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禅宗的演变历程(3)

佛教禅宗的演变历程(3)  达摩以来,禅门多奉行“一僧一庵,一衣一钵,随缘而往,不恒其所”的云游化缘方式, 许多禅师行踪飘忽,很难发展门徒。至僧璨一代,门徒已寥寥无几。道信对这一传统戒行方式进行了改革。他在双峰山大兴土木,广收门徒,大力倡行定居传法,这对禅宗的形成和发展起了推动作用。道信主张禅戒修持并举、渐修与顿悟相通、参禅与劳作并行的禅法,其纲要是“心净即佛”、“佛即是心”,这使一切禅修都归结为修心。由于坚持“心静即佛”, 道信并不主张远离俗务,刻意与世事划清界线,相反,他开创了农禅并重的禅风。这一禅风的开创使僧众身体强健,自给自足,寺庙对官府的施舍和信徒供奉不再依赖,道场地位日益独立。五祖弘忍是黄梅本地人,在双峰山受传四祖衣钵。由于四祖、五祖法名远播,天下禅徒云集黄梅,四祖寺一时容纳不下众多僧人,弘忍便在东山借地再建一寺。弘忍继承和发扬了道信定居传法、农禅并重的禅风,对传统修禅方式做了大胆的改革,创造了一套更简明 易学的更加人间化、中国化的禅学方法。他的禅法核心是“即心即佛,见性成佛”,修持观较之四祖更为简明:“守其本心”、“顿悟成佛”。弘忍进一步把达摩以来的游化乞食的传统戒行方法具体落实到实际禅修生活中,继续道信开创的农禅并重法。在这些禅法与修持方 法的基础上,禅宗的理论体系和基本组织形式得到初步确立。弘忍在东山寺弘法期间探索出的这一套禅学思想体系便是后人所说的“东山法门”。“东山法门”指引下,弘忍门下涌现出众多高僧大德,如慧能、神秀、法如、惠安、玄赜、智德等。其中慧能得弘忍衣钵成为六祖,是禅宗史上集大成的人物。      慧能对禅法的改革源于对“东山法门”的深刻理解,同时又有很大的创新。他将繁琐的经论改革为口语化、大众化、通俗化的禅学文字。他主张禅修方式不是固定的,而是多样的、自然的、随意自在的。他将“东山法门”中“端身正坐宽放身心”、“善调气息得以真心”等较确定的修持方法加以扩充,主张“无念”和“定慧”,创造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对话、活动来修禅的方式。由于慧能的完整的禅法理论与修持法总结了前人之长又浅显易懂,同时含义深 隽,把一度为贵族专用的佛教信仰推广到极致,禅宗由此光耀天下,到中唐己至“凡言禅者 本能也”,“天下无寺不禅”的地步。      黄梅作为孕育禅宗的土壤,因为历史上多位高僧大德在此地巧获机缘和其秉自天然的灵秀山水成为佛教圣地。“东山法门”置根于黄梅, 对黄梅千百年来的风土人情,对周边民众生活乃至意识形态的影响非常深远。      黄梅县宗教信仰中以佛教信仰占绝对主流,全县县级以上宗教场所共有五个,除泰源观为道教场所外,其余四个全是佛教道场。其中江心寺、妙罗寺属县级单位,四祖寺属省级,五祖寺是国家级宗教场所。除此之外另有十余个寺庙散见于黄梅县大小乡镇,为信徒宗教生活提供了场所。这些寺庙大多继承和发扬了 “东山法门”的修持方法,以庙养庙,条件稍好的寺庙还可以庙养才,为中国佛教界输送人才。僧徒的修持在诵经念佛、静心打坐的基础上,与世俗事务有了不少联系,较之以往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