩峭壁,万仞崛起,当时文士从而效之,无能仿佛者”。

一时之间,学习李贺的诗风成为文坛风气,但是,没有一个学得像,学得好。

是啊,他们即便有李贺的才气,若没有李贺的经历,也是白搭。

李贺原本多愁多病多叹息,如今,见惯了生死,看多了神鬼,变得愈加纠结和苦恼。

他始终在追寻,世间万物为什么不能长留。他写过一首《苦昼短》:

飞光飞光,劝尔一杯酒。吾不识青天高,黄地厚。唯见月寒日暖,来煎人寿。食熊则肥,食蛙则瘦。神君何在,太一安有?天东有若木,下置衔烛龙。吾将斩龙足,嚼龙肉。使之朝不得回,夜不得伏。自然老者不死,少者不哭。何为服黄金,吞白玉?谁似任公子,云中骑碧驴。刘彻茂陵多滞骨,嬴政梓棺费鲍鱼。

诗人说,时光飞逝,是因为传说中有六条龙驾日飞奔。那我就将龙足斩下,吃掉,这样日夜就不会交替,时间就不会流逝。

但诗人很快就知道,这不过是一个美好的幻想,时光流转,生命易逝,对任何人都是不可逆转的。你看一代雄主汉武帝,现在也只是一堆白骨埋在了茂陵,而千古一帝秦始皇,死后消耗了大量的鲍鱼,仍旧难掩尸体的恶臭。

言外之意,何况我们这些历史中的小人物呢?

后人读李贺的诗,总感觉到诗中强烈的死亡意识。

由于史料有限,我们已经无法还原李贺在长安的三年到底经历了什么,只能从他的诗中窥见他的消沉,与日渐暗淡的内心。

他对奉礼郎这种不入流的小官,显然是不满意的,但又迫于生计,不得不从。他在这个职位上,早起晚归,疲于奔波,而阴森鬼魅的氛围,无疑加重了他的阴郁。

他可能在此期间生过一场大病,本来瘦弱的身子,变得更加不堪,20多岁已经老样老相。

人生与诗,互相影响。

他的诗中,充斥着鬼、血、病、泣等暗黑之辞,一半是写实,一半是心境。

某夜,他做了一个梦,梦到自己回到故乡,醒来后写了一首《题归梦》:

长安风雨夜,书客梦昌谷。怡怡中堂笑,小弟栽涧菉。家门厚重意,望我饱饥腹。劳劳一寸心,灯花照鱼目。

梦到了母亲的微笑,梦到了弟弟在劳作,最悲哀的是,梦到了妻子临死不瞑目,像灯光照着死鱼的眼睛,还在盼着丈夫归来。“灯花照鱼目”,悲从中来。

也许是在这个梦之后不久,李贺拖着病躯辞了官,离开长安。

那首享誉天下的《金铜仙人辞汉歌》,正是诗人从长安返回河南昌谷(今洛阳宜阳)途中所写。

茂陵刘郎秋风客,夜闻马嘶晓无迹。画栏桂树悬秋香,三十六宫土花碧。魏官牵车指千里,东关酸风射眸子。空将汉月出宫门,忆君清泪如铅水。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携盘独出月荒凉,渭城已远波声小。

曹魏时期,魏明帝命人将汉武帝时立在长安的金铜仙人,运往洛阳。铜人被装载上车前,竟潸然泪下。李贺用这个历史传说,写出了自己的家国之痛,身世之悲,遭际之惨。

其中,“天若有情天亦老”一句,意境辽远,想象力爆棚,被司马光称为“奇绝无对”。古今但凡写诗的人,对这一句都爱不释手,很多著名诗人都曾把它“偷过来”,写到自己的诗里。

