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夏姓起源来源详解视频

  • 01夏姓起源相传帝尧时,鲧的妻子有莘氏女志因梦里吃了薏苡而生禹,故帝尧便赐禹以姒为姓。后来,禹治理了水患,指导百姓兴修沟渠,发展农业,还领兵平定了三苗之乱,使人民得以安居乐业。为了表彰他的丰功伟绩,舜封他于夏(今河南登封县东),后来还把帝位传给了他。

    夏禹死后,其子启继位,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

    夏立国400多年,共传14代,17王。

    后因夏帝桀暴虐无道而被商汤推翻,夏王族便以国为氏,称为夏氏。

    出自姒姓公元前11世纪周朝初年分封诸侯,夏禹的后裔东楼公受封于杞(今河南省杞县),为杞侯。

    至简公时,被楚国所灭。

    简公之弟佗(本妫姓)出奔鲁国,鲁悼公因其为夏禹的后裔,给予采地为侯,称为夏侯(复姓),其后裔以夏为姓,称夏氏。

    出自妫姓以王父字为氏。

    西周初年,武王追封帝舜之后妫满于陈,建立陈国,建都宛丘,以奉帝舜之宗祀。

    春秋时,传至第16位君主陈宣公杵臼时,有庶子名子西,字子夏。

    其孙征舒以王父(祖父)之字为氏,称为夏征舒,其后遂有夏氏。

    改赐姓或其他台湾土著哈也湾氏改姓夏;明时元人齐噜台被赐名夏贵;土家、蒙古、回、满等族有夏姓。

    少数民族中的夏姓回族中的夏姓据说取自元皇庆年间(1312-1313年)从西方来泉州定居,后应聘主持清真寺教务的夏不鲁罕丁名字的首音。

    当时,夏不鲁罕丁被人们推崇为“摄思廉(伊斯兰教)夏(长老)。

    ”故又说,回族中的夏姓是从夏不鲁罕丁的教务等称“夏”而来。

    另,明永乐年间来中国的苏禄东王守墓人夏乃马当,在当地生息繁衍,遂成了山东德州北营夏姓回民之先祖。

    在江苏镇江,有《明德堂夏姓》。

    夏姓“原有老谱,清咸丰年间,在原籍扬州被毁,民国五年(1916年),由镇江、南京始祖中医师子衡公重纂,序文中有我族自前明人关以来定居扬州,堂开明德,已有五百年光景,历传三十世之谱的记载。

    1983年,镇江后裔(夏)容光在此基础上,建立活页新谱,并在排辈十字后加添二十字。

    ”(《镇江回回》)夏姓回族以西北居多。

    土家族中的夏姓湖南湘西土家族中有夏姓,如湖南龙山人、十界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夏家骏。

    蒙古族中的夏姓明朝时有蒙古人改姓汉姓夏。

    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蒙古族中有夏姓,如:内蒙古准格尔旗人、十界全国政协委员、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副主席夏日,九界全国政协委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佛教协会会长夏立宛。

    满族中的夏姓清朝初满洲八旗中有夏姓,满族的夏姓其先出自汉人,入旗满化成为满族一员,到清末民初,旗人纷纷汉化融入汉族,夏姓旗人同样也回归了汉族,但其族人中已经混合了满族的血液。

    辽宁省沈阳市等地满族中有夏姓。

    锡伯族中的夏姓锡伯族夏氏历史与满族夏氏相似。

    辽宁省沈阳市、新疆等地锡伯族中有夏姓。

    侗族中的夏姓贵州省玉屏县等地侗族中有夏姓。

    得姓始祖:夏启相传帝禹死后,其子启打破禅让制而即位,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

    夏立国四百年,共传十四代,十七王,末帝夏桀暴虐无道,国人怨恨,而此时黄帝子姓后裔商汤却因仁德,深受拥戴。

    公元前十六世纪,商汤灭夏,建立商朝,夏王族便以国为氏,称为夏姓。

    夏启因开国君主之位,而被奉为夏姓得姓始祖。

    夏姓的来源之迁徒分布【迁徙分布】唐朝之前的夏氏迁移概况:夏氏因得姓很早,故随着时代的不断更替,散居尤为广泛。

    夏姓发源于今河南、安徽省境。

    大致上,秦及秦代以前,夏姓主要在中原生息繁衍,并迁往陕西、山东、安徽、山西、河北等地。

    如夏征舒传至4世孙夏区夫仕陈(今属河南)为大夫,裔孙夏御寇仕齐(今山东东部)为大夫。

    秦始皇时尤御医夏无且(大致出自陕西夏氏)。

    秦汉之际,有代(今河北西北部、山西中部与北部等地)相夏说;安徽夏氏出自随王桀逃至南巢一部分夏王族的后裔。

    魏晋南北朝以前,夏姓还主要活跃于我国北方广大地区,特别是中原一带。

    夏姓南迁始于汉代,如西汉时有夏黄公,为鄞人(今浙江宁波市);东汉有夏方,为九江人(今属江西[江西省德安县夏卫兵初步考证:东汉时的九江并非现在的江西省九江,另有《晋书》列传第五十八记载:“夏方,字文正,会稽永兴人也。

    ”])唐朝、宋朝及之后的夏氏迁移概况:据各地夏氏谱牒记载[江西省德安县夏卫兵初步综合百余部家谱考证],主要由浙江迁江西、苏州等地,江西迁湖南、湖北的黄岗与麻城、安徽等地,苏州迁苏北、安徽等地,河南回迁浙江东部,浙东迁广东,湖广(湖南、湖北)迁重庆、四川、陕南,江西、安徽迁福建、台湾,湖北的黄岗与麻城迁河南南部,江苏、重庆、四川迁贵州、云南;山西迁山东、苏北,苏北、四川迁山东,江西、山东迁东北三省。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