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病案例:你得了手机依赖症吗

心病案例:你得了手机依赖症吗

手机在身边,隔几分钟就掏出来看看有没有来电和短信;手机不在身边,总能听到手机在响……

“大夫,我觉得我简直离不开手机了,只要有一会儿不带,做什么事都心神不宁,如果手机长时间不响,我隔几分钟就想掏出来看一眼,明知道不必要看,但还是控制不了。这是不是大家常说的手机依赖症啊?”患者小孙紧张地说。

“手机依赖症这个名词你是从哪听说的?”郑州大学一附院精神医学科国家级心理治疗师郭慧荣问。

完美人格,导致手机依赖

“我在网上看到的,上面还有几条自我测量的问题,我做完测量后发现自己符合手机依赖症的标准。”

“那你能给我举个例子吗?说说你对手机依赖的极端表现。”

“比如说,我正洗澡时,总能‘听到’手机在响,我必须马上关水龙头,湿漉漉地跑出去看手机,有时候洗一次澡要跑出去三四次。后来我就干脆把手机用塑料袋装起来带到浴室,感觉整个人神经兮兮的。”

“你在等什么重要信息?还是在等一个对你来说比较重要的人?”

“没有,其实下班后跟我联系的电话都算不上特别重要,但只要发现有漏接电话,我就会非常紧张,甚至是焦虑。”

“你曾经因为漏接电话而造成很大的损失吗?”

“没有,可能因为以前看到一个同事因为没接到领导电话,事后被批评,我就不想重蹈覆辙,所以一发现手机关机或者忘带,就特别慌乱。”

……

谈话中,郭慧荣了解到,小孙有典型的完美人格,即凡事追求十全十美,办事认真仔细,从心底特别抗拒失败,想尽办法提前避免失败的可能性,加上人际交往圈狭窄,使她潜意识中将手机视为与外界联系的唯一途径,表现出对手机的一种“成瘾”心理,但另一方面,滥用手机严重影响了她的正常生活。

“小孙所说的手机依赖症,是随生活方式的改变而出现的现代心理病,实际上是一种类似于强迫症的强迫症状。患者会感到某种意识在头脑中反复出现,明知道没必要,却难以摆脱这种冲动。”郭慧荣说,目前医学界并没有将它作为一种病种单列出来讨论,但如果过分依赖手机的心理持续出现3个月以上,严重干扰到日常生活,患者长时期都无法获得幸福感,不得不去就诊,即符合强迫症的诊断标准。反之,如果症状不严重,且出现时间比较短,就不能被称为强迫症,只能算是一种强迫症状,依靠人本身具有的自省能力调整生活方式即可解决。

手机只是宣泄情绪的载体

手机忘带坐立不安、手机不响胡思乱想、铃声一响条件反射……这些情况在现代人群中屡见不鲜,但很少有人认为这是一种亚健康状态,直到这种情况影响正常生活,觉得整个人被手机左右时才会求医。

郭慧荣说,手机依赖症的产生多与以下因素有关:

1、性格内心常有一种不确定感,对自己不自信,害怕被别人忽略,希望得到甚至苛求别人对自己的认同。

2、外界压力突如其来的巨大刺激会使患者急切渴望一个宣泄出口,功能齐全的手机很容易因此成为宣泄情绪的通道。

3、生物学表现研究表明,在强烈情感体验下尤其是处于紧张状态时,一些人的大脑功能会出现异常,使强迫症状固定并持续存在。

“手机依赖症只是一个普通事件,具有偶然性,人在以上三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会产生一种指向,有人会表现为吃泥土,有人表现为过度依赖手机等等,但最终目的都希望通过这些方式舒缓情绪,从这个意义上说,手机只是在极其偶然的情况下,被患者视为宣泄情绪的载体。”郭慧荣说。

依赖手机,是人际交往危机的信号

那么,如何才能发现自己是否患上了手机依赖症?有没有一种比较权威的测量方法?

郭慧荣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小方法:如果关机24小时就感到焦虑甚至恐惧,就说明存在依赖手机的情况,这等于发出了一个信号,藉此提醒人们反省一下,是不是在现实人际交往中出了问题,毕竟,如果能够在面对面交流中获得足够的安全感,很少有人会过度依赖手机。

同时,适当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拓宽与外界交流的途径,并有意识地减少对手机的使用,如果靠自身能力无法完全摆脱,可向心理医生寻求帮助。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