有个叫石延年的宋朝人,对了一句“月如无恨月长圆”,遂成千古绝对。

有唐一代,号称开创诗派的诗人不少,但真正将生命与诗歌融为一体,让诗歌放射出奇异色彩的,恐怕只有李贺一人。

7

回到故居后,李贺或许有过片刻的欢乐,或许没有。

很快,他又要面对现实的生计问题。

因为家庭陷入困境,他的弟弟先离开家,去江西谋事做。接着,李贺自己前往山西潞州,投奔韩愈的侄婿张彻。

在潞州幕府三年,李贺寄人篱下,借酒浇愁。

敏感的心,备受痛击。

公元816年,秋天。他离开潞州,苦闷返乡。第二年就因病辞世,年仅27岁。

史家普遍认为,《秋来》一诗,是李贺临死前所写的绝命诗。

桐风惊心壮士苦,衰灯络纬啼寒素。谁看青简一编书,不遣花虫粉空蠹。思牵今夜肠应直,雨冷香魂吊书客。秋坟鬼唱鲍家诗,恨血千年土中碧。

死亡来临时,诗人的哀思尽在诗中:这个秋夜,凄风苦雨,桐风惊心,衰灯昏暗。本以为满腹文章,可以换来功名,增加生命亮度,进而推延死亡的到来。怎料功名不就,壮志成空,唯有香魂冷雨,凄厉鬼唱,遗恨地下,千年难消……

后来,李商隐为李贺写传记,说李贺临死时,看见一位骑龙的红衣使者来召他回去,李贺说母亲还病着,他不愿去。使者告诉他,天帝刚刚建成一座白玉楼,等你为此楼赋诗写记呢!天上的差事很快乐,不苦呀!走吧!李贺独自哭泣,一会儿就气绝了。

李商隐是个讽刺高手。他写这段灵异故事,其实是为了说明李贺短短的一生,怀抱奇才,却屡遭排挤诽谤,不受待见。为什么天帝特别欣赏他,而人间反倒不珍惜他呢?

自古天才多命苦,李贺逃不过这个定律。他生前苦极,死后红极。

在生命最后的日子,他审定并编好自己的诗卷,总共233首。亲人无可依托,遂交给好友沈子明保管。

多年后,沈子明想起这位亡友,不忍其天才被历史遗忘,于是请求当时最著名的“小李杜”,一个为李贺的诗集作序,一个为李贺作传。

至此,李贺在唐代诗坛,乃至整个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正式确立下来。

论天才早逝,他与初唐的王勃,成为后世最惦念和扼腕叹息的两个诗人;论诗风浪漫,他被认为是屈原最纯正的继承人,无出其右;论唐诗大宗,他与李白、李商隐并称“唐诗三李”,冠绝百代;论诗名之盛,他在诗仙、诗圣、诗佛、诗豪等等名号皆被占尽的情况下,独得“诗鬼”一名,震天动地;论传世影响,千年来,多少文坛大腕,为了他是仙是鬼,争辩不休;……

李贺生前曾自叹“天荒地老无人识”,而今,我们可以替他大喊“雄鸡一声天下白”。

他的诗,他的名,不朽!

#####

诗鬼李贺之鬼,鬼在哪里?鬼在他想象的奇谲诡异。

本是皇家血脉,却又不远不近,功名无望,小官无趣之时,他甘愿弃官不做,而终是亲而不亲,落得他郁郁不得志,空怀满腹经纶。无奈只有寄情于诗歌抒发衷情。

他的诗里字里行间都透着那种冷森森的“鬼气”,这种鬼气,不是阴森恐怖,而是撼人心魄。

茂陵刘郎秋风客,夜闻马嘶晓无迹。

画栏桂树悬秋香,三十六宫土花碧。

魏官牵车指千里,东关酸风射眸子。

空将汉月出宫门,忆君清泪如铅水。

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携盘独出月荒凉,渭城已远波声小。

这首《金铜仙人辞汉歌》,就有他留给后人的千古名句“天若有情天亦老”,是什么能让上天也会一下子因为感动而苍苍老去,原来是金铜仙人也沉沉泪垂。这看似鬼魅的怪象,就是李贺奇特的想象。金铜仙人离汉而去,大汉天子求生落空,只留下茂陵荒塚,年年秋风,岁岁落叶。这样的显赫人生也不过韶华易逝,便为风烟尘土。

人生不得意,处处生感叹。李贺诗歌的鬼,就是向死而生。他不要功名不作官,他只要驰骋疆场,来一回血肉拼杀。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勾。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诗人胸中积聚的力量,全在这大漠冷月下马匹戴着金辔头的奔马身上凸显出来了。

一个人如此想象他向往的生活,足见其内心该有多少激情涌动,该有多少希望与渴求。这就像今天我们读过的诗篇,“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这也如同鲁迅先生的呐喊“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

李贺的鬼才终将他送上了英年早逝的不归路,不免使人扼腕叹息!

