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对“善”与“美”的理解(孔子对善与美)

孔子对善与美的理解

继续讲老慢的《天道论语》。

原文: 3.25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孔子说,韶这支曲子是尽善尽美的,武这支曲子虽然也很美,但没达到善的标准。

那么,什么是美?什么是善?孔子认为美与善的区别是什么呢?善与美之间的关系又是如何呢?

解释这些问题,我们还是要回到甲骨文,要搞清楚中华古人对美与善的定义。

孔子对“善”与“美”的理解

这就是甲骨文的美字

这个美字的上面部分,是两根小辫子。按照老慢的天道理论,这个图形表示的是两者完全匹配,那么,谁和谁匹配呢?下面部分,是顺应天意的大人,大人就是符合公需、客观规律、当前客观需求、遵从天意的人。所以,上下连起来,这个美字,表示与公需匹配,与客观规律匹配,与天道匹配的世间万物。

简单说,造字之初的古人认为,客观上的最好就是美。

其实,现实恰恰如此。比如说美人。你认为张三最美,他认为李四最美,情人眼里出西施,这些都不重要,什么重要呢?客观上,绝大多数人都认为王五很美,那么,王五就是客观上的美人。

同理,一张照片美不美,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但是,拿你的照片和人家大师的摄影作品一比较就知道了,人家照出来的才是摄影美图,你的只是照片,这就是客观的美。

所以,美是客观的,公认的,符合公需的好东西。怎么做到美呢?美字说的很清楚,符合天道原理,服从于客观规律,按照孔子的说法,满足于孝道,做天子孝子,决策上,凡事符合当前的客观公需,这样的大人君子就是美。

按照这个逻辑,孔子会认为管仲符合美的标准。为什么呢?因为孔子说了,管仲虽然个人工作生活的行为举止上缺陷不少,但对齐国的贡献还是很大的,符合当时齐国的公需,客观上产生了美这个结果。同理,武王伐纣很暴力,属于非常时期的非常做法,但也符合了当时的客观的公需,所以,也可以称之为美。

简单说,孔子认为,大原则上,做到孝,做天之孝子,决策上,大方向上,你是符合天道这个根本原理的,这样就可以评价为美。所以,孔子在《论语》的第二章,核心就是讲孝字,孝就是符合天道的根本原理,结果必然产生美。

但是,武王伐纣过于暴力,管仲相齐过于功利,这些人,虽然大原则上遵从了天道,但是,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缺陷也是很明显的,所以,孔子说,这些人的做法虽然美,但不够善。

孔子对“善”与“美”的理解

甲骨文中善字的两种写法

这两个善字,大同小异。上面还是两者完全匹配的意思,下面,表示的是规则和细节。第一个善字,强调的是规则法律,第二个善字,强调的是具体的能看到的一切细节。

所以,这个善字,表示的是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在具体的规则与细节上,与天道的需求匹配,这样的结果,就能称之为善。

换句话说,美讲的是大原则上符合天道,是在道路方针政策的决策上匹配天意;善讲的是日常的工作生活上符合天道,是在具体的行为举止上匹配天意。

因此,我们说大善人善心善良,是指日常行为举止上的好心人。

孔子在《论语》的第三章,核心就讲了一个礼字,礼就是日常的工作生活规则。原理是,日常中,按照礼法为人处事,这样往往能产生最佳结果,习惯于凡事合礼,最容易产生凡事符合公需、符合天道的习惯。

所以,就和美是孝的结果一样,善是礼的结果。大原则上符合天道,就是孝道,产生的就是美;日常中的所作所为符合天道,就是合礼,必然产生善这个结果。这就是孔子对美与善的理解。

按照孔子的这个逻辑,管仲虽然美,但不够善,所以,前面,孔子批评了管仲的非礼;同理,武王虽然也美,但过于依靠武力,依然不够善。相比之下,尧舜的做法,大原则上,是天之孝子,符合当时的客观公需,在日常的行为举止上,又符合当时的礼法,所以,尧舜做到了尽善尽美,韶就是尧舜时期的作品。

所以,孔子的意思很明确,大事上,决策上,你要符合孝道,符合天道原理,这样才能产生美这个结果;小事上,日常的行为举止上,你要符合礼法,养成服从天理的习惯,这样才能产生善这个结果;如此,做到尽善尽美,这才是一个真正的完全的大人君子。

因此,孔子在《论语》的第二章讲了孝,对应的是美;在第三章讲了礼,对应的是善。所以,尽善尽美,恰恰就是孔子对孝礼思想的总结。

————————————

:老慢;(账号:laomansixiang)

老慢:只发老慢自己的原创思想,以中华天道为根本,以八维测评为工具,以全新的视角解读世间万象。有关天道思想与八维测评技术,参考老慢的新书《老子的天道》与《天道易经》。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