#####

说李贺是“诗鬼”,一是李贺有“鬼才”,七岁能作诗,而且已经出名;二是李贺为死而作诗,“诗魂”缠身而“落魄”;三是相貌古怪,说是“鬼相”。

#####

先上结论李贺被称为诗鬼“三分因病,七分因才。”

说李贺鬼才之前我们先说一个关于李贺的小故事。我们都知道一个成语叫做“呕心沥血”吧,讲的就是李贺。
李商隐在《李长吉小传》写“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尔。”韩愈的《归彭城》写“刳肝以为纸,沥血以书辞。”说的也都是李贺。



李贺打小身体就不好,有咳血病,再加上仕途郁郁不得志,所以就喜欢外出游历。怎么游历呢?别个小袋子斜挎在肩上,骑着匹马,走到哪儿算哪儿,然后到了一个地方,诗兴大发就把写下来的诗放在袋子里。但你不是说每首诗写出来就能用,要改,费劲心力去改。李贺不是身体不好,咳嗽嘛,所以边改边咳嗽好像把心都给咳出来了。这个呀,就是呕心沥血来历。

这事儿是不是真的且不去说,但起码李贺身体不是很好。这个人生病看问题,看事物就和别人不一样。有时候你听别人说这太阳怎么是绿色的,哎,你别急着骂人家色盲,人家没准是艺术家,看事情就和你不一样。

李贺就是这样。你比如说别人写马是怎么写的说这马身高八尺,长有丈二,浑身黑黢黢,从头到尾一根杂毛都没有,四个蹄子雪白。哎,总之都是先说个头再说毛色,都是视觉。因为看马好不好,你得用视觉的来源为信息。

但是李贺呢,李贺怎么写的?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就是说他看马好不好评的全是触觉。这你和正常人写法就不一样。

你再比如说李贺的《雁门太守行》。他这么写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就是说对面的这个士兵啊,人多的乌压压的,就像黑云一样。好像要把这个城墙都给摧毁啦。这个描写很奇怪。他将人的这种视觉用重力的这种方式描写出来了,就好像这朵飘过来的黑云很重要,把这个城墙都给摧毁了,气势十分磅礴。

所以闻一多先生曾经在唐诗课上对李贺评价说,别人写诗都是用黑笔在白纸上作画,李贺写诗是用白笔在黑纸上作画,所以色彩分外浓烈。

所以我们看李白,杜甫这种顶峰上的顶峰来说,他们写的诗浑然一体,每一个词都理所应当。但是每一个字组合起来就会发现自己是写不出来的,无论是铺衬还是立意。但李贺他的一个词甚至一个字都是一句话,如果说李杜的诗他们像是白玉一般下那么李贺的诗,就是耸立的断崖,直立的山壁,鬼斧神工。



王杨卢骆开创了一个新的诗体,而李贺的长吉诗派就是将整个诗的世界倒了过来。

而这一切都是因为他的病,他知道自己活不长久,笃病日久,所以看事情与常人不同,自带三分奇。

#####

唐代中期,有这么一位诗人,他长相奇特,又高又大的鹰钩鼻、眉毛不仅粗,还连成一条直线,手指又细又长。

他是一位浪漫主义诗人,在人们普遍吟诵仙佛的时候,他却常常写“鬼火”、“鬼坟”、“女鬼”,自己还经常出没坟冢(去研究墓志铭)。

他就是“诗鬼”李贺!


李贺与诗仙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韩愈为了他与别人大吵一架,李商隐还刻意去采访他姐姐,为他写下自传。

鲁迅也曾表示年轻时最爱读李贺,在他手书古人的诗文中,李贺是最多的一位。

毛主席和陈毅元帅也都表示,李贺的诗很值得一读。


借鬼神,说人话,舒胸襟

李贺天赋异禀,7岁的时候母亲常常找不到他,一问去哪了,结果是去坟场了,干嘛去了,研究墓志铭去了。

小时候家人问他想做什么,李贺说:写诗!

家人说,现在流行写散文了,而且好诗都被李白杜甫都写尽了,你若非要写,就照着他们的风格写一写吧!

李贺说,我才不要抄他们的,我要写鬼魅!

于是,这一写,就写出了名堂:

“鬼灯如漆点松花“

“秋坟鬼唱鲍家诗”

“嗷嗷鬼母秋郊哭”

“鬼雨洒空草”

......

从此以后,李贺把诗歌作为呕心沥血和事业,其母说他“呕出心乃已”。他刻意追求诗歌语言的瑰美冷峭,并借由想象力翱翔,创造了异想天开的“长吉体”(李贺字长吉)。


“长吉体”运用神话传说和怪诞、华美的语汇,创造出异想天开、从未有过的意象。

一方面,“长吉体”中,有描摹神仙境界,王母娘娘、嫦娥等神话人物,银河、月宫等,极尽奇丽谲幻之观。

一方面,“长吉体”中,多用“泣”、“腥”、“冷”、“血”、“死”之类的字眼以及“冷艳怪丽”的风格,使诗歌带有伤感冷艳的风格。

宋代严羽在他的《沧浪诗话》云中说“长吉之瑰诡,天地间自欠此体不得。”


而李贺的“诗鬼”就是缘由于此。


李贺的诗,在内容上主要是抒发怀才不遇的悲愤;描写幻想中的神鬼世界;描写人民的疾苦;揭露时弊、批判统治者的荒淫昏聩,歌颂边塞将士英勇卫勉等。


可以说,李贺是“借鬼神,说人话,舒胸襟”!


经典作品

《金铜仙人辞汉歌》

魏明帝青龙元年八月,诏宫官牵车西取汉孝武捧露盘仙人,欲立置前殿。宫官既拆盘,仙人临载,乃潸然泪下。唐诸王孙李长吉遂作《金铜仙人辞汉歌》。

茂陵刘郎秋风客,夜闻马嘶晓无迹。
画栏桂树悬秋香,三十六宫土花碧。
魏官牵车指千里,东关酸风射眸子。
空将汉月出宫门,忆君清泪如铅水。
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携盘独出月荒凉,渭城已远波声小。


这首诗是李贺的代表作品之一。

它设想奇创,而又深沉感人;形象鲜明而又变幻多姿。

怨愤之情溢于言外,却并无怒目圆睁、气峻难平的表现。

遣词造句奇峭而又妥帖,刚柔相济,恨爱互生,参差错落而又整饬绵密。

这确是一首既有独特风格,而又诸美同臻的诗作,在李贺的集子里,也找不出几首类似的作品来。



------END-------

感谢您的阅读!

#####

人们常见的有“诗圣,诗仙”,很少有人见到“诗鬼”,唐代有一个诗人他的诗被后世称为“诗鬼”,他是继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并成为唐代诗坛“三李”,人称:“诗鬼”――李贺。

很多人怕鬼,李贺却盼望着自已遇到鬼。结果,二十七岁的时候真的见到了鬼,被人们称为“死鬼”。由于他的诗,被后人称为“诗鬼”。

李贺“见鬼”的人生经历。李贺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山沟里,他家住的是山舍,下雨时屋漏不止,只有一亩田地,经常被催着交租纳税。他的父亲李晋肃大约在他十八岁时死去,按照当时习俗,他为父亲守丧了三年,这期间他只能和母亲相依为命,甚至要拿山里的栗子充饥,可以说过得十分悲惨凄凉。

李贺的长相也异于常人,他身体细瘦,两只眉毛被打通连在一起,手指非常长,可以说走在人群中,很有识别度。他7岁时就能写诗了,可谓天资聪颖。

他聪明好学,更可怕的聪明的人还很好学这种人按照历史逻辑,不出名几乎是不可能的。据说他5岁时,当别的小朋友都还在调皮捣蛋时,小李贺却跑到了坟场里读墓碑上的文字。这样的经历恐怕也只有思路清奇的李贺干得出来。

李贺高考落榜,23岁时,妻子泣兰先他而去,而他也在27岁那年英年早逝。

李贺短暂的一生,真可谓是撞见了鬼,虽然天才,虽然勤奋,但依然没有逃离“见死”的命运。

李贺的“鬼”诗,专门写鬼的诗,其实就是三首。《苏小小墓》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一篇。

苏小小墓

幽兰露,如啼眼。

无物结同心,烟花不堪剪。

草如茵,松如盖。

风为裳,水为佩。

油壁车,夕相待。

冷翠烛,劳光彩。

西陵下,风吹雨。

李贺的诗词可以说是让人耳目一新,他喜欢用神话故事来衬托讽刺现在的社会现实,《苏小小墓》,这个可是被后世文坛称为“鬼仙之辞”。

苏小小是六朝时南齐钱塘(今浙江杭州)的著名歌妓。她容颜秀丽,举止端庄,风度翩翩,且聪颖敏慧,信口吐辞,皆成佳句,一时公卿权贵皆争奔之门下,名重一方。然而她生命短暂,仅活了二十岁,就离开了人世。死后葬于钱塘江畔的西陵(今杭州钱塘江西)之下。

这首诗的意思大致是这样:在兰花上,点缀着的是露珠,就如她凄苦含悲的泪眼;没有什么东西可以用来编织同心,而烟霭则幻作为花儿却不能修剪;芊芊芳草是她的席垫,亭亭青松是她的伞盖。飘飘清风是她的衣衫,咚咚流水是她的玉佩;她生前所乘坐的油壁车,每当夜晚还把她等待。闪烁阴冷绿光的磷火,无人赴约而枉费光彩;想绾结同心的西陵下,阵阵寒风吹凄凄苦雨。

李贺后来病死了,他是这样死的:

原来是天神也看上了李贺的才华,便派了使者拿来一纸天书,大概说,仙界刚建成了一座玉楼,让他上天写一篇记。李贺当然知道不能答应,他很清楚这一去将再也回不来了,于是穿红衣服的人便哄他说,天上的差事不苦,于是强行带走了大诗人。

#####

高轩过

韩员外愈、皇甫侍御湜见过,因而命作。

华裾织翠青如葱,金环压辔摇玲珑。

马蹄隐耳声隆隆,入门下马气如虹。

云是东京才子,文章巨公。

二十八宿罗心胸,九精照耀贯当中。

殿前作赋声摩空,笔补造化天无功。

庞眉书客感秋蓬,谁知死草生华风。

我今垂翅附冥鸿,他日不羞蛇作龙。

公元809年的一天,在大唐东都洛阳郊外的昌谷,一辆装饰华贵的官车缓缓徐来,不一会停在了一所不大的庄院外,主人久久已在门外迎候,只见从车上走下来二位分别身着绿色和青色官服神态慷慨轩昂的官人。


各位你道这两位官大人是谁,他们就是这首诗序中所说的,当时赫赫有名的“东京才子”,“文章巨公”,文坛大咖韩愈和他的大弟子皇甫湜。

那么这位迎接他们的又是哪位呢?他就是誉满京都的大才子,有“神童”之称的李贺。你道这二位大咖此来所谓何事,慢慢道来。

原来这师徒二人听说李贺年仅七岁就诗才名动京师,但对李贺的真才实学是有怀疑的,所以才亲临检试。

李贺(790年~816年),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据史书记载,李贺自幼体形细瘦,通眉长爪,长相极有特征。他才思聪颖,七岁能诗,又擅长“疾书”。

相传公元796,李贺年仅七岁,韩愈、皇甫湜造访,李贺书《高轩过》一诗,韩愈与皇甫湜大吃一惊,李贺从此名扬京洛。

对于这件事情的时间段,是有不同说法的,有的说是796年李贺七岁时,有的说是809年李贺二十岁时。

本人经推断认为是二十岁时所作更靠谱一些吧,说李贺七岁能诗,应该是没有什么疑问的,但二位大咖的来访和现场的这首诗就不是七岁时的事情了。


本人推断的根据是:皇甫湜(公元777年—835年),806年进士级第,后通过明经考试,入朝为官。也只有为官才会穿着官府来访,综合分析所得,所以说二十岁是正确的。

从诗文中不难看出,李贺对能步入官场,一展宏图的渴望,“我今垂翅附冥鸿,他日不羞蛇作龙。”表露了他的急迫心情。

那么为什么李贺有这么大的才气还没有去参加大唐的国考呢?原来年龄没到弱冠不能参加考试,巧的是,他的父亲又因病离世,刚好是李贺弱冠时,就这样在家守孝三年。

三年期满,李贺二十一岁时信心满满的来到京城准备参加国考了,但大门没有向他打开,可能是因李贺名声太过响亮,遭人嫉妒了,主考没有让李贺参加这次国考。

理由是,李贺的老爸叫“李晋肃”,这个“晋”字与“进士”的进犯“嫌名”,也就是犯讳了,虽然经过韩愈等开明官员的申诉,但没用,就这样李贺不得不卷铺盖走人。

不能参加国考,未能入仕,对于李贺来说犹如晴空一个霹雳,这种打击甚重。满腹诗文,心怀朝堂,一心为国的他来说,这情将归何处?且看他的志向。

男儿何不带吴钩,

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

若个书生万户侯?


这是李贺《南园十三首》组诗中的一首,从诗文中可以看出李贺的人生追求和理想,当时唐王朝的政治环境是,中央皇权旁落,藩镇割据风起云涌。

作为男子汉大丈夫为什么不能带上那锋利的吴钩,去收复那黄河南北割据已久的关山五十州呢?请诸君暂且登上那画有开国功臣的凌烟阁去看看吧,那些个被册封为食邑万户的列侯有哪一个是读死书的书生呢?

文字浅白,但从文字中读到的是他的顿挫激越,又直抒胸臆,短短二十八个字把家国之痛和身世之悲都淋漓酣畅地表达出来了。

这只是他此类诗中的一首,李贺的诗所表露的大多是慨叹生不逢时和内心的苦闷,抒发对理想、抱负的追求;对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人民所受残酷剥削的反映。

好在,命运似乎眷顾了他一点。因讳未能参加国考回到家乡不久,或许是他的才能确实非常,再或者因其是李唐宗室的后裔,又有韩愈等文坛领袖和高管们的推崇,李贺袭父官职,任奉礼郎,这官有多大,用当时话讲叫从九品。

呵呵,在我辈看来,不管怎么说,那也算是朝廷的命官了。但对于李贺来说,那应该是无奈后的羞辱吧,位不配才,明明可以凭本事做更高的位置,偏偏结果如此,能不郁闷吗。

这九品之官,一做就是三年。这三年中,让李贺亲身经历同时又耳闻目睹了诸多官场腐败和黑暗的事情,对于正直一心报国的李贺来说,这官做的犹如坐牢一般。


事情都有它的两面性,这几年的官场中,让李贺也结交到了一些为官清廉志同道合的诗友,同时也对当时李唐王朝的社会状况有了深刻的认识。

但对于李贺本人来说,政治上不能有所建树,那就醉心诗文吧,结果是,他的最好的诗篇大多是在这期间写成的。

但同时给他带来最不好的事情就是,可能是因为看不过太过的事,但又无能为力改之,三年来位子都没有挪过窝,遂感仕途迁迁无望,看看自己,再看看别人。

无力感猛增,功名无成,哀愤的情绪日渐加深。同时在此期间,他的妻子又因病离世了,这几重的打击,让心高的李贺无法释怀了,最终因忧郁,把自己搞得生病了。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这是李贺的《马诗二十三首·其五》,可谓是名篇佳作,教科书里应该都学过的。从文字的表面上看是在咏马,实际上是借物抒怀啦,这是文人经常干的事了。

几年官场的憋屈,都化作了一首首直抒胸臆的诗篇。诗中抒发的是怀才的不遇和愤慨,男儿当有建功立业的抱负。

诸君请看,那广阔的大漠,经过千年风霜的洗刷,黄沙也白了,真是沙白如雪呀,燕山的一弯新月刚刚初上,宛如弯弯的金钩。


只有这边塞的争战之处,才是良马和英雄大显身手之地;这战马何时才能配上那金制的辔脑,飞奔在清秋的大地上呀?然而,深居庙堂,位列官班,如此的豢养何以崭露头角。

李贺的诗就是这么的文字明快,风格健爽。骏马驰骋在燕山的原野;何其快哉,我何时能似那良马,受到皇帝的重用,一展我的雄才大志呀!然而,让李贺遗憾的是,最终也没有等来他的期许。病体缠身再加上官场的郁闷,最终使李贺绝望辞官归乡。

金铜仙人辞汉歌

魏明帝青龙元年八月,诏宫官牵车西取汉孝武捧露盘仙人,欲立致前殿。宫官既拆盘,仙人临载,乃潸然泪下,唐诸王孙李长吉遂作《金铜仙人辞汉歌》。

茂陵刘郎秋风客,夜闻马嘶晓无迹。

画栏桂树悬秋香,三十六宫土花碧。

魏官牵车指千里,东关酸风射眸子。

空将汉月出宫门,忆君清泪如铅水。

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携盘独出月荒凉,渭城已远波声小。

这首《金铜仙人辞汉歌》就是李贺辞去奉礼郎职务后返乡途中所经之地有感而作的。当时的历史背景是,唐宪宗在取得一些成绩后,就耽于朝政,开始享乐。

更加令诗人不能共鸣的是,唐王朝的最高统治者,也和昔年的秦始皇、汉武帝一样迷恋上了长生不老的荒诞之事,而诗中所说的这个金铜仙人就是当年汉武帝痴迷长生不老时所铸。


唐王朝自爆发安史之乱以后,从此一蹶不振。历史上虽称唐宪宗为“中兴之主”,但实际上他在位期间,藩镇叛乱还是此伏彼起的发生。

同时外患还在,西北边陲的侵扰时有发生,烽火屡惊,多处的国土沦丧,疮痍满目,多地是民不聊生。

面对这严酷的现实,身负理想和抱负的诗人,心情怎能平静,期盼的是能够有所建树,无论是为国,为民还是为家都是责无旁贷的。

可事实的结果是,自进京以后,官场无处不是壁垒,到处碰壁,仕途升迁无望,报国更是无门,最终郁闷而病,不得不含愤辞官离去。

“天若有情天亦老”一句,更是道尽了诗人内心的那种无奈和沧桑。此句传诵至今,被诗词家们多次引用,成为了传诵千古的著名诗句,毛泽东在其《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中也曾引用。

或许是天忌英才吧,也或许是因为郁闷忧愤,呕心诗篇,辞官养病的李贺回到家乡后不久,年仅二十七岁就病逝了。


李贺

轩辕

豪杰多自少年期,

为赋诗篇气血离。

怎奈天公无抖擞,

身心仕宦俱难吉。


文;轩辕

#####

诗人李贺有“诗鬼”之称,有人说是由于他短命,只活了27年,这个我觉得不怎么靠谱。我觉得李贺的“鬼”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他的诗里很多的神话传说,另一个是他的诗语言奇诡。


神话传说这一块,李贺的诗里随处可见。如“玉宫桂树花未落,仙妾采香垂佩缨”,“女蜗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又如“王母桃花千遍红,彭祖巫咸几回死”,“梁王老去罗衣在,拂袖风吹蜀国弦”。李贺把这些神话传说注入他的诗里,再加上他的奇妙构思,于是就有了他一首首脍炙人口的名篇。这一点和屈原李白太多的相似,三人都喜欢运用这个,这三人不愧是古代浪漫诗人的杰出代表。


语言清奇诡异,是李贺诗的一大特点,你比如“黄泉清水三山下,更变千年如走马”,“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又如“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唱天下白”等等。这些耳熟能详的诗句皆出自李贺,一个只活了20多年的少年诗才。可以说,他的一生绝大部分时间都在作诗,因此,称他为“诗鬼”也恰到好处。


李贺作诗非常的勤奋,每每外出都要带着一个锦囊,在外一旦想起一句好诗,就及时写下放入锦囊里。由于过度劳思,导致英年早逝。临死时,对他老母说“阿妈,上帝建好了白玉楼,叫我去作文章了”。

#####

诗鬼李贺到底“鬼”在哪里?

第一、李贺写有一首《将进酒》:

“琉璃钟,琥珀浓,小槽酒滴真珠红。烹龙炮凤玉脂泣,罗帏绣幕围香风。吹龙笛,击鼍鼓;皓齿歌,细腰舞。况是青春日将暮,桃花乱落如红雨。劝君终日酩酊醉,酒不到刘伶坟上土。”

这首《将进酒》似乎带有鬼气,比如“烹龙炮凤玉脂泣”“桃花乱落如红雨”“酒不到刘伶坟上土”……写得瑰艳凄冷,读得让人烦闷压抑。多多少少有些伤感,透露出苦涩幽怨的意绪。

第二,李白与李贺相提并论,有“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之说。

第三、据说他经常一个人骑着毛驴去墓地中寻找灵感。这简直有点匪夷所思,他偏偏喜欢去墓地寻找灵感,这在唐代诗人中,只怕是独一无二的了。

他的诗中总是充满奇诡艳丽的色彩,所以便有了“诗鬼”之称,同时从一个侧面也说明了他的诗写得特别棒。

#####

李贺(约公元791年-约817年),字长吉,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人,系唐高祖李渊的叔父李亮后裔,在元和八年(813年)27岁时英年早逝。李贺是继屈原、李白之后,在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传世的诗作220篇,其中不乏诸如“天若有情天亦老”、“雄鸡一声天下白”,“黑云压城城欲摧”等千古佳句。后人称李贺为“诗鬼”,到底鬼在哪里呢?笔者认为鬼在以下几点:

一、鬼才:

称李贺为鬼才的原因:

一是长相特殊:通眉、长爪、体形细瘦。

二是年少成名:在七岁时才思聪颖,擅长“疾书”,诗书俱佳,名扬京洛 。年纪稍长,骑驴觅句,异常刻苦,贞元二十年(804年),十五岁的李贺就已经誉满京华了。高棅在《唐诗品汇》中称他为“天纵奇才”,黎简甚至说“论长吉每道是鬼才,而其为仙语,乃李白所不及”。

二、鬼风:

鬼风是指李贺的诗风空灵诡异。受楚辞、古乐府、齐梁宫体等多方面影响,并潜心熔铸、艰辛苦吟,李贺的诗歌想象神奇瑰丽、绚烂多姿,语言奇隽峭拔、凝练浓丽,比如:“银浦流云学水声”(《天上谣》)、“玉轮轧露湿团光”(《梦天》)等诗句奇异乖戾,所以,张表臣在《珊瑚钩诗话》中说李贺的诗“牛鬼蛇神太甚”,潘德舆在《养一斋诗话》中认为李贺是“诗之妖”,李贺的这些诗风在中国文学史上实属罕见。

三、鬼诗:

鬼字入诗,形成“鬼诗”,比如:在《南山田中行》中“鬼灯如漆点松花”、在《罗浮山人与葛篇》中“千岁石床啼鬼工”、在《神弦》中“呼星召鬼歆杯盘”、在《汉唐姬饮酒歌》中“鬼哭复何益”等等。即使“鬼”字不入诗,但衰老和死亡的意象比如血、荒、病、凄、哭、泣、枯、残、败、朽、弊、破、折、悲等字眼也充斥诗篇,犹如幽灵飘忽、秋坟鬼唱,所以在历史上素有“诗鬼”之称。

笔者认为诗鬼李贺鬼在“鬼才”、“鬼风”、“鬼诗”,欢迎网友评论。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